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以及群臣聽聞盧植之言,也是唏噓不已!身為漢人,無論在內部如何爭權奪利,但對待異族,向來是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若是此時張楊已經迴歸,今日朝會乃是為了張楊論功行賞,眾大臣或許還會衡量一番利益得失,進行一番政治博弈,但對於一個為了大漢百姓安危、甘願以身犯險,同時又生死難料的熱血少年,無論是出自世家還是出自寒門的大臣都是心存敬佩的。


    劉宏沉吟片刻後,劉宏沒有再與眾大臣協商,徑直下旨:


    “張常侍,擬旨!”


    張讓連忙小跑到禦案一側的一個小案幾旁,麵向劉宏坐定,鋪開一張聖旨,提起筆填飽了墨汁,靜候皇帝劉宏乾綱獨斷。


    “朕聞雲中張楊、張稚叔,年方弱冠、卻常懷鋤強扶弱、濟世救民之心,深得萬民稱頌!


    更於鮮卑欲大軍壓境之際,不計個人生死,不顧兵微將寡,深入鮮卑腹地,試圖以一支孤軍攪亂敵軍後方,為大漢百姓免除刀兵之禍,如此忠肝義膽、英勇無畏的真豪傑,實乃大漢男兒之楷模!


    今特擢升張楊為度遼校尉,加封關內侯!


    張武、張文韜,德行兼備,教子有方,為彰其德,特征辟其為雲中都尉、關內侯!”


    劉宏一口氣下完旨意,眼看著張讓吹幹墨跡、用上了玉璽之後,繼續道:


    “將這份聖旨以及張懿奏疏上有關張楊的事跡,命人抄錄下來,便傳大漢州郡,張懿能為義子揚名,朕這個大漢皇帝,亦不能讓義士寒心!”


    對於劉宏的聖旨,沒人會去反對,因為在眾大臣心中,對張楊的封賞就是個死後哀榮。至於對張楊父親張武的封賞,除了關內侯的爵位可以領到一些俸祿,雲中都尉一職更是個安慰的名頭。


    數日後,隨著聖旨的下達,整個大漢上到世家權貴、下到黔首百姓、販夫走卒,紛紛得知了張楊的事跡,張楊頓時得到了整個大漢百姓的稱頌,那些受過張楊恩惠的並州百姓,甚至是為張楊立起了生祠!


    晉陽刺史府,張懿看完聖旨之後,臉上的擔憂之色更濃了幾分,不過,他並沒有朝廷那般悲觀,因為呂布曾言,有關羽相助,若是張楊想逃走,區區鮮卑無人能將他們攔住。


    對於呂布的判斷,張懿還是很信任的,可心裏就怕張楊與關羽意氣用事,不肯拋下軍隊逃走啊!


    實際上呂布也是有著同樣的擔憂,因為他比張懿更了解張楊,雖然張楊如今性情大變,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怕在緊要關頭,張楊又犯了那婦人之仁的毛病。


    不過張懿問起,感覺到張懿那發自內心的關切,呂布也隻能往最好的方麵去迴答。


    雲中張家塢堡,宣旨的太監宣讀完聖旨後,連好處也沒要便急匆匆的、在北軍的護送下,逃也似的離開了。


    畢竟雲中對他們來說,便是異族腹地。平時給匈奴王廷傳達旨意,都是由護匈奴中郎將代為傳達,若不是皇帝對此事極為重視,他們死活是不肯來的!


    張武默默地收起了聖旨以及一應印信文書,迴身看著郭氏以及李芸,淡淡一笑,說出了與呂布安慰張懿的話來:


    “不必擔心,以楊兒與雲長的武藝,若想逃走,區區草原蠻夷,還攔不住他們!”


    實際上他心中,也是與呂布有著同樣的擔憂,不過他更清楚自己該做什麽,那便是完成張楊的囑托,其他的,擔憂也是於事無補。


    至於雲中都尉的官職以及關內侯的爵位,他根本就沒在乎,若是看重這些,當初郭縕親自來請他做雁門都尉時,他便不會不答應了。


    李芸扶著郭氏,反而顯得十分的鎮定,可能是出於對張楊的崇拜,她覺得張楊一定不會有事。此次她作為新婦,自然要遵守一些風俗,便留在了張家塢堡內,幫助張武、李勝訓練塢堡內的青壯。


    如今的虓虎營軍營,在所有塢堡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已經修建完成,甚至連張家塢堡的外堡,也夯實了地基,畢竟已經預料到了此地即將發生大戰,張家塢堡的百姓自然會放下所有、全力以赴。


    此時幽州塞外的數萬鮮卑大軍,已經向著幽州進軍,由於不知道鮮卑人會先攻擊哪個郡,延邊的遼東郡、遼東屬國、遼西郡、右北平郡、漁陽郡、上穀郡、代郡,這延邊七郡皆是戰雲密布。


    此時的遼東屬國長史,正是尚書盧植的弟子、在胡人中威名赫赫的公孫瓚,因為喜歡白馬,因此便用當地漢人與烏桓人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白馬義從,戰力十分彪悍。


    因為鮮卑人的大營,就在遼東屬國與遼西郡北方百裏之地,這一日,公孫瓚為了探查清鮮卑人會先攻擊哪個邊郡,便率領三千白馬義從,親自出塞探查敵情。


    當他率軍小心翼翼地往北探查了數十裏後,卻發現原本斥候探查到的、已經開始向幽州靠近的鮮卑大軍,全部失去了蹤跡。他並未懷疑斥候謊報軍情,隻當是鮮卑人畏懼他公孫瓚的威名,便放棄進攻由他鎮守的遼東屬國,跑去了其他州郡劫掠。


    公孫瓚知道,遼東屬國算是安全了,既然如此,好戰的公孫瓚並沒有退迴去,而是繼續向著遼西進軍,想著若是鮮卑進攻遼西,他便直接從側冀進攻鮮卑,或者抄鮮卑人的後路。


    可當他走到遼西之後,也沒有發現鮮卑人的蹤跡,公孫瓚不禁滿頭霧水,心中不由暗道:莫非鮮卑人選擇了攻擊右北平或漁陽?可這兩地並不比他鎮守的遼東屬國容易攻打。


    因為右北平有朝廷的破虜校尉鄒靖鎮守,其麾下邊軍可是大漢精銳,漁陽更是有鮮於輔率領的漁陽突騎,這數千漁陽突騎可是聞名大漢的強軍。


    就在公孫瓚百思不得其解,繼續向右北平探查時,迎頭碰上了結伴率軍而來的鮮於輔與鄒靖,這二人與公孫瓚有著同樣的疑惑,三人一碰頭便明白,鮮卑人撤退了!


    可出於什麽原因,會讓鮮卑人興師動眾的聚集起來,又悄無聲息的撤退了?忽然間,三人同時想到了朝廷傳來的那道聖旨,莫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之並州豪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羞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羞刀並收藏漢末之並州豪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