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22年,晉國魏文侯任命李悝為相,實行變法,秦晉法家登上政治舞台。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曆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悝曾受業於子夏弟子曾申門下,做過中山相和上地守。常和秦人交鋒作戰,桓譚以之為文侯師。
李悝通過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意識到腐朽落後的世襲製度隻會產生無功而食祿者,他把這些人稱為淫民,隻有“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於是他開始變法。
政治上,李悝主張選賢任能,賞功罰過。力主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經濟上,李悝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統一分配農民耕地,督促農民勤於耕作,增加生產。
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通過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
李悝製定《法經》,是為確保政策法令的貫徹和思想的統一,貫穿了早期法家的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製原則;具體了任意殺人是犯法的,要治罪處刑,限製了奴隸主貴族隨意殺害奴隸的暴行;體現了“重刑輕罪”的精神,呈現了“重典治民”的觀點。
李悝因誤判害死了無辜的人,故選擇寫好遺書,自殺而殉法。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公元前395年,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楊朱出生了。
楊朱反對墨子的“兼愛”,反對孔子的“親愛”,他主張人應該“自愛”,也就是”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楊朱思想的核心“貴己”,曆來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楊朱曰:“人肖天地之類,懷五常之性,有生之最靈者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衛,肌膚不足以自扞禦,趨走不足以從利逃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資物以為養,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養之主。雖全生,不可有其身;雖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有其物,有其身,是橫私天下之身,橫私天下之物。不橫私天下之身,不橫私天下物者,其唯聖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謂至至者也。”
結合楊朱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相互侵略、損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輕死,貴公貴仁之說,已成虛偽之談。楊朱憤世而倡導“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說:“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於一國,而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
楊朱因為“歧路”而哭泣,說明楊朱並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他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楊朱之所以倡導“貴己”,是因為當時“貴公”已經名存實亡,公權力已經被腐朽的統治階級所濫用,他倡導一毛不拔,並不是單純的自私,而是督促統治者們尊重人民的權力。
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齊。
公元前386年,吳起變法。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開啟。
公元前374年,稷下學宮創建。稷下學宮的創建,為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公元前372年,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稱為“亞聖”的孟子出生。
孟子自幼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孟母曾三次搬家,這也成為一時佳話。學成之後,孟子開始“周遊列國”,均未能見用。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麵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在人性方麵,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
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並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價值觀方麵,他強調舍身取義。
我小時候就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後來發現人性本善無法解釋現實中的種種亂象,開始懷疑這種觀點的正確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我曾把這段話當成至理名言,並親身實踐,大概是因為本性難移,沒有得到增益。不過,我經常在賭博輸錢後,安慰自己,人恆過,然後能改。
公元前369年,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出生。
莊子因崇尚逍遙和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繼承了老子“道”的自然觀,主張虛而待物,物我兩忘。
莊子認為自然是人性的本質,人應當遵循自然天性處事。
莊子敏銳地察覺到外界對人性的異化和扭曲。
《內篇·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 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 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對此,莊子更加強調順應自然對保全人性的重要性。
莊子的治國思想和老子的治國思想差不多,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仁義。
他把仁義比作《駢拇》,是多餘的東西。甚至在《莊子·庚桑楚》預言,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莊子對現實政治可以說是極度的厭惡,他認為自己所生活的現實社會是一個比無道的社會還要黑暗的社會。《莊子·人間世》說: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不過莊子心態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公元前360年,道家“宋尹學派”代表人物尹文子出生。
宋鈃、尹文他們二人曾經討論過什麽是天,什麽是人,什麽是天人的關係問題,並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宋鈃、尹文二人就是按他們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指導辦事的。宋鈃能做到當整個社會都讚美他時,他也不因此而更加努力;當整個社會都批評他時,他也不因此而更加沮喪。這是因為他能認定內我和外物的區別,能分清光榮與恥辱的界限。而尹文對世俗的聲譽也不積極去追求,對恥辱也不時時去厭恨。他們為救民而說教,為反對戰爭而唿號,為貫徹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走遍天下,不辭辛勞。
尹文子對人性也做了歸納總結。
《尹文子》:聖王知民情之易動,故作樂以和之,製禮以節之。在下者不得用其私,故禮樂獨行。禮樂獨行,則私欲寢廢;私欲寢廢,則遭賢之與遭愚均矣。若使遭賢則治,遭愚則亂,是治亂屬於賢愚,不係於禮樂。是聖人之術與聖主而俱沒,治世之法逮易世而莫用,則亂多而治寡。亂多而治寡,則賢無所貴,愚無所賤矣。處名位,雖不肖,不患物不親己;在貧賤,不患物不疏己。親疏係乎勢利,不係於不肖與仁賢也。吾亦不敢據以為天理,以為地勢之自然者爾。今天地之間,不肖實眾,仁賢實寡。趨利之情,不肖特厚。廉恥之情,仁賢偏多。今以禮義招仁賢,所得仁賢者,萬不一焉;以名利招不肖,所得不肖者,觸地是焉。故曰:“禮義成君子,君子未必須禮義;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無名利。
尹文子治國思想也推崇道家無為而治。
《尹文子》:大道治者,則名、法、儒、墨自廢。以名、法、儒、墨治者,則不得離道。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權,權不足以治則用勢。勢用則反權,權用則反術,術用則反法,法用則反道,道用則無為而自治。
《尹文子》: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術也。故仁以道之,義以宜之,禮以行之,樂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齊之,刑以威之,賞以勸之。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禮者所以行恭謹,亦所以生惰慢;樂者所以和情誌,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齊眾異,亦所以生乖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凡此八術,無隱於人而常存於世,非自顯於堯、湯之時,非自逃於桀、紂之朝。用得其道,則天下治;用失其道,則天下亂。
《尹文子》:夫治之法,莫大於使私不行,功,莫大於使民不爭。今也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也甚於無法。立君而爭賢,是賢與君爭,其亂也甚於無君。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議不行,君立而賢者不尊。民一於君,事斷於法。此國之大道也。明君之督大臣,緣身而責名,緣名而責形,緣形而責實。臣懼其重誅之至,於是不敢行其私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麵變法的序幕。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衛鞅複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製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商君書·農戰》: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無爵。國去言,則民樸;民樸,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傑皆可變業,務學《詩》、《書》,隨從外權,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國之危也。民以此為教者,其國必削。
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壹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
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聖人作壹,摶之也。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君修賞罰以輔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祿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國危主憂,說者成伍,無益於安危也。夫國危主憂也者,強敵大國也。人君不能服強敵、破大國也,則修守備,便地形,摶民力,以待外事,然後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事淫之民,壹之農,然後國家可富,而民力可摶也。
秦晉兩國的法家則主張嚴刑峻罰,反對禮義說教,專重於法、術、勢,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力並天下。他們是法家中激烈而徹底的一派,政績顯著。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製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公子虔誣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屍身被運至鹹陽車裂,全家被殺。
商鞅死後不久,縱橫家蘇秦來到秦國,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並兼。”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穀先生。
鬼穀一派也是道家學派,他們的理也是道。
《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鬼穀一派也對人性作了總結區分,並且依據人性的差異性去縱橫捭闔。
《鬼穀子·捭闔》: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鬼穀一派的治國思想,中正而已矣。
《鬼穀子·謀篇》:天地之化,在高於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者,則可與語。
公元前334年,縱橫家蘇秦到燕國,等待了一年多才見到燕文侯,並最終說服燕文侯合縱趙國。
功成名就之後,蘇秦迴到家,看到以前那些瞧不起他的親戚畏懼,喟然歎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蘇秦最終在齊國遇刺,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齊王照計行事,誅殺了兇手。
公元前313年,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出生。
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國,因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荀子是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荀子的天道觀更接近於道家。
《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疆(同“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 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
《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荀子的修身治國思想也是崇尚禮治。
《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誌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荀子人的主要問題在於被蒙蔽。
《荀子·解蔽》: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治則複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欲謂之道,盡嗛矣。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埶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於不道人,而不合於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於知道。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嚐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嚐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嚐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誌;誌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嚐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製割大理而宇宙裏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睾睾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
見識到現實社會的種種亂象,看了荀子的《性惡》篇,醍醐灌頂,我認為我也好利,應該是惡的,但是有時候又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麽總有一顆善心,一度懷疑是聖賢書看多了,才變成善良的傻瓜。
《勸學》: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我賭博傷風敗德,怠慢忘身,所以墮落成爛仔,自取其辱,還總是輸錢,身心疲憊,讓父母失望。雖然我認識到這些問題,但是也控製不住自己的賭癮。
公元前305年,陰陽家代表人物、五行創始人鄒衍出生。
鄒衍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勝”的理論,試圖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的規律。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說明事物之間有著對立的關係。
公元前292年,呂不韋出生。
呂不韋早年往來賤買貴賣,累積千金家財。後在邯鄲結識子楚,並以千金助其登上秦國王位,又獻趙姬生秦王嬴政。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呂不韋被拜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登相位後,模仿戰國四公子,招致天下誌士,食客多達三千人,令食客把自己所學所聞著寫成書,匯集而成《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呂氏春秋》:五曰: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
《呂氏春秋》:一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從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卻猛禁悍。然且猶裁萬物,製禽獸,服狡蟲,寒暑燥濕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備,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與利之也。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則利出於群,而人備可完矣。
《呂氏春秋》: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誌。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為四隱?交友、故舊、邑裏、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呂氏春秋》:故至治之務,在於正名。名正則人主不憂勞矣,不憂勞則不傷其耳目之主。問而不詔,知而不為,和而不矜,成而不處,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製於物,無肯為使,清靜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觀乎無窮,譽流乎無止。此之謂定性於大湫,命之曰無有。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夫其非道也?知德忘知,乃大得知也,夫其非德也?至知不幾,靜乃明幾也。夫其不明也,大明不小事,假乃理事也,夫其不假也?莫人不能,全乃備能也,夫其不全也?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幾,所知者妙矣。若此則能順其天,意氣得遊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全乎萬物而不宰,澤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姓,雖不備五者,其好之者是也。
秦王十二年(前235年),秦王嬴政恐其叛變,呂不韋遂飲鴆自殺。
公元前280年,韓非子出生。
韓非師從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但觀念與其不同,沒有承襲儒家思想。“喜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身為韓國的公子,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勵精圖治,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的悲憤和失望,遂著書多篇闡述了其法治思想,秦皇讀後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為了見到韓非,下令攻打韓國。韓王被迫派韓非出使秦國。然而韓非在秦國卻未被信任和重用,後被李斯離間而下獄,不久死於獄中。
《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賢而不以行,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君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韓非子·五蠹》: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禦駻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此所舉先王也。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亂?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遊海內,海內說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魯哀公,下主也,南麵君國,境內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於勢,誠易以服人,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仲尼非懷其義,服其勢也。故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今學者之說人主也,不乘必勝之勢,而務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數也。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鎰,盜蹠不掇。不必害,則不釋尋常;必害手,則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誅也。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
韓非把法家的思想提高到了宇宙論的高度,從而構成了一種完整的理論係統。韓非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製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韓非死後,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公元前263年,荀子入秦觀政。
荀子“入秦觀政”一事,是當時儒家學派的一件大事。在春秋戰國時期,“儒者不入秦”是儒家的律條與規矩。這是因為,在戰國時期,儒家視秦國是蠻夷未開化的地方。在儒家看來,秦地苛政繁稅,民風剽悍,不接受禮治,不講究仁義,是堅決不能踏足的。然而,荀子卻偏偏去了秦國,並向秦昭王宣講了自己的學術思想。
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
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雖然,則有其諰矣。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是何也?則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箸焉,可以時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誌也。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
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貴義,不敬義也。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今上不貴義,不敬義,如是,則天下之人百姓,皆有棄義之誌,而有趨奸之心矣,此奸人之所以起也。且上者下之師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猶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故為人上者,不可不順也。夫義者,內節於人,而外節於萬物者也;上安於主,而下調於民者也;內外上下節者,義之情也。然則凡為天下之要,義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堂上不糞,則郊草不瞻曠芸;白刃扞乎胸,則目不見流矢;拔戟加乎首,則十指不辭斷;非不以此為務也,疾養緩急之有相先者也。
公元前422年,晉國魏文侯任命李悝為相,實行變法,秦晉法家登上政治舞台。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曆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悝曾受業於子夏弟子曾申門下,做過中山相和上地守。常和秦人交鋒作戰,桓譚以之為文侯師。
李悝通過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意識到腐朽落後的世襲製度隻會產生無功而食祿者,他把這些人稱為淫民,隻有“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於是他開始變法。
政治上,李悝主張選賢任能,賞功罰過。力主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經濟上,李悝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統一分配農民耕地,督促農民勤於耕作,增加生產。
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通過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
李悝製定《法經》,是為確保政策法令的貫徹和思想的統一,貫穿了早期法家的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製原則;具體了任意殺人是犯法的,要治罪處刑,限製了奴隸主貴族隨意殺害奴隸的暴行;體現了“重刑輕罪”的精神,呈現了“重典治民”的觀點。
李悝因誤判害死了無辜的人,故選擇寫好遺書,自殺而殉法。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公元前395年,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楊朱出生了。
楊朱反對墨子的“兼愛”,反對孔子的“親愛”,他主張人應該“自愛”,也就是”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楊朱思想的核心“貴己”,曆來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楊朱曰:“人肖天地之類,懷五常之性,有生之最靈者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衛,肌膚不足以自扞禦,趨走不足以從利逃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資物以為養,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養之主。雖全生,不可有其身;雖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有其物,有其身,是橫私天下之身,橫私天下之物。不橫私天下之身,不橫私天下物者,其唯聖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謂至至者也。”
結合楊朱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相互侵略、損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輕死,貴公貴仁之說,已成虛偽之談。楊朱憤世而倡導“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說:“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於一國,而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
楊朱因為“歧路”而哭泣,說明楊朱並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他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楊朱之所以倡導“貴己”,是因為當時“貴公”已經名存實亡,公權力已經被腐朽的統治階級所濫用,他倡導一毛不拔,並不是單純的自私,而是督促統治者們尊重人民的權力。
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齊。
公元前386年,吳起變法。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開啟。
公元前374年,稷下學宮創建。稷下學宮的創建,為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公元前372年,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稱為“亞聖”的孟子出生。
孟子自幼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孟母曾三次搬家,這也成為一時佳話。學成之後,孟子開始“周遊列國”,均未能見用。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麵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在人性方麵,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
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並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價值觀方麵,他強調舍身取義。
我小時候就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後來發現人性本善無法解釋現實中的種種亂象,開始懷疑這種觀點的正確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我曾把這段話當成至理名言,並親身實踐,大概是因為本性難移,沒有得到增益。不過,我經常在賭博輸錢後,安慰自己,人恆過,然後能改。
公元前369年,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出生。
莊子因崇尚逍遙和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繼承了老子“道”的自然觀,主張虛而待物,物我兩忘。
莊子認為自然是人性的本質,人應當遵循自然天性處事。
莊子敏銳地察覺到外界對人性的異化和扭曲。
《內篇·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 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 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對此,莊子更加強調順應自然對保全人性的重要性。
莊子的治國思想和老子的治國思想差不多,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仁義。
他把仁義比作《駢拇》,是多餘的東西。甚至在《莊子·庚桑楚》預言,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莊子對現實政治可以說是極度的厭惡,他認為自己所生活的現實社會是一個比無道的社會還要黑暗的社會。《莊子·人間世》說: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不過莊子心態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公元前360年,道家“宋尹學派”代表人物尹文子出生。
宋鈃、尹文他們二人曾經討論過什麽是天,什麽是人,什麽是天人的關係問題,並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宋鈃、尹文二人就是按他們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指導辦事的。宋鈃能做到當整個社會都讚美他時,他也不因此而更加努力;當整個社會都批評他時,他也不因此而更加沮喪。這是因為他能認定內我和外物的區別,能分清光榮與恥辱的界限。而尹文對世俗的聲譽也不積極去追求,對恥辱也不時時去厭恨。他們為救民而說教,為反對戰爭而唿號,為貫徹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走遍天下,不辭辛勞。
尹文子對人性也做了歸納總結。
《尹文子》:聖王知民情之易動,故作樂以和之,製禮以節之。在下者不得用其私,故禮樂獨行。禮樂獨行,則私欲寢廢;私欲寢廢,則遭賢之與遭愚均矣。若使遭賢則治,遭愚則亂,是治亂屬於賢愚,不係於禮樂。是聖人之術與聖主而俱沒,治世之法逮易世而莫用,則亂多而治寡。亂多而治寡,則賢無所貴,愚無所賤矣。處名位,雖不肖,不患物不親己;在貧賤,不患物不疏己。親疏係乎勢利,不係於不肖與仁賢也。吾亦不敢據以為天理,以為地勢之自然者爾。今天地之間,不肖實眾,仁賢實寡。趨利之情,不肖特厚。廉恥之情,仁賢偏多。今以禮義招仁賢,所得仁賢者,萬不一焉;以名利招不肖,所得不肖者,觸地是焉。故曰:“禮義成君子,君子未必須禮義;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無名利。
尹文子治國思想也推崇道家無為而治。
《尹文子》:大道治者,則名、法、儒、墨自廢。以名、法、儒、墨治者,則不得離道。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權,權不足以治則用勢。勢用則反權,權用則反術,術用則反法,法用則反道,道用則無為而自治。
《尹文子》: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術也。故仁以道之,義以宜之,禮以行之,樂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齊之,刑以威之,賞以勸之。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禮者所以行恭謹,亦所以生惰慢;樂者所以和情誌,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齊眾異,亦所以生乖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凡此八術,無隱於人而常存於世,非自顯於堯、湯之時,非自逃於桀、紂之朝。用得其道,則天下治;用失其道,則天下亂。
《尹文子》:夫治之法,莫大於使私不行,功,莫大於使民不爭。今也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也甚於無法。立君而爭賢,是賢與君爭,其亂也甚於無君。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議不行,君立而賢者不尊。民一於君,事斷於法。此國之大道也。明君之督大臣,緣身而責名,緣名而責形,緣形而責實。臣懼其重誅之至,於是不敢行其私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麵變法的序幕。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衛鞅複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製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商君書·農戰》: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無爵。國去言,則民樸;民樸,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傑皆可變業,務學《詩》、《書》,隨從外權,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國之危也。民以此為教者,其國必削。
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壹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
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聖人作壹,摶之也。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君修賞罰以輔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祿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國危主憂,說者成伍,無益於安危也。夫國危主憂也者,強敵大國也。人君不能服強敵、破大國也,則修守備,便地形,摶民力,以待外事,然後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事淫之民,壹之農,然後國家可富,而民力可摶也。
秦晉兩國的法家則主張嚴刑峻罰,反對禮義說教,專重於法、術、勢,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力並天下。他們是法家中激烈而徹底的一派,政績顯著。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製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公子虔誣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屍身被運至鹹陽車裂,全家被殺。
商鞅死後不久,縱橫家蘇秦來到秦國,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並兼。”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穀先生。
鬼穀一派也是道家學派,他們的理也是道。
《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鬼穀一派也對人性作了總結區分,並且依據人性的差異性去縱橫捭闔。
《鬼穀子·捭闔》: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鬼穀一派的治國思想,中正而已矣。
《鬼穀子·謀篇》:天地之化,在高於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者,則可與語。
公元前334年,縱橫家蘇秦到燕國,等待了一年多才見到燕文侯,並最終說服燕文侯合縱趙國。
功成名就之後,蘇秦迴到家,看到以前那些瞧不起他的親戚畏懼,喟然歎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蘇秦最終在齊國遇刺,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齊王照計行事,誅殺了兇手。
公元前313年,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出生。
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國,因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荀子是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荀子的天道觀更接近於道家。
《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疆(同“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 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
《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荀子的修身治國思想也是崇尚禮治。
《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誌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荀子人的主要問題在於被蒙蔽。
《荀子·解蔽》: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治則複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欲謂之道,盡嗛矣。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埶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於不道人,而不合於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於知道。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嚐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嚐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嚐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誌;誌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嚐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製割大理而宇宙裏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睾睾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
見識到現實社會的種種亂象,看了荀子的《性惡》篇,醍醐灌頂,我認為我也好利,應該是惡的,但是有時候又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麽總有一顆善心,一度懷疑是聖賢書看多了,才變成善良的傻瓜。
《勸學》: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我賭博傷風敗德,怠慢忘身,所以墮落成爛仔,自取其辱,還總是輸錢,身心疲憊,讓父母失望。雖然我認識到這些問題,但是也控製不住自己的賭癮。
公元前305年,陰陽家代表人物、五行創始人鄒衍出生。
鄒衍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勝”的理論,試圖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的規律。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說明事物之間有著對立的關係。
公元前292年,呂不韋出生。
呂不韋早年往來賤買貴賣,累積千金家財。後在邯鄲結識子楚,並以千金助其登上秦國王位,又獻趙姬生秦王嬴政。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呂不韋被拜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登相位後,模仿戰國四公子,招致天下誌士,食客多達三千人,令食客把自己所學所聞著寫成書,匯集而成《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呂氏春秋》:五曰: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
《呂氏春秋》:一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從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卻猛禁悍。然且猶裁萬物,製禽獸,服狡蟲,寒暑燥濕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備,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與利之也。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則利出於群,而人備可完矣。
《呂氏春秋》: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誌。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為四隱?交友、故舊、邑裏、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無之而非是。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呂氏春秋》:故至治之務,在於正名。名正則人主不憂勞矣,不憂勞則不傷其耳目之主。問而不詔,知而不為,和而不矜,成而不處,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製於物,無肯為使,清靜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觀乎無窮,譽流乎無止。此之謂定性於大湫,命之曰無有。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夫其非道也?知德忘知,乃大得知也,夫其非德也?至知不幾,靜乃明幾也。夫其不明也,大明不小事,假乃理事也,夫其不假也?莫人不能,全乃備能也,夫其不全也?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幾,所知者妙矣。若此則能順其天,意氣得遊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全乎萬物而不宰,澤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姓,雖不備五者,其好之者是也。
秦王十二年(前235年),秦王嬴政恐其叛變,呂不韋遂飲鴆自殺。
公元前280年,韓非子出生。
韓非師從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但觀念與其不同,沒有承襲儒家思想。“喜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身為韓國的公子,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勵精圖治,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的悲憤和失望,遂著書多篇闡述了其法治思想,秦皇讀後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為了見到韓非,下令攻打韓國。韓王被迫派韓非出使秦國。然而韓非在秦國卻未被信任和重用,後被李斯離間而下獄,不久死於獄中。
《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賢而不以行,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君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韓非子·五蠹》: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禦駻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此所舉先王也。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亂?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遊海內,海內說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魯哀公,下主也,南麵君國,境內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於勢,誠易以服人,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仲尼非懷其義,服其勢也。故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今學者之說人主也,不乘必勝之勢,而務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數也。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鎰,盜蹠不掇。不必害,則不釋尋常;必害手,則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誅也。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
韓非把法家的思想提高到了宇宙論的高度,從而構成了一種完整的理論係統。韓非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製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韓非死後,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公元前263年,荀子入秦觀政。
荀子“入秦觀政”一事,是當時儒家學派的一件大事。在春秋戰國時期,“儒者不入秦”是儒家的律條與規矩。這是因為,在戰國時期,儒家視秦國是蠻夷未開化的地方。在儒家看來,秦地苛政繁稅,民風剽悍,不接受禮治,不講究仁義,是堅決不能踏足的。然而,荀子卻偏偏去了秦國,並向秦昭王宣講了自己的學術思想。
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
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雖然,則有其諰矣。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是何也?則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箸焉,可以時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誌也。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
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貴義,不敬義也。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今上不貴義,不敬義,如是,則天下之人百姓,皆有棄義之誌,而有趨奸之心矣,此奸人之所以起也。且上者下之師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猶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故為人上者,不可不順也。夫義者,內節於人,而外節於萬物者也;上安於主,而下調於民者也;內外上下節者,義之情也。然則凡為天下之要,義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堂上不糞,則郊草不瞻曠芸;白刃扞乎胸,則目不見流矢;拔戟加乎首,則十指不辭斷;非不以此為務也,疾養緩急之有相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