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木堡之變與王直和胡濙有莫大的關聯
穿越明朝,我開局就離京就藩 作者:穀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殿下放心,關於殿下的封號,臣迴京後會說與諸公,稟報太後的。”
王直趕緊表示封號的事他知道了,會馬上上報朝廷處理。
朱祁鈺說了半天,不就是因為他是親王,而郕王這個封號不體麵嗎?
那給他換個封號就是了,讓他體麵就行了。
隻是,朱祁鈺為了一個封號就讓在短短半天時間裏跪了好幾次,讓王直頗為難受。
關鍵還是自己跪的,朱祁鈺並沒有叫他跪。
也證明朝中大臣過去看輕了朱祁鈺,這個郕王一點都不簡單。
咳咳,咳咳
“那孤就靜候佳音了!
王大人起來吧,孤不是說過了嘛,不要動不動就跪。”
朱祁鈺也確定王直隻是看起來忠厚老實,實則心思敏捷,機靈聰慧。
換個人,說不定會認真迴答自己的每一個問題。
王直很聰明,直接閉口不答,不說就不會錯。
朱祁鈺覺得自己還是小看了王直,他什麽都知道,但不亂說。
隻有自己是私生子的這個汙蔑傳聞王直幹脆利落的否認,說它是宵小所為。
王直能夠做到吏部尚書,正二品,不是一般的人。
在後世,不要說王直這樣的高度,就是七品知縣都難。
很多人究其一生,不過是九品或八品。
王直的吏部尚書在後世相當於中組部長。
“謝殿下!”
王直雙手撐地慢慢站起來,年紀大了,又跪地久,腿早已麻了。
“王尚書一路上辛苦了,早點下去休息吧。
孤有所怠慢,還請王大人原諒!”
已經說得差不多了,朱祁鈺就讓王直下去休息了。
王直從進門開始,就幾乎沒休息過,朱祁鈺也不想背上一個怠慢朝廷使者的罪名。
“王誠,扶一下王尚書,另外叫成敬安排好王尚書一行人的住宿。”
朱祁鈺讓王誠扶一下王直,他發現他對王者的了解還是不夠。
王直是大明吏部尚書,東晉太傅王導之後,明初學者。
這是一位明初的文臣,曆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
能夠在風雲變幻的政局中始終屹立不倒,王直是累朝老臣。
王直出生於洪武十二年,江西泰和人,屬於西門王氏。
與明初的內閣首輔,官場的巨無霸楊士奇是同鄉。
永樂二年,王直考中進士,接著被選拔為庶吉士。
明代中期以後,庶吉士成為了一種身份象征,但凡以後官員想要入閣,必須是庶吉士出身。
永樂,洪熙,宣德幾朝,在楊士奇的提攜下,王直波瀾不驚,按部就班地升職。
在宣德年,王直成為了詹事府的少詹事兼侍讀學士。
從正統年開始,也就是朱祁鎮繼位後,王直的仕途馬上就開始起飛。
正統三年,升任禮部侍郎兼任學士。正統五年,開始管理禮部事務。正統八年,成為吏部尚書。
隻是詹事府乃太子的東宮班底,宣德年的太子就是堡宗朱祁鎮了。
而少詹事就相當於詹事府的二把手,王直自然與朱祁鎮的關係匪淺。
王直為什麽要出頭,準備廢了朱祁鎮呢?
按理說王直也是朱祁鎮的人啊,應該一心向著朱祁鎮才對。
曆史上於謙出頭行廢立之舉,雖然也是大部分文臣的意思,但於謙的出發點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
就像景泰八年的奪門之變,於謙掌管著五軍營,卻默認朱祁鎮奪迴皇位。
在於謙眼裏,朱祁鎮也罷,朱祁鈺也好,不論誰當皇帝,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
況且,朱祁鈺早該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了。
朱祁鈺突然想到一點,王直與胡濙在詹事府共事過,兩人很熟。
胡濙乃宣德朝留下的五大顧命大臣之一,主宰禮部三十餘年的禮部尚書。
楊士奇與楊榮及太皇太後過世後,楊溥在內閣獨木難支,胡濙儼然是文官集團的老大了。
朱祁鈺一直以為楊士奇才是王直的靠山,但現在想來胡濙才是王直在朝中的靠山。
楊士奇雖然與王直是同鄉,卻沒有提攜過王直,而且兩人也有過很深的矛盾。
王直在楊士奇兒子犯法這件事上一直對楊士奇指指點點,雙方一度鬧得非常不愉快。
楊士奇主掌內閣的時候,一直排斥新鮮的血液進入內閣,而王直當初是很有機會進入內閣的。
另外,如果仔細留意就會發現,王直其實一直都是跟著胡濙在走。
正統五年,王直奉命代理禮部事務,當時王直做得很順手,背後其實就是胡濙在支持。
很多事情上,王直與胡濙意見都是一致的。
王直和胡濙都反對朱祁鎮禦駕親征,王直和胡濙都支持朱祁鈺登基,王直和胡濙都力主從蒙古迎迴留學生,王直和胡濙都默認朱祁鈺廢掉侄子立自己兒子為太子。
隻是胡濙實力夠強,可以不出聲,而王直卻被同僚在請願書上強行署名了。
從正統十一年到正統十四年的土木之變,再到明代宗朱祁鈺登基,於謙上台。
然後是堡宗的奪門之變複辟,改元天順。
這期間王直其實一直都是跟著胡濙在走。
甚至在天順年間,二人的致仕都是在同一時間段。
朱祁鈺覺得,王直之所以能夠被曆史銘記。
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他甘當了胡濙的代言人,成為了朝中一個派係的二把手。
也就是說,王直表麵上代表於謙等人來的,實際上是代表胡濙來的,胡濙想推自己上位。
而且,朱祁鈺驚奇地發現,土木堡之變也與這兩人有莫大的關聯。
正統十一年的時候,王直曾經因為戶部侍郎奈亨攻擊政敵被牽連,而被關進了監獄。
後來經過三法司會審,奈亨被殺,王直是被判了流放的,堡宗念舊情保了他才安然無恙。
看似平淡無奇的一件事,其實暗藏著巨大的政治旋渦。
奈亨因為在靖難之役中幫著燕軍守過北京城,而被授予了一個縣丞。
之後慢慢熬資曆,主事,員外郎,通政,光祿寺卿,戶部侍郎。
從光祿寺卿到戶部侍郎,是一道門檻,奈亨用的法子就是巴結大宦官王振。
也就是說,這個奈亨是王振一黨的。
奈亨攻擊的都是吏部在職或者曾經在職的官員。
正統十一年的時候,王直已經在吏部尚書這個職位上幹了三年了。
換句話說,大宦官王振這次是借著奈亨為引子,開始向吏部下手了。
王振這個時候的奪權行為,是堡宗借在通王振之手收迴君權。
堡宗在正統十一年的時候,已經二十歲了。
三楊中的楊士奇,楊榮已經過世,楊溥一人在內閣獨木難支,而太皇太後張氏早已撒手人寰。
壓在堡宗頭上的大山沒了。
隻是王振動吏部,王直背後有胡濙,結果踢到了一塊鐵板,以至於要堡宗親自出麵平息事端。
之後王振一黨跳過王直,將矛頭轉移到了胡濙身上。
正統十四年的貢馬事件,王振抓住禮部瀆職不放,以致最後釀成土木之變。
王直趕緊表示封號的事他知道了,會馬上上報朝廷處理。
朱祁鈺說了半天,不就是因為他是親王,而郕王這個封號不體麵嗎?
那給他換個封號就是了,讓他體麵就行了。
隻是,朱祁鈺為了一個封號就讓在短短半天時間裏跪了好幾次,讓王直頗為難受。
關鍵還是自己跪的,朱祁鈺並沒有叫他跪。
也證明朝中大臣過去看輕了朱祁鈺,這個郕王一點都不簡單。
咳咳,咳咳
“那孤就靜候佳音了!
王大人起來吧,孤不是說過了嘛,不要動不動就跪。”
朱祁鈺也確定王直隻是看起來忠厚老實,實則心思敏捷,機靈聰慧。
換個人,說不定會認真迴答自己的每一個問題。
王直很聰明,直接閉口不答,不說就不會錯。
朱祁鈺覺得自己還是小看了王直,他什麽都知道,但不亂說。
隻有自己是私生子的這個汙蔑傳聞王直幹脆利落的否認,說它是宵小所為。
王直能夠做到吏部尚書,正二品,不是一般的人。
在後世,不要說王直這樣的高度,就是七品知縣都難。
很多人究其一生,不過是九品或八品。
王直的吏部尚書在後世相當於中組部長。
“謝殿下!”
王直雙手撐地慢慢站起來,年紀大了,又跪地久,腿早已麻了。
“王尚書一路上辛苦了,早點下去休息吧。
孤有所怠慢,還請王大人原諒!”
已經說得差不多了,朱祁鈺就讓王直下去休息了。
王直從進門開始,就幾乎沒休息過,朱祁鈺也不想背上一個怠慢朝廷使者的罪名。
“王誠,扶一下王尚書,另外叫成敬安排好王尚書一行人的住宿。”
朱祁鈺讓王誠扶一下王直,他發現他對王者的了解還是不夠。
王直是大明吏部尚書,東晉太傅王導之後,明初學者。
這是一位明初的文臣,曆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
能夠在風雲變幻的政局中始終屹立不倒,王直是累朝老臣。
王直出生於洪武十二年,江西泰和人,屬於西門王氏。
與明初的內閣首輔,官場的巨無霸楊士奇是同鄉。
永樂二年,王直考中進士,接著被選拔為庶吉士。
明代中期以後,庶吉士成為了一種身份象征,但凡以後官員想要入閣,必須是庶吉士出身。
永樂,洪熙,宣德幾朝,在楊士奇的提攜下,王直波瀾不驚,按部就班地升職。
在宣德年,王直成為了詹事府的少詹事兼侍讀學士。
從正統年開始,也就是朱祁鎮繼位後,王直的仕途馬上就開始起飛。
正統三年,升任禮部侍郎兼任學士。正統五年,開始管理禮部事務。正統八年,成為吏部尚書。
隻是詹事府乃太子的東宮班底,宣德年的太子就是堡宗朱祁鎮了。
而少詹事就相當於詹事府的二把手,王直自然與朱祁鎮的關係匪淺。
王直為什麽要出頭,準備廢了朱祁鎮呢?
按理說王直也是朱祁鎮的人啊,應該一心向著朱祁鎮才對。
曆史上於謙出頭行廢立之舉,雖然也是大部分文臣的意思,但於謙的出發點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
就像景泰八年的奪門之變,於謙掌管著五軍營,卻默認朱祁鎮奪迴皇位。
在於謙眼裏,朱祁鎮也罷,朱祁鈺也好,不論誰當皇帝,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
況且,朱祁鈺早該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了。
朱祁鈺突然想到一點,王直與胡濙在詹事府共事過,兩人很熟。
胡濙乃宣德朝留下的五大顧命大臣之一,主宰禮部三十餘年的禮部尚書。
楊士奇與楊榮及太皇太後過世後,楊溥在內閣獨木難支,胡濙儼然是文官集團的老大了。
朱祁鈺一直以為楊士奇才是王直的靠山,但現在想來胡濙才是王直在朝中的靠山。
楊士奇雖然與王直是同鄉,卻沒有提攜過王直,而且兩人也有過很深的矛盾。
王直在楊士奇兒子犯法這件事上一直對楊士奇指指點點,雙方一度鬧得非常不愉快。
楊士奇主掌內閣的時候,一直排斥新鮮的血液進入內閣,而王直當初是很有機會進入內閣的。
另外,如果仔細留意就會發現,王直其實一直都是跟著胡濙在走。
正統五年,王直奉命代理禮部事務,當時王直做得很順手,背後其實就是胡濙在支持。
很多事情上,王直與胡濙意見都是一致的。
王直和胡濙都反對朱祁鎮禦駕親征,王直和胡濙都支持朱祁鈺登基,王直和胡濙都力主從蒙古迎迴留學生,王直和胡濙都默認朱祁鈺廢掉侄子立自己兒子為太子。
隻是胡濙實力夠強,可以不出聲,而王直卻被同僚在請願書上強行署名了。
從正統十一年到正統十四年的土木之變,再到明代宗朱祁鈺登基,於謙上台。
然後是堡宗的奪門之變複辟,改元天順。
這期間王直其實一直都是跟著胡濙在走。
甚至在天順年間,二人的致仕都是在同一時間段。
朱祁鈺覺得,王直之所以能夠被曆史銘記。
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他甘當了胡濙的代言人,成為了朝中一個派係的二把手。
也就是說,王直表麵上代表於謙等人來的,實際上是代表胡濙來的,胡濙想推自己上位。
而且,朱祁鈺驚奇地發現,土木堡之變也與這兩人有莫大的關聯。
正統十一年的時候,王直曾經因為戶部侍郎奈亨攻擊政敵被牽連,而被關進了監獄。
後來經過三法司會審,奈亨被殺,王直是被判了流放的,堡宗念舊情保了他才安然無恙。
看似平淡無奇的一件事,其實暗藏著巨大的政治旋渦。
奈亨因為在靖難之役中幫著燕軍守過北京城,而被授予了一個縣丞。
之後慢慢熬資曆,主事,員外郎,通政,光祿寺卿,戶部侍郎。
從光祿寺卿到戶部侍郎,是一道門檻,奈亨用的法子就是巴結大宦官王振。
也就是說,這個奈亨是王振一黨的。
奈亨攻擊的都是吏部在職或者曾經在職的官員。
正統十一年的時候,王直已經在吏部尚書這個職位上幹了三年了。
換句話說,大宦官王振這次是借著奈亨為引子,開始向吏部下手了。
王振這個時候的奪權行為,是堡宗借在通王振之手收迴君權。
堡宗在正統十一年的時候,已經二十歲了。
三楊中的楊士奇,楊榮已經過世,楊溥一人在內閣獨木難支,而太皇太後張氏早已撒手人寰。
壓在堡宗頭上的大山沒了。
隻是王振動吏部,王直背後有胡濙,結果踢到了一塊鐵板,以至於要堡宗親自出麵平息事端。
之後王振一黨跳過王直,將矛頭轉移到了胡濙身上。
正統十四年的貢馬事件,王振抓住禮部瀆職不放,以致最後釀成土木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