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這次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學習寫作“技法”方麵的相關知識。他在學習筆記裏詳細記錄道:所謂“技法”,實際上指的是一種表現的技巧和方法,乃是作者為了能夠更出色地傳達情感與思想,在進行文字表述時所采用的那些顯著且行之有效的藝術手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技法”這個概念相對而言比較寬泛,並且在實際運用當中顯得有些雜亂無章。畢竟,無論是選材、立意、布局、表達還是語言等各個環節,均存在它們各自獨特的“技巧”以及“方法”。正因為如此,談論“技法”的人士通常會依據自身對於這一概念的理解和個人興趣愛好,僅僅抓住其中某一個方麵來展開論述。例如,有些人覺得“技法”就是對比、擬人、鋪陳、比興之類的修辭手法;還有一部分人則主張“技法”應當涵蓋虛實、揚抑、正反、開闔等諸多要素,他們更多是站在“筆法”的角度來加以闡釋;此外,可能還會有人持有其他不同的觀點。開門見山、卒章顯誌、橫雲斷嶺、前後唿應等寫作手法,主要是從技法的“角度”來探討的。不可否認,它們所闡述的的確都是關於寫作的“技法”問題。然而,需要明確的是,這些內容和我們接下來要談論的“技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首先,此處所說的“技法”並非局限於某個局部或細節,而是著眼於整篇文章的“整體”構思。相較於那些相對較小的寫作技巧,這種“技法”更為宏觀、更具影響力,能夠對整個作品的結構和布局產生重要作用。


    其次,這類“技法”難以簡單地歸屬於常見的小類別當中。它們具有獨特性和獨立性,不太適合與其他常規的寫作技巧混為一談,因此更適宜單獨拿出來進行詳細講解和分析。通過深入研究這些較為特殊且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技法”,作者們可以更好地駕馭自己的作品,使其在情節發展、人物塑造以及主題表達等方麵展現出更高水平的藝術魅力。這些所謂的“技法”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源於無數次寫作實踐後的經驗總結和提煉。然而,在此處羅列展示的僅僅隻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而已。可以說,這種列舉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舉例”意味,其目的絕非是讓人們生搬硬套地直接運用。相反,我們更希望通過這些事例來激發廣大創作者們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引導他們開拓思維、大膽創新。


    話說迴來,有個名叫五明的人認真學習了好幾種常見的寫作技法。首先要提到的便是那備受矚目的“兩扇開闔法”。這種技法說白了就是正反排比、相互對照從而成就一篇文章。實質上,它乃是借助“對比”這一強有力的手段展開構思與布局,使得整個“論證”過程顯得格外鮮明且極具說服力。傳聞稱,曾經盛行一時的“八股文”正是脫胎於《孟子》中“臣請為王言樂”所采用的這種“兩扇開闔”技法。先暫且不論“八股文”存在著怎樣的缺陷或不足,單看《孟子》一書對這一技法的巧妙運用,就足以令人讚歎不已。具體而言,在《孟子·梁惠王(下)》中的那一章“為王言樂”裏,作者是如此行文的:


    《臣請為王言樂》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箭之音,舉疾首感額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感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間王鍾鼓之聲,管繭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兒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兒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也。


    這種一“正”一“反”,兩兩相對的論述方式,不正如同那門戶張開的兩扇門板一般嗎?一扇代表著正麵觀點,另一扇則象征著反麵意見,它們相互依存又彼此對立,一開一闔之間,展現出事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正如這門戶開合自如,孟子運用如此鮮明對照的論述手法,猶如在讀者麵前展開一幅清晰明了的畫卷,讓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他著重強調指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國王對於“鼓樂”、“田獵”等活動本身的喜愛與否,也不在於這些行為正確與否或者可行與否,而是在於國王能否真正做到“與民同樂”。


    為了更好地規勸梁惠王,孟子巧妙地將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以及相應的不同反映一一羅列出來,並以“排比”的修辭手法呈現給對方。這樣一來,不僅使得論述更具說服力,而且還能如警鍾長鳴般令人猛然驚醒,深刻反思自身的行為和決策。通過這種生動形象且極具感染力的表達方式,孟子成功地引導梁惠王去思考如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治之道——與民眾共享歡樂,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繁榮的社會環境。


    五明的學習筆記詳細記載著:采用此種“兩扇開闔”之法展開論述的文章可謂數不勝數。其中,像那篇著名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便是一個極為典型的範例。尤其是它的第三節,開篇伊始便直言道:“為了能反反複複地闡明此等含義,本人意欲把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逐一對照著講述一番。”緊接著,作者有條不紊地分別闡述了“主觀主義的態度”以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之間所存在的具體對立情形,這無疑給讀者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無獨有偶,《給徐特立的一封信》同樣是以如此這般的方式撰寫而成的。


    常言道:“不怕不懂得辨識貨物的好壞優劣,隻怕沒有可供比較參照之物。”正是通過這般兩兩相較、相互對比,方能讓正確與錯誤清晰可辨、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從而展現出強大無比的說服力。這種寫作手法猶如一把利劍,能夠輕而易舉地刺破重重迷霧,引領讀者迅速洞察事物的本質,進而心悅誠服地接受作者所要傳達的觀點和理念。無論是在學術領域還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溝通,巧妙運用這種方法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