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應對突發事件,老高在據點山頂上設置了了望哨,所以一早就發現了順流而下的木筏,此刻已經全部到了碼頭接船,看著滿滿一筏子的礦石,最高興的要數老白了,烘爐的工作已經進入尾聲,這算是等米下鍋了。


    高爐這種冶金設施,一旦點火,最好是連續不斷地生產,否則一冷一熱間,就很容易導致爐體產生裂縫,所以即便是慢慢烘幹的高爐,在沒有經過高溫的洗禮,內部完全晶體化的情況下,也最好不要急速冷卻下去,否則就有可能導致爐子報廢。


    安排了卸船了工作之後,陳飛跟著老白到了高爐,這座總高三米多的小高爐,即便是在後世,也算是土高爐當中比較大的類型了,從爐膛內部的空間來看,總體裝料大致能裝五六個立方,這樣算下來,單獨需要的鐵礦石可能得三個立方左右,自己帶來的這一船的礦石,其實也就是最多兩爐的量,如果裝料的時候裝多一些,很可能兩爐都填不滿。


    不過開始的第一爐,自然是求穩為主,就按照三四個立方的量裝料吧,首次可以多加一些燃料,以盡快提高爐溫,雖然是土高爐,但是由於沒有對環境影響的擔憂,所以一些大幹快上的方式都可以安排上了。


    對於高爐的施工,陳飛總體上是滿意的,最後在看完風力鼓風的設施之後,陳飛又提出,增加一套畜力和人力都能用的鼓風裝置,這樣一旦遇到無風的情況,也可以用畜力和人力做補充。


    既然是強製壓風,那還需要增加一套蓄熱室,這樣在新鮮的風流通過蓄熱室時,可以用煙氣的餘熱對冷空氣進行預熱,以最大程度地節約燃料,按照老白的布局,陳飛很快劃定出了共享蓄熱室的麵積和方位,至於蓄熱室所用的材料,就用普通黏土磚就可以了,實在不行就加點料,做成夯築的礦渣磚。


    蓄熱室可以後期建成之後再進行連通,到時候還需要爐口的直徑,燒製出耐火煙氣管,通過煙氣管把廢氣導入蓄熱室,分為兩部分的蓄熱室,可以采用人工切換的方式,每半個時辰切換一次,如此一來,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廢熱,按照陳飛從後世帶來的經驗來看,蓄熱室用得好,燃料可以省下三成,所以這是一個值得投入的設施。


    看過高爐之後,陳飛又查看了石灰窯,對石灰窯的建設,倒是沒有提出異議,石灰的用量雖然大,但也隻能這樣燒了,自己的煤炭運輸過來之後,可以省掉不少添加燃料的工作,而且等高爐的蓄熱室投入使用之後,也可以利用廢熱,甚至是廢氣當中的一氧化碳,對石灰石進行煆燒,這樣一來,這片先前被劃定為工業區的地片,算是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看過燒製的石灰,陳飛對成品的品質還算滿意,但是突然醒悟過來的陳飛,馬上就和老白商議,在石灰窯旁邊建立兩個煉焦窯,用煤炭雖然也可以煉鐵,但是品質實在不敢恭維,如果能使用焦炭,那可就更容易控製鐵水的成分了。


    而且把煉焦窯建立在石灰窯的旁邊,那煆燒石灰的熱源問題就算是徹底解決了,煉焦過程中產生的煙氣,主要是氫氣和一氧化碳,直接導入石灰窯燃燒就行了,這樣煉焦和煆燒石灰就能形成聯動,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兩座石灰窯遠遠無法滿足使用,若是在煉焦窯兩側再建四座石灰窯,那就能夠源源不斷地產出石灰和焦炭了。


    至於原料方麵,原來采用的人工陸上運輸的臨時方式,也可以一並采用木筏運輸了,陳飛在采礦點考察時,也發現了不少石灰石,隻是沒有戈壁灘撿來的石灰石那麽破碎,隻需在第一爐鐵水出來之後,完成鐵質工具的更新換代之後,就能從采礦點開采石灰石了。


    如此一來,運力的瓶頸就出現了,目前的一個木筏,顯然是不夠用的,這木筏原來設計的時候,就是用來臨時渡車用的,無論是浮力還是強度上,都無法保證長期高負荷使用,那造船的問題就提上了日程。


    對於長期生活在北方地區的幾個人來說,造船,尤其是造這種中小規模的貨船,顯然幾人都不具備這樣的技能,幾人隻好開啟了從後世帶來的很久沒用的信息化設備,從中好一番搜索,終於在一個介紹中國船運史的文檔當中,找到了一種適合內河航運的貨船形製。


    看著屏幕上顯示出來的貨船形狀,老白不斷構思著貨船製作的流程,在和陳飛經過一番探討之後,終於定下了鐵龍骨平甲板的船型,這種船通過鐵件和木板組合,能提供最大的浮力,船艙內空間適中,可以支持一些散貨裝運,大宗的散貨完全可以在甲板上進行。


    這種船所用的操船人員少,隻需要三四人,就能完成操作,整體裝載量可達四五噸,和碼頭上停泊的木筏暈貨量相當,但船型體積比起木筏可就小得多了,這種鐵構件的木船,由於采用了大量鐵構件,所以非常堅固牢靠。


    定下了船型,那就是製造了,那無論是木工坊的鋼鐵工具,還是造船的鐵件,對於鋼鐵的需求就成為了剛需,因為要盡快煉製第一爐鐵的緣故,一座石灰窯在出完石灰之後,就被裝入了煤炭,並很快封閉,用木柴引燃了窯中的煤炭。


    陳飛對於煤炭的種類是了然於胸的,這種塊狀的煤炭,正是後世用來煉焦的煤炭,具有低硫和低灰的特點,後世土煉焦盛行的時候,隻需平地碼垛塊煤,引燃之後蓋上黃土燒結兩天,就能出焦了,而目前至少還有現成的石灰窯可用,比起那種黃土覆蓋悶燒的方式,可是要強上不少。


    石灰窯的煙囪當中,冒出的煙很快變了顏色,從一開始的青煙變成了濃重的黃煙,這是煤炭已經被引燃了的緣故,等黃煙顏色變淡,就能封閉窯口和煙道了,再悶燒一段時間,就完成了焦炭的燒製。


    因為石灰窯窯體集中了熱量和石灰窯原本就裝料少的緣故,到了第二天天色微明的時候,值夜的職工已經完成了悶燒,陳飛指揮工人七手八腳地敲開封閉窯口的土坯,一股熱浪撲麵而來,雖然明火已經熄滅了,但是焦炭的溫度還是很高的,在煙道被打開,空氣自然循環之下,到了當日午飯之後,重要可以出焦了,在一上午的時間裏,陳飛又組織工人把裝爐的鐵礦石敲打了一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漢風雲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筆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筆刀客並收藏北漢風雲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