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俸祿低的原因
穿越明朝,我開局就離京就藩 作者:穀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不敢居功,陛下讓臣將朝廷稅收翻番,臣思慮許久也未想到更好的辦法,隻能冒險一試。
臣以為,不廢除大明寶鈔改革貨幣,田賦想要盡數收上來很難。
今年明年可以強力征收,但時間久了士紳還是會想辦法不交。
因為官員俸祿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明寶鈔,時間久了官員也會強烈反對。”
周忱主要阻力說了出來,阻力的大頭還是官員。
“現在官員的俸祿,寶鈔占了多少,如果全部換成銀兩,朝廷的賦稅是否能夠負擔?”
實際上,現在的朝廷官員,俸祿的構成很複雜。
洪武二十五年定下的官員正俸標準,在之後的兩百多年裏一直使用。
平心而論,在明初戰亂方休、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這個俸祿雖然在數值上相對前代是比較少的。
但是相對於當時的中小地主、自耕農來說還是非常優厚的,更不用說沒有自己土地的佃戶了。
除了正俸以外,明代官員還有優免的特權,也就是免除徭役和稅糧。
真正導致明代官員俸祿微薄的原因不是工資低,而是實際發放的很低。
明代俸祿在實際支付的時候往往發的不是祿米,而是折成了鈔、絹、銀,甚至是蘇木、胡椒,即所謂的折色。
由於明代的折色比例遠遠低於市場價格,導致了官員收入微薄。
俸祿折鈔自洪武時期就已存在,比例是1貫鈔=1石米。
眾所周知,明代寶鈔由於濫發,通貨膨脹嚴重,米折成鈔以後的購買力大幅縮水。
永樂以後,俸祿折色就不僅是折鈔了,折算成胡椒、蘇木、布匹、銀兩。
同時不斷提高折色比例,永樂時一斤胡椒折米1.06石,但宣德時折米6.67石。
由於鄭和下西洋帶迴了大量胡椒,胡椒的市場價格其實是在不斷走低的,但折色比例卻高了,這也導致官員收入被大大降低。
到了堡宗朱祁鎮的正統年間,五品以上隻發20%的米,80%寶鈔;六品及以下30%的米,鈔70%。
其實發實物和發寶鈔理論上是沒有多大區別,但問題就出現在發放標準上。
比如明仁宗時期,一石米折算成25貫寶鈔發放,後期降低到了一石米折算成10貫寶鈔發放。
的時候朝廷沒有錢了,就是庫房有啥就給官員發啥,比如胡椒、蘇木、布料等實物。
所以有的官員不得不去集市上將這些實物賣掉換成錢或者祿米,有的?年份?甚至還出現了拖欠俸祿的現象。
又迴到了永樂時期的樣子。
對比宋元兩朝,明朝的俸祿不僅規定的低,到手的更低。
明史專家黃仁宇教授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一書中指出,當時明朝官員所得到的實際收入,僅僅相當於其名義俸祿的4%左右。
難怪《明史》中會發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這樣的感歎。
所以,周忱提議的漲俸祿一兩成,也隻把官員們拿到手的俸祿漲一兩成。
因為要收全部田賦和商稅,沒有官員們的支持是不行的。
隻有漲了官員們的俸祿,他們才會同意並出力。
朱瞻墡在位期間,官員俸祿與朱祁鎮在位期間是一樣的,並沒有任何改變。
所以,到了朱祁鈺這裏,官員俸祿還是米+寶鈔,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陛下,若果寶鈔全部換成銀兩,會增加數倍支出,朝廷的其他開支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是臣沒有說清楚,請陛下責罰。
臣建議的漲俸是希望提高發米的比例,比如五品以上官員的本色從兩成漲到三成或四成,六品以下官員的本色漲到四成或五成。
折色部分,臣覺得暫時不宜換成銀兩。
光就臣的這些建議,朝廷每年的官吏俸祿開支就要增加一倍。
但所有官吏都會對陛下感恩戴德。
征收田賦和商稅的阻力也會小很多。”
周忱不敢把步子邁得太大,朝廷的稅收沒有翻倍之前,他不敢說把折色全部換成銀兩。
雖然折色部分並不是完全發寶鈔。
“朕既然要變革,就不能苦了大明的官吏們,太祖定下的俸祿朕一時半會無法提高。
隻能逐步提高官員們實際到手的俸祿。
你把折色部分全部換成銀兩,看看需要多少銀子。每年都有新增官吏,在此基礎上額外增加一兩成,把這個數字算出來給朕。
另外再把俸祿全部換成銀兩的情況下需要多少銀子也算出來。
你若將朝廷稅收翻一倍,達到六百萬兩白銀,官吏的俸祿全部發銀子就可以實現了。
你若完成朕給你的年賦稅超千萬兩白銀的任務,你將與朕一道,名留青史。”
給官員漲俸祿這件事,朱祁鈺必然是要占首功的,因為推翻太祖和曆代皇帝的規矩隻有他能做到。
“臣遵旨!”
作為文臣,誰不想名留青史。
朱祁鈺的提議,周忱是很心動的。
“下次朝會,你在朝堂上把收商稅的事提出來,先把商稅的事情定下來。
商稅定下來後,朕再把你的提議公布。”
田賦的問題實際上好解決,有阻力朱祁鈺也不怕,畢竟田產跑不了。
商稅必須定下來,但會有一個扯皮的過程。
朱祁鈺的計劃是先打一棍,再給顆糖吃。
“陛下,隻怕阻力會很大,臣覺得大臣們絕大部分都會反對。
臣覺得還是先議田賦比較好,把掛靠田產的田賦先解決了。”
周忱覺得應該先解決掛靠田產的田賦征收問題。
“此事不用再議,直接去查宗室的田產,超出封賞的部分一律征收田賦。
藩王和郡王府願意幫士紳隱藏田產,那就幫士紳把田賦交了好了。
戶部要是搞不定,朕就讓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去。”
士紳不交,那就宗室交,朝廷給宗室的封賞是有數的,不用交的隻有封賞部分。
而且,有些官員的田產也掛在藩王府名下。
隻能怪這些官員倒黴了。
至於官員名下的,暫時還不能動。
否則,朱祁鈺也要失蹤了。
臣以為,不廢除大明寶鈔改革貨幣,田賦想要盡數收上來很難。
今年明年可以強力征收,但時間久了士紳還是會想辦法不交。
因為官員俸祿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明寶鈔,時間久了官員也會強烈反對。”
周忱主要阻力說了出來,阻力的大頭還是官員。
“現在官員的俸祿,寶鈔占了多少,如果全部換成銀兩,朝廷的賦稅是否能夠負擔?”
實際上,現在的朝廷官員,俸祿的構成很複雜。
洪武二十五年定下的官員正俸標準,在之後的兩百多年裏一直使用。
平心而論,在明初戰亂方休、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這個俸祿雖然在數值上相對前代是比較少的。
但是相對於當時的中小地主、自耕農來說還是非常優厚的,更不用說沒有自己土地的佃戶了。
除了正俸以外,明代官員還有優免的特權,也就是免除徭役和稅糧。
真正導致明代官員俸祿微薄的原因不是工資低,而是實際發放的很低。
明代俸祿在實際支付的時候往往發的不是祿米,而是折成了鈔、絹、銀,甚至是蘇木、胡椒,即所謂的折色。
由於明代的折色比例遠遠低於市場價格,導致了官員收入微薄。
俸祿折鈔自洪武時期就已存在,比例是1貫鈔=1石米。
眾所周知,明代寶鈔由於濫發,通貨膨脹嚴重,米折成鈔以後的購買力大幅縮水。
永樂以後,俸祿折色就不僅是折鈔了,折算成胡椒、蘇木、布匹、銀兩。
同時不斷提高折色比例,永樂時一斤胡椒折米1.06石,但宣德時折米6.67石。
由於鄭和下西洋帶迴了大量胡椒,胡椒的市場價格其實是在不斷走低的,但折色比例卻高了,這也導致官員收入被大大降低。
到了堡宗朱祁鎮的正統年間,五品以上隻發20%的米,80%寶鈔;六品及以下30%的米,鈔70%。
其實發實物和發寶鈔理論上是沒有多大區別,但問題就出現在發放標準上。
比如明仁宗時期,一石米折算成25貫寶鈔發放,後期降低到了一石米折算成10貫寶鈔發放。
的時候朝廷沒有錢了,就是庫房有啥就給官員發啥,比如胡椒、蘇木、布料等實物。
所以有的官員不得不去集市上將這些實物賣掉換成錢或者祿米,有的?年份?甚至還出現了拖欠俸祿的現象。
又迴到了永樂時期的樣子。
對比宋元兩朝,明朝的俸祿不僅規定的低,到手的更低。
明史專家黃仁宇教授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一書中指出,當時明朝官員所得到的實際收入,僅僅相當於其名義俸祿的4%左右。
難怪《明史》中會發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這樣的感歎。
所以,周忱提議的漲俸祿一兩成,也隻把官員們拿到手的俸祿漲一兩成。
因為要收全部田賦和商稅,沒有官員們的支持是不行的。
隻有漲了官員們的俸祿,他們才會同意並出力。
朱瞻墡在位期間,官員俸祿與朱祁鎮在位期間是一樣的,並沒有任何改變。
所以,到了朱祁鈺這裏,官員俸祿還是米+寶鈔,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陛下,若果寶鈔全部換成銀兩,會增加數倍支出,朝廷的其他開支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是臣沒有說清楚,請陛下責罰。
臣建議的漲俸是希望提高發米的比例,比如五品以上官員的本色從兩成漲到三成或四成,六品以下官員的本色漲到四成或五成。
折色部分,臣覺得暫時不宜換成銀兩。
光就臣的這些建議,朝廷每年的官吏俸祿開支就要增加一倍。
但所有官吏都會對陛下感恩戴德。
征收田賦和商稅的阻力也會小很多。”
周忱不敢把步子邁得太大,朝廷的稅收沒有翻倍之前,他不敢說把折色全部換成銀兩。
雖然折色部分並不是完全發寶鈔。
“朕既然要變革,就不能苦了大明的官吏們,太祖定下的俸祿朕一時半會無法提高。
隻能逐步提高官員們實際到手的俸祿。
你把折色部分全部換成銀兩,看看需要多少銀子。每年都有新增官吏,在此基礎上額外增加一兩成,把這個數字算出來給朕。
另外再把俸祿全部換成銀兩的情況下需要多少銀子也算出來。
你若將朝廷稅收翻一倍,達到六百萬兩白銀,官吏的俸祿全部發銀子就可以實現了。
你若完成朕給你的年賦稅超千萬兩白銀的任務,你將與朕一道,名留青史。”
給官員漲俸祿這件事,朱祁鈺必然是要占首功的,因為推翻太祖和曆代皇帝的規矩隻有他能做到。
“臣遵旨!”
作為文臣,誰不想名留青史。
朱祁鈺的提議,周忱是很心動的。
“下次朝會,你在朝堂上把收商稅的事提出來,先把商稅的事情定下來。
商稅定下來後,朕再把你的提議公布。”
田賦的問題實際上好解決,有阻力朱祁鈺也不怕,畢竟田產跑不了。
商稅必須定下來,但會有一個扯皮的過程。
朱祁鈺的計劃是先打一棍,再給顆糖吃。
“陛下,隻怕阻力會很大,臣覺得大臣們絕大部分都會反對。
臣覺得還是先議田賦比較好,把掛靠田產的田賦先解決了。”
周忱覺得應該先解決掛靠田產的田賦征收問題。
“此事不用再議,直接去查宗室的田產,超出封賞的部分一律征收田賦。
藩王和郡王府願意幫士紳隱藏田產,那就幫士紳把田賦交了好了。
戶部要是搞不定,朕就讓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去。”
士紳不交,那就宗室交,朝廷給宗室的封賞是有數的,不用交的隻有封賞部分。
而且,有些官員的田產也掛在藩王府名下。
隻能怪這些官員倒黴了。
至於官員名下的,暫時還不能動。
否則,朱祁鈺也要失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