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湣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嚐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當年太史公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當時主流學派都加以學習研究,並通曉各學派的要義。我自小不會打算,也沒有樹立正確遠大的理想,等到沉迷賭博,陷入困境後想要迷途知返,才開始學習,隻是希望從先賢們的學問中能夠找到戒掉賭博陋習的方法。


    又菜又愛賭的我幾乎逢賭必輸,每當發工資的日子,其他人都高高興興,但是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煉獄一般的磨難日,特別是賭癮來了的時候,根本控製不住,會熬夜把自己的辛苦錢輸光,不輸光都睡不著覺。輸光後,久久不能平靜,又開始後悔,為什麽不第一時間把錢打給大哥或者父母保管,後悔之餘,又不得不安慰自己人恆過,然後能改,這是最後一次了。


    經常性瘋狂的熬夜賭博,不光輸錢,身體精神也會受到損傷,我自己都無法理解為什麽自己會變成這樣子。有時候,嚐試統禦精神思考自己為什麽會在賭博這件事情上反反複複,明知道賭博是陋習,網絡賭博是程序,可以被後台控製,甚至可能被黑取不出錢,還是這樣愚蠢的去賭,賭到心態發狂,賭到身體手腳心發燙,賭到輸光所有。要說我貪婪吧!我早就意識到賭博沒法贏錢,反而導致傾家蕩產的卻很多,可就是沒辦法控製住自己。一些心理學書籍上說,可能是因為內心沒有安全感,才導致人會容易沉迷;也有的書籍說是因為內心的渴望得不到重視和滿足導致的。


    每當瘋狂的熬夜賭博輸光了之後,總有一段“賢者時間”,閑著也是閑著,學習吧!我那麽聰明,總能找到戒賭的辦法吧!不過,事與願違,到今天也沒有戒掉。


    過完年迴廣州後,我沒多少錢了,不過很快又發了工資,這一次,我學乖了一些,第一時間把錢打給大哥管著,讓大哥每天發點生活費就行。打了錢之後,我鬆了一口氣,不賭錢,我還是個愛學習的好青年。這次發工資,沒有經曆賭博的刺激瘋狂,難得清靜又空閑的時間,閑來無事,想到雖然這些年走了這麽多彎路,不過今後的路還很長,也該好好梳理一下先賢們的學問,看看能不能找到戒掉賭博陋習的方法。


    中華文明的起源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就從三皇五帝開始吧!


    《尚書大傳》將燧人氏、伏羲、神農列為三皇:


    《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易·係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易·係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看到《尚書大傳》把燧人氏,列為“三皇”之首的時候,我有些驚訝,華夏文明的最初開創者,居然不是什麽因為仁義道德、文治武功,而僅僅是因為他智慧的發現了鑽木取火,然後慷慨的將這一技術應用推廣。不過想想又覺得鑽木取火確實偉大,因為從那以後,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曆史,與禽獸的生活習性區別開來。


    所以說,因為燧人氏的智慧和慷慨,用一點小小的火花,就點亮了華夏文明。


    接著又到了五帝時期,《長短經·君德》:黃帝者,順天地之紀,時播百穀,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時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顓頊者,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製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礪;高辛者,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人而利海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帝堯者,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虞舜者,善無微而不著,惡無隱而不彰,任自然以誅賞,委群心而就製。故能造禦乎無為,運道於至和,百姓日用而不知,合德而若自有者,此五帝之德也。


    總的來說,三皇五帝時期,還屬於氏族部落時代,部落也不大,類似於小國寡民。正如《道德經》中所寫: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接著又到了三王時代,《長短經·君德》:昔三代明王,啟建洪業,文質殊製,而令名一致。故曰,夏人尚忠,忠之弊也樸,救樸莫若敬,殷人革而修焉。敬之弊也鬼,救鬼莫若文,周人矯而變焉。文之弊也薄,則又反之於忠。三代相循,如水濟火。所謂隨時之宜,救弊之術,此三王之德也。


    在三王時代,社會形態已經由氏族部落發展形成國家,社會管理方式也從天下為公轉變為天下為家。


    雖然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有了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不過目前漢字可以考證的曆史,是殷商的甲骨文。文字的出現,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那以後,先賢們的智慧、經驗可以通過文字得到更好的記錄和傳承。


    隨著文字的出現,又逐漸出現了書籍,《山海經》、《易經》、《黃帝內經》三部書被稱為我國上古時代留下的“三大奇書”。


    能被稱為經的書籍,一般都有很大的權威性。


    《山海經》包含著關於上古地理、曆史、神話、天文、動物、植物、醫學、宗教以及人類學、民族學、海洋學和科技史等方麵的諸多內容,是一部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關於《山海經》一書的性質,眾說紛紜。漢至唐時期,《山海經》的內容被認為是真實的,裏麵記載的山川河流甚至異物都是可信的。不過從明朝開始,《山海經》逐漸被看作是虛構的作品,由於人的認知不斷提高以及明清小說盛行的影響,《山海經》的可信度逐步降低,被歸入小說之流。而如今《山海經》中的許多事物又被證實真實存在。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係,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係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麵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素問·上古天真論》概括了如何養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今時之人所存在的不良習性,古人早就存在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我年紀輕輕就有了很多白發。不過,處於當下這個社會環境,嗜欲勞目,淫邪惑心,愚智賢不肖,皆懼於物,焦慮才是常態,能做到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的人都很少,更何況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讚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係辭傳上·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在我看來,《周易》所包含的思想可以被理解為周朝建國的基礎理論。理論有了,就開始準備實踐了,不過還缺少成就霸王之業的人才。後來,周文王在渭水之濱遇到了直鉤釣魚的薑子牙,與薑子牙談論後大喜,認為薑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薑子牙為“太公望”。


    《史記》記載,周文王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周武王時,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大公因功分封齊國,到齊國後,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太公望一生經曆堪稱傳奇,豐富的社會閱曆和獨立思考,也讓他對社會和人性有深刻的認識。


    太公望的窮理之路很符合: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太公望的盡性也體現在他的著作裏,《六韜》記載,太公望曰:“人性有仁、有忠、有信、有義、有貪、有狼戾。仁者,好與而不好奪,好賞而不好罰,好生而不好殺。忠者,不嫉不妬。信者,不欺,少惡而多善,眾公而少私。義者,喜新愛故。貪者,好得好奪,不好利人而好敗。狼戾者,喜刑喜殺。故人君之趨舍,合於仁者,萬人安樂,君世世有國。合於忠者,賢士臣吏不為奸,而萬民殷富。合於信者,君臣搭而令遠者來。合於義者,吏治而民不比。合於貪者,民人流亡,國必更王。合於狼戾者,則殺不治,君失其天下,禍及子孫。故存亡,比君之治國也。”


    對人性的認識,也影響了太公望對於人性的治理方式,也就是治國方式,《六韜》記載了太公望的治國思想。


    太公望曰:“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苟。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施於無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害民者有罪,進賢者有賞。後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匿,下無陰害。不供宮室以費財,不多遊觀台池以罷民,不雕文刻鏤以逞耳目。官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也。”


    太公望曰:“凡治國,主務舉賢。故昔者湯之治國,舉用伊尹也。人主不可以不用賢,不用賢則君臣亂矣。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


    太公望曰:“貴法令。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道通則人利大,利大則君德彰矣。世亂則吏犯法令而為,善其人重私而輕公,不敦樸而詐偽。是以法令利民之成俗。”


    太公望曰:“法令通行而民俗利,民俗利而利天下。是法令之必行也,必行者民利。”


    太公望曰:“其萌生於君。君不法天,而隨世俗之所善以為法。隨世俗所善以為法,故令出必亂,亂則複更為法。是以其法令數變,數變則群邪成俗,而君沉於世。是以國不免危亡矣。”


    太公望曰:“禮者,明長幼,別貴賤,所以象德正也。儀者,所以輔正治也。故未足以大利其民者也。”


    太公望作為周朝的開國和攝政的核心輔臣,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崇高,其政治、軍事想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除了太公望之外,同時期的周公旦也對周朝的建立和穩固做出巨大貢獻。


    《史記》記載,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尚書·大傳》總結周公旦的功業: “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旦的社會閱曆沒有太公望豐富,但是他的本性篤仁,很好的繼承了文王的窮理之路,這也為他之後著作《周禮》打下了基礎。


    周公旦沒有直接對人性做總結描述,不過從一些書中記載可以窺探一二。


    《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民心是無常的,隻歸附於那些對自己有恩惠的君主,所以統治者要注重德行,施行善政讓人民得到恩惠,實現康濟小民,讓人民安居樂業。可以看出,周公也認為人性是趨利的,要不然不會歸附讓自己安居樂業的君主。同時,他也說了,如果如果施行惡政,會讓民心不安,人性也會變得混亂善變,社會也會走向動亂。


    《史記》記載,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除此之外,為了實現“以德配天”,“永言配命”,周公旦製定禮樂製度。


    禮樂製度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


    一是嫡長繼承製。


    二是建立以“親親”“尊尊”為原則的禮治。


    三是從“以德配天”衍生出的“明德慎罰”法治思想。


    不難看出,太公望和周公旦的治國核心其實是任用賢能,任用賢能是解決吏治問題的最優解。


    在人性上,兩個人都認識到人性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想要治理好國家,就需要在製度上保障人民受惠得利。不過太公望利民的目的是為了利天下,周公旦利民的目的更多是為了配天命。因此,兩者的治國思想也有很大差異,太公望“舉賢尚功”,\"貴法重利\",\"不廢禮義\";周公旦“尊尊親親”,\"德主刑輔\",\"重義輕利\"。


    太公望和周公旦都是被後世尊為聖人的存在,他們的治國思想對當時和後世影響巨大,其治國思想也常常被拿來比較和討論。


    《史記》記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唿,魯後世其北麵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淮南子·齊俗訓》記載,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堅冰至。”聖人之見終始微言。


    禮樂製度的維持,很大程度是依靠周王朝的強大,等到周王朝衰落,禮樂製度的崩壞也就不遠了。


    公元前882年,齊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


    公元前707年,繻葛之戰使周天子的威嚴一落千丈,戰後周王室開始衰弱,諸侯國勢力大增,競相爭霸 。


    公元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舉行“北杏會盟”,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


    “貴法輔禮”的齊國最先成就霸業,而齊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業幾乎全是管仲的功勞。


    管仲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導致管仲生活很貧困。為了謀生,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失敗。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遊曆許多地方,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麵,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早年的這些經曆,讓管仲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管仲說:商人做買賣,一天趕兩天的路,夜以繼日,千裏迢迢而不以為遠,是因為利在前麵。漁人下海,海深萬仞,仍在那裏逆流冒險,航行百裏,晝夜都不上岸,是因為利在水中。所以,利之所在,即使是千仞的高山,人們也要上;即使在深淵之下,人們也願意進去。所以,善治國者,掌握住利的源泉所在,人民就自然順服而甘心接受,無需推動,他們也會前進;無需引導,他們也會跟來,那樣,不煩民又不擾民,而人民自會富裕。


    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管仲第一次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管仲的法治以人為本,《管子·霸言》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後來,稷下學宮的齊國法家,繼承發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黃老之學,主張以人為本,法禮並重,先德後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較為溫和的法治理論。


    公元前632年,踐土之盟後,晉文公重耳正式成為春秋時代第二個霸主。


    晉文公重耳年少時謙虛好學,善於養士。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至翟國,後輾轉五鹿(衛)、齊、衛、曹、宋、鄭、楚、秦等國,在外十九年,備嚐艱辛。這些經曆,讓他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晉文公即位後,“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耇老,禮賓旅,友故舊”,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狐偃為相、先軫為帥;讓趙衰、胥臣、欒枝、冀缺等人輔佐他治理國家。雖然狐偃不如管仲有名氣,但是他的賢能不亞於管仲,可以說,無狐偃則無晉文霸業。此外,還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創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成就霸業。


    公元前626年,商臣得知其父楚成王想改立王子職為太子,於是帶兵包圍王宮,逼迫楚成王上吊而死,自立為君。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其子楚莊王繼位。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帥大軍在邲地大勝晉國,立威定霸。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丙辰,楚重至於邲,遂次於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幹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乎?”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楚莊王能夠稱霸的重要原因,除了有雄才大略之外,也是舉賢任能,孫叔敖是傑出的代表。


    孫叔敖是古代為官清正廉潔的典範,是《呂氏春秋》《荀子·非相》中記載的聖人。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注重法治,穩固國內;整頓軍隊,增強軍事實力,助楚莊王成為第三個霸主。


    除此之外,他居處高位而能明智的避免三怨:


    首先,他的爵位越高,他的心氣越是卑下。低爵位和無爵位是高爵位存在的基礎,一個人占據了榮耀顯貴的高爵之位,其顯貴本質上是以不曾顯貴的廣大民眾為存在基礎的,因而他絕不能對居處下位的民眾頤指氣使,盛氣淩人,而應當愈懷卑謙之心,常持尊崇之情,把生自於民眾的榮耀最大程度地還給民眾本身。孫叔敖正是保持了這種卑下心態,才在受妒的地位上免除了一些嫉妒。


    其次,他的權力越大,他處事就越是謹慎小心。在一定的權力位置上,他明白自己的權力界限,把自己的行為謹慎地控製於該界限之中,對於涉界的事情絕不擅權用事,留給上峰發揮意誌的充分餘地,徹底免除其受威脅之感;與此同時,他也明白自己權力的分量,慎重地按照_一定的禮儀規範和各種現實要求去處事,力求處政的平穩和妥善。


    另外,他的俸祿越厚,他對民眾的施予就越廣博。豐厚的俸祿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樂的本錢,而是他周濟貧寒、施惠於民的資本,借此他顯示了自己做官為民和厚施博愛的無私的高尚情操,民眾已失去了怨恨於他的基本理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明狂想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向樹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向樹人並收藏吳明狂想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