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競帶著李福出城之後,徑直來到了朝廷官軍的大營,這個時候李奇還不在,正在鎮東關返程的路上。神機營總兵漢中侯張留接待了燕王楊棣,燕王楊棣得知李奇不在,也不落實,直接帶著李福,在張留的陪同下,沿著官道向鎮東關方向疾馳而去。
在靜海縣,燕王楊棣和李奇碰上了,張留事先已經先行派了傳令兵將情況報給了李奇,所以李奇心裏已經有了準備。靜海縣西的十裏長亭,李奇和沈自山翻身下馬,主動向楊棣行禮,“下官等參見燕王殿下。”
“兩位免禮”楊棣一愣,沒想到李奇和沈自山能給自己這樣的禮遇,不禁也有些感動。
“本王此番出城,是有兩件事。一是本王幡然醒悟,自知罪孽深重,想去長安,向陛下請罪,還望英國公和沈都堂派員隨行;同時派遣大軍接管北平城;二是本王此前種種荒唐行徑,皆是受智海賊子所蠱惑。本王已然將智海賊子殺了,人頭在此,還請兩位校驗”楊棣平靜的對李奇和沈自山說道。
沒錯,燕王楊棣最終還是選擇投降了朝廷,投降朝廷,或許還能留有一命,負隅頑抗就是死路一條。楊棣吐血昏迷醒來以後,突然神智清朗起來。
“殿下能夠迷途知返,臣等甚是欣慰”李奇真誠的說,“不過臣等有個建議,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英國公但說無妨”
“臣以為,殿下還是在臣的大營住下,臣把此間種種行徑向陛下做匯報,等待陛下的旨意。這樣比殿下直接入京的好”李奇笑著說。其實李奇說的也有道理,燕王這個時候隻有表現的足夠謙卑,才能夠最大可能的獲得永安帝的寬宥。
“全聽國公安排”燕王楊棣既然走到了這步,也不矯情,異常的配合,隨後楊棣又從身上解下自己的燕王金印,遞給李奇,“本王就在大營住下,這是本王的金印,憑借此印加上李福將軍配合,您接管北平城會順利一些,本王的兩個兒子,還望國公照顧一些”
“這您放心,兩位王子也是臣等的主子,臣等自然不會怠慢”李奇笑道。隨即把金印給了聶宗,聶宗則是帶著李福,去接管北平城。李奇則是陪著燕王返迴大營。同時,向長安報捷的文書當夜就發了出去。
燕王直接投了的事情,屬於是絕密了,軍情司和政保司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不過魏遠準備投遼的消息,政保司倒是及時傳到了襄平。楊競難得的把六部九卿的官員都叫來了。
“很久沒叫大起了。今天把大家叫來,是想議一議大梁朝廷和燕藩戰爭的事情”這兩個月,楊競的確很少這麽正式的把大臣們叫來議事。“江卿,你先通報一下戰爭情況,柳主事,你稍後匯報一下幽州官員投靠的事宜”
“臣等領旨”江水和柳依答應一聲,江水先介紹了。
“大王,諸位大人,朝廷自兩個月前,出動15萬大軍進入河北以來,英國公李奇已經攻占了幽州八郡中的六郡之地,而且據可靠情報,薊州郡也即將被大梁官軍被攻占”江水在內侍們搬來的輿圖上一邊指著、一邊說著。
“這麽快?”群臣都是一個反應,這燕藩號稱幽燕大地千裏、有兵10萬,怎麽在短短兩個月之內就丟到了絕大部分地盤呢?
“江大人,大梁朝廷的官軍傷亡應該不小吧?”趙石立即問道。現在大家擔心的不是燕王的死活,而是擔心朝廷一旦平定了燕藩,就和大遼接壤了,大梁朝廷會不會順勢進攻山海關?
“趙閣老,很遺憾,據說軍情司掌握的情況,大梁的朝廷官軍幾乎沒有傷亡,除了攻打邯鄲城開了幾炮以外,其餘諸郡都是燕王主動放棄的,燕王把九萬燕軍主力都集中在了北平郡和薊州郡兩郡,做最後的防禦。大梁官軍幾乎是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了六郡之地”江水解答的很詳細。這個情報由於已經發生了一個多月了,以軍情司的能力,掌握不難。
“那就被動了,也就是說,朝廷的15萬大軍,戰鬥力幾乎沒有損失,這是一股很強的戰力”吳晉把眾人的擔心說了出來。
“這個稍後再議,柳主事,你說說幽州官員投靠的事情”楊競把話題拉了迴來。
“是,大王”柳依答應一聲,“大王,眾位大人,由於幽州部分官員擔心大梁朝廷清算,加之政保司和四海銀行的活動,目前已經有11名正四品以上的官員表示要投靠我大遼,其中品級最高的是幽州刺史秦霄”
柳依在朝堂上,更傾向餘成,隱隱的與餘成結為盟友的趨勢。江水則是更傾向趙石,江水和趙石的個人關係非常好。大遼的兩大情報機構和大遼內閣和六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也是楊競支持何知遠設置新錦衣衛的原因。當然了,柳依還有一個最大的殺手鐧,就是和楊競的曖昧關係。
“除此之外,更大的收獲是,燕王的國丈、南鄭侯魏遠表示會投靠我大遼,並且帶來的士兵不少於1萬人。”柳依最後拋出了這個重磅消息。
“這南鄭侯不是燕王的嶽丈嗎?怎麽也投靠我大遼了?”底下的官員紛紛議論起來。
“這麽來看,燕藩的形勢的確不容樂觀,連燕藩的核心人物都準備叛逃了”曾泰摸著胡子說道,“大王,咱們還是要早做準備為好,畢竟李奇的15萬大軍還保持著全盛的戰鬥力啊”
燕藩如果不是山窮水盡了,南鄭侯不會想著叛逃大遼,如果南鄭侯都叛逃了,燕藩的覆滅會盡在咫尺了。那麽山海關麵臨的局勢,就嚴峻複雜了。
“本王倒是有些想法,說出來你們看看可行不?”楊競知道事情緊急,也不再征求大臣們的意見,而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打算,讓大臣們查缺補漏。
“臣等惶恐”
“第一,軍情司和政保司要加大在燕藩的活動力度,不管怎麽說,第一手的情報還是很重要的,有了情報支持,咱們的很多決策就有的放矢。”
這是應有之義,江水和柳依都紛紛點頭,現在秋華不怎麽太關注政保司具體的工作了,隻是進行宏觀的把關。
“第二,組建一個前敵的班子,各部院調人,集中在山海關督師府,統籌負責對燕藩的事宜。曾泰接任王顯任山海關督師,王顯撤迴襄平城。”
這種情況下,得派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統籌各部門的力量、特別是軍政雙方的力量。王顯就有些分量不夠了,畢竟能夠同時壓製軍政雙方的官員的,除了吳晉就是曾泰了。他倆除了本身的官職以外,正好一個是遼王府左長史、一個是右長史。
而且南鄭侯魏遠還要帶兵來投,曾泰樞密院樞密使的身份,正好主持降兵的整編。王顯整編軍隊還真有些吃力。
“第三,燕藩投靠過來的官員,政保司要嚴加甄別,吏部參考其原品級,擇優錄用,這件事情由長平負責。燕藩遷徙過來的百姓,戶部統籌安置,這件事情由鼎誠負責。”
“第四,工部加快錦州港水師碼頭的建設,一旦建設完成,水師一部移駐錦州港。同時工部盡快啟動山海關加固工程,這個工作由正德牽頭”
楊競安排的這四件事,分別有內閣三位大學士和樞密院樞密使牽頭負責,看得出來,楊競對李奇率領的15萬大軍是十分重視的。遼藩的大臣們也感受到了楊競的情緒,紛紛領旨。楊競和群臣又商討一些細節,才散朝。
散了朝的楊競,直接換上了便服,帶著侍衛統領劉林就來到了襄平城中的某處小院,李氏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王顯就要迴來了,楊競這也算是忙裏偷閑了。偷閑。
錦衣衛護送李奇的軍報僅僅用了5天就傳到了長安城,永安帝看了軍報大喜,立即撞響景陽鍾,召集群臣議事。長安城裏的大臣都有些恍惚了,我沒聽錯吧?陛下竟然撞響了景陽鍾?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景陽鍾響,就意味著有大事,群臣必須馬上上朝。
大臣們也顧不得其他,穿好官服,騎馬坐轎的來到皇宮,進入奉天殿。見永安帝一臉喜色的坐在寶座上,眾臣知道,這應該是好事了。果然,沒用大臣們多猜測,馮德寶的聲音就傳下來了:“前線軍報,征東元帥、英國公李奇已經收服幽州八郡,燕王投降及6萬燕軍投降,朝廷官軍幾乎無損失。朝廷平叛幽州的戰爭,勝利了。”
“啥?李奇兵不血刃的平定了幽州?”群臣紛紛一臉見了鬼的表情?燕王這麽脆嗎?其實一開始永安帝也是這個表情,但是沈自山的密報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全部說的清清楚楚,由不得永安帝不信。永安帝太需要一場大勝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了。
“軍報已經確認過了,是真的。接下來的事情是,該如何獎勵李奇?如何處置燕王?”永安帝威嚴的問,“還有,朝廷大軍下一步是東進平定遼藩,還是南下平定齊藩,這些都需要議一議”。東進還是南下,這決定了大梁下一步的戰略方向,永安帝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在靜海縣,燕王楊棣和李奇碰上了,張留事先已經先行派了傳令兵將情況報給了李奇,所以李奇心裏已經有了準備。靜海縣西的十裏長亭,李奇和沈自山翻身下馬,主動向楊棣行禮,“下官等參見燕王殿下。”
“兩位免禮”楊棣一愣,沒想到李奇和沈自山能給自己這樣的禮遇,不禁也有些感動。
“本王此番出城,是有兩件事。一是本王幡然醒悟,自知罪孽深重,想去長安,向陛下請罪,還望英國公和沈都堂派員隨行;同時派遣大軍接管北平城;二是本王此前種種荒唐行徑,皆是受智海賊子所蠱惑。本王已然將智海賊子殺了,人頭在此,還請兩位校驗”楊棣平靜的對李奇和沈自山說道。
沒錯,燕王楊棣最終還是選擇投降了朝廷,投降朝廷,或許還能留有一命,負隅頑抗就是死路一條。楊棣吐血昏迷醒來以後,突然神智清朗起來。
“殿下能夠迷途知返,臣等甚是欣慰”李奇真誠的說,“不過臣等有個建議,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英國公但說無妨”
“臣以為,殿下還是在臣的大營住下,臣把此間種種行徑向陛下做匯報,等待陛下的旨意。這樣比殿下直接入京的好”李奇笑著說。其實李奇說的也有道理,燕王這個時候隻有表現的足夠謙卑,才能夠最大可能的獲得永安帝的寬宥。
“全聽國公安排”燕王楊棣既然走到了這步,也不矯情,異常的配合,隨後楊棣又從身上解下自己的燕王金印,遞給李奇,“本王就在大營住下,這是本王的金印,憑借此印加上李福將軍配合,您接管北平城會順利一些,本王的兩個兒子,還望國公照顧一些”
“這您放心,兩位王子也是臣等的主子,臣等自然不會怠慢”李奇笑道。隨即把金印給了聶宗,聶宗則是帶著李福,去接管北平城。李奇則是陪著燕王返迴大營。同時,向長安報捷的文書當夜就發了出去。
燕王直接投了的事情,屬於是絕密了,軍情司和政保司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不過魏遠準備投遼的消息,政保司倒是及時傳到了襄平。楊競難得的把六部九卿的官員都叫來了。
“很久沒叫大起了。今天把大家叫來,是想議一議大梁朝廷和燕藩戰爭的事情”這兩個月,楊競的確很少這麽正式的把大臣們叫來議事。“江卿,你先通報一下戰爭情況,柳主事,你稍後匯報一下幽州官員投靠的事宜”
“臣等領旨”江水和柳依答應一聲,江水先介紹了。
“大王,諸位大人,朝廷自兩個月前,出動15萬大軍進入河北以來,英國公李奇已經攻占了幽州八郡中的六郡之地,而且據可靠情報,薊州郡也即將被大梁官軍被攻占”江水在內侍們搬來的輿圖上一邊指著、一邊說著。
“這麽快?”群臣都是一個反應,這燕藩號稱幽燕大地千裏、有兵10萬,怎麽在短短兩個月之內就丟到了絕大部分地盤呢?
“江大人,大梁朝廷的官軍傷亡應該不小吧?”趙石立即問道。現在大家擔心的不是燕王的死活,而是擔心朝廷一旦平定了燕藩,就和大遼接壤了,大梁朝廷會不會順勢進攻山海關?
“趙閣老,很遺憾,據說軍情司掌握的情況,大梁的朝廷官軍幾乎沒有傷亡,除了攻打邯鄲城開了幾炮以外,其餘諸郡都是燕王主動放棄的,燕王把九萬燕軍主力都集中在了北平郡和薊州郡兩郡,做最後的防禦。大梁官軍幾乎是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了六郡之地”江水解答的很詳細。這個情報由於已經發生了一個多月了,以軍情司的能力,掌握不難。
“那就被動了,也就是說,朝廷的15萬大軍,戰鬥力幾乎沒有損失,這是一股很強的戰力”吳晉把眾人的擔心說了出來。
“這個稍後再議,柳主事,你說說幽州官員投靠的事情”楊競把話題拉了迴來。
“是,大王”柳依答應一聲,“大王,眾位大人,由於幽州部分官員擔心大梁朝廷清算,加之政保司和四海銀行的活動,目前已經有11名正四品以上的官員表示要投靠我大遼,其中品級最高的是幽州刺史秦霄”
柳依在朝堂上,更傾向餘成,隱隱的與餘成結為盟友的趨勢。江水則是更傾向趙石,江水和趙石的個人關係非常好。大遼的兩大情報機構和大遼內閣和六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也是楊競支持何知遠設置新錦衣衛的原因。當然了,柳依還有一個最大的殺手鐧,就是和楊競的曖昧關係。
“除此之外,更大的收獲是,燕王的國丈、南鄭侯魏遠表示會投靠我大遼,並且帶來的士兵不少於1萬人。”柳依最後拋出了這個重磅消息。
“這南鄭侯不是燕王的嶽丈嗎?怎麽也投靠我大遼了?”底下的官員紛紛議論起來。
“這麽來看,燕藩的形勢的確不容樂觀,連燕藩的核心人物都準備叛逃了”曾泰摸著胡子說道,“大王,咱們還是要早做準備為好,畢竟李奇的15萬大軍還保持著全盛的戰鬥力啊”
燕藩如果不是山窮水盡了,南鄭侯不會想著叛逃大遼,如果南鄭侯都叛逃了,燕藩的覆滅會盡在咫尺了。那麽山海關麵臨的局勢,就嚴峻複雜了。
“本王倒是有些想法,說出來你們看看可行不?”楊競知道事情緊急,也不再征求大臣們的意見,而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打算,讓大臣們查缺補漏。
“臣等惶恐”
“第一,軍情司和政保司要加大在燕藩的活動力度,不管怎麽說,第一手的情報還是很重要的,有了情報支持,咱們的很多決策就有的放矢。”
這是應有之義,江水和柳依都紛紛點頭,現在秋華不怎麽太關注政保司具體的工作了,隻是進行宏觀的把關。
“第二,組建一個前敵的班子,各部院調人,集中在山海關督師府,統籌負責對燕藩的事宜。曾泰接任王顯任山海關督師,王顯撤迴襄平城。”
這種情況下,得派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統籌各部門的力量、特別是軍政雙方的力量。王顯就有些分量不夠了,畢竟能夠同時壓製軍政雙方的官員的,除了吳晉就是曾泰了。他倆除了本身的官職以外,正好一個是遼王府左長史、一個是右長史。
而且南鄭侯魏遠還要帶兵來投,曾泰樞密院樞密使的身份,正好主持降兵的整編。王顯整編軍隊還真有些吃力。
“第三,燕藩投靠過來的官員,政保司要嚴加甄別,吏部參考其原品級,擇優錄用,這件事情由長平負責。燕藩遷徙過來的百姓,戶部統籌安置,這件事情由鼎誠負責。”
“第四,工部加快錦州港水師碼頭的建設,一旦建設完成,水師一部移駐錦州港。同時工部盡快啟動山海關加固工程,這個工作由正德牽頭”
楊競安排的這四件事,分別有內閣三位大學士和樞密院樞密使牽頭負責,看得出來,楊競對李奇率領的15萬大軍是十分重視的。遼藩的大臣們也感受到了楊競的情緒,紛紛領旨。楊競和群臣又商討一些細節,才散朝。
散了朝的楊競,直接換上了便服,帶著侍衛統領劉林就來到了襄平城中的某處小院,李氏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王顯就要迴來了,楊競這也算是忙裏偷閑了。偷閑。
錦衣衛護送李奇的軍報僅僅用了5天就傳到了長安城,永安帝看了軍報大喜,立即撞響景陽鍾,召集群臣議事。長安城裏的大臣都有些恍惚了,我沒聽錯吧?陛下竟然撞響了景陽鍾?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景陽鍾響,就意味著有大事,群臣必須馬上上朝。
大臣們也顧不得其他,穿好官服,騎馬坐轎的來到皇宮,進入奉天殿。見永安帝一臉喜色的坐在寶座上,眾臣知道,這應該是好事了。果然,沒用大臣們多猜測,馮德寶的聲音就傳下來了:“前線軍報,征東元帥、英國公李奇已經收服幽州八郡,燕王投降及6萬燕軍投降,朝廷官軍幾乎無損失。朝廷平叛幽州的戰爭,勝利了。”
“啥?李奇兵不血刃的平定了幽州?”群臣紛紛一臉見了鬼的表情?燕王這麽脆嗎?其實一開始永安帝也是這個表情,但是沈自山的密報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全部說的清清楚楚,由不得永安帝不信。永安帝太需要一場大勝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了。
“軍報已經確認過了,是真的。接下來的事情是,該如何獎勵李奇?如何處置燕王?”永安帝威嚴的問,“還有,朝廷大軍下一步是東進平定遼藩,還是南下平定齊藩,這些都需要議一議”。東進還是南下,這決定了大梁下一步的戰略方向,永安帝也有些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