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1年,對中國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家老子出生了。


    《史記》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的生平記載不多,不過其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


    《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


    德經主要講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經主要講自然之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認為人性是自然本性,不分善惡的。人性的善惡的都是人為定義的,“善之與惡,相去若何?”“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人為定義的善惡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時空不同,善惡的標準也不同。善惡甚至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老子認為人性既然是自然本性,就應該順應自然,不應該過多的幹涉,所以老子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認為引起社會混亂的原因就是統治者“有為”才導致的。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除此之外,老子也重視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是“行不言之教”。


    老子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世人對老子的評價一直很高,其思想也被各家學派所認可。


    儒家創始人孔子就形容老子像龍,不過因為他提出“絕仁棄義”,與儒家的注重仁義相悖,所以後世儒家學者也會反駁他,比如韓愈在《原道》裏寫到,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後世對《道德經》的注解也很多,道家的學派,比如莊子、列子、楊朱學派、鬼穀一派、名法家等,幾乎都建立在《道德經》的理論基礎上,一些儒家學者也對《道德經》做過注解,法家大成者韓非子也寫了《解老》《喻老》。


    天下之敗德者,莫甚於博。我也意識到賭博讓我敗壞道德,所以我才想起看《道德經》,想修複道德。當我看到“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時,我覺得自己沒救了。後來又看到“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我又覺得可能還有救,隻要找到了無名之樸,也就是道,我就能戒賭了。可是道,該怎麽去尋找呢?《道德經》寫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大概我就屬於“不知常,妄作兇。”的例子吧!


    公元前551年,另一個對中國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家孔子出生了。


    《史記》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壞樂崩,孔子野合而生,也不合禮製,不過孔子的一生都致力於恢複周禮,我把他的生平簡單歸納為學禮、教禮、複禮。


    孔子的窮理之路,主要依靠學禮,他研究了夏商周三朝的禮,並總結: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沒有對人性做明確劃分,他隻是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肯定人是有欲望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的治國思想繼承了周公旦的”以德配天”思想。希望統治者能夠施行仁政,而仁政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在“愛”的基礎上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也就是《論語·顏淵》裏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為政》記載了孔子的治國思想。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除此之外,孔子很重視名正言順。


    《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儒家的理想社會就是《禮運》中描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不過又說“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禮義以為紀,實現小康社會就行。


    孔子認為社會混亂的原因是因為禮壞樂崩,隻要能夠恢複禮樂製度,克己複禮就能讓國家得到治理,從而實現理想社會。所以他周遊列國希望恢複周禮,見了七十多個大小國君,不過各國國君都覺得孔子的仁政思想不合時宜,沒有一個能任用他的。


    除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以外,他的教育思想也被後人所稱道,還因為第一個興辦私學,所以也被稱為萬世師表。不過,孔子也有自知之明,《大戴禮》記載:魯哀公問孔子。公曰:“教他人則如何?”子曰:“否。丘則不能。昔商老彭,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揚則抑,抑則揚,綴以德行,不任以言。”所以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孔子最後時光,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對後世影響巨大,也一直備受爭議。


    孔子是一個很在乎名聲的人,他說:“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後來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之後又說:“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的自我評價,體現在《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的弟子們對他的行為也不是一味地附和稱道,比如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過,總的來說,孔子的弟子們對他的評價誇讚為主,比如,子貢曰:“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後來,隨著儒家的發展,孔子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被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


    其他人對於孔子的議論也挺多。


    齊景公打算封賞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


    墨子專門寫了《非儒》來非議孔子。


    韓非子的《五蠹》,認為儒以文亂法,把儒家比之於一蠹,韓非子還寫了自相矛盾的寓言來擠兌孔子。


    王充寫了《問孔篇》來追問孔子。


    《莊子》裏也多次寫了孔子,多以賢人形象出現,認可他的德行,可就是說他未得道,唯一一次得道是在《天運》裏,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公元前545年,名法家先驅鄧析子出生。


    鄧析和孔子是同時期的人,他也和孔子一樣創辦私學,他參照夏、商、周法律,結合當時形勢,對鄭國法律、法令條文進行修改,自著法律書《竹刑》,專門教人“學訟”,宣揚法治。


    他和孔子一心恢複周禮,實現禮治的思想不同,他反對禮治。《荀子·非十二子》談到:鄧析“不法先王,不是禮義。”他反對將先王作為自己效法的榜樣,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反對禮治的思想家。


    從學術淵源上來說,名法家是黃老道家派生出來的。他的天道思想,也和老子差不多,治國思想更注重名實和法令。


    《鄧析子》:天於人無厚也,君於民無厚也,父於子無厚也,兄於弟無厚也。循名責實,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職也。


    《鄧析子》:夫治之法,莫大於使私不行,功,莫大於使民不爭。今也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也甚於無法。立君而爭賢,是賢與君爭,其亂也甚於無君。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議不行,君立而賢者不尊。民一於君,事斷於法。此國之大道也。明君之督大臣,緣身而責名,緣名而責形,緣形而責實。臣懼其重誅之至,於是不敢行其私矣。


    他也並不是反對禮樂,他反對的是煩而難遵的禮,邪而為淫的樂。


    《鄧析子》:治世之禮,簡而易行;亂世之禮,煩而難遵。上古之樂、質而不悲;當今之樂,邪而為淫。上古之民,質而敦樸;今世之民,詐而多行。上古象刑,而民不犯教,今世有墨劓,不以為恥,斯民所以亂多治少也。


    公元前515年,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


    闔閭之所以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就因為他最賢德的四爸季劄謙讓“王位”,導致兄死弟及的傳位又變成了父死子繼,而他是吳王諸樊的兒子,他覺得王位不是四爸的,就該是他的。


    吳國的開國之君吳太伯謙讓王位給季曆的佳話一直被後世傳頌,但季紮的謙讓最終卻釀成了宮廷爭鬥的慘劇,大概是時代不同,人們的價值觀也改變了。


    闔閭執政時期,以楚舊臣伍子胥為相,齊人孫武為將軍,確定先破強楚,再服越國的爭霸方略,采取分兵輪番擊楚之策,頻頻攻楚於江淮之間,大別山以東地區,使楚疲於奔命。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


    闔閭在位期間廣羅人才,任賢使能,施恩行惠,發展農業生產,整治軍隊,數年間使吳國成為稱霸一方的強國,還奉行“稱霸興王”的基本國策,把吳國的國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史籍上稱讚闔閭:“口不貪嘉味,耳不樂逸聲,目不淫於色,身不懷於安”。


    伍子胥原為楚國人,父親伍奢因直諫被楚平王所殺,伍子胥逃至吳國,投靠公子光門下,策劃刺殺吳王僚。前514年,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成功,伍子胥官至吳太宰。


    孫武為陳國貴族之後。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齊國內亂,孫武避亂出奔吳國,入吳後長期避隱深居,潛心研究兵學。他寫了《孫子》一書,被後世稱為“兵聖”。


    《孫子·計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子·作戰篇》: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孫子·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武五十多歲時,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


    諸葛亮:孫武所以能製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


    公元前481年,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弑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公元前476年,墨家學說的創立者墨子出生。


    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墨子曾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但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創一對立的學派。


    墨子認為天是有意誌的,而且是愛百姓的,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墨子的人性論是“素絲說”,即“人性如素絲說”。他認為,人性本無善惡,“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基於天誌愛人和人性可染,墨子的治國思想核心也是仁政,不過與儒家基於血緣關係的仁愛不同,墨子主張平等博愛,也就是“兼愛”。墨子認為,社會之所以會混亂是因為人與人不相愛導致的,所以主張兼愛。


    《墨子·兼愛》: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墨子·法儀》: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除此之外,墨子還主張通過“明鬼”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家學說裏,有天帝,有鬼神,這些很符合宗教的意識形態的教化,也有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等科學知識。墨家的教化已經接近於宗教,《淮南子·泰族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教也。”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攻破吳都,滅亡吳國,迫使夫差自盡。次年帶兵渡淮,會盟齊、晉等諸侯於徐州,被周天子命為“伯”,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很出名,伍子胥、夫差、勾踐這三個人都有相似之處,都有仇恨在身。伍子胥為父兄報仇,幾乎滅掉了楚國;夫差在伍子胥等人的輔佐下打敗越國,為父報仇;勾踐又在文種、範蠡的輔佐下滅掉吳國報仇雪恥。


    伍子胥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他的父親伍奢說:“伍員為人剛烈暴戾,忍辱負重,能成大事。”但是隨著父兄被殺,伍子胥的大半生都活在仇恨裏,他活著的使命好像就是為了報仇,一夜白發,倒行逆施也要報仇。報了仇之後,他想做個忠於吳國的忠臣,可惜高估了夫差,夫差氣量小到容不下他的逆耳忠言,最終伍子胥被賜死,夫差也亡國自盡。伍子胥謀略過人,提前看到了吳國滅亡的結局,卻改變不了,這大概就是命吧!


    比起伍子胥,範蠡知人之明更勝一籌,他興越滅吳之後,就偷偷跑了,還寫信給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範蠡功成身退,得以善終,文種最後被賜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明狂想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向樹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向樹人並收藏吳明狂想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