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大軍突然撤退的消息,通過幽州刺史劉虞,快速地稟報到了朝廷。當然,劉虞也沒忘記,將這個消息傳給並州刺史張懿,畢竟是張懿先向幽州示警的。而且鮮卑退兵,還極有可能與其義子有關。
朝廷在收到消息後,頓時一片嘩然,眾大臣沒想到張楊僅憑一支孤軍,竟然真地成功地阻止了、此次鮮卑入侵。在震驚的同時,他們更是篤定張楊迴不了大漢了。
因為越是這樣,代表著張楊的處境越危險,恐怕,此時張楊即便沒有全軍覆沒,也是在鮮卑大軍的圍追堵截之下,危在旦夕了。
就連在匈奴王廷的羌渠父子,在收到鮮卑退兵的消息後,發現張楊等人還沒有任何消息傳迴,也是覺得張楊怕是已經兇多吉少了。
羌渠不由心疼起、匈奴王廷的那六千精銳騎兵來。那可是遍選整個王廷大軍,從中挑選的六千最善戰的勇士,不但沒有帶迴任何戰利品,還將他們自己搭了進去。
不過羌渠並沒有後悔,因為這六千騎兵的戰死,會為匈奴帶來無盡的好處。畢竟,此次逼迫鮮卑退兵,漢人不過區區五百騎,可以說完全是仰仗了匈奴騎兵。
這大功,自然也要落到他們匈奴人身上。羌渠甚至都想好了,如何向大漢皇帝邀功,並索要什麽樣的好處,武器、鎧甲、鹽鐵、糧食等等,都要從大漢要來,相信大漢定然會滿足自己的要求,否則,日後大漢別想匈奴再為他們抵擋鮮卑。
同時,這六千人此次出塞,果然如那張楊所說,許多中立的部落,看到王廷為保護族人不受鮮卑侵擾、所作出的犧牲,再加上匈奴王廷能夠從大漢交易大量的糧食,兩方麵加持之下,紛紛表示了對王廷的支持,使得匈奴王廷聲勢一時大漲。
雖然沒有了六千精銳,可匈奴王廷獲得的好處,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唯一美中不足是,沒有像預期的那般,獲得一支曆經廝殺的鐵血強軍,以及從草原帶迴來的戰利品。
整個大漢,恐怕隻有並州的張家塢堡以及並州刺史府,還在堅信著張楊一定能夠凱旋而歸。結果並沒讓他們失望,張楊雖然暫時沒迴來,可是他的八名親衛卻迴來了。
此時,離張楊率軍出塞,已經過去了二十餘日,張楊率軍東躲西藏的同時,不斷地襲擊著那些兵力空虛的中小部落,使得草原上的部落人人自危,紛紛撤迴了大部分兵力自保。畢竟草原太大了,一不小心將張楊的這數千人漏過去,便有鮮卑部落遭受滅頂之災。
而且鮮卑單於“和連”已死,和連的兒子都還年幼,新任鮮卑大單於的人選,便成為了首要的大事,這無疑是牽動了鮮卑各大部落首領的內心,難以專心派兵圍剿。
各部首領都唯恐自己還在率軍圍剿張楊時,鮮卑內部已經完成了權利分配,那他們豈不成了冤大頭!出於這種心理,各部首領紛紛匯聚於王廷,隻讓麾下將領率軍、象征性地攔截張楊的軍隊。
張楊見鮮卑人的攔截已經出現了鬆動,直接率軍迴歸肯定還不現實,畢竟目標太大了,不過派幾人迴去報信、已經問題不大。於是便派程遠八人,帶著和連的人頭以及鮮卑大單於的印信,在張楊率軍吸引住追兵的注意力時,晝伏夜出悄悄潛迴大漢。
畢竟雖然塞外天氣已經十分寒冷,和連的人頭也做了防腐處理,可時間久了也會腐爛發臭,總不能隨手扔掉吧,有沒有這顆人頭,在功勞可是天差地別的。
程遠等人依照張楊的命令,不斷地在鮮卑繞來繞去,終於耗費數日迴到了並州。先迴雲中報了平安後,便快速直奔距離最近的雁門馬邑,讓欣喜若狂的郭縕與郭泰、火速傳書刺史張懿,又馬不停蹄地帶著發臭的單於頭,直奔晉陽。
自接到鮮卑退兵的消息後,皇帝劉宏便在與群臣商議,萬一確定了張楊遭逢不測,如何再次封賞張楊的問題!
之前的封賞,並不包含為大漢退敵的大功。而如此大功若是不賞,恐怕難以堵得住天下悠悠眾口,也會使得邊郡將士對朝廷心寒。
不但要賞,還要重重地封賞,畢竟,張楊沒有子嗣,再大的封賞也不過是一個死後哀榮罷了,再對其父封賞一番,也就是了!如此,不但能讓世人對朝廷信服,還會使得大漢男兒人人效仿張楊,為大漢朝廷英勇無畏地去拋頭顱、灑熱血。
這一日的朝會上,群臣正在爭論不休之時,大殿之外突然傳來一陣喧鬧聲,皇帝劉宏頓時一皺眉頭,對張讓道:
“張常侍,去看看,外麵因何喧鬧!”
“諾!”
張讓領旨之後,小碎步快速後退了一段距離後,才轉身快步走出大殿,一切都是那麽的規規矩矩、有板有眼!
可沒過多久,張讓便腳步有些急促地跑了迴來,完全沒有了方才的沉穩,臉上還帶著似驚詫、似疑惑的表情,一進大殿便向劉宏急聲稟報道:
“陛下!並州刺史張懿傳來捷報!張楊沒死,還砍了鮮卑大單於的人頭送了迴來,此時其親衛就在殿外求見!”
原本還在議論紛紛的大殿,因為張讓這一句話,頓時變得針落可聞,群臣紛紛震驚地看向了張讓,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聽,就連劉宏也是愣了一愣,才確認道:
“汝方才是說……張楊沒死?”
“是啊陛下,不但沒死,還殺死了鮮卑大單於和連,並派親衛將和連的人頭送了迴來!”
“快!快宣他們金殿!快!”
“諾!”
張讓應諾之後便又快步出了大殿,不多時便捂著鼻子,帶著三名內穿鐵甲、外罩紫黑色長袍的少年走進大殿。
待三名少年走近,眾人才看清楚,那胸前殘破不堪的長袍,並不是天然的紫黑色,而是因為被無數鮮血侵染又幹涸、從而形成的顏色。殘破長袍下露出的鐵甲上,同樣裹了一層幹涸的血汙。
隨著三人走過,雖然還隔著老遠,便能聞到他們身上傳出的那刺鼻的血腥之氣,讓眾文臣頓時泛起一陣幹嘔,不由地紛紛掩上了口鼻。而那些武將,並無絲毫不適之感,甚至是對這三名少年目露讚許之色。
朝廷在收到消息後,頓時一片嘩然,眾大臣沒想到張楊僅憑一支孤軍,竟然真地成功地阻止了、此次鮮卑入侵。在震驚的同時,他們更是篤定張楊迴不了大漢了。
因為越是這樣,代表著張楊的處境越危險,恐怕,此時張楊即便沒有全軍覆沒,也是在鮮卑大軍的圍追堵截之下,危在旦夕了。
就連在匈奴王廷的羌渠父子,在收到鮮卑退兵的消息後,發現張楊等人還沒有任何消息傳迴,也是覺得張楊怕是已經兇多吉少了。
羌渠不由心疼起、匈奴王廷的那六千精銳騎兵來。那可是遍選整個王廷大軍,從中挑選的六千最善戰的勇士,不但沒有帶迴任何戰利品,還將他們自己搭了進去。
不過羌渠並沒有後悔,因為這六千騎兵的戰死,會為匈奴帶來無盡的好處。畢竟,此次逼迫鮮卑退兵,漢人不過區區五百騎,可以說完全是仰仗了匈奴騎兵。
這大功,自然也要落到他們匈奴人身上。羌渠甚至都想好了,如何向大漢皇帝邀功,並索要什麽樣的好處,武器、鎧甲、鹽鐵、糧食等等,都要從大漢要來,相信大漢定然會滿足自己的要求,否則,日後大漢別想匈奴再為他們抵擋鮮卑。
同時,這六千人此次出塞,果然如那張楊所說,許多中立的部落,看到王廷為保護族人不受鮮卑侵擾、所作出的犧牲,再加上匈奴王廷能夠從大漢交易大量的糧食,兩方麵加持之下,紛紛表示了對王廷的支持,使得匈奴王廷聲勢一時大漲。
雖然沒有了六千精銳,可匈奴王廷獲得的好處,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唯一美中不足是,沒有像預期的那般,獲得一支曆經廝殺的鐵血強軍,以及從草原帶迴來的戰利品。
整個大漢,恐怕隻有並州的張家塢堡以及並州刺史府,還在堅信著張楊一定能夠凱旋而歸。結果並沒讓他們失望,張楊雖然暫時沒迴來,可是他的八名親衛卻迴來了。
此時,離張楊率軍出塞,已經過去了二十餘日,張楊率軍東躲西藏的同時,不斷地襲擊著那些兵力空虛的中小部落,使得草原上的部落人人自危,紛紛撤迴了大部分兵力自保。畢竟草原太大了,一不小心將張楊的這數千人漏過去,便有鮮卑部落遭受滅頂之災。
而且鮮卑單於“和連”已死,和連的兒子都還年幼,新任鮮卑大單於的人選,便成為了首要的大事,這無疑是牽動了鮮卑各大部落首領的內心,難以專心派兵圍剿。
各部首領都唯恐自己還在率軍圍剿張楊時,鮮卑內部已經完成了權利分配,那他們豈不成了冤大頭!出於這種心理,各部首領紛紛匯聚於王廷,隻讓麾下將領率軍、象征性地攔截張楊的軍隊。
張楊見鮮卑人的攔截已經出現了鬆動,直接率軍迴歸肯定還不現實,畢竟目標太大了,不過派幾人迴去報信、已經問題不大。於是便派程遠八人,帶著和連的人頭以及鮮卑大單於的印信,在張楊率軍吸引住追兵的注意力時,晝伏夜出悄悄潛迴大漢。
畢竟雖然塞外天氣已經十分寒冷,和連的人頭也做了防腐處理,可時間久了也會腐爛發臭,總不能隨手扔掉吧,有沒有這顆人頭,在功勞可是天差地別的。
程遠等人依照張楊的命令,不斷地在鮮卑繞來繞去,終於耗費數日迴到了並州。先迴雲中報了平安後,便快速直奔距離最近的雁門馬邑,讓欣喜若狂的郭縕與郭泰、火速傳書刺史張懿,又馬不停蹄地帶著發臭的單於頭,直奔晉陽。
自接到鮮卑退兵的消息後,皇帝劉宏便在與群臣商議,萬一確定了張楊遭逢不測,如何再次封賞張楊的問題!
之前的封賞,並不包含為大漢退敵的大功。而如此大功若是不賞,恐怕難以堵得住天下悠悠眾口,也會使得邊郡將士對朝廷心寒。
不但要賞,還要重重地封賞,畢竟,張楊沒有子嗣,再大的封賞也不過是一個死後哀榮罷了,再對其父封賞一番,也就是了!如此,不但能讓世人對朝廷信服,還會使得大漢男兒人人效仿張楊,為大漢朝廷英勇無畏地去拋頭顱、灑熱血。
這一日的朝會上,群臣正在爭論不休之時,大殿之外突然傳來一陣喧鬧聲,皇帝劉宏頓時一皺眉頭,對張讓道:
“張常侍,去看看,外麵因何喧鬧!”
“諾!”
張讓領旨之後,小碎步快速後退了一段距離後,才轉身快步走出大殿,一切都是那麽的規規矩矩、有板有眼!
可沒過多久,張讓便腳步有些急促地跑了迴來,完全沒有了方才的沉穩,臉上還帶著似驚詫、似疑惑的表情,一進大殿便向劉宏急聲稟報道:
“陛下!並州刺史張懿傳來捷報!張楊沒死,還砍了鮮卑大單於的人頭送了迴來,此時其親衛就在殿外求見!”
原本還在議論紛紛的大殿,因為張讓這一句話,頓時變得針落可聞,群臣紛紛震驚地看向了張讓,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聽,就連劉宏也是愣了一愣,才確認道:
“汝方才是說……張楊沒死?”
“是啊陛下,不但沒死,還殺死了鮮卑大單於和連,並派親衛將和連的人頭送了迴來!”
“快!快宣他們金殿!快!”
“諾!”
張讓應諾之後便又快步出了大殿,不多時便捂著鼻子,帶著三名內穿鐵甲、外罩紫黑色長袍的少年走進大殿。
待三名少年走近,眾人才看清楚,那胸前殘破不堪的長袍,並不是天然的紫黑色,而是因為被無數鮮血侵染又幹涸、從而形成的顏色。殘破長袍下露出的鐵甲上,同樣裹了一層幹涸的血汙。
隨著三人走過,雖然還隔著老遠,便能聞到他們身上傳出的那刺鼻的血腥之氣,讓眾文臣頓時泛起一陣幹嘔,不由地紛紛掩上了口鼻。而那些武將,並無絲毫不適之感,甚至是對這三名少年目露讚許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