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貢馬事件不是外交而是內鬥外化
穿越明朝,我開局就離京就藩 作者:穀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攻克大都之後放元人北逃,朱棣奪了侄兒皇位後一直致力於解決北部蒙古邊患問題。
六次深入大漠,活活將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從此大明王朝在蒙古內鬥中一直充當著裁判和拉偏架的角色。
朱棣和朱瞻基也是樂此不疲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朱瞻基更是決定和瓦剌開始朝貢貿易。
大明與其說是與瓦剌貿易,不如說是醉心於一種萬國來朝的虛榮來的更準確。
大明要的是麵子,瓦剌要的是實惠。雙方一拍即合,相安無事。
朱祁鎮繼位之後,早期內廷有太皇太後張氏坐鎮,外有三楊輔政,隻能乖乖延續了仁宣之治。
但隨著張太後和三楊的先後去世,壓在頭上的大山沒了,可以好好施展拳腳了。
當朱祁鎮親政伊始坐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之時,滿眼依然是父親宣德皇帝的舊臣,在親政過程中父皇的老臣們處處掣肘。
這些舊臣跟不上新皇的腳步,於是堡宗決定要對朝臣進行一次換血。
正所謂一朝皇帝一朝臣,新朝開啟新氣象。
五個顧命大臣隻剩英國公張輔和禮部尚書胡濙。
英國公張輔是勳貴,向來支持皇帝的,但禮部尚書胡濙卻處處與自己作對。
堡宗將突破口選在清流領袖禮部尚書胡瑩身上,於是堡宗的提線木偶王振正式上場。
王振按照朱祁鎮的意思動吏部,扳倒王直,結果踢到鐵板,犧牲了黨羽奈亨,還要朱祁鎮親自出麵平息事端。
朱祁鎮很不爽,既然你胡濙要跟我作對,那就直接拿你開刀。
禮部管著瓦剌貢馬,就讓王振從這方麵下手。
瓦剌如期進貢大明馬匹,也照例虛報些馬匹數量,借以多報些差旅費。
放在平時大明王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過去了,畢竟與瓦剌的進貢貿易形式遠大於實際。
王振偏偏在此時認真清查出其中貓膩,扣減瓦剌差旅費,責罰了禮部官員。
堡宗給滿朝老臣當頭棒喝,皇帝雖然年輕但很精明,對你們這些老臣的潛規則勾當朕心知肚明。
就在朱祁鎮得意之時,瓦剌太師也先率兵進犯大明攻破北方重鎮大同。
已經悄悄崛起的瓦剌在積極謀求南下。
朱棣把朝貢貿易發展到極致,朝貢者也包括蒙古人的後代之一——瓦剌。
朱棣的目的是讓瓦剌部與韃靼部互相鬥爭,消耗蒙古人的力量。
為了扶持瓦剌部族,朱棣下令,瓦剌每年可以派遣五十名使者來京朝貢。
當然,這筆生意還是要遵循薄來厚往的原則。
使者自從進入大明帝國起,飲食起居就不用自己操心了。
一路上不但可以享受很多美食,還能觀看很多教坊司的禦用歌舞。
因為這種待遇很好,使者會在京住上幾個月之久。
使者迴去的時候還可以得到一筆價值不菲的禮物,按最低等級計算大概也夠在邊陲之地生活個三年五載。
在大明帝國扶持下,仁宣年間,瓦剌不但已經徹底遏製了靺鞨部族。
還向西降服了哈密、沙州、赤斤等部族。
向東攻破兀良哈三衛,進而控製女真、威逼朝鮮,征服了元亡以後最大的疆域。
如果按照朱棣誰強就打誰的邏輯,瓦剌部族一旦壯大了,就應該成為敵人了。
可是,現在當權人並不是眼睛裏不揉沙子的皇帝朱棣,而是一心想收迴君權,證明自己掌控朝堂的朱祁鎮。
此時的朱祁鎮,正處於叛逆期,自己的手套王振又太過貪財,眼裏隻有金錢。
王振曾經混跡市井,實在混不下去才揮刀自宮,成了一名太監,而後又成了朱祁鎮的老師。
王振不但沒有禁止瓦剌入貢,反而擴大了瓦剌的朝貢規模。
瓦剌朝貢的隊伍從五十人發展到幾百人,最後居然發展到數千人。
瓦剌部族的太師也先實在是一個聰明伶俐的人,在派來使節的同時,也給王振帶來了豐厚的賄賂。
既然自己已經拿到足夠的賄賂,就可以賞賜給瓦剌使者足夠的賞賜,又不是自己的錢,這有什麽大不了的。
在王振看來,也先跟自己一樣,不過是貪圖財富、多要幾個出國名額而已。
葉先跟王振是不一樣,他是一個胸懷大誌的人,素來以恢複大元帝國為己任。
也先派來的數千名使節絕不僅為了出國旅遊。
除了官員、商人,還有很多士兵,在瓦剌地盤上是士兵、到中原就成了強盜,一路上燒殺搶掠,順便走私銅器、鐵器。
當時的北京還沒有今天的長城,大同、宣府等要塞的烽火台早在永樂末年就熄滅了。
放任瓦剌無限製增加朝貢使團,很有可能某一天瓦剌騎兵就會突然出現在帝國的首都。
朝廷不是沒人發現隱藏背後的危機,劉球等一批侍講學士曾先後多次向朱祁鎮當麵提及瓦剌朝貢的危害。
這種情況下,唯一能保衛帝國首都北京的設施居然就是北京城的城牆和九門。
劉球等人上書朱祁鎮:與瓦剌通商,不但空耗國家財力、滋養敵國,西北、華北一帶黎民早已不勝其煩,此舉誤國,斷不可再行!
王振覺得劉球擋了自己的財路,將劉球下獄並迫害致死。
王振居然將殺死劉球的消息通知了瓦剌部族,以示友好。
此後,瓦剌朝貢使團的走私行為更加肆無忌憚,次數也從每年兩次變為每年四次。
為了招待這些人,京城居民每年要無償提供牛羊上萬隻、酒上萬壇、雞鴨瓜果無數。
正統十三年,瓦剌一次向大明帝國派出了近三千六百名使者。
不過,這一次也先忘記了賄賂王振。
在王振看來,派多少人來其實不是大事,忘記賄賂就是大事了,王振火了。
正好,朱祁鎮要拿禮部尚書胡濙開刀,王振便命禮部要認真核查瓦剌使者的資格。
經禮部核算,這將近三千六百名瓦剌使者,隻有六百多人符合使者資格,其餘人員要驅逐出境(不再管吃喝拉撒)。
另外,經過認真核查,瓦剌此次送來的貢馬均為偽劣殘次品。
所以,馬價要降低到90%,對瓦剌的賞賜也要降到去年的五分之一。
葉先得知消息大為惱火,不僅是因為砍掉賞賜、馬價、不再報銷食宿費用。
而是因為上一次朝貢使團的人曾經說過,大明帝國已經許諾把公主嫁給他。
也先不但沒能迎娶到美麗的公主,朝貢使團反而在大明帝國被一個死太監百般羞辱!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兵四萬,以明朝悔婚、侮辱使臣為由出兵毫無準備的大同府。
朱祁鎮與胡濙為首的文臣鬥出了瓦剌入侵。
朝廷對此的反應也是非常迅速的。
朱祁鎮想借與瓦剌一戰收複大同立威於朝堂之上。
王振為了炫耀,順便借著皇帝的威名在所經之處狠狠撈一票。
兩人一拍即合,朱祁鎮率京師附近二十萬軍隊禦駕親征!
朱祁鎮禦駕親征的消息在群臣中更是激起千層浪,百官勸諫朱祁鎮收迴成命。
以禮部大臣胡瑩為首的群臣聯名參奏王振引發邊患。
看到胡濙帶頭反對,朱祁鎮更加堅定了禦駕親征的想法。
土木堡之變開始了。
六次深入大漠,活活將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從此大明王朝在蒙古內鬥中一直充當著裁判和拉偏架的角色。
朱棣和朱瞻基也是樂此不疲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朱瞻基更是決定和瓦剌開始朝貢貿易。
大明與其說是與瓦剌貿易,不如說是醉心於一種萬國來朝的虛榮來的更準確。
大明要的是麵子,瓦剌要的是實惠。雙方一拍即合,相安無事。
朱祁鎮繼位之後,早期內廷有太皇太後張氏坐鎮,外有三楊輔政,隻能乖乖延續了仁宣之治。
但隨著張太後和三楊的先後去世,壓在頭上的大山沒了,可以好好施展拳腳了。
當朱祁鎮親政伊始坐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之時,滿眼依然是父親宣德皇帝的舊臣,在親政過程中父皇的老臣們處處掣肘。
這些舊臣跟不上新皇的腳步,於是堡宗決定要對朝臣進行一次換血。
正所謂一朝皇帝一朝臣,新朝開啟新氣象。
五個顧命大臣隻剩英國公張輔和禮部尚書胡濙。
英國公張輔是勳貴,向來支持皇帝的,但禮部尚書胡濙卻處處與自己作對。
堡宗將突破口選在清流領袖禮部尚書胡瑩身上,於是堡宗的提線木偶王振正式上場。
王振按照朱祁鎮的意思動吏部,扳倒王直,結果踢到鐵板,犧牲了黨羽奈亨,還要朱祁鎮親自出麵平息事端。
朱祁鎮很不爽,既然你胡濙要跟我作對,那就直接拿你開刀。
禮部管著瓦剌貢馬,就讓王振從這方麵下手。
瓦剌如期進貢大明馬匹,也照例虛報些馬匹數量,借以多報些差旅費。
放在平時大明王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過去了,畢竟與瓦剌的進貢貿易形式遠大於實際。
王振偏偏在此時認真清查出其中貓膩,扣減瓦剌差旅費,責罰了禮部官員。
堡宗給滿朝老臣當頭棒喝,皇帝雖然年輕但很精明,對你們這些老臣的潛規則勾當朕心知肚明。
就在朱祁鎮得意之時,瓦剌太師也先率兵進犯大明攻破北方重鎮大同。
已經悄悄崛起的瓦剌在積極謀求南下。
朱棣把朝貢貿易發展到極致,朝貢者也包括蒙古人的後代之一——瓦剌。
朱棣的目的是讓瓦剌部與韃靼部互相鬥爭,消耗蒙古人的力量。
為了扶持瓦剌部族,朱棣下令,瓦剌每年可以派遣五十名使者來京朝貢。
當然,這筆生意還是要遵循薄來厚往的原則。
使者自從進入大明帝國起,飲食起居就不用自己操心了。
一路上不但可以享受很多美食,還能觀看很多教坊司的禦用歌舞。
因為這種待遇很好,使者會在京住上幾個月之久。
使者迴去的時候還可以得到一筆價值不菲的禮物,按最低等級計算大概也夠在邊陲之地生活個三年五載。
在大明帝國扶持下,仁宣年間,瓦剌不但已經徹底遏製了靺鞨部族。
還向西降服了哈密、沙州、赤斤等部族。
向東攻破兀良哈三衛,進而控製女真、威逼朝鮮,征服了元亡以後最大的疆域。
如果按照朱棣誰強就打誰的邏輯,瓦剌部族一旦壯大了,就應該成為敵人了。
可是,現在當權人並不是眼睛裏不揉沙子的皇帝朱棣,而是一心想收迴君權,證明自己掌控朝堂的朱祁鎮。
此時的朱祁鎮,正處於叛逆期,自己的手套王振又太過貪財,眼裏隻有金錢。
王振曾經混跡市井,實在混不下去才揮刀自宮,成了一名太監,而後又成了朱祁鎮的老師。
王振不但沒有禁止瓦剌入貢,反而擴大了瓦剌的朝貢規模。
瓦剌朝貢的隊伍從五十人發展到幾百人,最後居然發展到數千人。
瓦剌部族的太師也先實在是一個聰明伶俐的人,在派來使節的同時,也給王振帶來了豐厚的賄賂。
既然自己已經拿到足夠的賄賂,就可以賞賜給瓦剌使者足夠的賞賜,又不是自己的錢,這有什麽大不了的。
在王振看來,也先跟自己一樣,不過是貪圖財富、多要幾個出國名額而已。
葉先跟王振是不一樣,他是一個胸懷大誌的人,素來以恢複大元帝國為己任。
也先派來的數千名使節絕不僅為了出國旅遊。
除了官員、商人,還有很多士兵,在瓦剌地盤上是士兵、到中原就成了強盜,一路上燒殺搶掠,順便走私銅器、鐵器。
當時的北京還沒有今天的長城,大同、宣府等要塞的烽火台早在永樂末年就熄滅了。
放任瓦剌無限製增加朝貢使團,很有可能某一天瓦剌騎兵就會突然出現在帝國的首都。
朝廷不是沒人發現隱藏背後的危機,劉球等一批侍講學士曾先後多次向朱祁鎮當麵提及瓦剌朝貢的危害。
這種情況下,唯一能保衛帝國首都北京的設施居然就是北京城的城牆和九門。
劉球等人上書朱祁鎮:與瓦剌通商,不但空耗國家財力、滋養敵國,西北、華北一帶黎民早已不勝其煩,此舉誤國,斷不可再行!
王振覺得劉球擋了自己的財路,將劉球下獄並迫害致死。
王振居然將殺死劉球的消息通知了瓦剌部族,以示友好。
此後,瓦剌朝貢使團的走私行為更加肆無忌憚,次數也從每年兩次變為每年四次。
為了招待這些人,京城居民每年要無償提供牛羊上萬隻、酒上萬壇、雞鴨瓜果無數。
正統十三年,瓦剌一次向大明帝國派出了近三千六百名使者。
不過,這一次也先忘記了賄賂王振。
在王振看來,派多少人來其實不是大事,忘記賄賂就是大事了,王振火了。
正好,朱祁鎮要拿禮部尚書胡濙開刀,王振便命禮部要認真核查瓦剌使者的資格。
經禮部核算,這將近三千六百名瓦剌使者,隻有六百多人符合使者資格,其餘人員要驅逐出境(不再管吃喝拉撒)。
另外,經過認真核查,瓦剌此次送來的貢馬均為偽劣殘次品。
所以,馬價要降低到90%,對瓦剌的賞賜也要降到去年的五分之一。
葉先得知消息大為惱火,不僅是因為砍掉賞賜、馬價、不再報銷食宿費用。
而是因為上一次朝貢使團的人曾經說過,大明帝國已經許諾把公主嫁給他。
也先不但沒能迎娶到美麗的公主,朝貢使團反而在大明帝國被一個死太監百般羞辱!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兵四萬,以明朝悔婚、侮辱使臣為由出兵毫無準備的大同府。
朱祁鎮與胡濙為首的文臣鬥出了瓦剌入侵。
朝廷對此的反應也是非常迅速的。
朱祁鎮想借與瓦剌一戰收複大同立威於朝堂之上。
王振為了炫耀,順便借著皇帝的威名在所經之處狠狠撈一票。
兩人一拍即合,朱祁鎮率京師附近二十萬軍隊禦駕親征!
朱祁鎮禦駕親征的消息在群臣中更是激起千層浪,百官勸諫朱祁鎮收迴成命。
以禮部大臣胡瑩為首的群臣聯名參奏王振引發邊患。
看到胡濙帶頭反對,朱祁鎮更加堅定了禦駕親征的想法。
土木堡之變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