8月18日,羅家灣19號陪都警察廳稽查處一間大會議室內,電訊監測車的使用技能培訓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這是稽查處陳自強處長,專門為赫伯特·亞德利選擇的培訓場地,參與培訓的除了稽查處的五名司機和十名電訊科成員,還有為協助赫伯特·亞德利破解日文字母密碼,而臨時抽調的軍統局日語密碼破解專員。下車伊始的密碼之父,當天下午就投入了工作當中。由於這些電訊情報員英語基礎都很差,李如冰就成了這堂課的一個特殊學員,她除了和大家一起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訊情報知識之外,還負責將亞德利所教授的內容,給同學們翻譯成漢語。再將同學們不解的問題翻譯給赫伯特·亞德利,請他來給大家一一解答。
教學之餘,赫伯特·亞德利還帶領同學們研究截獲的那兩批由十個日文字母所組成的電訊碼,在此之前,十名專業日文譯電員已經在軍統局內部進行過多次研究,對這串字母進行過多種方向的猜測,但毫無頭緒也沒有任何結果。赫伯特·亞德利作為美國的密碼之父,他對日本人的密碼已經進行過十多年的研究,自有其獨到之處。最早他收集過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軍隊所使用的密碼,那時候電報的應用還不是特別廣泛,可謂一字千金也不為過。
中國和日本也都引進了這種現代科技,為了節省費用和加快發報速度,這些以漢語為基礎發展語言的國家,都盡可能地采用一些方式來縮短電報的字數。中國采用了將傳統的韻目與日期相結合的方式,來表達電報的日期。而日本則創造性地選取日文字母中的十個字母,來代替阿拉伯數字。為了強化記憶,亞德利命令學員將這些日文字母一遍又一遍的抄寫,讓同學們自己發現規律。他也和大家一起抄寫,在抄寫密碼的過程中,大家漸漸發現這些密碼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以同樣的四個字母開頭,後麵一組八個字母卻毫無規律可言,但最後四個字母又是相同的。
待得學員們將這兩次截獲的電報中的日文字母爛熟於心之後,他就讓同學們將這些字母換成數字。加上他一共二十七人,將這些字母以阿拉伯數字0-9進行排列,再按照所截獲的兩次電報碼,將自己替換後羅列的數字進行排列,完成之後,再共同討論,選出最合理的一組。最終李如冰的排列被大家公認為最合理。按照她的排列,兩次截獲的密電碼分別是“0”和“0”。
將電報中的日文字母換算成阿拉伯數字之後,就清晰了很多,亞德利再將學員進行分組,將這十三位阿拉伯數字,按照順序進行各種分組組合。學員們分成小組之後,按要求排列分組,其中一組按三個數字分組的和一組按照四位數分組的,引起了亞德利的注意。排除其他組合形式,他讓大家重點研究這兩種組合形式。大家每天猜測這些四個數字和三個數字組合所代指的是什麽,從“防空洞”到陪都各部門以及各式建築都列舉,夜以繼日地討論其合理性。最終大家普遍認為“3660”所代指的是防空洞。
在赫伯特·亞德利帶領學員苦心孤詣的研究中,不知不覺中時間來到了八月底,這批參與培訓的學員,基本上掌握了無線電定向監測車以及配套設備的使用方法,他決定帶學員們出去進行實際的操作訓練。8月30號的中午,五輛監測車列隊駛出羅家灣19號陪都警察廳的大門,而後分頭駛往既定的監測區域。各區域的監測車按照使用規範中要求的速度緩慢行駛,車頂上的雷達不停的旋轉,車內四名監測員各司其職,監聽的監聽,報碼的報碼,記錄的記錄,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工作井然有序。
李如冰和赫伯特·亞德利一組,隨隊參與了這次移動監測任務,時重慶作為國府陪都除了國府的各機關,國內各政治團體、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使館、通訊社等機關單位,以及國際國內各大商業公司都隨國府遷渝。他們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電台,這天中午又是連續大霧和陰雨天之後的一個大晴天,有利於電台信號的傳輸,所以監測車行駛過程中幾乎被各種不間斷的訊號充斥。學員們監聽和記錄不到一個小時,就基本上累麻木了,機械性的記錄著各種電報碼。
當他們的車行駛到重慶南岸一處氣象觀測站的時候,車上負責監聽的學員根據監聽的內容,麻木而快速的記錄著。當他記錄到後四位的時候,才反應過來,興奮的大叫了一聲,把車上的赫伯特·亞德利和李如冰嚇了一大跳。他身邊負責譯碼的學員也受到了驚嚇,當即拿過剛記錄過的密碼單,將密碼單上的日文字母換成數字之後居然是“0”。如獲至寶的赫伯特·亞德利根據所了解的前兩次收到這樣的電報碼後,基本上半個小時左右會有日機來進行轟炸的情況,立即命令司機掉頭返迴稽查處。
司機聽令後立即掉頭,駕駛車輛快速向稽查處駛去。重慶的路本就高低不平,加上敵機連續幾年的轟炸,更是坑坑窪窪,把在車廂中的四人顛簸的快要吐了,而安裝在車上的設備也有種要被顛散了架的感覺。就在他們離稽查處還有兩個路口的時候,就已經聽到了天空中敵機的轟鳴由遠及近,刺耳的防空警報聲也隨之響徹了陪都的上空。
幾分鍾後三架次一組的日機唿嘯著飛過他們的頭頂,投下了罪惡的炸彈,這些空投的炸彈在羅家灣十九號及其周圍被引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讓人不寒而栗,他們躲在車裏感受著山城大地的震撼。
這是稽查處陳自強處長,專門為赫伯特·亞德利選擇的培訓場地,參與培訓的除了稽查處的五名司機和十名電訊科成員,還有為協助赫伯特·亞德利破解日文字母密碼,而臨時抽調的軍統局日語密碼破解專員。下車伊始的密碼之父,當天下午就投入了工作當中。由於這些電訊情報員英語基礎都很差,李如冰就成了這堂課的一個特殊學員,她除了和大家一起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訊情報知識之外,還負責將亞德利所教授的內容,給同學們翻譯成漢語。再將同學們不解的問題翻譯給赫伯特·亞德利,請他來給大家一一解答。
教學之餘,赫伯特·亞德利還帶領同學們研究截獲的那兩批由十個日文字母所組成的電訊碼,在此之前,十名專業日文譯電員已經在軍統局內部進行過多次研究,對這串字母進行過多種方向的猜測,但毫無頭緒也沒有任何結果。赫伯特·亞德利作為美國的密碼之父,他對日本人的密碼已經進行過十多年的研究,自有其獨到之處。最早他收集過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軍隊所使用的密碼,那時候電報的應用還不是特別廣泛,可謂一字千金也不為過。
中國和日本也都引進了這種現代科技,為了節省費用和加快發報速度,這些以漢語為基礎發展語言的國家,都盡可能地采用一些方式來縮短電報的字數。中國采用了將傳統的韻目與日期相結合的方式,來表達電報的日期。而日本則創造性地選取日文字母中的十個字母,來代替阿拉伯數字。為了強化記憶,亞德利命令學員將這些日文字母一遍又一遍的抄寫,讓同學們自己發現規律。他也和大家一起抄寫,在抄寫密碼的過程中,大家漸漸發現這些密碼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以同樣的四個字母開頭,後麵一組八個字母卻毫無規律可言,但最後四個字母又是相同的。
待得學員們將這兩次截獲的電報中的日文字母爛熟於心之後,他就讓同學們將這些字母換成數字。加上他一共二十七人,將這些字母以阿拉伯數字0-9進行排列,再按照所截獲的兩次電報碼,將自己替換後羅列的數字進行排列,完成之後,再共同討論,選出最合理的一組。最終李如冰的排列被大家公認為最合理。按照她的排列,兩次截獲的密電碼分別是“0”和“0”。
將電報中的日文字母換算成阿拉伯數字之後,就清晰了很多,亞德利再將學員進行分組,將這十三位阿拉伯數字,按照順序進行各種分組組合。學員們分成小組之後,按要求排列分組,其中一組按三個數字分組的和一組按照四位數分組的,引起了亞德利的注意。排除其他組合形式,他讓大家重點研究這兩種組合形式。大家每天猜測這些四個數字和三個數字組合所代指的是什麽,從“防空洞”到陪都各部門以及各式建築都列舉,夜以繼日地討論其合理性。最終大家普遍認為“3660”所代指的是防空洞。
在赫伯特·亞德利帶領學員苦心孤詣的研究中,不知不覺中時間來到了八月底,這批參與培訓的學員,基本上掌握了無線電定向監測車以及配套設備的使用方法,他決定帶學員們出去進行實際的操作訓練。8月30號的中午,五輛監測車列隊駛出羅家灣19號陪都警察廳的大門,而後分頭駛往既定的監測區域。各區域的監測車按照使用規範中要求的速度緩慢行駛,車頂上的雷達不停的旋轉,車內四名監測員各司其職,監聽的監聽,報碼的報碼,記錄的記錄,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工作井然有序。
李如冰和赫伯特·亞德利一組,隨隊參與了這次移動監測任務,時重慶作為國府陪都除了國府的各機關,國內各政治團體、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使館、通訊社等機關單位,以及國際國內各大商業公司都隨國府遷渝。他們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電台,這天中午又是連續大霧和陰雨天之後的一個大晴天,有利於電台信號的傳輸,所以監測車行駛過程中幾乎被各種不間斷的訊號充斥。學員們監聽和記錄不到一個小時,就基本上累麻木了,機械性的記錄著各種電報碼。
當他們的車行駛到重慶南岸一處氣象觀測站的時候,車上負責監聽的學員根據監聽的內容,麻木而快速的記錄著。當他記錄到後四位的時候,才反應過來,興奮的大叫了一聲,把車上的赫伯特·亞德利和李如冰嚇了一大跳。他身邊負責譯碼的學員也受到了驚嚇,當即拿過剛記錄過的密碼單,將密碼單上的日文字母換成數字之後居然是“0”。如獲至寶的赫伯特·亞德利根據所了解的前兩次收到這樣的電報碼後,基本上半個小時左右會有日機來進行轟炸的情況,立即命令司機掉頭返迴稽查處。
司機聽令後立即掉頭,駕駛車輛快速向稽查處駛去。重慶的路本就高低不平,加上敵機連續幾年的轟炸,更是坑坑窪窪,把在車廂中的四人顛簸的快要吐了,而安裝在車上的設備也有種要被顛散了架的感覺。就在他們離稽查處還有兩個路口的時候,就已經聽到了天空中敵機的轟鳴由遠及近,刺耳的防空警報聲也隨之響徹了陪都的上空。
幾分鍾後三架次一組的日機唿嘯著飛過他們的頭頂,投下了罪惡的炸彈,這些空投的炸彈在羅家灣十九號及其周圍被引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讓人不寒而栗,他們躲在車裏感受著山城大地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