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年九月初三,寒露第二日。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宜祭祀求嗣冠笄,忌祈福齋醮。
今日太安城內要比以往熱鬧,而且是熱鬧得多。
因為今天是大梁舉行秋狩大典的日子。
秋狩大典最早可以追溯到大隋建國之時,隻是那時並非秋狩大典,而是秋收大典。
但自從大梁滅隋江山易主,且大梁尚武,所以大梁皇帝李湯朱筆一揮,改收為狩,並且蓋以傳國玉璽以昭天下,這般才定下了秋狩大典之名。
而從“狩”一字或多或少就能看出大隋破滅的緣由。
秋狩大典舉行之地並不在太安城中,而是在太安城外的那座昭陵山中。
所以清晨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李湯便攜帶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地出城去了。
至於房玄策與隋便兩人,則是事先被李濟民安排在了秦王府的車隊當中。
“看樣子參加此次秋狩大典的人還不少。”房玄策放下廂簾,感慨道。
因為已經深秋寒露,又考慮到房玄策身子薄弱,所以李濟民特意命人在車廂內放置了炭爐,火紅的炭火使得車廂內極為暖和舒適。
“按照往年慣例,朝中能夠入流的官員應該都會參加此次大典。”隋便躺在寬敞的車廂內,附和道:“文武百官會跟隨皇帝陛下祈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後就是由皇帝陛下帶領皇子祭祖上香,傳以祭文。再然後就是賜食,顧名思義皇帝會賞賜參加此次大典的官員寒食,寓意清廉正直。”
說到這隋便頓了頓,繼續說道:“最後就是秋狩大典的重頭戲,秋狩。”
房玄策接過話頭,說道:“文武百官參加秋狩圍獵,然後皇帝陛下會按照所狩獵物的多寡來進行封賞,不過說到底騎馬射箭一事還是武將比較吃香,雖然文官當中也不乏精騎擅射之人,但比起在馬上吃飯睡覺來的武將,還是略輸一籌。”
說到這,他抬頭看向神態慵懶的隋便,問道:“二殿下是不是允許你參加最後的秋狩?”
隋便聞言點點頭,“之前他確實同我提過一嘴。”
聽到這番話房玄策眸底閃過一縷精芒,他知道隋便在未入京之前可是西洲的陪戎校尉,而且所率之軍還是名震大梁邊關的黑騎,說實話他還挺想看到隋便在秋狩大典中大放異彩的。
不過很快隋便就朝他潑了一盆子冷水,直接將他心底裏的那絲幻想給潑滅。
“不過我給拒絕了。”隋便直截了當地說道。
“為什麽?”房玄策不解地問道。
若是他能夠在秋狩圍獵中拔得頭籌,那勢必會引來朝中重臣的注意,那樣在朝中的官途也會走得順快些。
“雖說這次的秋狩圍獵駐紮在京畿四鎮的怯薛,羽林,虎賁,龍甲四支鐵騎也會參加,但始終讓我提不起什麽興趣來。”隋便伸了個懶腰,解釋道。
“你就這麽瞧不起這四支名聲大噪的精衛?”房玄策無奈苦笑道。
隋便瞥了他一眼,平靜道:“並非是我心高氣傲,而是在大梁軍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大梁邊軍要比大梁中原之地軍伍的戰力強出一籌。”
房玄策盤膝而坐,目不轉睛地靜候下文。
看到房玄策這般認真神態,隋便也來了興致,於是便坐起身來同他講解道:“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但事實就是如此。”
隋便喝了口茶水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當然或許在怯薛羽林虎賁龍甲這四支精衛以及大梁邊軍中各自拉出數百人前者可以同後者鬥個旗鼓相當不分勝負,但你別忘了,在大梁邊軍之中又有另外一個說法。”
房玄策聞言抿了抿薄唇,在流放途中他好像聽過這個說法。
“在大梁邊關,整個西洲邊陲之地,又分為大梁邊軍以及黑騎。”隋便神情肅穆道。
而他所率領的正是那支在邊關演武中勇冠三軍的黑騎。
對於這些中原京畿之地的精衛,因為心氣使然他肯定做不到“一視同仁”。
“說實話,很久沒見到你這麽專注的模樣了。”房玄策笑吟吟地說道。
隋便摸了摸鼻翼,狐疑問道:“有嗎?”
房玄策鄭重其事地點點頭,“講真的,有機會我一定要去西洲看看。”
還有一句話他沒有說,他要去看看究竟是什麽樣的天地可以養出如隋便這般的人。
不料隋便在聽到他這番話後迴了白眼,擺手拒絕道:“還是算了吧,西洲風重沙大,不養人的。”
房玄策聞言沒有再吭聲,但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他一定要去西洲走一遭。
而房玄策不知道的是,在很多年以後,他才踏上那片放眼望去大漠孤煙起長河落日圓的西洲之地。
那時滿頭白發已經瘦骨嶙峋的他騎在高大的馬背上,眺望萬裏黃沙,喃喃低語,“原來你就是在啟程的...”
昭陵山距離太安城並不遠,再加上他們動身早,所以在晌午之前李湯率領文武百官便趕到了昭陵山的行宮。
隋便走下馬車後,看著不遠處頗有展翅而起韻味的行宮簷角,長眸微眯,不知為何他總感覺這座行宮建的頗為不尋常。
但若是說哪裏不尋常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總之這座行宮讓他很不舒服。
“怎麽了?”看到隋便陷入沉思,房玄策輕拍他的肩頭,小聲問道。
迴過神來的隋便轉頭看向一臉關切的房玄策,問道:“你知不知道這座昭陵宮是何時所建?”
“老早了。”不等房玄策開口,朝他們踱步走來的秦鸞就搶先答道。
“秦大哥。”見到秦鸞後,隋便與房玄策異口同聲地稱唿。
秦鸞點點頭,“二殿下還在忙著大典之事,所以特意囑咐讓我帶你們去休息。”
隨後他看向隋便,說道:“這座昭陵行宮建了有些年頭了,是皇帝陛下剛剛定都太安後在天啟元年修建的。”
隋便不著痕跡地點點頭,這樣一來時間好像就可以對上了。
“但這所行宮修建後也就每年秋狩大典過來一趟,其餘時間隻有幾名侍衛在此。”秦鸞望向那座在山林間若隱若現的宮牆,說道。
“秦大哥是想說勞民傷財?”房玄策沉聲說道。
秦鸞聽到這個大不敬的詞眉頭一皺,環顧四周見沒有人注意這邊後才稍微放心,隨即他對著房玄策搖搖頭,說道:“小房兄弟,這不比秦王府,很多話是不能說的。”
“我明白。”房玄策輕嗯一聲。
“走吧,我先帶你們去落腳處,晚點大典就要開始了。”秦鸞輕聲提醒道。
隋便聞言狐疑問道:“我們也要參加?”
“既然你們跟著來了若是沒有出現在大典上難免會引來別人的猜忌,所以殿下的意思你們最好是一齊參加。”秦鸞解釋道:“當然你們隻需要站在人群後就可以了。”
“沒問題,我們聽秦大哥的安排。”房玄策拱手說道。
既然房玄策這麽說,那隋便自然也不會說什麽。
其實他原本是想借著李湯祈天之時悄悄潛入行宮深處一探究竟。
因為他總感覺在這座昭陵行宮中有什麽東西在召喚著他。
但隋便確信他從來沒有到過這。
...
太安城。
就在李湯率領著文武百官順利抵達昭陵山時,在太安城內一家名為有間客棧的客棧內,一位身穿捉刀郎官服的男子緩緩走了進來。
在客棧櫃台旁邊,坐著的是瞎子老寅。
“晚輩周修福,拜見老先生。”周修福在見到老寅後,躬身行禮道。
他之所以知道這家有間客棧,知道這位老先生的存在,皆是因為隋便臨出城前告訴他的。
這些年來他一直以為在這偌大的太安城內就隻有自己臥薪嚐膽,沒想到十二年過去了,除自己之外竟然還有心係大隋的老臣。
而且據殿下所言,這位老先生深得陛下器重,同樣也深得楊老先生的信任。
“起來吧。”老寅嗓音滄桑地說道:“一位堂堂的捉刀郎大人對我一個糟老頭子行禮,傳出去不合適。”
周修福聞言慌忙解釋道:“老先生不要誤會,晚輩隻是用捉刀郎來遮掩自己的身份,並非降梁。”
老寅微微一笑,說道:“是你誤會了。”
自己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像太子殿下不也是擔任了大梁的雲騎尉一職,而且官職貌似還要比捉刀郎高出一品。
“殿下讓我來告訴老先生一聲,他出城去了。”周修福沉吟片刻後,輕聲說道。
“嗯,我知道了。”老寅不著痕跡地點點頭,迴道。
然後客棧大堂中的兩人便久久無言。
“修福是你的字?”老寅冷不丁地問道。
“是。”
周修福神色一怔,不過很快就恢複如常。
“周祈雲是你什麽人?”老寅繼續問道。
突兀聽到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周修福抿了抿嘴角,壓製下心湖上的波瀾,如實說道:“正是家父。”
“周青山,我們好久不見了。”老寅在確認了某件事後,緩緩站起身來精神矍鑠地笑道。
“老先生,您是?”如墜雲裏的周修福不解問道。
“你忘了當初楊太傅給你取字之時咱家就站在陛下的身後。”老寅笑吟吟地說道。
周修福咽了口口水,他終於想起眼前這位老人是誰了。
難怪殿下告訴自己可以完全信任他,普天之下若是連他都信不過那自己還能夠信得過誰呢。
當年就連皇帝陛下都會笑稱他一聲“老寅”,將他看做是自家人。
“活著就好,活著就好。”老寅走到他麵前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周家有後啊。”
此番場景,一如當年楊自在老先生輕拍他的肩頭,笑著說道:“修福修福,修的百年之福啊。”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宜祭祀求嗣冠笄,忌祈福齋醮。
今日太安城內要比以往熱鬧,而且是熱鬧得多。
因為今天是大梁舉行秋狩大典的日子。
秋狩大典最早可以追溯到大隋建國之時,隻是那時並非秋狩大典,而是秋收大典。
但自從大梁滅隋江山易主,且大梁尚武,所以大梁皇帝李湯朱筆一揮,改收為狩,並且蓋以傳國玉璽以昭天下,這般才定下了秋狩大典之名。
而從“狩”一字或多或少就能看出大隋破滅的緣由。
秋狩大典舉行之地並不在太安城中,而是在太安城外的那座昭陵山中。
所以清晨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李湯便攜帶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地出城去了。
至於房玄策與隋便兩人,則是事先被李濟民安排在了秦王府的車隊當中。
“看樣子參加此次秋狩大典的人還不少。”房玄策放下廂簾,感慨道。
因為已經深秋寒露,又考慮到房玄策身子薄弱,所以李濟民特意命人在車廂內放置了炭爐,火紅的炭火使得車廂內極為暖和舒適。
“按照往年慣例,朝中能夠入流的官員應該都會參加此次大典。”隋便躺在寬敞的車廂內,附和道:“文武百官會跟隨皇帝陛下祈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後就是由皇帝陛下帶領皇子祭祖上香,傳以祭文。再然後就是賜食,顧名思義皇帝會賞賜參加此次大典的官員寒食,寓意清廉正直。”
說到這隋便頓了頓,繼續說道:“最後就是秋狩大典的重頭戲,秋狩。”
房玄策接過話頭,說道:“文武百官參加秋狩圍獵,然後皇帝陛下會按照所狩獵物的多寡來進行封賞,不過說到底騎馬射箭一事還是武將比較吃香,雖然文官當中也不乏精騎擅射之人,但比起在馬上吃飯睡覺來的武將,還是略輸一籌。”
說到這,他抬頭看向神態慵懶的隋便,問道:“二殿下是不是允許你參加最後的秋狩?”
隋便聞言點點頭,“之前他確實同我提過一嘴。”
聽到這番話房玄策眸底閃過一縷精芒,他知道隋便在未入京之前可是西洲的陪戎校尉,而且所率之軍還是名震大梁邊關的黑騎,說實話他還挺想看到隋便在秋狩大典中大放異彩的。
不過很快隋便就朝他潑了一盆子冷水,直接將他心底裏的那絲幻想給潑滅。
“不過我給拒絕了。”隋便直截了當地說道。
“為什麽?”房玄策不解地問道。
若是他能夠在秋狩圍獵中拔得頭籌,那勢必會引來朝中重臣的注意,那樣在朝中的官途也會走得順快些。
“雖說這次的秋狩圍獵駐紮在京畿四鎮的怯薛,羽林,虎賁,龍甲四支鐵騎也會參加,但始終讓我提不起什麽興趣來。”隋便伸了個懶腰,解釋道。
“你就這麽瞧不起這四支名聲大噪的精衛?”房玄策無奈苦笑道。
隋便瞥了他一眼,平靜道:“並非是我心高氣傲,而是在大梁軍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大梁邊軍要比大梁中原之地軍伍的戰力強出一籌。”
房玄策盤膝而坐,目不轉睛地靜候下文。
看到房玄策這般認真神態,隋便也來了興致,於是便坐起身來同他講解道:“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但事實就是如此。”
隋便喝了口茶水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當然或許在怯薛羽林虎賁龍甲這四支精衛以及大梁邊軍中各自拉出數百人前者可以同後者鬥個旗鼓相當不分勝負,但你別忘了,在大梁邊軍之中又有另外一個說法。”
房玄策聞言抿了抿薄唇,在流放途中他好像聽過這個說法。
“在大梁邊關,整個西洲邊陲之地,又分為大梁邊軍以及黑騎。”隋便神情肅穆道。
而他所率領的正是那支在邊關演武中勇冠三軍的黑騎。
對於這些中原京畿之地的精衛,因為心氣使然他肯定做不到“一視同仁”。
“說實話,很久沒見到你這麽專注的模樣了。”房玄策笑吟吟地說道。
隋便摸了摸鼻翼,狐疑問道:“有嗎?”
房玄策鄭重其事地點點頭,“講真的,有機會我一定要去西洲看看。”
還有一句話他沒有說,他要去看看究竟是什麽樣的天地可以養出如隋便這般的人。
不料隋便在聽到他這番話後迴了白眼,擺手拒絕道:“還是算了吧,西洲風重沙大,不養人的。”
房玄策聞言沒有再吭聲,但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他一定要去西洲走一遭。
而房玄策不知道的是,在很多年以後,他才踏上那片放眼望去大漠孤煙起長河落日圓的西洲之地。
那時滿頭白發已經瘦骨嶙峋的他騎在高大的馬背上,眺望萬裏黃沙,喃喃低語,“原來你就是在啟程的...”
昭陵山距離太安城並不遠,再加上他們動身早,所以在晌午之前李湯率領文武百官便趕到了昭陵山的行宮。
隋便走下馬車後,看著不遠處頗有展翅而起韻味的行宮簷角,長眸微眯,不知為何他總感覺這座行宮建的頗為不尋常。
但若是說哪裏不尋常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總之這座行宮讓他很不舒服。
“怎麽了?”看到隋便陷入沉思,房玄策輕拍他的肩頭,小聲問道。
迴過神來的隋便轉頭看向一臉關切的房玄策,問道:“你知不知道這座昭陵宮是何時所建?”
“老早了。”不等房玄策開口,朝他們踱步走來的秦鸞就搶先答道。
“秦大哥。”見到秦鸞後,隋便與房玄策異口同聲地稱唿。
秦鸞點點頭,“二殿下還在忙著大典之事,所以特意囑咐讓我帶你們去休息。”
隨後他看向隋便,說道:“這座昭陵行宮建了有些年頭了,是皇帝陛下剛剛定都太安後在天啟元年修建的。”
隋便不著痕跡地點點頭,這樣一來時間好像就可以對上了。
“但這所行宮修建後也就每年秋狩大典過來一趟,其餘時間隻有幾名侍衛在此。”秦鸞望向那座在山林間若隱若現的宮牆,說道。
“秦大哥是想說勞民傷財?”房玄策沉聲說道。
秦鸞聽到這個大不敬的詞眉頭一皺,環顧四周見沒有人注意這邊後才稍微放心,隨即他對著房玄策搖搖頭,說道:“小房兄弟,這不比秦王府,很多話是不能說的。”
“我明白。”房玄策輕嗯一聲。
“走吧,我先帶你們去落腳處,晚點大典就要開始了。”秦鸞輕聲提醒道。
隋便聞言狐疑問道:“我們也要參加?”
“既然你們跟著來了若是沒有出現在大典上難免會引來別人的猜忌,所以殿下的意思你們最好是一齊參加。”秦鸞解釋道:“當然你們隻需要站在人群後就可以了。”
“沒問題,我們聽秦大哥的安排。”房玄策拱手說道。
既然房玄策這麽說,那隋便自然也不會說什麽。
其實他原本是想借著李湯祈天之時悄悄潛入行宮深處一探究竟。
因為他總感覺在這座昭陵行宮中有什麽東西在召喚著他。
但隋便確信他從來沒有到過這。
...
太安城。
就在李湯率領著文武百官順利抵達昭陵山時,在太安城內一家名為有間客棧的客棧內,一位身穿捉刀郎官服的男子緩緩走了進來。
在客棧櫃台旁邊,坐著的是瞎子老寅。
“晚輩周修福,拜見老先生。”周修福在見到老寅後,躬身行禮道。
他之所以知道這家有間客棧,知道這位老先生的存在,皆是因為隋便臨出城前告訴他的。
這些年來他一直以為在這偌大的太安城內就隻有自己臥薪嚐膽,沒想到十二年過去了,除自己之外竟然還有心係大隋的老臣。
而且據殿下所言,這位老先生深得陛下器重,同樣也深得楊老先生的信任。
“起來吧。”老寅嗓音滄桑地說道:“一位堂堂的捉刀郎大人對我一個糟老頭子行禮,傳出去不合適。”
周修福聞言慌忙解釋道:“老先生不要誤會,晚輩隻是用捉刀郎來遮掩自己的身份,並非降梁。”
老寅微微一笑,說道:“是你誤會了。”
自己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像太子殿下不也是擔任了大梁的雲騎尉一職,而且官職貌似還要比捉刀郎高出一品。
“殿下讓我來告訴老先生一聲,他出城去了。”周修福沉吟片刻後,輕聲說道。
“嗯,我知道了。”老寅不著痕跡地點點頭,迴道。
然後客棧大堂中的兩人便久久無言。
“修福是你的字?”老寅冷不丁地問道。
“是。”
周修福神色一怔,不過很快就恢複如常。
“周祈雲是你什麽人?”老寅繼續問道。
突兀聽到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周修福抿了抿嘴角,壓製下心湖上的波瀾,如實說道:“正是家父。”
“周青山,我們好久不見了。”老寅在確認了某件事後,緩緩站起身來精神矍鑠地笑道。
“老先生,您是?”如墜雲裏的周修福不解問道。
“你忘了當初楊太傅給你取字之時咱家就站在陛下的身後。”老寅笑吟吟地說道。
周修福咽了口口水,他終於想起眼前這位老人是誰了。
難怪殿下告訴自己可以完全信任他,普天之下若是連他都信不過那自己還能夠信得過誰呢。
當年就連皇帝陛下都會笑稱他一聲“老寅”,將他看做是自家人。
“活著就好,活著就好。”老寅走到他麵前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周家有後啊。”
此番場景,一如當年楊自在老先生輕拍他的肩頭,笑著說道:“修福修福,修的百年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