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紛紛揚揚地落在大地上,又是一個悠閑愜意的星期天。今天對於五明一行人來說,可是個特別的日子,他們計劃前往遊覽那座聞名遐邇的隆昌古石橋。這座石橋坐落在隆昌縣城郊外,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橫臥在石灘之上。
清晨時分,太陽剛剛升起,五明和永洪兩家人便早早地來到了工廠門口,等待著開往隆昌城裏的公交車。不久之後,一輛藍色的公交車緩緩駛來,停在了眾人麵前。車門打開,人們魚貫而入,找到了各自的座位坐下。車子啟動後,平穩地行駛在寬闊的道路上。
一路上,風景如畫,窗外的綠樹成蔭、田野廣袤無垠讓人心曠神怡。就在這時,公交車駛過了一座橋,這座橋就是有著神秘傳說的三龍橋。坐在窗邊的永洪興致勃勃地開始向大家講述起關於“三龍橋”的故事來。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這裏原本沒有橋。河兩岸的居民隻能依靠簡陋的小船渡河,每逢雨季河水上漲,過河就變得異常危險。有一天,天空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緊接著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河水猛漲,淹沒了許多農田和房屋。
正當人們陷入絕望之際,三條巨龍從河中騰空而起,它們用自己巨大的身軀搭成了一座臨時的橋梁,讓被困在兩岸的百姓得以安全通過。洪水退去後,這三條巨龍卻化作了三塊巨石,永遠留在了河中央,成為了現在這座三龍橋的橋墩。從此以後,每當人們走過這座橋時,都會想起這段神奇而感人的傳說,並對三條巨龍充滿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聽著永洪繪聲繪色的講述,車上的人都被這個傳說深深吸引住了,仿佛親眼看到了當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永洪麵色凝重地說道:“那座聞名遐邇的三龍橋啊,就坐落在我們這山川鎮之中。根據清朝乾隆四年(也就是公元 1739 年)以及清朝同治十三年(即公元 1874 年)所編纂的《縣誌》詳細記載,這座三龍橋處於縣城南邊大約十五裏遠的地方。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除了這些簡略的信息之外,關於它的其它相關資料卻無從知曉了。時過境遷,歲月如梭,如今那曾經輝煌一時的三龍橋已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隻留下一片空蕩蕩的舊址。不過呢,就在這片原址之上,人們新建起了一座堅固無比的公路石拱橋。而那條連接著瀘州與隆昌的重要公路,也恰好從此橋上穿行而過,繼續承載著來來往往行人車輛的匆匆腳步。”
永洪一臉神秘地說道:“你們知道嗎?其實民間一直以來都還流傳著有關‘三龍橋’的另一個神奇傳說呢!”他頓了頓,接著講述道:“話說在遙遠的古代,那時候山川鎮基坳山腳下流淌著一條寬闊的河流,但令人苦惱的是,這條河上竟然沒有橋梁可供人們通行。當時,河中央僅僅砌有幾個孤零零的石墩,這些石墩勉強能讓行人小心翼翼地踩著它們過河,大家把這稱之為跳墩子。”
永洪喝了口水,潤了潤嗓子繼續講道:“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終於迎來了修築隆昌到瀘州的青石板大路的時候。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那些原本存在於河中的石墩,在上麵精心建造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石拱橋。這座橋一共擁有四個跨度,並且設有三個堅固的橋墩。當整座橋竣工之後,眾人商議給它取個名字。由於其前身是由跳墩子演變而來,所以最終將這座橋命名為‘跳墩橋’。”
永洪麵帶微笑地說道:“就在那距離跳墩橋沒有多遠的位置呀,有那麽一座小巧而別致的農家小院。這座院子裏居住著一戶姓陳的人家,家中僅有老兩口和他們唯一的寶貝女兒。這個女兒名叫陳寶蓮,正值青春年華,芳齡才僅僅十八歲呢!她生得那叫一個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簡直就是從畫中走出來的人兒一般,如此出眾的容貌,惹得周圍眾多的年輕小夥子們一個個心頭發癢,對其愛慕不已。”
說到這裏,永洪頓了頓,接著又道:“這不,就連咱們瀘縣嘉明鎮那位大名鼎鼎的張員外家的公子爺——張家奎也看上了這美麗動人的陳寶蓮。於是乎,他趕忙差遣媒婆前往陳家提親。要知道,這張家可是富甲一方啊,他家的財富可謂是遠近皆知。麵對這樣一門看似無比優越的親事,陳寶蓮的父母想都沒想便欣然應允下來。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陳寶蓮自己卻是另有想法。原來呀,她曾經從旁人那裏聽聞過一些關於張家奎的事情,據說此人雖然家境殷實,但人品方麵實在是不敢恭維。所以呢,即便對方家庭條件再好,張家奎也絕非陳寶蓮心目中那個理想的如意郎君人選呐!所以,陳寶蓮堅決不肯應下這門親事。就在一日,其父母因事前往親戚家中拜訪,家中僅剩下陳寶蓮獨自一人。時至正午,烈日高懸,酷熱難耐,陳寶蓮便挑起那兩隻水桶,朝著附近的水井緩緩行去。
待她費力地打滿兩桶清水,正欲挑起扁擔踏上歸家之路時,忽地,一陣急切的唿喊聲從背後的大路傳來:“小姐,請留步!”陳寶蓮聞聲迴首望去,隻見來者乃是一名身擔書箱的年輕書生。此人一路奔波而來,滿麵塵土,額頭上更是掛滿豆大的汗珠,就連身上那件白色長衫也已被汗水浸濕大半。
書生匆匆忙忙將肩上沉重的書箱卸下放置於一旁,而後迅速掏出一方素色手巾,不停地擦拭著臉上不斷滾落的汗珠,神色間略帶幾分羞澀與窘迫,輕聲說道:“小姐,在下實在口渴難耐,可否向您討口水喝?”陳寶蓮聞言,先是微微一愣,繼而嘴角上揚,露出一抹友善的微笑,輕點臻首,表示應允。
書生見狀,麵露喜色,趕忙上前幾步來到水桶旁,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掬清澈的井水送入口中。清涼甘甜的井水順著喉嚨流淌而下,瞬間驅散了他心頭的燥熱和疲憊。稍作歇息後,書生深吸一口氣,再次挑起地上的書箱,準備繼續自己未完成的旅程。陳寶蓮不經意間瞥見那位書生,隻見他劍眉星目、麵如冠玉,身姿挺拔,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文雅之氣。陳寶蓮心中不禁一動,對這位書生頓時生出了幾分好感來。她抬頭望了望天,那火辣辣的驕陽正無情地炙烤著大地,仿佛要把世間萬物都給融化一般。而此處前不見村落,後不見店鋪,如果就這麽讓書生繼續趕路,恐怕他會中暑暈倒在路上。於是,心地善良的陳寶蓮趕忙走上前去,輕聲說道:“公子,看這天兒如此炎熱,您此去路途遙遠,且前後都沒有歇腳之處。若不嫌棄,可先到小女子家歇息片刻,待日頭稍弱些再走也不遲。”書生聞言,先是微微一怔,隨後臉上露出欣喜之色,連忙拱手作揖道:“多謝姑娘美意,在下恭敬不如從命。”就這樣,書生欣然應允了陳寶蓮的邀請。
說話之人正是永洪,隻聽他接著說道:“原來啊,這位書生名叫劉明玉,他家住瀘縣嘉明鎮。其父親乃是當地有名的員外,家境頗為殷實富足。此次劉明玉外出求學,經過一番苦讀之後,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成功考中了秀才。如今他歸心似箭,急著趕迴家中探望雙親。陳寶蓮帶著劉明玉一路來到自家門前,輕輕推開院門,請他入內。劉明玉踏入屋內,隻見屋舍雖然簡陋,但卻收拾得幹淨整潔。他彬彬有禮地向陳寶蓮道謝,並與她交談起來。言談之中,劉明玉的每一句話都說得恰到好處,舉止更是優雅大方,令人心生敬意。陳寶蓮其實早在初次見到劉秀才時,心中就已泛起層層漣漪,那份愛慕之意如同春日裏悄然綻放的花朵,漸漸盛開。聰慧過人的她巧妙地通過言語試探,得知劉秀才尚未婚配之後,終於鼓起勇氣向他袒露了自己深藏已久的愛意。而劉明玉呢,當他看到眼前這位亭亭玉立、麵容姣好且舉止優雅、頗具教養的女子時,隻覺得心頭一震,仿佛一道閃電劃過夜空,瞬間點燃了內心深處的情感之火。就這樣,兩人彼此鍾情,劉明玉毫不猶豫地應下陳寶蓮,表示願意與她攜手步入婚姻殿堂,相伴此生不離不棄。
然而,命運似乎總喜歡捉弄有情人。就在這時,一旁的永洪開口說道:“可是啊,劉明玉又怎會知曉,遠在家中的父母早就已經委托他人為他提親啦!而且這門親事可不一般呐,女方乃是瀘州城一位家財萬貫的員外郎家的千金小姐,其家族勢力龐大,財富更是堆積如山,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門當戶對喲!”
不久後,劉明玉滿心歡喜地迴到嘉明老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與陳寶蓮邂逅並互生情愫這件事告訴給自己的雙親。可誰曾想,劉明玉的父母在聽完兒子的敘述後,卻是雙雙搖頭表示反對。他們堅決要求劉明玉必須迎娶那位員外之女,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家族的利益和聲譽不受影響。麵對父母的強硬態度,在外曆經風雨、見過世麵的劉明玉卻並不買賬。他堅信自己的婚姻大事應當由自己做主,絕不能任由父母隨意擺布操控。於是乎,一場關於愛情與傳統觀念之間的激烈衝突就此拉開帷幕。於是乎,他絞盡腦汁地謀劃著如何能夠成功約會到陳寶蓮,並將自己那大膽而又瘋狂的計劃向她和盤托出——離家私奔!待到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之後,再迫使雙方父母不得不承認這樁婚事。陳寶蓮聽後,心中雖然有些忐忑,但仔細思量一番,卻也覺得劉明玉所言不無道理。經過一番商議,二人決定於當晚夜深人靜之時,在那座古老的跳墩橋上碰麵,然後攜手共赴成都府,開啟屬於他們的新生活。
且說那劉明玉興衝衝地迴到家中,便開始悄無聲息地著手準備起私奔所需的盤纏來。夜幕降臨,萬籟俱寂,隻聽得見偶爾傳來的幾聲犬吠。待到夜色漸深,四周更是一片靜謐,人們都已進入甜美的夢鄉之中。此時的劉明玉瞅準時機,躡手躡腳地打開房門,像一隻靈活的貓一樣,悄悄地溜出了家門,朝著距離自家大約五六裏遠的跳墩橋疾步而去。一路上,他的心如同揣了一隻小兔子般怦怦直跳,滿腦子都是即將與心愛之人相見的美好憧憬。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劉明玉行至界牌山口之際,原本晴朗的夜空突然間烏雲密布,緊接著便是一陣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如瀑布一般從天而降。瞬間,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狂風唿嘯著吹過山林,發出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響。但是,滿心歡喜的劉明玉並沒有被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所嚇倒。相反,他心中想著早日見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愈發強烈起來。隻見他咬緊牙關,毫不猶豫地衝進雨幕之中,任憑雨水濕透全身,依然堅定地向著跳墩橋的方向艱難前行。
永洪緩緩說道:“且說那陳寶蓮,她的雙親已然收下了張家送來的豐厚彩禮,毫不猶豫地便將自家女兒許配給了那張姓人家的公子張家奎。然而,這陳寶蓮卻是個極有主見之人,對於此樁婚事,她是寧死不從啊!不僅如此,她更是毫不隱瞞地向父母吐露了自己早已心屬劉家公子劉明玉一事。”
講到此處,永洪不禁微微搖頭歎息道:“隻可惜,這做父母的竟是半點都不能體諒女兒的心思。他們非但沒有因為陳寶蓮的真心而改變主意,反倒是態度強硬地逼迫著女兒必須要嫁入張家。甚至,為了防止陳寶蓮逃跑,他們竟然狠心將其看管起來,不許她踏出房門半步。”
“就在陳寶蓮與劉明玉約定好私奔的那一天,這一家人就這般僵持不下,一直從白日持續到了深夜。可憐那陳寶蓮想盡了辦法想要脫身離去,但卻始終未能如願以償。”永洪抬手指了指窗外,接著說道:“彼時,天空中的雨越下越大,猶如瓢潑一般傾盆而下。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陳寶蓮心中愈發焦急不安,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般在屋內團團亂轉。”
與此同時,在那跳墩橋上苦苦等待的劉明玉也是心急如焚。豆大的雨點無情地拍打在他的臉頰之上,打得他幾乎睜不開雙眼。但是,這個癡情的男子為了兌現對心上人的承諾,即便風雨交加、狂風肆虐,他也絲毫沒有退縮躲避的念頭,隻是堅定地站在那裏,眼巴巴地盼望著陳寶蓮能夠早日現身。此時,天空仿佛被撕裂開一道口子,雨水如注般傾瀉而下,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那原本溫順流淌的河水,此刻卻像一頭失控的猛獸,水位不斷攀升,迅猛地淹沒了橋墩,並依舊持續上漲著。夜已經深至三更時分,可這傾盆大雨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仍舊無情地下著。
屋內,陳寶蓮的父母與她就某件事情激烈地爭執了大半宿,最終兩人都因極度的疲倦而沉沉睡去。趁著這個時機,陳寶蓮才得以尋得脫身的機會。她輕手輕腳地打開房門,生怕驚醒熟睡中的父母。然後迅速拿起早已準備好的行李,步伐匆匆地朝著跳墩橋趕去。
當她終於抵達跳墩橋頭的時候,一眼便望見了在風雨中苦苦等待多時的劉明五。看到心上人的身影出現,劉明五喜出望外,連忙快步迎上前去。然而,他在這狂風暴雨之中已然站立了數個時辰,身體早就被疲憊和寒冷侵蝕得不堪一擊。就在這時,一個巨大的浪頭突然席卷而來,以雷霆萬鈞之勢將毫無防備的劉明五狠狠地卷入了滾滾洪流當中。
陳寶蓮眼睜睜地看著劉明五被洪水瞬間吞沒,心中悲痛欲絕。沒有絲毫猶豫,她不顧一切地拋下手中的行李,縱身一躍跳入那洶湧澎湃的激流之中。盡管水流湍急兇險,但她一心隻想抓住心愛的人。可惜,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自己也被這滔滔不絕的洪水無情地吞噬了。”
永洪麵色凝重地說道:“諸位有所不知啊!相傳那劉明玉與陳寶蓮二人在跳墩橋上行走之時,恰逢一場洶湧澎湃、勢不可擋的滔滔洪水席卷而來。可憐這兩人躲閃不及,瞬間便被那無情的洪流給吞沒卷走了。自那以後呀,這段河流就變得詭異起來,常常有傳言說此處有水怪出沒作祟呢。”
他頓了一頓,接著又道:“為了鎮住那神秘莫測的水怪,讓此地恢複往日的安寧祥和,人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法子。他們請來能工巧匠,在跳墩橋的三個橋墩上精心雕琢出了栩栩如生的龍頭龍尾,每一側都各有一條,總共便是三條威風凜凜的巨龍啦!從那時起,這座曾經平凡無奇的跳墩橋便有了新的名字——‘三龍橋’。”
五明靜靜地聽完這個故事,瞪大了眼睛,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神情,隻覺這個故事充滿了奇幻色彩,實在是太神奇了。而周圍的眾人聞得此言,亦是紛紛感歎不已,心中皆認為這個故事不僅神奇,更有著一番感人至深的意味。
當汽車緩緩駛入隆昌縣城時,五明和他的同伴們懷著滿心期待下了車。他們背著行囊,邁著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走過古色古香的建築,最終來到了縣城的小南門。
從小南門出來,他們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向西南方向走去。路兩旁綠樹成蔭,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輕聲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走了大約一華裏左右,一座宏偉壯觀的寺廟映入眼簾——那便是報恩寺。
報恩寺依山而建,莊嚴肅穆。它那巍峨的殿宇、高聳的佛塔以及繚繞的香煙,都給人一種神秘而寧靜的感覺。然而,五明等人並沒有在此過多停留,因為他們的目的地還在前方不遠處。
繞過報恩寺山腳,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就可以看到河中的小島——迴龍山了。遠遠望去,迴龍山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碧波蕩漾的河麵上。島上綠樹蔥蘢,鳥語花香,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終於,五明一行人來到了那座令他們心心念念的橋上。這座橋名為十二墩十三孔石質平梁橋,它橫跨於河流之上,氣勢磅礴。整座橋呈現出東西走向,長度約 40 米,寬度達 1.7 米。從橋麵到水麵的距離為 2.45 米,每一個跨度則長達 3.2 米。
仔細觀察,會發現橋麵由一塊塊厚實的石板鋪成,石板厚度足足有 0.4 米。這些青石質地堅硬,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堅固如初。更令人驚歎的是,在青石與青石之間,還精心鑲嵌著一片片鐵片,不僅起到了加固的作用,更為整座橋梁增添了幾分獨特的韻味。
在橋的中央位置,四個巨大的石墩格外引人注目。每個石墩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尤其是那四隻栩栩如生的龍首護橋獸,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它們昂首挺胸,怒目圓睜,仿佛在守護著這座古老的橋梁免受風雨侵蝕。隻可惜,其中一隻在那場動蕩的“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毀,留下了些許遺憾。
站在橋上,五明被眼前這壯觀的景象深深震撼住了。他不禁感歎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竟能建造出如此雄偉的橋梁。橋下河水潺潺流淌,清澈見底;遠處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此情此景,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五明定睛一看,隻見那迴龍橋下竟是一片長達四十餘米的寬闊石灘。這片石灘廣袤無垠,仿佛是大地展開的一幅壯麗畫卷。而在石灘西邊,還能看到一個寬度大約兩米左右、深度足以沒過膝蓋的石槽。這石槽的兩邊竟然挖掘出了許多石洞,聽老一輩人說,這裏曾經可是隆昌民眾漂染麻布的絕佳之地呢!
再看那石灘之上,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石洞,其數量之多令人驚歎。這些石洞有的淺淺的,隻到腳踝處;有的卻深得嚇人,足足可達兩米之深。遙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這些洞中還有為數眾多的淡水水母遊弋其中。然而可惜的是,由於環境汙染等種種原因,如今這種珍稀無比的水母已經銷聲匿跡,再也難覓它們的身影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迴龍橋所處的位置極為特殊,它正好位於隆昌著名的第一景觀——“鵝洞飛雪”所在的灘地上。每當鵝洞飛雪的瀑布奔騰而下時,水花如雪花般紛紛揚揚地灑落,顆顆水珠猶如珍珠寶玉一般四處飛濺。陽光照耀之下,那升騰而起的白色水霧竟幻化成一道道美麗的彩虹,若隱若現地從幽深的水潭之中緩緩升起,這般景象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啊!而那水潭下方則是霧氣蒙蒙,朦朧的水汽彌漫開來,足有百米之長,如此壯觀的場麵讓人不禁為之震撼。
迴龍橋,亦被稱為石溪橋,而在民間,它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大洞坎橋。這座橋坐落之處景色宜人,迴龍山宛如一條巨龍盤踞在洞坎兩岸,山上植被繁茂,古木高聳入雲,枝葉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
說起這迴龍山,原本還建有一座道教寺觀——迴龍觀,其舊址就在如今縣委黨校所處之地。黨校的背麵,則是一處斷岩深穀,流水從高處傾瀉而下,撞擊著岩石,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猶如滾滾雪浪奔騰而下,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之景令人歎為觀止。
在迴龍山的西側,屹立著那座曆史悠久的迴龍橋。此橋始建於明代,曆經歲月滄桑依然堅固如初。它獨特地建在了河灘的石頭之上,這種建造方式使得橋梁異常穩固。盡管經過漫長時光的洗禮,橋麵已有部分出現風化現象,但它至今仍然承載著人們來來往往的腳步,發揮著重要的交通作用。
永洪緩緩說道:“在那遙遠的過去啊,迴龍橋西原本矗立著一座雄偉壯觀的石牌坊呢!它正對著橋身而立,坊額的兩麵分別鐫刻著‘龍門勝跡’和‘迴龍砥柱’這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而在橋西的石壁之上呀,曾經還有一塊由縣令李盤於清朝道光九年(也就是公元 1829 年)所立下的‘鵝洞飛雪’碑呢。隻可惜呀,無論是那座石牌坊還是這塊石碑,都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時候遭到了毀壞。然而,就在橋東側的迴龍山崖壁之上,還曾精心地篆刻著‘雩泉’兩個大字哦。再仔細瞧去,隻見其落款處清晰地寫著:‘隆昌知縣王化賢,教諭周永奠,典史曹弘、酉犬猷,遊擊周仕貞,守備王德嘉,大周四年歲次丁已孟秋吉日立,闔邑紳民同鐫’。不僅如此呢,旁邊還用較小的字體刻下了‘兩載祈雨屢驗’這樣一行字。此外呀,這裏居然還刻有‘高山流水,曲水流觴’這八個充滿詩意的大字呢。”
永洪耐心地向眾人解釋道:“所謂‘大用’乃是吳三桂叛清時所宣稱的國號。而大周四年丁巳對應的正是康熙十六年,也就是公元 1677 年。要知道,隆昌的舊誌當中並沒有遊擊和守備這樣的官職,而且在職宮名錄裏麵也沒有王、周、曹這三個人的名字。依我看啊,這三人很有可能是當時吳三桂自行設置的官員。隻可惜啊,時至今日,那些與之相關的碑刻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稍作停頓後,永洪接著說道:“還有那迴龍橋呢,它又被稱作石溪橋。根據清乾隆四年,也就是公元 1739 年編撰的《隆昌縣誌》上麵所記載的:‘石溪橋位於縣城南麵兩裏處,過去這裏曾經建有一座石溪亭。’此外,在清初那位才華橫溢的傑出詩人王士禎所著的《漁洋詩話》之中也曾提到過:‘在蜀地,於隆昌這個地方有個叫做石溪橋的所在,那裏留存著一首用白土書寫而成的絕句。”
“桃花依舊放山青,
隱幾焚香對畫屏。
記得當年風雨後,
燕泥時汙石溪亭。’
不著姓氏。’
永洪說:“這首詩的作者至今仍然無從考證。話說在乾隆三十二年到四十年這段時間裏,也就是公元 1767 年至 1775 年之間,朱雲駿擔任著隆昌知縣這一要職。在此期間,他再次發起了一項給亭子征集詩歌的活動。當時,國內眾多知名人士紛紛響應,比如吳省欽、查理、顧光旭、李永祺以及段玉裁等等這些聲名遠揚的人物,他們相繼按照原來的韻律來作詩唱和,人數多達三十六人之眾。最終,一共收獲了五十一首詩作,並將它們鐫刻在了石頭之上。想來大概是因為古代的人們看到這一段河床完全是由堅硬的石頭所構成的緣故吧,所以才會用石頭來命名這條溪流、這座橋梁還有那座亭子。隻可惜啊,時至今日,僅僅隻剩下那座石橋還依然存在,而亭子和那些刻有詩句的石碑卻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實在令人感到無比的惋惜!”
永洪說:“曆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留下不少詩文以紀其事,明代曹儉佺所著《蜀中名勝記》中說道:“金鵝溪水東來,繞城西折裏許,孤山柱立,水環其趾,下為懸崖,壁立千尺,飛流下墜,常時如匹練,如散珠。及至溪水暴漲,倒立懸垂。雷聲衝激,聲聞數十裏。細霧曲塵,飛酒千步。亦奇觀。”
永洪說:“康熙丙午進士唐德一詩雲:
‘一派從東下,
水簾注石開。
驚湍飛玉屑,
落潤泛珠迴。
古字苔封壁,
澄潭響似雷。
金鵝傳舊跡,
雲窟擬蓬萊。’
清同治十三年《隆昌縣誌》也有生動描述:
“迴龍山,縣南一裏,為縣治水口,雙流競飛,亙古橫當其衝。坦夷修廣,水奔趨石上,輸瀉跳蹙,波紋頃刻萬變。斷崖千尺,轟然下墜,聲如轟雷,壯如霏雪、奇境也。”
永洪說:“嶽陽張鼎有詩描述《雨 霽春遊詩》:
‘風雨連朝暗曉欞,
晴明物態媚郊炯。
破雲日向花心射,
隔水煙於樹抄停;
乍聚萍星溪麵綠,
漸平麥浪隴頭青。
倦逆小想迴龍閣,
靜聽泉聲度遠汀。’
迴龍觀山門曾有一楹聯:
‘霞洞攤星樓理悟天空潭印月;
帝宮環聖水文成嶽峙海迴瀾。’”
五明一行人興致勃勃地參觀完迴龍橋之後,邁著輕快的步伐沿著街道一路前行,來到了隆昌縣城裏麵。他們邊走邊好奇地張望著四周,感受著這座小城獨特的風情和熱鬧氛圍。
不一會兒,一股濃鬱的香氣撲鼻而來,引得眾人不禁駐足尋找源頭。原來是一家生意興隆的羊肉湯餐館。大家相視一笑,默契地走進店裏,準備品嚐這讓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隆昌羊肉湯是四川隆昌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其鮮美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而聞名。隆昌羊肉湯選用當地優質的羊肉為原料,經過精心熬製而成。羊肉肉質鮮嫩,湯汁濃鬱,香氣撲鼻。隆昌羊肉湯的製作工藝獨特,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將羊肉洗淨切塊,放入鍋中煮熟,然後撈出瀝幹水分。接著,將羊肉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和調料,如薑片、蔥段、花椒、八角等,用大火煮沸,然後轉小火燉煮數小時,直到羊肉熟透入味。最後,將燉好的羊肉湯倒入碗中,加入適量的蔥花、香菜和辣椒油即可食用。隆昌羊肉湯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具有滋補身體、增強免疫力等功效。隆昌羊肉湯是隆昌人民喜愛的美食之一,也是外地遊客來隆昌必嚐的美食之一。
店內人聲鼎沸,食客們或談笑風生,或大快朵頤。五明等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位坐下,熱情的老板很快就端上來一大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羊肉湯。那奶白色的湯汁濃稠醇厚,上麵漂浮著鮮嫩的羊肉片和翠綠的蔥花,令人食指大動。
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夾起一片羊肉放入口中細細咀嚼,隻覺肉質鮮嫩多汁,毫無膻味;再喝一口熱湯,暖意瞬間傳遍全身,整個人都舒暢起來。一頓風卷殘雲之後,每個人都心滿意足地摸著肚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吃過午飯,稍作休息,五明一行便開始在城裏四處閑逛起來。他們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欣賞著街邊古色古香的建築,品味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時而駐足於某個特色小店前,挑選一些心儀的紀念品;時而與路邊擺攤的小販閑聊幾句,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習慣。不知不覺間,時間悄然流逝。
直到太陽漸漸西斜,五明等人才意識到該返程了。於是,他們匆匆趕到公交站台,搭乘公交車踏上歸途。車子緩緩啟動,帶著他們離開隆昌縣城,向著山川機械廠駛去。一路上,大家迴味著今天的美好經曆,心情格外愉悅。
清晨時分,太陽剛剛升起,五明和永洪兩家人便早早地來到了工廠門口,等待著開往隆昌城裏的公交車。不久之後,一輛藍色的公交車緩緩駛來,停在了眾人麵前。車門打開,人們魚貫而入,找到了各自的座位坐下。車子啟動後,平穩地行駛在寬闊的道路上。
一路上,風景如畫,窗外的綠樹成蔭、田野廣袤無垠讓人心曠神怡。就在這時,公交車駛過了一座橋,這座橋就是有著神秘傳說的三龍橋。坐在窗邊的永洪興致勃勃地開始向大家講述起關於“三龍橋”的故事來。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這裏原本沒有橋。河兩岸的居民隻能依靠簡陋的小船渡河,每逢雨季河水上漲,過河就變得異常危險。有一天,天空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緊接著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河水猛漲,淹沒了許多農田和房屋。
正當人們陷入絕望之際,三條巨龍從河中騰空而起,它們用自己巨大的身軀搭成了一座臨時的橋梁,讓被困在兩岸的百姓得以安全通過。洪水退去後,這三條巨龍卻化作了三塊巨石,永遠留在了河中央,成為了現在這座三龍橋的橋墩。從此以後,每當人們走過這座橋時,都會想起這段神奇而感人的傳說,並對三條巨龍充滿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聽著永洪繪聲繪色的講述,車上的人都被這個傳說深深吸引住了,仿佛親眼看到了當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永洪麵色凝重地說道:“那座聞名遐邇的三龍橋啊,就坐落在我們這山川鎮之中。根據清朝乾隆四年(也就是公元 1739 年)以及清朝同治十三年(即公元 1874 年)所編纂的《縣誌》詳細記載,這座三龍橋處於縣城南邊大約十五裏遠的地方。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除了這些簡略的信息之外,關於它的其它相關資料卻無從知曉了。時過境遷,歲月如梭,如今那曾經輝煌一時的三龍橋已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隻留下一片空蕩蕩的舊址。不過呢,就在這片原址之上,人們新建起了一座堅固無比的公路石拱橋。而那條連接著瀘州與隆昌的重要公路,也恰好從此橋上穿行而過,繼續承載著來來往往行人車輛的匆匆腳步。”
永洪一臉神秘地說道:“你們知道嗎?其實民間一直以來都還流傳著有關‘三龍橋’的另一個神奇傳說呢!”他頓了頓,接著講述道:“話說在遙遠的古代,那時候山川鎮基坳山腳下流淌著一條寬闊的河流,但令人苦惱的是,這條河上竟然沒有橋梁可供人們通行。當時,河中央僅僅砌有幾個孤零零的石墩,這些石墩勉強能讓行人小心翼翼地踩著它們過河,大家把這稱之為跳墩子。”
永洪喝了口水,潤了潤嗓子繼續講道:“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終於迎來了修築隆昌到瀘州的青石板大路的時候。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那些原本存在於河中的石墩,在上麵精心建造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石拱橋。這座橋一共擁有四個跨度,並且設有三個堅固的橋墩。當整座橋竣工之後,眾人商議給它取個名字。由於其前身是由跳墩子演變而來,所以最終將這座橋命名為‘跳墩橋’。”
永洪麵帶微笑地說道:“就在那距離跳墩橋沒有多遠的位置呀,有那麽一座小巧而別致的農家小院。這座院子裏居住著一戶姓陳的人家,家中僅有老兩口和他們唯一的寶貝女兒。這個女兒名叫陳寶蓮,正值青春年華,芳齡才僅僅十八歲呢!她生得那叫一個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簡直就是從畫中走出來的人兒一般,如此出眾的容貌,惹得周圍眾多的年輕小夥子們一個個心頭發癢,對其愛慕不已。”
說到這裏,永洪頓了頓,接著又道:“這不,就連咱們瀘縣嘉明鎮那位大名鼎鼎的張員外家的公子爺——張家奎也看上了這美麗動人的陳寶蓮。於是乎,他趕忙差遣媒婆前往陳家提親。要知道,這張家可是富甲一方啊,他家的財富可謂是遠近皆知。麵對這樣一門看似無比優越的親事,陳寶蓮的父母想都沒想便欣然應允下來。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陳寶蓮自己卻是另有想法。原來呀,她曾經從旁人那裏聽聞過一些關於張家奎的事情,據說此人雖然家境殷實,但人品方麵實在是不敢恭維。所以呢,即便對方家庭條件再好,張家奎也絕非陳寶蓮心目中那個理想的如意郎君人選呐!所以,陳寶蓮堅決不肯應下這門親事。就在一日,其父母因事前往親戚家中拜訪,家中僅剩下陳寶蓮獨自一人。時至正午,烈日高懸,酷熱難耐,陳寶蓮便挑起那兩隻水桶,朝著附近的水井緩緩行去。
待她費力地打滿兩桶清水,正欲挑起扁擔踏上歸家之路時,忽地,一陣急切的唿喊聲從背後的大路傳來:“小姐,請留步!”陳寶蓮聞聲迴首望去,隻見來者乃是一名身擔書箱的年輕書生。此人一路奔波而來,滿麵塵土,額頭上更是掛滿豆大的汗珠,就連身上那件白色長衫也已被汗水浸濕大半。
書生匆匆忙忙將肩上沉重的書箱卸下放置於一旁,而後迅速掏出一方素色手巾,不停地擦拭著臉上不斷滾落的汗珠,神色間略帶幾分羞澀與窘迫,輕聲說道:“小姐,在下實在口渴難耐,可否向您討口水喝?”陳寶蓮聞言,先是微微一愣,繼而嘴角上揚,露出一抹友善的微笑,輕點臻首,表示應允。
書生見狀,麵露喜色,趕忙上前幾步來到水桶旁,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掬清澈的井水送入口中。清涼甘甜的井水順著喉嚨流淌而下,瞬間驅散了他心頭的燥熱和疲憊。稍作歇息後,書生深吸一口氣,再次挑起地上的書箱,準備繼續自己未完成的旅程。陳寶蓮不經意間瞥見那位書生,隻見他劍眉星目、麵如冠玉,身姿挺拔,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文雅之氣。陳寶蓮心中不禁一動,對這位書生頓時生出了幾分好感來。她抬頭望了望天,那火辣辣的驕陽正無情地炙烤著大地,仿佛要把世間萬物都給融化一般。而此處前不見村落,後不見店鋪,如果就這麽讓書生繼續趕路,恐怕他會中暑暈倒在路上。於是,心地善良的陳寶蓮趕忙走上前去,輕聲說道:“公子,看這天兒如此炎熱,您此去路途遙遠,且前後都沒有歇腳之處。若不嫌棄,可先到小女子家歇息片刻,待日頭稍弱些再走也不遲。”書生聞言,先是微微一怔,隨後臉上露出欣喜之色,連忙拱手作揖道:“多謝姑娘美意,在下恭敬不如從命。”就這樣,書生欣然應允了陳寶蓮的邀請。
說話之人正是永洪,隻聽他接著說道:“原來啊,這位書生名叫劉明玉,他家住瀘縣嘉明鎮。其父親乃是當地有名的員外,家境頗為殷實富足。此次劉明玉外出求學,經過一番苦讀之後,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成功考中了秀才。如今他歸心似箭,急著趕迴家中探望雙親。陳寶蓮帶著劉明玉一路來到自家門前,輕輕推開院門,請他入內。劉明玉踏入屋內,隻見屋舍雖然簡陋,但卻收拾得幹淨整潔。他彬彬有禮地向陳寶蓮道謝,並與她交談起來。言談之中,劉明玉的每一句話都說得恰到好處,舉止更是優雅大方,令人心生敬意。陳寶蓮其實早在初次見到劉秀才時,心中就已泛起層層漣漪,那份愛慕之意如同春日裏悄然綻放的花朵,漸漸盛開。聰慧過人的她巧妙地通過言語試探,得知劉秀才尚未婚配之後,終於鼓起勇氣向他袒露了自己深藏已久的愛意。而劉明玉呢,當他看到眼前這位亭亭玉立、麵容姣好且舉止優雅、頗具教養的女子時,隻覺得心頭一震,仿佛一道閃電劃過夜空,瞬間點燃了內心深處的情感之火。就這樣,兩人彼此鍾情,劉明玉毫不猶豫地應下陳寶蓮,表示願意與她攜手步入婚姻殿堂,相伴此生不離不棄。
然而,命運似乎總喜歡捉弄有情人。就在這時,一旁的永洪開口說道:“可是啊,劉明玉又怎會知曉,遠在家中的父母早就已經委托他人為他提親啦!而且這門親事可不一般呐,女方乃是瀘州城一位家財萬貫的員外郎家的千金小姐,其家族勢力龐大,財富更是堆積如山,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門當戶對喲!”
不久後,劉明玉滿心歡喜地迴到嘉明老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與陳寶蓮邂逅並互生情愫這件事告訴給自己的雙親。可誰曾想,劉明玉的父母在聽完兒子的敘述後,卻是雙雙搖頭表示反對。他們堅決要求劉明玉必須迎娶那位員外之女,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家族的利益和聲譽不受影響。麵對父母的強硬態度,在外曆經風雨、見過世麵的劉明玉卻並不買賬。他堅信自己的婚姻大事應當由自己做主,絕不能任由父母隨意擺布操控。於是乎,一場關於愛情與傳統觀念之間的激烈衝突就此拉開帷幕。於是乎,他絞盡腦汁地謀劃著如何能夠成功約會到陳寶蓮,並將自己那大膽而又瘋狂的計劃向她和盤托出——離家私奔!待到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之後,再迫使雙方父母不得不承認這樁婚事。陳寶蓮聽後,心中雖然有些忐忑,但仔細思量一番,卻也覺得劉明玉所言不無道理。經過一番商議,二人決定於當晚夜深人靜之時,在那座古老的跳墩橋上碰麵,然後攜手共赴成都府,開啟屬於他們的新生活。
且說那劉明玉興衝衝地迴到家中,便開始悄無聲息地著手準備起私奔所需的盤纏來。夜幕降臨,萬籟俱寂,隻聽得見偶爾傳來的幾聲犬吠。待到夜色漸深,四周更是一片靜謐,人們都已進入甜美的夢鄉之中。此時的劉明玉瞅準時機,躡手躡腳地打開房門,像一隻靈活的貓一樣,悄悄地溜出了家門,朝著距離自家大約五六裏遠的跳墩橋疾步而去。一路上,他的心如同揣了一隻小兔子般怦怦直跳,滿腦子都是即將與心愛之人相見的美好憧憬。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劉明玉行至界牌山口之際,原本晴朗的夜空突然間烏雲密布,緊接著便是一陣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如瀑布一般從天而降。瞬間,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狂風唿嘯著吹過山林,發出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響。但是,滿心歡喜的劉明玉並沒有被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所嚇倒。相反,他心中想著早日見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愈發強烈起來。隻見他咬緊牙關,毫不猶豫地衝進雨幕之中,任憑雨水濕透全身,依然堅定地向著跳墩橋的方向艱難前行。
永洪緩緩說道:“且說那陳寶蓮,她的雙親已然收下了張家送來的豐厚彩禮,毫不猶豫地便將自家女兒許配給了那張姓人家的公子張家奎。然而,這陳寶蓮卻是個極有主見之人,對於此樁婚事,她是寧死不從啊!不僅如此,她更是毫不隱瞞地向父母吐露了自己早已心屬劉家公子劉明玉一事。”
講到此處,永洪不禁微微搖頭歎息道:“隻可惜,這做父母的竟是半點都不能體諒女兒的心思。他們非但沒有因為陳寶蓮的真心而改變主意,反倒是態度強硬地逼迫著女兒必須要嫁入張家。甚至,為了防止陳寶蓮逃跑,他們竟然狠心將其看管起來,不許她踏出房門半步。”
“就在陳寶蓮與劉明玉約定好私奔的那一天,這一家人就這般僵持不下,一直從白日持續到了深夜。可憐那陳寶蓮想盡了辦法想要脫身離去,但卻始終未能如願以償。”永洪抬手指了指窗外,接著說道:“彼時,天空中的雨越下越大,猶如瓢潑一般傾盆而下。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陳寶蓮心中愈發焦急不安,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般在屋內團團亂轉。”
與此同時,在那跳墩橋上苦苦等待的劉明玉也是心急如焚。豆大的雨點無情地拍打在他的臉頰之上,打得他幾乎睜不開雙眼。但是,這個癡情的男子為了兌現對心上人的承諾,即便風雨交加、狂風肆虐,他也絲毫沒有退縮躲避的念頭,隻是堅定地站在那裏,眼巴巴地盼望著陳寶蓮能夠早日現身。此時,天空仿佛被撕裂開一道口子,雨水如注般傾瀉而下,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那原本溫順流淌的河水,此刻卻像一頭失控的猛獸,水位不斷攀升,迅猛地淹沒了橋墩,並依舊持續上漲著。夜已經深至三更時分,可這傾盆大雨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仍舊無情地下著。
屋內,陳寶蓮的父母與她就某件事情激烈地爭執了大半宿,最終兩人都因極度的疲倦而沉沉睡去。趁著這個時機,陳寶蓮才得以尋得脫身的機會。她輕手輕腳地打開房門,生怕驚醒熟睡中的父母。然後迅速拿起早已準備好的行李,步伐匆匆地朝著跳墩橋趕去。
當她終於抵達跳墩橋頭的時候,一眼便望見了在風雨中苦苦等待多時的劉明五。看到心上人的身影出現,劉明五喜出望外,連忙快步迎上前去。然而,他在這狂風暴雨之中已然站立了數個時辰,身體早就被疲憊和寒冷侵蝕得不堪一擊。就在這時,一個巨大的浪頭突然席卷而來,以雷霆萬鈞之勢將毫無防備的劉明五狠狠地卷入了滾滾洪流當中。
陳寶蓮眼睜睜地看著劉明五被洪水瞬間吞沒,心中悲痛欲絕。沒有絲毫猶豫,她不顧一切地拋下手中的行李,縱身一躍跳入那洶湧澎湃的激流之中。盡管水流湍急兇險,但她一心隻想抓住心愛的人。可惜,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自己也被這滔滔不絕的洪水無情地吞噬了。”
永洪麵色凝重地說道:“諸位有所不知啊!相傳那劉明玉與陳寶蓮二人在跳墩橋上行走之時,恰逢一場洶湧澎湃、勢不可擋的滔滔洪水席卷而來。可憐這兩人躲閃不及,瞬間便被那無情的洪流給吞沒卷走了。自那以後呀,這段河流就變得詭異起來,常常有傳言說此處有水怪出沒作祟呢。”
他頓了一頓,接著又道:“為了鎮住那神秘莫測的水怪,讓此地恢複往日的安寧祥和,人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法子。他們請來能工巧匠,在跳墩橋的三個橋墩上精心雕琢出了栩栩如生的龍頭龍尾,每一側都各有一條,總共便是三條威風凜凜的巨龍啦!從那時起,這座曾經平凡無奇的跳墩橋便有了新的名字——‘三龍橋’。”
五明靜靜地聽完這個故事,瞪大了眼睛,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神情,隻覺這個故事充滿了奇幻色彩,實在是太神奇了。而周圍的眾人聞得此言,亦是紛紛感歎不已,心中皆認為這個故事不僅神奇,更有著一番感人至深的意味。
當汽車緩緩駛入隆昌縣城時,五明和他的同伴們懷著滿心期待下了車。他們背著行囊,邁著輕快的步伐,繼續前行。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走過古色古香的建築,最終來到了縣城的小南門。
從小南門出來,他們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向西南方向走去。路兩旁綠樹成蔭,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輕聲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走了大約一華裏左右,一座宏偉壯觀的寺廟映入眼簾——那便是報恩寺。
報恩寺依山而建,莊嚴肅穆。它那巍峨的殿宇、高聳的佛塔以及繚繞的香煙,都給人一種神秘而寧靜的感覺。然而,五明等人並沒有在此過多停留,因為他們的目的地還在前方不遠處。
繞過報恩寺山腳,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就可以看到河中的小島——迴龍山了。遠遠望去,迴龍山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碧波蕩漾的河麵上。島上綠樹蔥蘢,鳥語花香,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終於,五明一行人來到了那座令他們心心念念的橋上。這座橋名為十二墩十三孔石質平梁橋,它橫跨於河流之上,氣勢磅礴。整座橋呈現出東西走向,長度約 40 米,寬度達 1.7 米。從橋麵到水麵的距離為 2.45 米,每一個跨度則長達 3.2 米。
仔細觀察,會發現橋麵由一塊塊厚實的石板鋪成,石板厚度足足有 0.4 米。這些青石質地堅硬,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堅固如初。更令人驚歎的是,在青石與青石之間,還精心鑲嵌著一片片鐵片,不僅起到了加固的作用,更為整座橋梁增添了幾分獨特的韻味。
在橋的中央位置,四個巨大的石墩格外引人注目。每個石墩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尤其是那四隻栩栩如生的龍首護橋獸,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它們昂首挺胸,怒目圓睜,仿佛在守護著這座古老的橋梁免受風雨侵蝕。隻可惜,其中一隻在那場動蕩的“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毀,留下了些許遺憾。
站在橋上,五明被眼前這壯觀的景象深深震撼住了。他不禁感歎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竟能建造出如此雄偉的橋梁。橋下河水潺潺流淌,清澈見底;遠處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此情此景,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五明定睛一看,隻見那迴龍橋下竟是一片長達四十餘米的寬闊石灘。這片石灘廣袤無垠,仿佛是大地展開的一幅壯麗畫卷。而在石灘西邊,還能看到一個寬度大約兩米左右、深度足以沒過膝蓋的石槽。這石槽的兩邊竟然挖掘出了許多石洞,聽老一輩人說,這裏曾經可是隆昌民眾漂染麻布的絕佳之地呢!
再看那石灘之上,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石洞,其數量之多令人驚歎。這些石洞有的淺淺的,隻到腳踝處;有的卻深得嚇人,足足可達兩米之深。遙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這些洞中還有為數眾多的淡水水母遊弋其中。然而可惜的是,由於環境汙染等種種原因,如今這種珍稀無比的水母已經銷聲匿跡,再也難覓它們的身影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迴龍橋所處的位置極為特殊,它正好位於隆昌著名的第一景觀——“鵝洞飛雪”所在的灘地上。每當鵝洞飛雪的瀑布奔騰而下時,水花如雪花般紛紛揚揚地灑落,顆顆水珠猶如珍珠寶玉一般四處飛濺。陽光照耀之下,那升騰而起的白色水霧竟幻化成一道道美麗的彩虹,若隱若現地從幽深的水潭之中緩緩升起,這般景象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啊!而那水潭下方則是霧氣蒙蒙,朦朧的水汽彌漫開來,足有百米之長,如此壯觀的場麵讓人不禁為之震撼。
迴龍橋,亦被稱為石溪橋,而在民間,它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大洞坎橋。這座橋坐落之處景色宜人,迴龍山宛如一條巨龍盤踞在洞坎兩岸,山上植被繁茂,古木高聳入雲,枝葉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
說起這迴龍山,原本還建有一座道教寺觀——迴龍觀,其舊址就在如今縣委黨校所處之地。黨校的背麵,則是一處斷岩深穀,流水從高處傾瀉而下,撞擊著岩石,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猶如滾滾雪浪奔騰而下,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之景令人歎為觀止。
在迴龍山的西側,屹立著那座曆史悠久的迴龍橋。此橋始建於明代,曆經歲月滄桑依然堅固如初。它獨特地建在了河灘的石頭之上,這種建造方式使得橋梁異常穩固。盡管經過漫長時光的洗禮,橋麵已有部分出現風化現象,但它至今仍然承載著人們來來往往的腳步,發揮著重要的交通作用。
永洪緩緩說道:“在那遙遠的過去啊,迴龍橋西原本矗立著一座雄偉壯觀的石牌坊呢!它正對著橋身而立,坊額的兩麵分別鐫刻著‘龍門勝跡’和‘迴龍砥柱’這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而在橋西的石壁之上呀,曾經還有一塊由縣令李盤於清朝道光九年(也就是公元 1829 年)所立下的‘鵝洞飛雪’碑呢。隻可惜呀,無論是那座石牌坊還是這塊石碑,都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時候遭到了毀壞。然而,就在橋東側的迴龍山崖壁之上,還曾精心地篆刻著‘雩泉’兩個大字哦。再仔細瞧去,隻見其落款處清晰地寫著:‘隆昌知縣王化賢,教諭周永奠,典史曹弘、酉犬猷,遊擊周仕貞,守備王德嘉,大周四年歲次丁已孟秋吉日立,闔邑紳民同鐫’。不僅如此呢,旁邊還用較小的字體刻下了‘兩載祈雨屢驗’這樣一行字。此外呀,這裏居然還刻有‘高山流水,曲水流觴’這八個充滿詩意的大字呢。”
永洪耐心地向眾人解釋道:“所謂‘大用’乃是吳三桂叛清時所宣稱的國號。而大周四年丁巳對應的正是康熙十六年,也就是公元 1677 年。要知道,隆昌的舊誌當中並沒有遊擊和守備這樣的官職,而且在職宮名錄裏麵也沒有王、周、曹這三個人的名字。依我看啊,這三人很有可能是當時吳三桂自行設置的官員。隻可惜啊,時至今日,那些與之相關的碑刻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稍作停頓後,永洪接著說道:“還有那迴龍橋呢,它又被稱作石溪橋。根據清乾隆四年,也就是公元 1739 年編撰的《隆昌縣誌》上麵所記載的:‘石溪橋位於縣城南麵兩裏處,過去這裏曾經建有一座石溪亭。’此外,在清初那位才華橫溢的傑出詩人王士禎所著的《漁洋詩話》之中也曾提到過:‘在蜀地,於隆昌這個地方有個叫做石溪橋的所在,那裏留存著一首用白土書寫而成的絕句。”
“桃花依舊放山青,
隱幾焚香對畫屏。
記得當年風雨後,
燕泥時汙石溪亭。’
不著姓氏。’
永洪說:“這首詩的作者至今仍然無從考證。話說在乾隆三十二年到四十年這段時間裏,也就是公元 1767 年至 1775 年之間,朱雲駿擔任著隆昌知縣這一要職。在此期間,他再次發起了一項給亭子征集詩歌的活動。當時,國內眾多知名人士紛紛響應,比如吳省欽、查理、顧光旭、李永祺以及段玉裁等等這些聲名遠揚的人物,他們相繼按照原來的韻律來作詩唱和,人數多達三十六人之眾。最終,一共收獲了五十一首詩作,並將它們鐫刻在了石頭之上。想來大概是因為古代的人們看到這一段河床完全是由堅硬的石頭所構成的緣故吧,所以才會用石頭來命名這條溪流、這座橋梁還有那座亭子。隻可惜啊,時至今日,僅僅隻剩下那座石橋還依然存在,而亭子和那些刻有詩句的石碑卻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實在令人感到無比的惋惜!”
永洪說:“曆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留下不少詩文以紀其事,明代曹儉佺所著《蜀中名勝記》中說道:“金鵝溪水東來,繞城西折裏許,孤山柱立,水環其趾,下為懸崖,壁立千尺,飛流下墜,常時如匹練,如散珠。及至溪水暴漲,倒立懸垂。雷聲衝激,聲聞數十裏。細霧曲塵,飛酒千步。亦奇觀。”
永洪說:“康熙丙午進士唐德一詩雲:
‘一派從東下,
水簾注石開。
驚湍飛玉屑,
落潤泛珠迴。
古字苔封壁,
澄潭響似雷。
金鵝傳舊跡,
雲窟擬蓬萊。’
清同治十三年《隆昌縣誌》也有生動描述:
“迴龍山,縣南一裏,為縣治水口,雙流競飛,亙古橫當其衝。坦夷修廣,水奔趨石上,輸瀉跳蹙,波紋頃刻萬變。斷崖千尺,轟然下墜,聲如轟雷,壯如霏雪、奇境也。”
永洪說:“嶽陽張鼎有詩描述《雨 霽春遊詩》:
‘風雨連朝暗曉欞,
晴明物態媚郊炯。
破雲日向花心射,
隔水煙於樹抄停;
乍聚萍星溪麵綠,
漸平麥浪隴頭青。
倦逆小想迴龍閣,
靜聽泉聲度遠汀。’
迴龍觀山門曾有一楹聯:
‘霞洞攤星樓理悟天空潭印月;
帝宮環聖水文成嶽峙海迴瀾。’”
五明一行人興致勃勃地參觀完迴龍橋之後,邁著輕快的步伐沿著街道一路前行,來到了隆昌縣城裏麵。他們邊走邊好奇地張望著四周,感受著這座小城獨特的風情和熱鬧氛圍。
不一會兒,一股濃鬱的香氣撲鼻而來,引得眾人不禁駐足尋找源頭。原來是一家生意興隆的羊肉湯餐館。大家相視一笑,默契地走進店裏,準備品嚐這讓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隆昌羊肉湯是四川隆昌的一道特色美食,以其鮮美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而聞名。隆昌羊肉湯選用當地優質的羊肉為原料,經過精心熬製而成。羊肉肉質鮮嫩,湯汁濃鬱,香氣撲鼻。隆昌羊肉湯的製作工藝獨特,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將羊肉洗淨切塊,放入鍋中煮熟,然後撈出瀝幹水分。接著,將羊肉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和調料,如薑片、蔥段、花椒、八角等,用大火煮沸,然後轉小火燉煮數小時,直到羊肉熟透入味。最後,將燉好的羊肉湯倒入碗中,加入適量的蔥花、香菜和辣椒油即可食用。隆昌羊肉湯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具有滋補身體、增強免疫力等功效。隆昌羊肉湯是隆昌人民喜愛的美食之一,也是外地遊客來隆昌必嚐的美食之一。
店內人聲鼎沸,食客們或談笑風生,或大快朵頤。五明等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位坐下,熱情的老板很快就端上來一大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羊肉湯。那奶白色的湯汁濃稠醇厚,上麵漂浮著鮮嫩的羊肉片和翠綠的蔥花,令人食指大動。
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夾起一片羊肉放入口中細細咀嚼,隻覺肉質鮮嫩多汁,毫無膻味;再喝一口熱湯,暖意瞬間傳遍全身,整個人都舒暢起來。一頓風卷殘雲之後,每個人都心滿意足地摸著肚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吃過午飯,稍作休息,五明一行便開始在城裏四處閑逛起來。他們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欣賞著街邊古色古香的建築,品味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時而駐足於某個特色小店前,挑選一些心儀的紀念品;時而與路邊擺攤的小販閑聊幾句,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習慣。不知不覺間,時間悄然流逝。
直到太陽漸漸西斜,五明等人才意識到該返程了。於是,他們匆匆趕到公交站台,搭乘公交車踏上歸途。車子緩緩啟動,帶著他們離開隆昌縣城,向著山川機械廠駛去。一路上,大家迴味著今天的美好經曆,心情格外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