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吼!!”


    大中十年八月初十,昔日霍亂河隴,殺河隴丁壯,劓刖漢人,以槊貫嬰兒為戲,使河隴五千裏間赤地殆盡的論恐熱在多彌衛府外兵敗被殺。


    李驥、斛斯光、尚鐸羅、尚摩鄢、厝本、悉麻等三方勢力,決定將論恐熱昔日的暴刑用在他身上。


    論恐熱被割掉鼻子,斬斷手足,掏空胸腹後死去。


    其雙手被多彌衛府的悉麻送往了吐蕃的邏些城,其雙足被尚摩鄢帶迴廓州交給尚婢婢泄憤。


    其軀體被李驥綁在十字木架上,充草自疊州往河州遊行而去,沿途州縣,不論番人還是漢人,都不約而同的拾取石塊,投擲其軀體。


    若非其頭顱被李驥取下醃製,恐怕早就被石頭砸得辨認不清了。


    一個人能把漢人和吐蕃人都得罪到“食其肉、飲其血”的程度,不得不說是一種變相的成功。


    “嗬嗬……多虧節帥料事如神,提前派尚鐸羅和厝本說服悉麻,不然這論恐熱估計能跑到波敢(阿壩)去。”


    八月二十日,臨州狄道都護府衙門內,高進達誇讚著劉繼隆的手段,旁邊的崔恕也笑道:


    “節帥此舉,也是為河隴十數萬百姓報了仇,日後威望更甚。”


    “隻不過這悉麻竟然會同意對論恐熱下手,這倒是出乎下官的預料。”


    二人一前一後說著,反倒是坐在主位的劉繼隆正在愣神。


    待二人話音落下,劉繼隆才漸漸迴過神來:“不出奇,這論恐熱先反吐蕃,又自立大論,甚至還想成為吐蕃的讚普,吐蕃人比我們更恨他。”


    “正因如此,我才料到他會南下,而非西逃。”


    “眼下吐蕃雖然內亂,但並非沒有實力,隻是無法抽出實力來對付四周的敵人罷了。”


    “對於悉麻而言,殺死論恐熱,他將得到各支王係的支持,沒有理由不動手。”


    “更何況,我也答應他,日後必然不會對他用兵,這個承諾於他而言更重要。”


    話音落下,劉繼隆看向二人道:“早上陳靖崇傳迴消息,說長安的聖旨已經在渭州由他代授。”


    “這次除了三萬匹絹帛和一些金銀玉器和彩錦外,便沒有其它犒賞了。”


    “你們按照功勞,將這些東西都擢賞給今年出征的弟兄們吧,金銀玉器和彩錦就賞給李驥他們。”


    “另外,論恐熱既然被殺,那廓州的事情就得加快了。”


    “山南西道的口馬貿易雖然暫停,但用不了多久就會恢複。”


    “到時候和劍南道獲得的人口一起遷入廓州和鄯州,要保障鄯州有三萬百姓,廓州最少有兩萬百姓才行。”


    “鄯州和廓州有現成的三十多萬畝熟地,每年能穩定上交五六萬石稅糧,得迅速恢複生產才行。”


    劉繼隆交代過後,崔恕主動作揖道:


    “上午蘭州那邊傳來消息,據聞嗢末和甘州迴鶻大軍壓境涼州,持朝廷聖旨要求涼州開放互市。”


    “索勳倒是同意開放互市,但張淮深不同意,並率軍與甘州迴鶻、嗢末交戰,而索勳作壁上觀。”


    “涼州嗢末和甘州迴鶻雖被擊退,但河西軍也死傷不少,而且……”


    崔恕頓了頓,劉繼隆疑惑朝他看去,最後還是高進達接上話茬道:“張河西向朝廷請表,以年邁乞請入京為官。”


    得知最後這件事,劉繼隆也不由愣了下。


    曆史上是唐廷借張議潭去世的事情做文章,最後要求張議潮入京為質。


    如今張議潭還活得好好的,結果卻是張議潮主動要求入京。


    顯然,因為自己的緣故,唐廷加快了對河西的拆分,張議潮則是希望以這種條件來讓唐廷信任河西歸義軍。


    這種做法,在劉繼隆看來有些愚蠢,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更何況張議潮對他有恩,他不好評價。


    隻是他很清楚,即便張議潮主動要求入京為質,唐廷也不會放過河西歸義軍。


    唐廷想要對付自己,就必須先解決河西歸義軍,讓自己變得孤立無援。


    自己若是幫助河西,反而會讓唐廷更加覺得兩軍關係密切。


    如果他們對唐廷態度統一且強硬,那最差也能混到個河朔三鎮的待遇。


    隻可惜,張議潮和張淮深都沒有自己這麽強硬,這讓河隴二軍暴露缺點,讓唐廷看到了逐一擊破的希望。


    “張使君再這麽打下去,河西的漢人遲早有一天會被他打光的。”


    劉繼隆平靜著給出評價,而高進達與崔恕也點了點頭,表示附和。


    張淮深的軍事能力沒得說,問題在於河西的漢人太少了。


    二十餘萬河西人口,漢人隻占十萬不到。


    這幾年張淮深雖然幾次大破嗢末與迴鶻,但嗢末和迴鶻卻有唐廷扶持,加上西域不斷東遷的迴鶻、嗢末人,他們的人口遠遠多於張淮深。


    劉繼隆不知道河西還有多少漢人,但這幾年下來,張淮深的漢人口數肯定在不斷下降。


    沒有漢人補充,河西的歸義軍便會漸漸摻入吐蕃、粟特和迴鶻、嗢末、龍家等民族。


    長此以往,河西崩盤隻是時間問題。


    “張使君希望能通過我們,從山南、關內、劍南等道遷徙些人口給他。”


    高進達躊躇著開口,又擔心劉繼隆誤會,急忙解釋道:“不過我們也奇缺人口,因此這條……”


    “倒也不是不可以。”劉繼隆打斷了高進達,這讓高進達與崔恕錯愕。


    不過劉繼隆並非是要從自己身上割肉,而是有些人確實需要處理。


    “隴右的罪犯有多少了?”


    劉繼隆詢問二人,二人聞言對視,高進達緩緩作揖道:“三百四十六人。”


    隴右律法雖然嚴苛,但能被稱唿罪犯的人卻並不多。


    除非犯下殺人、強奸、苟且、出賣情報等重罪,才能被稱唿為罪犯。


    這些人中不少是唐廷的探子,剩下的則是自己犯了罪,殺了可惜。


    正因如此,都護府把他們丟到了比較危險的礦區中采礦。


    如今劉繼隆開口,顯然是要處理他們了。


    “走三斜道和大鬥拔穀道送往甘州,告訴張議潮,這群人最好充軍先登,每人換二百斤上等硝石。”


    隴右缺少上等硝石,直接買又不便宜,倒不如用這些罪犯來換些資源。


    高進達與崔恕聞言,對視後紛紛點頭,算是同意了劉繼隆此舉。


    “李驥上報死傷沒有?”


    正事結束,劉繼隆也詢問起了此戰死傷的問題。


    崔恕聞言作揖道:“此次南下圍剿論恐熱,陣沒七十六人,病沒五十二人,殘疾九十八人,折損三百一十三匹軍馬,五百七十匹乘馬。”


    “若是算上收複鄯州,那兩次戰役總共陣沒二百二百九十三人,病沒五十二人,殘疾二百六十三人,折損軍馬七百八十匹,乘馬八百七十四匹。”


    “至於繳獲,兩次作戰共繳獲糧食三萬四千七百餘石,軍馬六百餘匹,乘馬兩千餘匹和挽馬、耕牛各三千多頭,另有四萬多牧群。”


    在一係列傷亡撫恤中,病沒顯得格外刺眼。


    盡管劉繼隆與李驥交代過高原行軍的要點,可真正打起來,適應不了高原作戰而病沒的將士還是不少,這也是劉繼隆不想攻占吐穀渾的原因。


    隴右就十幾萬漢人,要想占據吐穀渾,兵卒和民夫必不可少。


    即便最後能占據吐穀渾,死傷的漢口必然不少。


    與其把有限的漢口丟到與吐穀渾的戰爭中去,倒不如韜光養晦,等待南詔與大唐撕破臉皮。


    這麽想著,劉繼隆也覺得,隴右似乎應該為日後大批人口遷入而囤糧了。


    他目光看向高進達和崔恕:“現在我們四周的敵人都被解決差不多了,明年尚婢婢讓出廓州後,我們便好好經營口馬貿易,把隴右經營起來。”


    “是!”二人作揖應下,而劉繼隆也沒有告訴他們,自己還有向涼州出兵的計劃。


    涼州必須要拿下,但不能從張淮深手裏拿。


    以張淮深所麵對的情況來看,不論張議潮是否離開河西,他都將陷入與沙州豪強的內鬥中。


    隻要索勳拿下涼州,以他在會州的前科來看,涼州番人暴動便是板上定釘的事情。


    屆時,涼州便是他的囊中之物。


    不過想要涼州安生,遷徙漢口依舊是重中之重。


    先拿下涼州,然後在南詔與大唐的戰爭中謀求西川人口。


    隻要這兩步成功了,後麵的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拿下涼州的前提條件已經湊齊,現在隻等涼州內亂就行。


    但是遷徙西川漢口這件事,卻還需要他好好謀劃。


    對外要扶持尚婢婢、尚摩鄢父子,對內要囤積足夠安置百姓的糧食。


    別的不提,單說安置百姓的糧食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他起碼要養百姓三年,才能在第三年做到收獲。


    按照大口每年五石,小口每年三石,平均每人每年四石的標準,十萬口百姓就需要一百二十萬石糧食,隨著人口增加而依次翻倍。


    雖然前兩年,他們可以開荒種植麻、豆等產物,但荒地開熟後的產量不高,大頭還是得都護府解決。


    “現在都護府每年能積存多少糧食?”


    劉繼隆詢問二人,其中高進達不假思索迴答道:


    “發了軍餉和俸祿後,大約能積存十五萬石,各州縣的糧倉都用於安置饑民,積存不多。”


    “上個月中,我還與崔參軍算了算,各種粟麥糧食,積存不過二十六萬石。”


    隴右這兩年來,每年遷入的人口不在少數,這些人口都需要都護府養到可以自給自足為止,耗費不少。


    以隴右的結餘稅糧來看,每年隻能吃下三萬多人口,再多就得向百姓買糧。


    不過遷入三萬人口後,這三萬人口將在後續六年時間裏,陸陸續續開辟三十餘萬畝耕地,永久增加六萬石稅糧。


    隻是以劉繼隆的判斷來看,李忱這個皇帝恐怕活不了六年了。


    他一駕崩,大唐和南詔也將宣告決裂,自己顯然是沒有那麽多時間來慢慢屯墾了。


    想到這裏,劉繼隆對高進達和崔恕開口道:


    “我準備在河州、蘭州、臨州、鄯州修建官倉,每個官倉最少要能積存五十萬石糧食。”


    “我們這幾年要做的,就是前往劍南道、山南道采買糧食,同時自己也注意積存糧食,盡快將這四個糧倉和各地州倉、縣倉積滿糧食。”


    以唐代的儲存手段,劉繼隆所提及的這四個州,最少能藏粟九年,藏米五年。


    至於隴南這些較為潮濕的地方,頂多藏粟五年,藏米三年。


    這種“粟九五、米五三”的儲糧手段,是這個時代官倉普遍的儲糧標準。


    有些不達標的官倉,甚至還達不到這個標準。


    劉繼隆倒是不要求能達到“粟九米五”的標準,隻要粟米和小麥能存放六年就足夠了。


    “節帥,我們的糧食夠吃,為什麽要買糧?”


    崔恕與高進達不解,劉繼隆見狀則是說道:“我們這位至尊,眼下已經四十有六了。”


    “大唐自順宗以來,沒有一位皇帝能活過五十歲。”


    “開國以來,能活到六十歲及以上者,也不過高祖、玄宗和德宗罷了。”


    “大中至尊如此年紀,遲遲不立儲君,長安那邊恐怕都在想著站隊和爭儲。”


    “若是雙方爭論不出個結果,那距離亂世也快了……”


    劉繼隆倒是開門見山,高進達與崔恕聽後點頭。


    畢竟自秦以來,曆朝曆代的國祚基本都在二百年左右,而大唐距離開國已有二百三十八年,已然超過了東漢和西漢。


    更別提當下時局並不樂觀,確實有亂世之象。


    “若是能遷徙淮南那幾十萬口饑民過來,我們在亂世中便能自保了。”


    高進達還在念想著淮南的那幾十萬饑民,劉繼隆卻搖頭道:“幾十萬饑民還隻是紙麵上的,事實遠不止這些。”


    “這……”高進達愕然,崔恕也有些錯愕。


    幾十萬饑民對於二人來說已經很多了,要是真的不止這些,那大唐恐怕真該亡了。


    麵對二人錯愕的表情,劉繼隆也隻能搖頭唏噓。


    唐廷毀於藩鎮,卻也因為藩鎮而得以延綿,實難評價。


    “不用管淮南的事情,反正現在山南西道的口馬停了,既然停了,就把錢拿去劍南道買糧吧。”


    劉繼隆交代著二人,二人也漸漸迴過神來,作揖應下。


    雖說淮南饑荒、關中米貴,但劍南道的糧食卻並不貴。


    如果不是擔心唐廷日後封鎖,劉繼隆也不會頒布那麽多的開荒屯墾政策。


    畢竟比起勞心勞力的開荒屯墾,做畜牧生意後從劍南道買糧更為便宜。


    不過劍南道糧食便宜也就這幾年了,等大唐與南詔撕破臉皮,劍南道的糧價便會飛漲,十幾年後說是遍地饑民也不為過。


    趁著劍南道糧價便宜,先積蓄滿四個大官倉再說。


    這般想著,劉繼隆便將此事交給高進達和崔恕了。


    幾日後,論恐熱的首級送抵狄道,與劉繼隆手寫的請表一同送往了長安。


    好在這兩件東西送抵長安時,已經是八月二十,中秋過後,不然李忱還真的吃不下飯了。


    事是好事,但好事也得看是誰處理的。


    至少對於李忱而言,他並不希望論恐熱死於劉繼隆之手。


    果然,隨著他打開劉繼隆的請表,他很快就看到了劉繼隆對他與朝廷的吹噓,無非就是仰賴陛下聖明,才得以誅殺此僚,為河西十餘萬百姓報了血海深仇。


    吹噓過後,劉繼隆便開始哭慘,例如折損多少兵卒、多少軍馬等等,無非就是想著讓朝廷犒賞。


    一份請表,看得李忱額頭青筋暴起。


    好在他此時沒有服用長年藥,不然他真擔心自己會在氣憤之下,突然對劉繼隆用兵。


    “安撫為上……”


    李忱深吸一口氣,平複平複心情後才看向金台之下的眾人。


    除了令狐綯、盧均、王宗實、馬公儒等熟悉的麵孔外,還有一道較為陌生的麵孔。


    這是新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慎由,剛在中秋過後拜相,躋身諸相之一。


    對於盧均和崔慎由,李忱沒有過多的注視,而是將目光放到了令狐綯身上。


    “隴右觀察使劉繼隆請表節度使旌節,請求朝廷下發犒賞與撫恤,諸卿何解?”


    李忱話雖如此,目光卻未曾挪動。


    馬公儒、王宗實等四貴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令狐綯餘光掃過盧鈞,卻見他無視自己目光,一言不發。


    見他如此,令狐綯心中難免怨氣,而崔慎由則是開口道:“劉繼隆如今已經收複隴右全境,與持節無異,不如賜予其旌節?”


    由於請表中劉繼隆表示自己收複鄯廓二州,誅殺論恐熱,因此崔慎由等人都覺得他已經收複了隴右全境。


    既然如此,他持節與否,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不過即便如此,李忱依舊不想賜予劉繼隆旌節,所以他沒有開口迴應,而是將目光放在了令狐綯身上。


    對此,令狐綯隻能深吸一口氣道:“旌節斷不能賜予,倒是可以多多賞賜,以此安撫其野心。”


    “卿以為,當犒賞幾何?”李忱開口迴應,這下眾人都知道了皇帝的態度。


    崔慎由急於表現,當即作揖道:“可按照昔日收複三州的規格進行犒賞。”


    “這恐怕喂不飽劉繼隆的胃口。”令狐綯搖頭否決,隨後作揖道:


    “不如檢校其兵部尚書、驃騎大將軍、隴右都護府大都護、隴西縣開國公,擢賞彩錦二百匹,織錦五百匹,絹帛十五萬匹,金銀玉器各五十件?”


    經令狐綯這麽說,李忱雖然有些肉疼,但也知道想要安撫劉繼隆,就得付出那麽多。


    想到這裏,李忱深吸一口氣道:“便依卿之言起草聖旨。”


    “此外,朕聽聞磧西節度使張議潮請表入長安為官,但其請表被留中,可有此事?”


    “迴陛下,是臣下令留中的。”令狐綯先迴答問題,隨後解釋道:


    “此舉,難保不是張議潮試探朝廷之舉,不如暫且觀望。”


    “若是其有意入朝,自然會再三請表,屆時再同意也不遲。”


    李忱聞言頷首,接著皺眉道:“張議潮忠心可鑒,但張淮深意圖不明,還需好好觀察。”


    令狐綯摸不準皇帝口中的觀察是什麽,想要請示,但又想到皇帝不會明示,因此隻能作揖應下。


    “臣遵口諭,定會好好觀察河西張淮深之舉動……”


    審核有些晚,不好意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歸義非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並收藏歸義非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