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一番言語,嚇得內史騰臉都白了,站在那裏不敢再看王翦。王翦見內史騰被剛才自己所言有些驚嚇,換了笑臉對著內史騰說道,內史將軍,老夫隻是直言相告,並未有怪罪將軍之意。不瞞內史將軍,老夫也曾有過與爾相同想法。可細思大王這般匪夷所思之命,老夫也是想了許久,才知大王深意,相教於韓國兵器製作技藝,大王所思,該是還有想昭告天下,秦國對歸順被俘之人予以厚待之意。
王翦見內史騰還有些不解,又朗聲說道,我國大王乃是當世胸懷天下的少有明君,豈會在意眼前一寸一尺之利。
內史將軍歸順我大秦不久,對我大秦律法可能有些不適,今後尚需慎重處事。
今日以坦誠之言相告內史將軍,也是老夫看重內史將軍如今重任在身,怕有閃失。我等唯有誓死效忠大王,謹遵王命,方能報大王知遇之恩。
王翦一番指點,內史騰心裏頓時另有盤算,以他對張放了解,其對兵器製作已近癡迷,如能順其而為,何愁韓國的強弓勁弩之技,不能為秦國所用。
張良與兩個炭窯燒炭匠人趕著三架牛車,一路打問,總算是把木炭送到了買主家裏。
這幾家木炭買家買炭大都是做飯取暖之用,也有兩家買主是冶煉作坊,這兩個冶煉作坊,連冶煉匠人外加學徒在內,也不過三五個人,也就勉強能做些青銅滑犁和民間釜具,自己去到那裏,也會和在炭窯一樣,被作坊匠人使喚壓榨。
張良思想起從自家作坊購買青銅器物的那些人,那些買主為給逝去家人給以相應陪葬冥器,會不惜重金。可這這兩家作坊規模,肯定是不能滿足,那這周邊應該是必有更大的冶煉作坊。
張良也是猛然想到,楚國陪葬之風,比之韓國更是盛行,那楚國貴族陪葬冥器從何而來,定是有可造青銅冥器之所,自己今後送炭之時,還需再多打聽一下。
張良幾趟順利送炭,幫炭窯窯主解了心急之事,之前炭窯窯主對張良舍命相救無半句感激之言,卻對張良幫其送炭,不吝讚許很是在意,張良送炭迴去,炭窯窯主竟用新采稻米,招待了張良。
張良看著碗中稻米,心裏五味雜陳。自打逃出韓國,再無吃過一頓飽飯。自己一個相國公子,之前都不知饑餓為何物,才是幾天功夫,自己就從每日錦衣玉食變為野果野菜充饑之人,一想至此,怎不讓人傷心淚目。
張良每次進到城裏,總是留意打聽附近有哪些個冶煉作坊,以期找尋一家稍有規模之所,自己若被接納,也有一技之長可做謀生之用。
張良一番心思,也是沒有白費,離城廓幾十裏外,有一家農莊,正好符合張良所想。這家農莊是在送炭的路上打聽到的,張良裝作過路人前去查看了兩次,很是心動。這家農莊在去往楚國尹都的大道旁邊,裏麵冶煉工坊,牲畜棚圈,客棧馬隊都是有的,是一個規模較大的農莊。這個農莊不隻是有冶煉工坊吸引了張良,還有農莊裏進出繁忙的馬隊,也讓張良惦記在心。
張良一身疲憊迴到炭窯,吃了點東西就早早睡去。張良睡的正香,猛的被一炭窯匠人推醒。這炭窯匠人之前被張良從坍塌炭窯救出,幾次三番對張良深表感激之情。
這炭窯匠人悄咪咪地把張良搖醒,低聲說道,少年,你趕快逃吧,窯主想讓你一直留在炭窯給他賣命,剛才幾個人商量誣陷,先把你捆了,等明天一早,把你帶去郡守官所,說你是秦軍細作,然後給你臉上刺字上夾具,判你十年勞役,讓你在炭窯幹十年再放你走。
張良一聽傻了,人心怎麽能險惡到這種地步,自己舍命相救的人,為了讓自己替他幹活,竟然能做出如此泯滅人性之事。
那炭窯匠人見張良還有些不信,低聲補充說道,這黑心窯主,見你機靈懂事,怕你借外出送炭之機,一去不迴,今晚窯主與幾個幫手就要對你動手。我看不慣這小人,你曾救他性命,他竟然恩將仇報,用惡毒之計待你。
張良真是被這炭窯匠人之言給嚇醒了,張良沒想到自己舍命相救之人,竟會對他心生如此惡毒之心,隻為能將他強留在炭窯,為其賣命。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張良不敢耽擱片刻,穿上衣服,跑進一旁的樹林,消失在夜幕裏。
張良躲在漆黑一片的樹林裏,想著送炭時去往城廓的路,又抬頭看著夜空,依據夜空中星宿位置,判斷好出行方向,一路摸黑逃到了城廓附近。
張良等天亮之後,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穿著打扮,清洗了一下滿是炭沫的臉頰。雖然是破衣爛衫,也得看著整齊些,再是淪落,好歹自己也是相國之後,總不能蓬頭垢麵的去見人。
張良進到農莊,向農莊管家一番解釋,說自己是韓國人,為躲避戰亂逃進楚國。如今與家人失散,想在農莊找個營生糊口,求農莊收留。
張良也是說到心酸之處,在農莊管家麵前早已是一邊流涕一邊言說,農莊管家對張良淒慘身世也是心有所動,又見張良年紀輕輕,看著單薄,也還機靈,又聽張良燒過木炭,應也是能吃苦之人,於是就讓張良先去冶煉工坊幫忙。
張良原本是要對農莊管家說自己會製作青銅器物,話到嘴邊又生生咽了下去。這農莊底細還不清楚,冒然讓他人知道自己有一技之長,也未必是好事,人心難測,自己舍命相救之人,隻為長久驅使自己,都能做出毫無人性的加害之事。
張良被農莊管家指派給了一個冶煉匠人,讓他給冶煉師傅打下手。張良在幹了幾天之後,發現那冶煉匠人,有意無意不讓他看製作青銅的過程,明顯是害怕張良偷學。
張良內心很是不屑,他從不像別的幫工學徒那樣,有意無意的去冶煉爐邊上轉悠。
張良心說,要說別的什麽手藝他也許還有些興趣,可要是論青銅器製作,他真的看不上那些個農莊裏的冶煉匠人的手藝。
農莊裏的青銅製作匠人,也就能做些青銅農具和家用的青銅釜具,工藝水平比起張良自家工坊裏的青銅製作水平差的太遠。
張良自己親手製作過的青銅器很多是給韓王王室做的,乃是為王侯用來祭陪葬的青銅冥器,製作工藝要求和難度,哪是尋常人家用的青銅器可比。
單說青銅冥器的臘範製作都不是一般匠人能輕易上手做出來,更別說青銅冥器上還要有錯金銀和鑲嵌工藝,一般青銅器匠人一輩子都沒見過。
嬴政早朝時,對內史騰說道,寡人命你出發去韓地任職郡守,乃是要將軍在三年之內,將韓人韓地變為如秦地一般。
內史騰說道,謹遵大王王命。大王,末將還有一事需向大王奏明。韓地民風彪悍,難免有些倔強頑固之人,不願受秦律約束,末將免不了要前往彈壓,必是會有些騷亂,若是奏請大王,恐貽誤平息之機。
末將大膽奏請大王,授予末將相機處置之權。嬴政思想片刻,堅定地對著內史騰說道,將軍此次任職韓地郡守,肩負改韓地為秦地之重任,寡人不能給將軍太多兵力駐防韓地,已是為難將軍了。
將軍率軍降服韓地,如今還要穩固地方,這相機處置之權,寡人定是要給的。寡人既已將降服韓國之任交於將軍,絕不會變更,內史將軍大可放心,征韓之事,任憑將軍行事。
秦王嬴政說完,看著內史騰說道:內史將軍意下如何,可還有顧慮之事。
內史騰聽完秦王嬴政這番表白,早已淚如泉湧,泣不作聲。
嬴政一日早起,就隨意在王宮轉悠,在登至城闕上時,看到來王宮上朝的大夫將軍隨行陣仗,就一臉淡然地問一旁的王宮內侍,說,大夫將軍們平日裏上朝之時,這隨從人眾與趕乘馬車都是這般?內侍迴道,迴稟大王,與今日一樣。
嬴政從嘴裏冷冷的哼出一個字,哼。然後給內侍說道,寡人命你去禮賓尉查問一下,今日上朝的大夫將軍所帶隨從與車馬製式是否違規?內侍見嬴政言詞明顯帶著質問,連忙小跑著去傳詔命。
不一會,禮賓尉帶著中車府令趙高一道前來奏報道:迴稟大王,今日上朝大夫將軍所帶隨行馬匹五百一十八匹,馬車規製也都符合。
嬴政聽聞有些疑問,又問道,大夫將軍自上朝至散朝,在王宮要留置近一日,這些馬匹不吃不喝。禮賓尉迴道,迴稟大王,依秦國慣例,上朝官員隨行馬匹草料由王宮供給。
嬴政聽完後,不再言語。因為嬴政問到馬匹,禮賓尉偷著給趙高一個眼色。趙高偷瞄了嬴政臉色後,腦子裏立時閃過了一個念頭,朗聲說道,中車府令趙高稟告大王,這每日上朝官員所攜馬匹有五百匹之多,投喂草料要五十於車,一年下來,光是王宮裏草料支出一項,數目很是巨大,長此以往,鹹陽宮恐不堪重負。小吏鬥膽諫言,為節省王宮支出,今後可否向上朝官員收取些馬匹飼料錢。
嬴政聽完趙高這個建議,臉上露出不易察覺的首肯之色,但沉思片刻,確略帶調侃的對著幾人說道,中車府令你是怕群臣連人帶馬搶著上朝,時間一長,就把我鹹陽宮給吃空了。
眾人一陣哄笑後,嬴政繼續說道,我大秦若是連上朝官員的馬匹都養不起的話,那我大秦還有什麽。難得中車府令趙高有心,能從節省國庫支出著想,隻是這上朝官員乃是為國事而來,這馬匹草料還是由王宮負擔為宜。
嬴政說完用明顯帶有讚許的眼光看了一眼趙高,轉身而去。趙高應是早就猜測到嬴政會如此處置,迴複了一句,緊遵王命之後,一臉滿意的看著嬴政而去。
庖丁的莊園隔三差五就有韓國流民,路過的無家可歸之人前來投靠,庖丁讓管家留下能幹活的,讓他們在自家莊園有一份生計。
庖丁第一天看見張良倒也未太留意,隻當是一個他國落魄貴族子弟,可一月之後,張良身上諸多可疑之處,還是讓庖丁有所警覺。
一個可疑之人,在自家農莊出現,雖還未看出有其對自己不利之處,可試探一下底細,還是有所必要。
庖丁從農莊冶煉匠人那裏得知,張良是韓國人,為躲避戰亂,與家人失散才來到楚國。庖丁仔細上下打量一番,走到張良身旁,猛的深鞠一揖,用地道韓國方言問道,公子,我庖丁這廂有禮了。
張良聽他用韓國方言問話,也都沒有多想,也是深鞠作揖,不由得雙腿並攏,熟練的對著庖丁拱手作揖,心裏迅速想著如何答話,實話實說肯定是不行,張良邊說邊想著編謊言,說話也是慢聲細語,對著庖丁答道,子房一個落魄之人,蒙莊主收留,感激不盡。大恩不言謝,他日子房有所建樹,再來當麵感謝莊主。
張良有些好奇地問道,莊主怎知我的身份,今日為何一見我,就稱唿我公子?庖丁答道,一來是公子氣宇不凡,舉手投足都不像是商賈之人。二來我也是試探問候一下,你要是公子。那就實至名歸。要不是,我客氣的稱唿一下,想來你也不會見怪。
可剛才公子熟練的深鞠作揖,不是出身世家,哪來的這等禮數。
張良沒想到自己一個無心之舉,就已將自己身份暴露出來,虧得是在楚國,在庖丁莊園,自己若是還在韓國,這會怕是已經被人看破底細了。
張良強裝鎮定,淡然自若地編著自己的出身,說道,莊主好眼力,子房祖上確也被韓王拜過大夫之職,隻是後輩不才,家道中落。前些時日秦軍攻占韓國,父母生怕因戰亂禍及全家,便倉促逃亡楚國。沒曾想一個慌亂,子房與家人失散在楚國。
子房如今身無分文,唯有盡力為莊主分憂,才能心安。今後莊主隻管吩咐,子房若有可以效力之處,定當竭盡所能。
庖丁一聽張良說自己是個落魄世家子弟,這和自己觀察猜測的相差無幾,也就不再過多追問。
王翦見內史騰還有些不解,又朗聲說道,我國大王乃是當世胸懷天下的少有明君,豈會在意眼前一寸一尺之利。
內史將軍歸順我大秦不久,對我大秦律法可能有些不適,今後尚需慎重處事。
今日以坦誠之言相告內史將軍,也是老夫看重內史將軍如今重任在身,怕有閃失。我等唯有誓死效忠大王,謹遵王命,方能報大王知遇之恩。
王翦一番指點,內史騰心裏頓時另有盤算,以他對張放了解,其對兵器製作已近癡迷,如能順其而為,何愁韓國的強弓勁弩之技,不能為秦國所用。
張良與兩個炭窯燒炭匠人趕著三架牛車,一路打問,總算是把木炭送到了買主家裏。
這幾家木炭買家買炭大都是做飯取暖之用,也有兩家買主是冶煉作坊,這兩個冶煉作坊,連冶煉匠人外加學徒在內,也不過三五個人,也就勉強能做些青銅滑犁和民間釜具,自己去到那裏,也會和在炭窯一樣,被作坊匠人使喚壓榨。
張良思想起從自家作坊購買青銅器物的那些人,那些買主為給逝去家人給以相應陪葬冥器,會不惜重金。可這這兩家作坊規模,肯定是不能滿足,那這周邊應該是必有更大的冶煉作坊。
張良也是猛然想到,楚國陪葬之風,比之韓國更是盛行,那楚國貴族陪葬冥器從何而來,定是有可造青銅冥器之所,自己今後送炭之時,還需再多打聽一下。
張良幾趟順利送炭,幫炭窯窯主解了心急之事,之前炭窯窯主對張良舍命相救無半句感激之言,卻對張良幫其送炭,不吝讚許很是在意,張良送炭迴去,炭窯窯主竟用新采稻米,招待了張良。
張良看著碗中稻米,心裏五味雜陳。自打逃出韓國,再無吃過一頓飽飯。自己一個相國公子,之前都不知饑餓為何物,才是幾天功夫,自己就從每日錦衣玉食變為野果野菜充饑之人,一想至此,怎不讓人傷心淚目。
張良每次進到城裏,總是留意打聽附近有哪些個冶煉作坊,以期找尋一家稍有規模之所,自己若被接納,也有一技之長可做謀生之用。
張良一番心思,也是沒有白費,離城廓幾十裏外,有一家農莊,正好符合張良所想。這家農莊是在送炭的路上打聽到的,張良裝作過路人前去查看了兩次,很是心動。這家農莊在去往楚國尹都的大道旁邊,裏麵冶煉工坊,牲畜棚圈,客棧馬隊都是有的,是一個規模較大的農莊。這個農莊不隻是有冶煉工坊吸引了張良,還有農莊裏進出繁忙的馬隊,也讓張良惦記在心。
張良一身疲憊迴到炭窯,吃了點東西就早早睡去。張良睡的正香,猛的被一炭窯匠人推醒。這炭窯匠人之前被張良從坍塌炭窯救出,幾次三番對張良深表感激之情。
這炭窯匠人悄咪咪地把張良搖醒,低聲說道,少年,你趕快逃吧,窯主想讓你一直留在炭窯給他賣命,剛才幾個人商量誣陷,先把你捆了,等明天一早,把你帶去郡守官所,說你是秦軍細作,然後給你臉上刺字上夾具,判你十年勞役,讓你在炭窯幹十年再放你走。
張良一聽傻了,人心怎麽能險惡到這種地步,自己舍命相救的人,為了讓自己替他幹活,竟然能做出如此泯滅人性之事。
那炭窯匠人見張良還有些不信,低聲補充說道,這黑心窯主,見你機靈懂事,怕你借外出送炭之機,一去不迴,今晚窯主與幾個幫手就要對你動手。我看不慣這小人,你曾救他性命,他竟然恩將仇報,用惡毒之計待你。
張良真是被這炭窯匠人之言給嚇醒了,張良沒想到自己舍命相救之人,竟會對他心生如此惡毒之心,隻為能將他強留在炭窯,為其賣命。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張良不敢耽擱片刻,穿上衣服,跑進一旁的樹林,消失在夜幕裏。
張良躲在漆黑一片的樹林裏,想著送炭時去往城廓的路,又抬頭看著夜空,依據夜空中星宿位置,判斷好出行方向,一路摸黑逃到了城廓附近。
張良等天亮之後,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穿著打扮,清洗了一下滿是炭沫的臉頰。雖然是破衣爛衫,也得看著整齊些,再是淪落,好歹自己也是相國之後,總不能蓬頭垢麵的去見人。
張良進到農莊,向農莊管家一番解釋,說自己是韓國人,為躲避戰亂逃進楚國。如今與家人失散,想在農莊找個營生糊口,求農莊收留。
張良也是說到心酸之處,在農莊管家麵前早已是一邊流涕一邊言說,農莊管家對張良淒慘身世也是心有所動,又見張良年紀輕輕,看著單薄,也還機靈,又聽張良燒過木炭,應也是能吃苦之人,於是就讓張良先去冶煉工坊幫忙。
張良原本是要對農莊管家說自己會製作青銅器物,話到嘴邊又生生咽了下去。這農莊底細還不清楚,冒然讓他人知道自己有一技之長,也未必是好事,人心難測,自己舍命相救之人,隻為長久驅使自己,都能做出毫無人性的加害之事。
張良被農莊管家指派給了一個冶煉匠人,讓他給冶煉師傅打下手。張良在幹了幾天之後,發現那冶煉匠人,有意無意不讓他看製作青銅的過程,明顯是害怕張良偷學。
張良內心很是不屑,他從不像別的幫工學徒那樣,有意無意的去冶煉爐邊上轉悠。
張良心說,要說別的什麽手藝他也許還有些興趣,可要是論青銅器製作,他真的看不上那些個農莊裏的冶煉匠人的手藝。
農莊裏的青銅製作匠人,也就能做些青銅農具和家用的青銅釜具,工藝水平比起張良自家工坊裏的青銅製作水平差的太遠。
張良自己親手製作過的青銅器很多是給韓王王室做的,乃是為王侯用來祭陪葬的青銅冥器,製作工藝要求和難度,哪是尋常人家用的青銅器可比。
單說青銅冥器的臘範製作都不是一般匠人能輕易上手做出來,更別說青銅冥器上還要有錯金銀和鑲嵌工藝,一般青銅器匠人一輩子都沒見過。
嬴政早朝時,對內史騰說道,寡人命你出發去韓地任職郡守,乃是要將軍在三年之內,將韓人韓地變為如秦地一般。
內史騰說道,謹遵大王王命。大王,末將還有一事需向大王奏明。韓地民風彪悍,難免有些倔強頑固之人,不願受秦律約束,末將免不了要前往彈壓,必是會有些騷亂,若是奏請大王,恐貽誤平息之機。
末將大膽奏請大王,授予末將相機處置之權。嬴政思想片刻,堅定地對著內史騰說道,將軍此次任職韓地郡守,肩負改韓地為秦地之重任,寡人不能給將軍太多兵力駐防韓地,已是為難將軍了。
將軍率軍降服韓地,如今還要穩固地方,這相機處置之權,寡人定是要給的。寡人既已將降服韓國之任交於將軍,絕不會變更,內史將軍大可放心,征韓之事,任憑將軍行事。
秦王嬴政說完,看著內史騰說道:內史將軍意下如何,可還有顧慮之事。
內史騰聽完秦王嬴政這番表白,早已淚如泉湧,泣不作聲。
嬴政一日早起,就隨意在王宮轉悠,在登至城闕上時,看到來王宮上朝的大夫將軍隨行陣仗,就一臉淡然地問一旁的王宮內侍,說,大夫將軍們平日裏上朝之時,這隨從人眾與趕乘馬車都是這般?內侍迴道,迴稟大王,與今日一樣。
嬴政從嘴裏冷冷的哼出一個字,哼。然後給內侍說道,寡人命你去禮賓尉查問一下,今日上朝的大夫將軍所帶隨從與車馬製式是否違規?內侍見嬴政言詞明顯帶著質問,連忙小跑著去傳詔命。
不一會,禮賓尉帶著中車府令趙高一道前來奏報道:迴稟大王,今日上朝大夫將軍所帶隨行馬匹五百一十八匹,馬車規製也都符合。
嬴政聽聞有些疑問,又問道,大夫將軍自上朝至散朝,在王宮要留置近一日,這些馬匹不吃不喝。禮賓尉迴道,迴稟大王,依秦國慣例,上朝官員隨行馬匹草料由王宮供給。
嬴政聽完後,不再言語。因為嬴政問到馬匹,禮賓尉偷著給趙高一個眼色。趙高偷瞄了嬴政臉色後,腦子裏立時閃過了一個念頭,朗聲說道,中車府令趙高稟告大王,這每日上朝官員所攜馬匹有五百匹之多,投喂草料要五十於車,一年下來,光是王宮裏草料支出一項,數目很是巨大,長此以往,鹹陽宮恐不堪重負。小吏鬥膽諫言,為節省王宮支出,今後可否向上朝官員收取些馬匹飼料錢。
嬴政聽完趙高這個建議,臉上露出不易察覺的首肯之色,但沉思片刻,確略帶調侃的對著幾人說道,中車府令你是怕群臣連人帶馬搶著上朝,時間一長,就把我鹹陽宮給吃空了。
眾人一陣哄笑後,嬴政繼續說道,我大秦若是連上朝官員的馬匹都養不起的話,那我大秦還有什麽。難得中車府令趙高有心,能從節省國庫支出著想,隻是這上朝官員乃是為國事而來,這馬匹草料還是由王宮負擔為宜。
嬴政說完用明顯帶有讚許的眼光看了一眼趙高,轉身而去。趙高應是早就猜測到嬴政會如此處置,迴複了一句,緊遵王命之後,一臉滿意的看著嬴政而去。
庖丁的莊園隔三差五就有韓國流民,路過的無家可歸之人前來投靠,庖丁讓管家留下能幹活的,讓他們在自家莊園有一份生計。
庖丁第一天看見張良倒也未太留意,隻當是一個他國落魄貴族子弟,可一月之後,張良身上諸多可疑之處,還是讓庖丁有所警覺。
一個可疑之人,在自家農莊出現,雖還未看出有其對自己不利之處,可試探一下底細,還是有所必要。
庖丁從農莊冶煉匠人那裏得知,張良是韓國人,為躲避戰亂,與家人失散才來到楚國。庖丁仔細上下打量一番,走到張良身旁,猛的深鞠一揖,用地道韓國方言問道,公子,我庖丁這廂有禮了。
張良聽他用韓國方言問話,也都沒有多想,也是深鞠作揖,不由得雙腿並攏,熟練的對著庖丁拱手作揖,心裏迅速想著如何答話,實話實說肯定是不行,張良邊說邊想著編謊言,說話也是慢聲細語,對著庖丁答道,子房一個落魄之人,蒙莊主收留,感激不盡。大恩不言謝,他日子房有所建樹,再來當麵感謝莊主。
張良有些好奇地問道,莊主怎知我的身份,今日為何一見我,就稱唿我公子?庖丁答道,一來是公子氣宇不凡,舉手投足都不像是商賈之人。二來我也是試探問候一下,你要是公子。那就實至名歸。要不是,我客氣的稱唿一下,想來你也不會見怪。
可剛才公子熟練的深鞠作揖,不是出身世家,哪來的這等禮數。
張良沒想到自己一個無心之舉,就已將自己身份暴露出來,虧得是在楚國,在庖丁莊園,自己若是還在韓國,這會怕是已經被人看破底細了。
張良強裝鎮定,淡然自若地編著自己的出身,說道,莊主好眼力,子房祖上確也被韓王拜過大夫之職,隻是後輩不才,家道中落。前些時日秦軍攻占韓國,父母生怕因戰亂禍及全家,便倉促逃亡楚國。沒曾想一個慌亂,子房與家人失散在楚國。
子房如今身無分文,唯有盡力為莊主分憂,才能心安。今後莊主隻管吩咐,子房若有可以效力之處,定當竭盡所能。
庖丁一聽張良說自己是個落魄世家子弟,這和自己觀察猜測的相差無幾,也就不再過多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