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給永安帝君臣出了個難題。按理說,燕王楊棣首先舉起叛旗,致使河北三鎮覆滅,立即賜自盡。但是自從朝廷平叛以來,燕王楊棣不管有心還是無意,並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甚至到最後,還獻出了北平郡和6萬大軍,其中還有非常寶貴的3萬重騎兵,這又讓永安帝不好直接殺了燕王楊棣。
“陛下,臣以為,燕王目無君上、反叛朝廷,理應重處。參考故事,賜燕王自盡為宜”中書省中書令王素的觀點,就是經典的觀點。親王嘛,給個體麵,賜自盡得了。
“這個,陛下,中書令說的是正理,但是天理、國法和人情,燕王謀嫡,有違天理;篡權自立,幹犯國法;但是除了天理國法,還有人情,燕王乃陛下四弟,先帝血脈,直接賜自盡不妥”門下省侍中李煦表達了反對觀點,“臣以為,將燕王在宗正寺圈禁到死為好”
日哦,這不是活閻王嗎?還不如直接給個痛快呢。本來群臣還以為李煦要為燕王求情呢?沒想到李煦下手更狠。這些個高官對謀逆大罪最是深惡痛絕,所以對燕王這個首惡的恨意也是最大。
永安帝的臉隱藏在冕流之下,群臣看不清永安帝的表情,也不知道永安帝心中所想,隻能把頭低的不能再低了,都沉默著不說。
王素和李煦作為中書省中書令,是大梁的宰相,提出意見倒是沒什麽。可是其他的官員,對皇族喊打喊殺,哪怕是造反的皇族,
那也是皇族啊,這個時候,對於沒有背景的官員,敢發言就是找死。
“你們喊打喊殺的,難道忘了燕王也是先帝之子、皇族血脈?你們對皇族就這麽缺乏尊敬嗎?”尚書令、戶部尚書、趙國公蕭炎不冷不淡的說道。
你看,來了吧?群臣心裏知道,就會有人來這麽一出,這次即使蕭炎不跳出來,其他人也會跳出來,這是大梁朝廷的老傳統了。
“趙國公,你的意思呢?”永安帝問蕭炎。
“臣以為,將燕王奪取爵位,去給先帝守陵吧”蕭炎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這個建議就溫情了很多,沒有要楊棣的性命,而且把楊棣燕王的爵位褫奪了,安排楊競在皇陵居住。這算是變相把楊棣保護起來了。主要還是蕭炎考慮到還有晉王、齊王和遼王,你把燕王殺了,那幾個親王還會再投降嗎?
最主要的是,燕王並沒有組織起大規模抵抗,9萬燕軍主力,除了在邯鄲城死了幾千,還有被南鄭侯魏遠帶走1萬多人外,剩下的將近八萬人全部被李奇整編了。這其中還包括3萬戰力在線的燕山衛重騎兵。
既然燕王造成的損失少,永安帝不介意放他一馬,加上三省的宰相也都發表了意見,永安帝不再詢問群臣,直接乾剛獨斷了。
“燕王棣妄圖謀嫡,禍亂幽燕。按照國家製度,本應嚴懲。姑念燕王為先帝血脈,朕之四弟,且迷途知返,殺了蠱惑妖僧主動請降,既知罪朕就不過多加罪,著降燕王為河間郡王,長安城安置。”
永安帝的話讓群臣一愣,奉天殿裏的大臣們都沒有想到永安帝會這麽處置燕王。即使不殺燕王,奪爵圈禁總是應該的吧?但是永安帝隻是把燕王從親王降為了郡王,允許他在長安閑居,當真是太大度了。
一般王爵分為兩等,親王和郡王。親王的封號一般為一個字,以古代國名或者有美好寓意的字為主。比如秦王、魏王、晉王、齊王都是比較重要的親王封號。像遼王、涼王、吳王相對一般。
除了以古代國名當做封號以外,還有以具有美好寓意的字當封號的,像勇親王、毅親王、怡親王、淳親王等等。
兩字封號的一般是郡王,像汾陽王、東甌王、這次永安帝封楊棣的河間王一樣,都是郡王。郡王比親王低一級,但仍在國公之上。
“原燕藩投降士兵,無論大小將校,一律無罪,仍各任原職。剝奪魏遠的南鄭侯爵位,傳旨錦衣衛全天下緝拿魏遠”永安帝還是無法容忍南鄭侯魏遠的背叛,直接下令錦衣衛緝拿魏遠。
“另外,加升征東元帥、英國公李奇為太太子傅,加錦衣衛都指揮使沈自山左柱國。其餘諸位將帥升賞由兵部擬定個折子報上來”太子太傅是加銜,是一種榮譽象征。英國公的爵位已經不能再高了,在高就是郡王了,所以永安帝給李奇加了一個太子太傅的榮譽稱號。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太師、太傅、太保。比三公差點的就是三少: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永安帝這迴給李奇加升的就是三少之一的太子太保。
“陛下聖明”群臣對永安帝的安排是心服口服。把燕王降為河間王,就表明了永安帝的仁愛之心,在這個以孝治天下的大梁,永安帝的行為非常的加分。至於不追究燕軍的責任,也隻最大限度的保留這支有生力量,好把這支力量用在最為關鍵的與齊藩的戰場。
“錦衣衛把孤的旨意迅速傳達到李奇軍中。”永安帝吩咐完以後,又說道,“接下來你們說說,咱們下一步是平定齊藩、還是遼藩、晉藩?”
這才是最重要的議題,現在李奇15萬大軍依然具備全部的戰鬥力,再加上整編了8萬燕軍,現在李奇手中擁有了23萬大軍。這23萬大軍中,包括5萬人的神機營和6萬人的重騎兵,放在哪個戰略方向,都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陛下,臣以為,還是讓英國公迅速率軍南下為好。江南財稅重地,可容不得有失啊。一旦奪不迴江南,今年年底的稅收就成了大問題,至於遼藩,遠在天邊,讓李奇安排一支偏師駐守鎮東關、擋住遼王即可”王素立即出班奏道。
王素的話不無道理,遼藩太遠了,雖然現在比較富庶,但是在大梁的稅收結構中,江南地區的稅收占大梁全年稅收的一半以上,顯然比遼藩和晉藩重要。現在李奇攜大勝之威,趁齊王楊戰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渡河南下,絕對可以一舉收複兗州和揚州。
至於遼藩,王素根本不想惹,且不說王素前朝老臣的身份,但就是楊競那恐怖的戰鬥力,王素絲毫不覺得李奇有戰勝遼藩的希望。
附和王素的大臣很多,甚至連永安帝都微微點頭,不過門下省侍中李煦卻不這麽認為,“陛下,晉王占據並州之地,對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平原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一旦晉藩破潼關而入,那必定是長安震動,天下板蕩。”
李煦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臣以為,可以采取東西對進的方式,李奇率領大軍從幽州越過太行山攻擊晉陽,再擇一員良將,由潼關攻擊鳳陵渡,爭取徹底平定並州,解除並州對長安的威脅”
王素和李煦的觀點其實都有道理,隻是立場不同而已。王素更在乎肴山以東地區的安危,李煦則是更在乎隴西和關中平原的穩定,兩人都是宰相,都希望朝廷的下一步軍力使用方向能向自己關注的地區傾斜。
蕭炎這個時候也犯了難,雖然王素和李煦都有一定的私心,但是說的都有道理。現在把皮球又扔到了永安帝的腳下。永安帝一時也不好下決心。這個時候,兵部左侍郎高邈說話了
“陛下,臣以為,英國公整編8萬燕軍,至少需要月餘。具體是南下還是西進,不妨慢慢再議,隻要在一個月之間內做好決策就行”
事緩則圓,很多事情也不一定著急現在辦,沒準過了幾天,反而有些新的辦法呢。永安帝滿意的點點頭,“高卿所言有理,此事三日後再議。兵部再給李奇傳一道旨意,讓他就地編練燕軍,同時做好鎮東關的防守。”
整個大梁君臣,議事議了這麽久,沒有一個人主動提出來要攻打遼藩的,永安帝君臣的這段廷議,也被在場的某個官員牢牢記住,散朝後,通過特定的方式將廷議的消息傳到了政保司長安分司,政保司長安分司則以最快的速度,每日400裏的速度,將信息傳遞迴遼藩。
梁帝對燕王及燕軍的處理結果,更是以600裏加急的速度,4天後就傳到了李奇的軍中,李奇此時已經入駐了北平城。接到永安帝的聖旨,李奇把燕王楊棣請到了自己的大帳。
“四爺,朝廷的聖旨來了”李奇恭敬的對燕王楊棣說道。
楊棣知道這是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刻了,坦然跪地接旨,當聽到梁帝隻是把自己改為郡王,在長安閑居、燕軍一律不論罪的時候,燕王愣了許久,在領旨謝恩。
“四爺,您也不著急去長安,先收拾收拾北平王府的東西,然後本帥派士兵護送您去長安”李奇笑道。
燕王,哦不,河間王楊棣也笑,“老李,這次承你的情了”
“陛下,臣以為,燕王目無君上、反叛朝廷,理應重處。參考故事,賜燕王自盡為宜”中書省中書令王素的觀點,就是經典的觀點。親王嘛,給個體麵,賜自盡得了。
“這個,陛下,中書令說的是正理,但是天理、國法和人情,燕王謀嫡,有違天理;篡權自立,幹犯國法;但是除了天理國法,還有人情,燕王乃陛下四弟,先帝血脈,直接賜自盡不妥”門下省侍中李煦表達了反對觀點,“臣以為,將燕王在宗正寺圈禁到死為好”
日哦,這不是活閻王嗎?還不如直接給個痛快呢。本來群臣還以為李煦要為燕王求情呢?沒想到李煦下手更狠。這些個高官對謀逆大罪最是深惡痛絕,所以對燕王這個首惡的恨意也是最大。
永安帝的臉隱藏在冕流之下,群臣看不清永安帝的表情,也不知道永安帝心中所想,隻能把頭低的不能再低了,都沉默著不說。
王素和李煦作為中書省中書令,是大梁的宰相,提出意見倒是沒什麽。可是其他的官員,對皇族喊打喊殺,哪怕是造反的皇族,
那也是皇族啊,這個時候,對於沒有背景的官員,敢發言就是找死。
“你們喊打喊殺的,難道忘了燕王也是先帝之子、皇族血脈?你們對皇族就這麽缺乏尊敬嗎?”尚書令、戶部尚書、趙國公蕭炎不冷不淡的說道。
你看,來了吧?群臣心裏知道,就會有人來這麽一出,這次即使蕭炎不跳出來,其他人也會跳出來,這是大梁朝廷的老傳統了。
“趙國公,你的意思呢?”永安帝問蕭炎。
“臣以為,將燕王奪取爵位,去給先帝守陵吧”蕭炎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這個建議就溫情了很多,沒有要楊棣的性命,而且把楊棣燕王的爵位褫奪了,安排楊競在皇陵居住。這算是變相把楊棣保護起來了。主要還是蕭炎考慮到還有晉王、齊王和遼王,你把燕王殺了,那幾個親王還會再投降嗎?
最主要的是,燕王並沒有組織起大規模抵抗,9萬燕軍主力,除了在邯鄲城死了幾千,還有被南鄭侯魏遠帶走1萬多人外,剩下的將近八萬人全部被李奇整編了。這其中還包括3萬戰力在線的燕山衛重騎兵。
既然燕王造成的損失少,永安帝不介意放他一馬,加上三省的宰相也都發表了意見,永安帝不再詢問群臣,直接乾剛獨斷了。
“燕王棣妄圖謀嫡,禍亂幽燕。按照國家製度,本應嚴懲。姑念燕王為先帝血脈,朕之四弟,且迷途知返,殺了蠱惑妖僧主動請降,既知罪朕就不過多加罪,著降燕王為河間郡王,長安城安置。”
永安帝的話讓群臣一愣,奉天殿裏的大臣們都沒有想到永安帝會這麽處置燕王。即使不殺燕王,奪爵圈禁總是應該的吧?但是永安帝隻是把燕王從親王降為了郡王,允許他在長安閑居,當真是太大度了。
一般王爵分為兩等,親王和郡王。親王的封號一般為一個字,以古代國名或者有美好寓意的字為主。比如秦王、魏王、晉王、齊王都是比較重要的親王封號。像遼王、涼王、吳王相對一般。
除了以古代國名當做封號以外,還有以具有美好寓意的字當封號的,像勇親王、毅親王、怡親王、淳親王等等。
兩字封號的一般是郡王,像汾陽王、東甌王、這次永安帝封楊棣的河間王一樣,都是郡王。郡王比親王低一級,但仍在國公之上。
“原燕藩投降士兵,無論大小將校,一律無罪,仍各任原職。剝奪魏遠的南鄭侯爵位,傳旨錦衣衛全天下緝拿魏遠”永安帝還是無法容忍南鄭侯魏遠的背叛,直接下令錦衣衛緝拿魏遠。
“另外,加升征東元帥、英國公李奇為太太子傅,加錦衣衛都指揮使沈自山左柱國。其餘諸位將帥升賞由兵部擬定個折子報上來”太子太傅是加銜,是一種榮譽象征。英國公的爵位已經不能再高了,在高就是郡王了,所以永安帝給李奇加了一個太子太傅的榮譽稱號。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太師、太傅、太保。比三公差點的就是三少: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永安帝這迴給李奇加升的就是三少之一的太子太保。
“陛下聖明”群臣對永安帝的安排是心服口服。把燕王降為河間王,就表明了永安帝的仁愛之心,在這個以孝治天下的大梁,永安帝的行為非常的加分。至於不追究燕軍的責任,也隻最大限度的保留這支有生力量,好把這支力量用在最為關鍵的與齊藩的戰場。
“錦衣衛把孤的旨意迅速傳達到李奇軍中。”永安帝吩咐完以後,又說道,“接下來你們說說,咱們下一步是平定齊藩、還是遼藩、晉藩?”
這才是最重要的議題,現在李奇15萬大軍依然具備全部的戰鬥力,再加上整編了8萬燕軍,現在李奇手中擁有了23萬大軍。這23萬大軍中,包括5萬人的神機營和6萬人的重騎兵,放在哪個戰略方向,都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陛下,臣以為,還是讓英國公迅速率軍南下為好。江南財稅重地,可容不得有失啊。一旦奪不迴江南,今年年底的稅收就成了大問題,至於遼藩,遠在天邊,讓李奇安排一支偏師駐守鎮東關、擋住遼王即可”王素立即出班奏道。
王素的話不無道理,遼藩太遠了,雖然現在比較富庶,但是在大梁的稅收結構中,江南地區的稅收占大梁全年稅收的一半以上,顯然比遼藩和晉藩重要。現在李奇攜大勝之威,趁齊王楊戰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渡河南下,絕對可以一舉收複兗州和揚州。
至於遼藩,王素根本不想惹,且不說王素前朝老臣的身份,但就是楊競那恐怖的戰鬥力,王素絲毫不覺得李奇有戰勝遼藩的希望。
附和王素的大臣很多,甚至連永安帝都微微點頭,不過門下省侍中李煦卻不這麽認為,“陛下,晉王占據並州之地,對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平原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一旦晉藩破潼關而入,那必定是長安震動,天下板蕩。”
李煦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臣以為,可以采取東西對進的方式,李奇率領大軍從幽州越過太行山攻擊晉陽,再擇一員良將,由潼關攻擊鳳陵渡,爭取徹底平定並州,解除並州對長安的威脅”
王素和李煦的觀點其實都有道理,隻是立場不同而已。王素更在乎肴山以東地區的安危,李煦則是更在乎隴西和關中平原的穩定,兩人都是宰相,都希望朝廷的下一步軍力使用方向能向自己關注的地區傾斜。
蕭炎這個時候也犯了難,雖然王素和李煦都有一定的私心,但是說的都有道理。現在把皮球又扔到了永安帝的腳下。永安帝一時也不好下決心。這個時候,兵部左侍郎高邈說話了
“陛下,臣以為,英國公整編8萬燕軍,至少需要月餘。具體是南下還是西進,不妨慢慢再議,隻要在一個月之間內做好決策就行”
事緩則圓,很多事情也不一定著急現在辦,沒準過了幾天,反而有些新的辦法呢。永安帝滿意的點點頭,“高卿所言有理,此事三日後再議。兵部再給李奇傳一道旨意,讓他就地編練燕軍,同時做好鎮東關的防守。”
整個大梁君臣,議事議了這麽久,沒有一個人主動提出來要攻打遼藩的,永安帝君臣的這段廷議,也被在場的某個官員牢牢記住,散朝後,通過特定的方式將廷議的消息傳到了政保司長安分司,政保司長安分司則以最快的速度,每日400裏的速度,將信息傳遞迴遼藩。
梁帝對燕王及燕軍的處理結果,更是以600裏加急的速度,4天後就傳到了李奇的軍中,李奇此時已經入駐了北平城。接到永安帝的聖旨,李奇把燕王楊棣請到了自己的大帳。
“四爺,朝廷的聖旨來了”李奇恭敬的對燕王楊棣說道。
楊棣知道這是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刻了,坦然跪地接旨,當聽到梁帝隻是把自己改為郡王,在長安閑居、燕軍一律不論罪的時候,燕王愣了許久,在領旨謝恩。
“四爺,您也不著急去長安,先收拾收拾北平王府的東西,然後本帥派士兵護送您去長安”李奇笑道。
燕王,哦不,河間王楊棣也笑,“老李,這次承你的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