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節帥如今也是縣公了!”


    “這算什麽,看看這個……”


    “朝廷不給節度使旌節,結果還不是給了節帥都護府大都護的官職。”


    “這些絹帛織錦和金銀玉器得值快二十萬貫了吧?”


    “看賣往何處,若是賣往關內道,那肯定價值二十萬貫了!”


    九月初,隴右都護府正堂內,高進達等人看著從渭州送來的聖旨,每個人臉上都笑容難掩。


    主位上的劉繼隆也展露笑容,但不是因為擢升官職,而是因為又從朝廷身上薅了一把錢財。


    盡管對於大唐來說,這些絹帛織錦不算什麽,但卻足夠劉繼隆做很多事情了。


    “好了,等正月麻布織出,與這批絹帛一並販往關內道,其它的彩錦、織錦和金銀玉器就留下吧。”


    劉繼隆對眾人開口,隨後看向高進達道:“山南那邊,阿翁給我送來書信,看樣子今歲過後,他便要前往朝中為官了。”


    “阿兄評了洋州刺史,楊參軍也被充為翰林學士,接下來應該就是阿翁了。”


    “他們調走後,我們的口馬貿易必然會受阻,各州縣刺史、縣令的事情,你需要打點。”


    “這些織錦、彩錦和金銀玉器,便交給你打點吧。”


    “此外,販賣關內道所獲錢財,半數與劍南道的楊複恭交易糧食,以劍南道的糧價,十幾萬貫能買三十幾萬石糧食了。”


    唐廷對河西拆分成功,自然是要對隴右下手的。


    隻是直接下手的後果太大,因此要削弱劉繼隆,必然先將其周圍有利於他的因素給剪除才行。


    山南西道的封敖、封邦彥、楊知溫便是朝廷下手的目標。


    不過隴右在山南西道經營這麽久,可不是更換個節度使就能剪除的。


    因此麵對劉繼隆的安排,高進達恭敬作揖,隨後才道:


    “各州縣刺史、縣令都知道了封尚書要被調迴京畿的事情,都想著在封尚書走前,安心的做一批口馬貿易。”


    “眼下有好幾批口馬,都在從利州和興州的方向進入隴右,加起來差不多有一萬二千餘口。”


    “這批百姓,下官打算按照此前定下的規矩,先遷徙至鄯州。”


    “其它州縣的官員若是見到還有州縣官員與我們交易口馬,必然會動心,爭先恐後的做批買賣。”


    “後續的這些人口,再等開春後遷入廓州。”


    高進達已經想好該如何繼續口馬貿易了,其建議讓劉繼隆頷首認可。


    見劉繼隆頷首,高進達也繼續道:“劍南道那邊,自從我們上次退迴老弱後,白敏中和楊複恭倒是後退了些,這個月交易的兩批口馬,基本都是青壯,數量一千五百多人。”


    “也是個欺軟怕硬的。”劉繼隆輕笑。


    白敏中和楊複恭始終控製著遷入隴右的人口,從雙方開始貿易算起,從劍南道遷入的人口不過堪堪過萬。


    相比較之下,山南西道遷入的人口卻已經突破四萬了。


    雖說各州縣官員的利益已經和隴右捆綁一處,但封敖走後,各州縣官員肯定不敢像現在一樣,大張旗鼓的販賣口馬。


    山南西道的口馬貿易量無疑會降低,劍南道又因白敏中所阻而數量不多。


    可以預見,接下來的幾年裏,隴右的人口遷入速度不會太快,也不會太多。


    這般想著,高進達與崔恕臉色都浮現難看,倒是劉繼隆心裏有底,並不著急。


    “秋收的事情,還得你們多用心,若有什麽困難需要我幫忙的,大可說出。”


    劉繼隆對眾人安撫著,見狀高進達等人也先後作揖迴應,隨後離開了正堂。


    見他們離去,劉繼隆也返迴了內院,見到了為他織布的封徽。


    “衣服讓下麵人去弄就行了,你不用親自動手。”


    劉繼隆靠近開口,封徽卻恬靜道:“人皆知郎君節儉,妾雖比不得郎君,但織些衣物卻不成問題。”


    讓名門嫡女為自己織布,世人見到,恐怕會驚掉眼球。


    劉繼隆坐在封徽旁邊,也一起上手織布。


    他曾經有心改良織機,但奈何他沒見過什麽織機,自然也就沒能成功。


    雖說沒能改良成功,但他也學了一手織布技藝,織出來的布匹,比封徽所織還要好。


    “郎君還有什麽不會的?”


    封徽笑臉盈盈詢問,劉繼隆聞言卻苦笑搖頭:“不會的事情可太多了。”


    見他如此,封徽也收起笑容,小心詢問道:“郎君是因為阿翁要調入京城而憂慮嗎?”


    “嗯……有點。”劉繼隆點頭承認,隨後繼續道:


    “劍南道那邊,白敏中與楊複恭雖與我們進行口馬貿易,但始終阻礙著,不讓流入太多人口。”


    “繼續讓白敏中任職西川節度使,屆時再來一名不相熟的山南西道節度使,隴右的日子恐怕就不如阿翁在時了。”


    隨著劉繼隆解釋,封徽也秀眉微皺,片刻道:“妾倒是有一計,但不知該不該說。”


    “但說無妨。”劉繼隆很好奇,封徽會說出什麽計謀。


    見他準許,封徽也開口道:“白敏中雖然是牛黨要員,但也並非無人敢得罪他。”


    “妾便知曉一人,隻要使君敢將隴右與劍南道的口馬貿易之事告訴此人,此人定有辦法上奏至尊。”


    “屆時至尊即便不信,也不得不將白敏中調往他處。”


    “不過若是將此事捅出,那至尊難免會派人調查,屆時若是查出隴右與山南西道的口馬貿易,那便不好了。”


    封徽的話讓劉繼隆深思,片刻後劉繼隆才道:“倒是可以和山南西道停罷口馬,等待白敏中調離後,再繼續貿易。”


    “細君不用擔心,大可將此人姓名告訴我。”


    劉繼隆很想知道,是誰能百無禁忌的彈劾白敏中。


    麵對他的急迫,封徽也笑著娓娓道來:“昔年至尊為萬壽公主招聘駙馬時,白敏中曾在弘文館見到一人麵目俊秀,遂向至尊推薦。”


    “此人雖隻是弘文館右拾遺,卻也是狀元及第、五姓名門出身,加之容貌俊秀,故此被至尊看重,擇為駙馬。”


    “不過,此人狀元及第,又是五姓名門出身,自然已經有了婚約。”


    “白敏中舉薦此人時,此人已經親赴楚州將娶同為五姓的盧氏娘子。”


    “車駕行至鄭州,為白敏中所發的堂帖追迴。”


    “此人不敢違背至尊,隻能無奈迎娶公主。”


    “婚後雖然琴瑟和諧,但他依舊懷念盧家娘子,故此深恨白敏中,常於至尊前告白敏中的狀,但因其彈劾多為捕風捉影,至尊也未曾信任。”


    “若是郎君將證據交給此人,此人必然欣喜,斷不會讓白敏中繼續擔任西川節度使。”


    封徽將這件事娓娓道來,聽得劉繼隆一愣一愣的。


    五姓名門,狀元及第……


    這兩種出身,足夠此人在官場平步青雲,日後擔任宰相也不是難事,結果現在被選為駙馬,還被斷了與五姓女盧氏的良緣。


    雖說五姓七望在高宗、武周時期飽受打擊,但安史之亂後,五姓七望又漸漸起勢,因此迎娶五姓女,依舊是這個時代大部分男人的願望。


    此人既然是五姓男子,而盧氏又同為五姓女子,本該是段良緣,結果卻被白敏中攪合,被萬壽公主截胡了。


    本來可以好好的娶五姓女,誰知道被塞了個活菩薩。


    有新城公主和韋正矩的案例在前,對於這些名門子弟來說,娶公主跟被斷了生路沒區別。


    一時間,劉繼隆都有些同情此人了。


    “這人是誰?”


    “範陽盧氏南祖的鄭顥、鄭奉正。”


    隨著他開口詢問,封徽也老實交代了此人的姓名。


    劉繼隆聽後嘖嘖:“我若是他,恐怕與白敏中不死不休。”


    “嗬嗬……”封徽也偷笑道:“正因如此,他必然會置白敏中於死地,且不會被收買。”


    “這倒是。”劉繼隆頷首,隨後起身道:


    “我這就去找高進達,讓他派人把白敏中販賣口馬的情報交給鄭顥。”


    “嗯,郎君慢去。”封徽笑著頷首,劉繼隆見狀伸出手捏了捏她的臉,惹得她臉頰俏紅後方才離去。


    待他來到正堂,不多時便把封徽的建議告訴了高進達。


    高進達聽後眼前一亮:“若是如此,那我現在便知會西道諸州官員,暫停口馬貿易。”


    “不急。”劉繼隆安撫道:“先把已經在路上的一萬多人安置好,然後再沉寂兩個月。”


    “是!”高進達聽後離去,急匆匆去操辦此事去了。


    往後一個月,高進達一邊忙碌秋收的事情,一邊忙碌知會山南西道各州縣官員,確保萬無一失。


    待到十月中旬,隨著隴右各州縣糧食入庫,各州縣連帶鄯州的圖籍都交到了劉繼隆的手中。


    在十月末的常議上,劉繼隆也見到了多日未見的李商隱。


    他皮膚呈小麥色,少了幾分病氣,多了幾分健康。


    “義山倒是健康了不少,比剛來隴右時精神太多了。”


    “如何,組織公田開辟和夏秋兩收是否辛苦?”


    剛剛入座,劉繼隆便點了人群之中的李商隱,李商隱聞言也笑著作揖道:


    “忙碌幾個月,體驗了百姓的辛苦後,便覺得身上這點忙碌不算什麽了。”


    過往李商隱在其它藩鎮任職,大多都是做些參軍和文書的事情,枯燥乏味。


    這次來到隴右,雖然被丟到長樂縣辛苦了幾個月,可他也能看出,張昶和劉繼隆是在鍛煉自己,因此忙的不亦樂乎。


    隻是忙碌歸忙碌,他還是覺得劉繼隆在隴右執行的政策有問題,而且他也看出了劉繼隆還想擴張的心思。


    正因如此,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告訴劉繼隆,他這套政策在向外擴張時會遇到什麽問題。


    不過現在還是常議,他自然不可能當著這麽多人去說隴右政策的缺點,所以他與劉繼隆寒暄幾句後,便安靜了下來。


    劉繼隆見狀輕笑幾聲,隨後開始讓高進達等人匯報秋收和今年開辟公田、私田的進展。


    “隴右治下十二州二十八縣,共有熟田一百九十四萬六十二畝,二年及一年生田七十一萬四千餘畝。”


    “今歲開辟公田三十七萬四千餘畝,私田七千六百餘畝。”


    “今歲秋收共收獲七十八萬二千餘石,其中鄯州、洮州、疊州、鬆州糧食盡數歸庫,除鄯州以外三州,明歲恢複正常賦稅。”


    “眼下各州縣倉中積存九十四萬七千餘石,州縣庫中金銀銅絹布鹽茶等雜物折色約六十七萬貫。”


    “都護府治下有兵將一萬八千人,官吏二千七百人,民二十六萬四千二百餘口。”


    “除此之外,還有教習兩千餘人,學子二萬三千餘人。”


    “度支軍餉、俸祿、供學等費用後,倉中積存為三十二萬二千餘石,各色雜物約五十萬貫。”


    “具體的度支內容,將會在稍後寫在正堂黑板報上,諸位若有異議,可前去查看。”


    高進達匯報完畢後,又繼續說道:“各類雜物將在開春後販往關內、劍南、山南等道。”


    “所獲錢財,半數用於購入糧食,半數積存庫中。”


    “以劍南道之糧價,應該能積滿臨州官倉。”


    高進達話音落下,眾人也沒有議論,而是將目光投向劉繼隆。


    劉繼隆與眾人對視間,坦然說道:“今歲封尚書有可能被調走,而南邊的白敏中也會耍些手段,不過這些都不要緊。”


    “隻要我們內部不出現問題,這些外部的問題,都無法幹擾到我們。”


    他這話有些過於樂觀,但在這種場麵,肯定要說些樂觀的話。


    因此在他話音落下後,眾人齊齊拍案讚同,緊接著劉繼隆抬手示意李商隱。


    “李別駕,說說國子監的事情吧。”


    李商隱見狀起身,對眾人作揖後才道:“今年國子監引入七百二十七名境外官吏。”


    “這些官吏中,有五百七十二人在國子監任職,擔任各州縣小學教習。”


    “今歲國子監治下學子數量多達二萬三千四百一十六名,總計二千四百三十七名教習。”


    “除境外那五百七十二名教習外,餘下的教習,多數學識不深,教導學子識字還不成問題,但更高深的學識就不行了。”


    “今歲結束後,將有六千多名十五歲的學子畢業,而他們之中僅有一百七十六人被選入臨州的大學,餘者何去何從?”


    “下官以為,不如將教習中有學識者齊聚一處,繼續教導這六千多名學子。”


    “隻需三年時間,這六千多名學子起碼能有朝廷六學生徒的水平。”


    “屆時以此六千多名學子傳道受業,必然要比眼下掃盲的速度更快。”


    隴右引進的境外官吏不少,但有水平的確實不多。


    好在沒水平的那些人,相較於隴右的直白,也頗具學識,所以能充為教習。


    隴右的學子數量不少,對於劉繼隆為何培養那麽多學子,李商隱也隱隱有些猜測。


    別的不說,單說眼下在學的這兩萬多學子若是轉化為官吏,那足夠治理數百萬人。


    隨著他深入了解隴右的政策,也漸漸了解了劉繼隆野心的一角。


    河朔三鎮和淄青、淮西等鎮雖然兵強馬壯,但卻未有隴右這般對朝廷具有威脅。


    昔年李德裕就評價過河朔三鎮的情況,他說“河北雖強,不能自立,需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


    相比較之下,隴右則大有不同。


    在李商隱看來,隴右人口雖寡,然自軍而民紛紛自強,故劉繼隆有自立之能。


    放在幾個月前,他可能會覺得就憑劉繼隆這點人口和兵馬,朝廷要想圍剿,雖有阻力,結果卻會不錯。


    而今看來,若是朝廷試圖圍剿隴右,那以朝廷的情況,說不定會被隴右拖垮。


    當然,隴右也會被朝廷覆滅,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興許正因如此,劉繼隆才沒有如諸將那般衝動,而是一直隱忍著。


    在李商隱看來,劉繼隆年輕力壯,隻要能忍住野心,日後之事還真的很難說。


    隻是他愈發察覺,心裏便愈發不是滋味。


    天下若亂,劉繼隆恐怕會揮師東進,難逢敵手。


    大唐傾覆之日,距此不久矣。


    李商隱雖然怨恨皇帝打壓自己,但他對大唐的感情卻很深,而劉繼隆重用之恩,他也難以報答。


    他在長樂這段日子很糾結,但當他見到劉繼隆的時候,這種糾結便煙消雲散了。


    他已經四十三歲,而劉繼隆不過二十三。


    待劉繼隆野心難以遮掩的時候,恐怕他早已埋骨他鄉,何須為身後事煩惱呢?


    正因如此,他看向劉繼隆的眼神,隻剩下了感激與欣賞。


    倒是相比較他,劉繼隆正在樂觀的與眾人討論著日後的隴右。


    “臨州大學需要選生,但其它十一州的大學卻不用。”


    “各州刺史應該在去年就修建好了各地的大學,那這六千多名學子就按照此前定下的規矩,由州衙出錢出糧,供養他們讀到畢業為止!”


    劉繼隆同意了李商隱的建議,同時加大了對學子的投入。


    隻有把錢糧投入在他們身上,隴右才能在日後的亂世中取得穩定和發展,而不會重現五代。


    劉繼隆覺得自己既然來了,那起碼要消除一些遺憾。


    大唐傾覆後,理應是另一個文治武功不輸大唐的存在,而非五代亂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歸義非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並收藏歸義非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