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隻要五明一有閑暇時光,又或是偶然路過此地時,他總會興致勃勃地去遊覽那些隱匿於隆昌的古石橋。其中一座尤為引人矚目的便是位於隆昌縣黃家鎮的黃家觀音橋。這座橋坐落於黃家鎮矮洞村和龍威村的交界之處,猶如一條長虹般橫跨在那流淌不息的黃土橋河之上。而此橋之所以被稱作“黃家觀音橋”,乃是因為在它旁邊聳立著一座莊嚴肅穆的觀音廟,正是由於這座廟宇的存在,才賦予了這座橋如此獨特且富有詩意的名字。


    據史料記載,這座黃家觀音橋始建於明代成化二十三年(即公元 1487 年),悠悠歲月流轉至今,已然曆經了五百多個春夏秋冬的更替,成為了隆昌縣內現存最為古老的石平橋。其建築風格獨具匠心,整體呈現出四墩五孔的石質平梁結構,自東向西延展而去。整座橋梁長達十八米,寬度達二點一米,高度則為二點八米,而每個橋跨都足有四點二米之長。


    更為令人讚歎不已的是,那四座橋墩雄偉而壯觀,其上還精心雕刻著栩栩如生的浮雕。每座橋墩分別雕琢著兩隻威風凜凜的龍頭,以及一頭憨態可掬的大象和一隻威猛霸氣的獅子。這些浮雕工藝精湛,刀法細膩入微,無論是動物的神態還是線條的勾勒,皆顯得獨樹一幟,彰顯出古代工匠們巧奪天工的技藝和超凡脫俗的藝術創造力。觀音橋靜靜地橫亙在那裏,它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連接著黃家場和富順廟壩場這兩個地方。這座橋不僅是人們日常出行的通道,更是承載了歲月滄桑與曆史記憶的重要見證。


    1988 年,這座觀音橋因其獨特的曆史價值而被公布為隆昌縣的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從此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珍視。


    橋旁那座古老的觀音廟,則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築。它曾經作為鄉村小學, 1966 年前,在這座廟宇之中,還珍藏著五塊珍貴的石碑,上麵鐫刻著當年建橋修廟時那些慷慨捐資之人的名字,故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五塊碑”。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些石碑在“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年代裏,不幸遭到了“破四舊”運動的破壞,最終消失在了曆史的塵埃之中。


    時光荏苒,到了 1987 年,盡管曆經風雨侵蝕,但在廟內的牆壁之上仍能看到些許殘存的建橋碑記。可惜大部分字跡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風化剝落,隻有寥寥數行文字尚可依稀辨認出大明成化年間的字樣。站在橋上向上下遊眺望,隻見兩岸的樹木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形成一片幽深靜謐的景象,仿佛一幅美麗動人的畫卷展現在眼前,讓人心曠神怡、陶醉其中。


    五明饒有興致地瀏覽著雙龍橋。這座橋靜靜地坐落於黃家鎮新鳳村之中,宛如一顆曆經歲月滄桑的明珠,散發著古樸而神秘的氣息。據史料記載,它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 1774 年),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曆史。


    雙龍橋乃是一座十七墩十八孔的石質平梁橋,其整體呈現出東西走向的態勢。令人稱奇的是,盡管橋下並無河流流淌,但人們仍形象地將其稱為“無河十八洞”。整座橋全長 33 米,寬度僅有 0.92 米,高度則為 0.8 米,每一個橋跨均約 0.4 米。如此精巧的設計與建造工藝,不禁讓人對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技藝讚歎不已。


    當目光移至橋身時,更會被那獨特之處所吸引——由西向東的第七、八墩處精心雕鑿著兩隻栩栩如生的龍形獸首。這兩隻龍獸昂首挺胸,雙目圓睜,仿佛正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守護著這座古老的橋梁以及周圍的村莊。它們的鱗片清晰可見,線條流暢自然,仿佛隨時都能騰空而起,直入雲霄。這座橋位於自貢與重慶之間的古老鹽道之上,乃是兩地往來的必經之途。遙想當年,它的右側還矗立著一座莊嚴肅穆的觀音廟。廟宇內留存著六通石碑,上麵精心鐫刻著建橋和修繕寺廟的具體年份,以及那些慷慨解囊的善心人士們的姓名。隻可惜歲月流轉,如今這些珍貴的碑刻已然消失不見。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盡管曆經風雨滄桑,橋身依舊保存得相當完好,並至今仍在被人們所使用。說起這橋啊,五明心中一直有著自己的一番見解。他認為所謂橋梁,其存在意義無非就是溝通兩岸、便利行人涉水而過,通常不是跨越河流便是橫跨溪流。可眼前這雙龍橋卻是如此與眾不同——橋下非但沒有河流,甚至連一條小溪流也尋覓不到!那整整十七個堅固的橋墩,竟然全都穩穩地構築於一塊廣袤無垠的水田裏。


    這塊碩大無比的水田猶如一道天然屏障般,自南向北橫亙在自貢通往重慶的古鹽道中間。當鹽道延伸至此,原本隻需填土築起高高的田埂,然後在埂麵上鋪上石板便能形成道路繼續前行。可讓人倍感疑惑不解的是,早在乾隆年間的時候,當時的人們為何舍棄這種相對而言更容易施工且能節省不少工程量的填土鋪石方法不用,反倒采用了構造如此繁複、耗費人力物力更多的架橋工藝呢?他們先是在這片水田裏豎起了十七座敦實厚重的橋墩,接著又在每個橋墩上方放置長條狀的石塊,最後才在這些石塊之上鋪設一層平整光滑的石板。橋邊站著一位白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耄耋老翁,他正繪聲繪色地向一個名叫五明的年輕人講述著一段關於這片土地的往事:“客官啊,聽先輩們口口相傳,這塊廣袤無垠的大田可是一塊風水寶地呢!想當年,自貢大鹽商想要修路經過此地,便與大田的主人謝家商議能否讓道路穿過這片良田。可謝家堅決不同意,他們視這片田地如命根子般珍貴,生怕破壞了自家的風水。那大鹽商也是個倔脾氣,心想你不同意就算了,我另尋他路總行了吧?然而,當他派人四處打聽後才發現,這一整條山衝全都是謝家的地盤,足足綿延十裏之長,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呀!無奈之下,大鹽商隻得求助於當地官府,請他們出麵從中調解。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決定在這大田之上修築一座橋梁,如此一來既不會影響謝家的風水,又能讓道路順利通過。而這座橋建成之後,這個地方也就有了它獨特的名字——‘無河十八洞’。說起這名字還有一番來曆呢,早些年的時候,就在橋對麵的山坡上生長著一棵巨大無比的黃葛樹,需要十二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將其環抱。據說這棵大樹在建橋之前就已經屹立於此了,由於它枝繁葉茂,共有十八根粗壯的樹枝伸展而出,因此謝家提出要求,大鹽商所修建的這座橋必須要有十八個橋洞才行。正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盡管大鹽商心中有些不情願,但最終還是按照謝家的要求修成了這般模樣。隻可惜啊,後來在那場轟轟烈烈的大煉鋼鐵運動中,那棵見證了無數歲月變遷的古老黃葛樹被無情地砍伐掉了,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五明定睛一看,心中不禁生出一絲疑惑。通常情況下,橋梁為了確保穩固性都會避開河流中央,大多數設計采用的都是雙墩單孔結構。然而,眼前這座雙龍橋卻與眾不同,它竟然是單墩雙孔!要知道,這裏原本並無河溪流淌,自然不存在所謂的中流需要避讓,那麽為何會出現如此獨特的設計呢?經過一番打聽和了解,五明才得知其中緣由。原來,這一切竟是因為鹽商與地主之間的一場激烈角力所致。


    再仔細端詳這座雙龍橋,就其本身的形製構造而言,其實並沒有太多出奇之處。這樣的樣式在廣袤的四川盆地之中並不罕見,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但是,盡管它看似平凡普通,卻依然擁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正是這些特色深深吸引著那些癡迷於古橋的愛好者們不辭辛勞地深入到丘陵地帶的偏僻角落,隻為能夠親眼目睹它那獨特的風采。


    五明此次出差途中,偶然路過了隆昌縣的迎祥鎮。這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多條水係如龍市河、逆水溪等宛如碧綠的綢帶一般穿境而過,給這個小鎮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


    迎祥鎮上還有一座曆史悠久且聲名遠揚的高洞橋。這座橋位於迎祥鎮涼山村和內江東興區交界之處,橫跨於龍市河之上。它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九年,也就是公元 1784 年,曆經歲月滄桑,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此橋乃是由六個堅固的橋墩支撐起七個孔洞的無欄石質平梁橋,整體呈現出東西走向。其長度達 26 米,寬度約 2 米,高度則有 3.5 米,而每個橋跨均長達 2.8 米。那一個個橋墩高大雄偉,氣勢磅礴,仿佛是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巨人。


    整座橋的橋麵全部由 14 塊巨大的青石鋪設而成。這些青石每一塊都長達3.6 米,寬 0.65 米,厚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 0.5 米。它們緊密地排列在一起,構成了一條平坦寬闊的通道。


    在橋東頭,立著一通古老的建橋捐款碑記。這通碑身高 2.4 米(其中包括碑帽部分),寬 1.27 米,厚度也有 0.3 米。碑身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詳細記錄了當年建造這座橋梁時人們所做出的貢獻以及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站在碑前,仿佛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先輩們的智慧和勤勞。這座橋梁乃是迎祥鎮涼山村與內江市東興區相互連通的關鍵交通樞紐。早在 1988 年的時候,它就已經被正式公布成為了第二批隆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橋上俯瞰下方,可以看到橋下有著高達十餘米的陡峭跌水。每當洪水上漲之時,那洶湧澎湃的水流從高處傾瀉而下,發出陣陣猶如雷鳴般震耳欲聾的聲響,其氣勢之磅礴簡直令人歎為觀止。而在橋身的正中央橋墩之上,則精心雕刻著一個麵目猙獰、口中緊銜寶劍的饕餮圖案。當地的鄉民們形象地將其稱作“吞口兒”,由於這個獨特的雕刻位於橋下的水潭上方,所以這座水潭也因此得名“吞口兒氹”。更為有趣的是,因為這處跌水的下遊部分屬於內江東興區,於是便有人戲謔地說這裏是“吃在隆昌,卻消化在了內江”。


    據當地人口述,那是一個存在於傳說之中的神秘怪物。它隻有頭部而沒有身體,貪婪至極,對任何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吞噬欲望,似乎永遠也無法得到滿足。正因如此,每當民間有人懷疑某個地方有鬼怪出沒時,都會樹立起這種怪物的形象,期望它能夠將那些作祟的鬼怪統統吞食幹淨。然而,由於這兩個字的筆畫繁多,常人難以準確識別,於是人們便稱其為“吞口兒”。


    話說五明也曾前往一處名勝古跡遊覽一番,此地名為劉家橋。這座古橋坐落在隆昌縣界市鎮潮水村以及榮昌縣盤龍鎮蓮花村的交界處,恰好橫跨一條不知名的溪流之上。據悉,它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乃是一座單孔石質卷拱橋,整體呈現出由東至西的走向。整座橋梁長度約為 15 米,寬度長達 3.65 米,高度更是高達 7.7 米。令人矚目的是,這座橋的拱形券麵采用了一種不太常見的桃尖形狀,而且是南北朝向的設計。此外,在橋的西北方向連接山坡之處,還建有六級踏步;而在東南一側原本設有橋欄,但近年來隨著東西向公路的新建,橋欄被覆蓋,並且與橋南端的外側保持平齊。在東西方向上,整齊地並排著三列石板,它們共同鋪設而成了這座橋麵。左右兩側的條石順著橋麵砌出約四十公分高,形成了堅固的欄杆。欄杆下方的第二層狹窄之處放置著形狀獨特的券,下麵呈現出向內收縮的狀態。而三塊青色的長條石頭首尾相接,宛如一道龍門矗立於此。其中,位於上方水條石的東端折起一部分,看起來像是一隻威風凜凜的獸頭,但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和各種因素的影響,它如今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難以分辨出原本清晰的形態。同樣,下水條石的西端伸出的券尾也已殘缺不全、斷裂損壞。整個卷身橫向相連,所砌的橫石豎向排列得十分整齊,每一條痕跡都顯得格外纖細。而且,橫石與橫石相互接合的地方被打磨得扁平光滑,並且還精心施以石灰糯米漿來勾縫。當五明用手輕輕撫摸這些地方時,可以深切感受到古代工匠們那巧奪天工的技藝以及他們對於造橋事業的公德之心。


    橋基即河床硬石,其上因勢壘石為台,券身退台寸許成金鋼牆。北向山花接起坡岩石,南向掘土後覆。在秋天的衰草中,整座橋呈淡褐色,靜穆在川渝交界的小溪上,讓路過者無不投之以高舉遠慕的崇敬之情。


    劉家橋乃是由當地劉姓土紳慷慨解囊捐資修建而成。這座橋橫跨於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之上,景色宜人,美不勝收。而在橋上水流方向約二十米高坡之處,原本矗立著一座巍峨壯觀的寶塔。此塔曆史悠久,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與記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出於某些原因,人們將那座高塔推倒,並挖掘其基石用於修築劉家橋水庫大壩。自此以後,塔橋相互映襯、渾然一體的獨特景致便再也無處可覓,令人惋惜不已。


    從橋下水流下方望去,可以看到溪水如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硬生生地劈開大地,形成了一道長達三公裏的幽深峽穀。峽穀之內,繁茂的毛竹鬱鬱蔥蔥,遍布其間。每逢夏秋兩季來臨之時,潺潺流淌的溪水聲交織在一起,宛如一曲優美動聽的交響樂;而那茂密的竹林所投下的濃蔭,則鋪滿整個山穀,給人帶來陣陣清涼之意。這一番美景,著實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最終,這條蜿蜒曲折的小溪流出山穀之後一路向北奔騰而去,而後匯入了馬鞍河。接著,它們又攜手並肩,共同在內江市東興區境內注入波瀾壯闊的沱江之中。至此,這段奇妙的旅程方才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歲月長河的流淌中,有那麽一座橋,它宛如一部無言的史書,默默地見證並記錄著我們這座城市的興衰變遷與過往記憶。這座曆經悠悠百年風雨洗禮的古石橋,如同一位慈祥而堅韌的老者,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裏的世世代代子民們。


    遙想當年,那些睿智勤勞的古人憑借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修築起了這座橋梁。這不僅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更是將福祉綿延至後世子孫。而位於四川內江的隆昌古石橋,則更是凝聚了無數隆昌先賢的心血、智慧以及一個個動人心弦的傳奇故事。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古籍,每一頁都書寫著隆昌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積澱下了無比豐厚的文化底蘊。


    一日,五明懷著對古代建築文化的深深敬仰之情,親自踏上了前往隆昌縣探尋古石橋的征程。當他踏入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時,眼前所見令他感慨萬千。曾經作為交通要道的古石橋如今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現代化的公路橋。由於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大部分閑置多年的古石橋漸漸被人們遺忘在了時光的角落裏,鮮有人問津。


    然而,當五明親身佇立在那座飽經滄桑的古石橋之上時,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感湧上心頭。盡管歲月的痕跡早已深深地烙印在石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根欄杆之上,但那種源自古樸本質的美感卻依然清晰可感。微風輕拂而過,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往昔的輝煌;橋下潺潺流水聲,恰似一首悠揚的樂章,奏響著古往今來的故事。五明沉浸其中,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遠方,開始盡情想象著這座古石橋所經曆過的種種景象:或是熱鬧非凡的集市,或是匆匆趕路的行人,又或是戰火紛飛中的堅守。


    此刻,五明深刻領悟到,這座看似平凡無奇的古石橋其實蘊含著無盡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更是曆史的活化石、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雖然它可能已經不再承擔實際的交通功能,但那份沉澱下來的曆史韻味和人文情懷永遠值得後人去珍視、保護和傳承。


    五明經過一番深入調查和研究之後,終於對隆昌這個地方有了更為詳盡的了解。原來,隆昌的幅員麵積足足有 760 平方公裏之廣!此地地形屬於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勢呈現出由北向南逐漸傾斜的態勢。值得一提的是,隆昌境內並沒有那種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但卻有著三條長度超過 30 公裏的河流:隆昌河、龍市河以及漁箭河。這三條河流就像三條銀色的絲帶,自北向南流淌著,最終在白水灘處交匯融合。而它們一路奔騰而下,在出境之後又會流經瀘縣的地界,並最終注入那浩浩蕩蕩的沱江之中。除此之外,在隆昌的北部還有一條源自於雙鳳鎮的黃土橋河。這條河流與其他三條不同,它一路向西蜿蜒流淌,最後也同樣注入了氣勢磅礴的沱江裏去。更令人驚歎的是,這四條河流竟然還擁有多達 40 餘條涓涓細流作為支流匯入其中,共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水係網絡。這些支流所覆蓋的流域麵積加起來更是高達 650 平方公裏,真可謂是一片水網交織、生機勃勃的景象啊!


    五明經過深入研究後得知,早在 1949 年之前,隆昌地區就擁有著數量眾多的交通要道。其中包括了市區通向各個鄉鎮以及各鄉鎮彼此相連的石板路(其中還包含一些古老的驛道),這些道路多達 62 條,總長度竟然超過了 890 多公裏!此外,鄉村之間也存在著不少泥濘小路。由於隆昌地處特殊的地理環境之中,其境內所通過的所有道路,都會不可避免地與那縱橫交錯、大小不一的河溪溝汊相互交匯。正因如此,每當遇到河流等水域障礙時,人們便會建造橋梁以跨越險阻,此乃所謂“遇水造橋”。


    五明進一步探究發現,關於隆昌的第一座橋究竟建於何時何地,如今已然難以確切考證。然而,盡管如此,隆昌境內出現橋梁的悠久曆史,卻能夠從那些古老的典籍當中尋覓到蛛絲馬跡。據宋代著名學者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以及郭允韜的《蜀鑒》兩部經典文獻記載:在秦惠文王九年(也就是公元前 341 年的時候),秦王命令司馬錯率領大軍進攻蜀國,並任命他擔任蜀郡的首任郡守。而到了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 339 年),秦國又設置了巴郡(現今的重慶市)。當時,如果要從蜀郡前往巴郡,必然需要途經隆昌這個地方。而且,途中必須跨過九條蜿蜒流淌的溪河,自然也就少不了要走過九座橋梁。至於這些橋梁到底是木製結構還是石製結構,目前已經無法進行準確考證了。但是,僅僅憑借這些有限的文字記錄,就足以充分證明隆昌境內存在橋梁的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 2300 多年以前。這段漫長歲月裏,無數行人在這些橋上穿梭往來,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五明經過深入研究和多方考證後驚訝地發現,隆昌擁有石橋的悠久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唐代貞觀年間(公元 627 年至 649 年)。在那個時期,建立起了隆越縣,而城外那座氣勢恢宏的橋梁就被命名為隆橋。雖然隆越縣存在的時間短暫得令人惋惜,還不到十年,但隆橋這個名字卻如同璀璨星辰一般,曆經歲月滄桑始終閃耀著光芒,並一直流傳至今。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明代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由於隆橋所連接的那條古老驛道上車馬如織、郵傳繁忙,人們川流不息,於是在這裏設立了一個重要的驛站,並直接以橋的名字來稱唿它——隆橋驛。同時,朝廷還派遣了一名尚未正式列入官品等級的官員前來駐守此地,這位官員被稱為驛丞,他肩負著專門管理郵傳事務以及迎來送往等重要職責。


    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明代隆慶元年(公元 1576 年),這裏設置了隆昌縣的治所,並開始大規模地修築堅固的城牆。此時的隆橋恰好位於大南門外的古驛道之上,或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又或許是人們對於這座橋梁有著新的期待與認知,漸漸地,南門橋這一名稱取代了曾經深入人心的隆橋稱謂。


    然而,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清代嘉慶十二年(公元 1807 年),餘大揆父子懷著對家鄉的深深熱愛和慷慨之心,捐資重新修建了南門橋。這座嶄新的橋梁屹立於如今我們所見的南門橋之處,其橋身雄偉壯觀,工藝精湛。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橋的兩端用青石建造了精美的牌坊,而牌坊門上方的匾額依然醒目地書寫著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隆橋”,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這座橋的輝煌過往和源遠流長的曆史。因此,有史可考的隆昌石橋當推南門橋,即隆橋,其曆史可上溯到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至今已1360多年了。


    五明經過一番深入探究後驚喜地發現,原來隆昌石橋大致可以分為平橋和拱橋這兩大類別呢!平橋的構造相對簡單卻也十分精妙,它主要由橋麵、橋墩以及橋洞共同構成。由於其橋麵與橋墩之間恰好形成了一個標準的直角形狀,所以人們便形象地稱這種橋為平橋啦。而且呀,建造平橋時會依據河麵寬度的不同來靈活決定建橋的具體長度以及橋洞的孔數哦。有的平橋隻有單獨的一個橋洞,而有些則可能擁有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個橋洞呢。其中數量最多的竟然多達二十二個橋洞,真可謂蔚為壯觀啊!據可靠記載顯示,隆昌那些具有明確修建年代可供考證的石質平橋當中,曆史最為悠久的要追溯到遙遠的明代時期呢。


    再看那石拱橋,其獨特之處在於橋洞呈現出優美的弧形曲線,遠遠望去恰似天空中的絢麗彩虹一般迷人。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裏麵曾經提到過,每當大雨過後所出現的美麗彩虹就是連接著人間和天庭的神奇之橋,如果能夠踏上這座夢幻般的橋梁便能直達天際呢。正因為如此,我們國家眾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們都特別喜歡將拱橋比喻作色彩斑斕的虹彩,並賦予它們許多充滿詩意的別稱,比如“臥虹”或者“飛虹”等等。還有人更是巧妙地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水上的拱橋描繪成為一條靜靜橫臥於碧波之上的長虹,也就是所謂的“長虹臥波”。不得不說,石拱橋在全球範圍內的橋梁發展曆程之中算是出現得相對較早的一種類型啦。這種橋可不一般!它不僅擁有著令人賞心悅目的外形,而且其結構更是無比堅固。幾十年來,幾百年來,甚至上千年來,它始終威風凜凜地橫跨在那滔滔不絕的江河之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默默地在交通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隆昌青石拱橋呢,則是在平橋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由於它的洞孔乃是采用堅硬的青石精心拱製而成,故而得名“拱橋”。這些洞孔也是形態各異,有的是單獨一個孔洞,有的則是多個孔洞緊密相連。更為有趣的是,有些橋墩竟然還被精雕細琢地刻上了龍、獅、象等兇猛威武的野獸形象,仿佛它們正守護著這座橋梁,使其免受任何侵擾。


    說起隆昌那些有著明確建造年代可考的現存古老石拱橋,其中曆史最為悠久的當數建於明代的黃家觀音橋啦。曆經歲月滄桑,風雨洗禮,它依然屹立不倒,見證著時光的流轉與變遷。而有史可考的另外一些古石橋,好多都不複存在了。


    五明經過一番深入的調查和了解後得知,在那風景如畫的隆昌縣,鄉村的小溪邊還留存著不少獨具特色的跳墩橋,當地人們親切地稱之為“跳墩子”。


    這些跳墩橋的形成,源自於那些居住在小溪兩岸的勤勞民眾們的智慧結晶。他們為了能夠順利地渡過溪流,精心挑選出一塊塊堅實而巨大的石塊,然後按照一定的間隔距離,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置在淺淺的河水中。如此一來,過河之人就可以如同輕盈的舞者一般,一步一跳地踏著這些石頭順利抵達對岸。


    這些供人踏腳的大石塊被形象地稱作跳墩子,而由眾多跳墩子組成的簡易橋梁,則被鄉間百姓們冠以“跳墩橋”之名,因其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橋梁大梁支撐,所以也有人稱其為“無梁橋”。遙想古代之時,在那些水流較淺的溪流區域,這種簡單實用的跳墩橋可謂比比皆是。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由於跳墩橋對於腳部患有疾病或者行動不便的人來說,行走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險,如今隆昌縣境內大多數的跳墩橋都已經被改造成為平穩安全的平橋,但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與歲月痕跡的名稱卻依然得以保留下來。比如胡家鎮那聲名遠揚的上跳墩橋以及下跳墩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盡管時代變遷,跳墩橋的身影已然逐漸稀少,但令人欣慰的是,在隆昌縣響石鎮龍鳳村的灣灣橋處,那古老的跳墩仍然靜靜地佇立在那裏,仿佛一位忠實的守望者,默默地見證著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點點滴滴變化。


    五明經過深入調查和研究後驚訝地發現,在隆昌縣這個地方,竟然存在著多達 138 座可以追溯其蹤跡或者能夠從曆史記載中找到相關信息的古老石橋!這些石橋形態各異、各具特色。


    在這眾多的古石橋當中,石平橋就占據了足足 120 座之多。它們宛如一條條平整寬闊的玉帶,靜靜地橫臥於河流之上,承載著人們來來往往的腳步,見證著歲月的變遷。而那造型優美的石拱橋則有 16 座,它們高高隆起的拱形橋身,猶如一道道美麗的彩虹,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此外,還有 2 座獨特的跳墩橋,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麵上,仿佛是大自然隨意揮灑而成的傑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麵有 2 處被列為內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 4 處屬於隆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受到重點保護的古石橋,無疑是隆昌縣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們不僅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也是當地人民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符號。每一座古石橋都像是一本厚重的史書,默默地向後人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