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淵兄弟,為兄這麽做也都是迫不得已。你知道,我身為襄陽總兵,節製西南軍務。如果被人知道我出現在南京,可是會有大麻煩的。”
“可楊兄你為何要綁架如是呢?”
“哈哈哈,還不是因為你晉國公如今樹大招風。我也隻能出此下策,才能躲開那些盯梢的眼睛。”
“那方才那些重甲士兵又是為何?”
“兄弟別誤會,你看。”
說著楊穀取過一名重甲士兵手裏的武器。
“尚未開刃,我隻是想讓兄弟見識一下我這重甲兵。你感覺如何?”
魏淵想想剛才,的確如楊穀所言。那些重甲兵隻是在演練戰法,戰鬥過程中並未下死手。
“這些重甲兵如果運用到戰場之上,可謂是一件攻城拔寨的利器!”
“哈哈哈,如果連晉國公都覺得他們行。那這些重甲兵看來是的確有的一戰了。”
猛地聽到楊穀將對自己的稱唿由魏淵兄弟變成了晉國公,魏淵多少有些不自然,他岔開了話題。
“那楊兄要與魏淵相見,到底所為何事呢?”
楊穀朝著徐祉妍使了個眼色,徐祉妍立刻會意,拉著柳如是去了別間屋子。待到屋內隻剩下魏淵楊穀兩人之時,楊穀這才說道:
“我想同魏淵兄弟幹一番大事!”
魏淵心頭一驚,以他對楊穀的了解,楊穀口中大事的含義他自然是清楚的。隻不過楊穀竟然如此單刀直入,的確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楊兄口中的大事指的是。。。”
楊穀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他的神色變得嚴肅起來,望著魏淵說道:
“魏淵兄弟,你我都是忠於大明的義士,隻是如今朝廷腐敗不堪,政令失宜,百姓生活艱難。我口中的大事乃是為了公義之事所做,更是為了天下黎民能夠生存下去。”
“公義之事?”
魏淵皺起了眉頭。
“隻怕楊兄接下來要做的事會使更多的人丟掉性命吧。”
楊穀卻笑了笑。
“兄弟,有時候為了達到公義,我們不得不采取一些看似不義的手段。隻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苦難和折磨,人們才會懂得什麽才是真正的幸福。我知道你並不理解,但是隻要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掌握大權,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
聽得出楊穀的話語裏蘊含著一股強烈的執念和自信,魏淵沉默了片刻。
“那楊兄口中百姓的幸福又是什麽呢?”
楊穀並未正麵迴應,而是反問道:
“兄弟進入這小巷之時,可曾看到了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的百姓?”
魏淵點了點頭。
楊穀接著說道:
“當夜幕降臨之時,嗆人的氣味會充斥著整個街道,瘟疫在無聲的傳播著,沾染著每一個生命。這裏每個人家中都有患者,有的行動不便,有的失去了生命的基本尊嚴。疾病不僅讓人未老先衰,還讓每個人感到壓抑和無助。在這裏,沒有人負責管理衛生,也沒有人問津這些無助的窮苦人。明明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裏,卻如此殘酷和不公,他們不得不生活在這個險惡的環境,被困在自己生命的黑暗之中,眼中隻有死亡。這裏是大明朝貧困的縮影,是千千萬萬痛不欲生百姓生存狀況的縮影,這種生活隻會讓人們手足無措、感到絕望。”
魏淵搖了搖頭。
“楊兄,目前我還不能加入你的行列。”
盡管魏淵對楊穀所說的話深以為然,江南經濟的繁榮並不能掩蓋貧苦百姓生活的艱辛,可這些並不是走向極端的理由。而且魏淵也有自己的打算,甲申之變後大明必將大亂,到那時打出自己的旗幟才是關鍵,而如果依附到楊穀之下,那到時候隻怕不會長久。
楊穀見魏淵拒絕了自己的邀請,也不再強求,淡淡地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那為兄我也不多說了。隻不過今日之事。。。”
魏淵知道楊穀說的話有些含蓄的威脅,但他也看出來楊穀並非有意與自己為敵,於是魏淵緩和了一下態度說道:
“楊兄誤會我了,我魏淵永遠是你的好兄弟。隻不過當下我無法加入你,但楊兄隻要有需要,你一個吩咐,我魏淵自然是出錢出糧,絕不含糊。”
魏淵這話倒是令楊穀大感意外,同時也倍感欣慰。兩個人又如許久未見的老友般暢談起來。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到了天色漸明的時候,魏淵這才準備離去。可就在離開前,魏淵還是問出了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
“楊兄,你同白蓮教之間、”
楊穀抬手打斷了魏淵的問話。
“兄弟放心,我能用之,便可趨之。”
就這樣,在巷子盡頭,兩撥人馬抱拳道別。等到走迴大道之時,天已徹底方亮。魏淵顯得心事重重,楊穀已經露出反意。李自成又攻破洛陽,縱橫中原。遼東還有多爾袞虎視眈眈,隻怕這一世的情形比前世會更加混亂危險。
突然魏淵想到了楊穀身旁的那個侍衛,他問李奉之。
“奉之,楊穀身旁那個身材高大,腰彎如弓的人你以為如何?”
“以我之見,那絕對是個高手。”
“哦?比你如何啊?”
李奉之有些尷尬的笑了笑,說道:
“不瞞國公爺,隻怕我也不是他的對手。”
“竟有如此厲害,看來楊穀身邊也聚集了不少高手啊!”
迴到府上之後,魏淵便開始思索起以後的路來,於是他喊來了宇文騰啟一同商量。
起初魏淵的想法是利用手中的資源加固南京城防,因為後世的他記得,南京城在明末清初的這段曆史中,可謂一攻即破,絲毫沒有什麽抗擊的戰績。
可宇文騰啟卻搖了搖道:
“國公爺的想法是好的,可加固南京城防的花費過高。而且整個南京城過於龐大,如果單從軍事角度考慮的話。加固南京城防不是一個好主意。”
“那依公子之見呢?”
魏淵知道,宇文騰啟絕對已經在心中有了想法。宇文騰啟倒也不急,隻見他取出了一張金陵城防地圖,而後在一個區域上畫了一個圈。
“西河渡口?”
“對,就是西河渡口。”
“宇文公子的意思是在此處興建一座軍事堡壘嗎?”
“是的,此地扼守長江渡口。興建此處堡壘可謂易守難攻。”
魏淵仔細思索著宇文騰啟的話,同時他的視線在地圖上不斷搜尋。突然,魏淵將手指向了一處問道:
“公子以為此地如何?”
“石頭城?”
“不錯,正是石頭城。”
“可此處早已荒廢了呀。”
宇文騰啟說的不錯,南京城西的石頭城興起於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相傳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策馬經金陵,觀地勢後讚歎金陵城為“虎踞龍盤。此乃帝王之氣”。吳國孫權大帝於是決定遷都秣陵並於清涼山(石頭城)修建城垣,作為抗敵之要塞。
在清涼山建造石頭城,軍事戰略意義巨大。麵江背山,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從南北朝到唐末,石頭城都是江南政治的心髒地帶,可謂得石頭城者得金陵。
可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特別是唐朝初期長江幹流日漸向西北方向遷移,北宋以後在原石頭城的西北麵已形成一片淺灘平地。
石頭城便失去了往日麵江背山,雄踞江岸,扼守城池的軍事優勢。直至明朝初期興建京城,將石頭城稍遷南側,合為京城城垣,石頭城便徹底失去了其軍事堡壘的價值。
魏淵看出了宇文騰啟的疑惑,他接著說道:
“清涼山南北延伸,過去大家都把重點放在了南部。而我想的的山脊的北側。”
宇文騰啟仔細看了看地圖。
“可即便是清涼山北麓,也距離長江還有一段距離。起不到太大的防禦作用吧。”
魏淵聞言取出筆來,然後在長江主幹與支幹間重重的一勾,將二者連接了起來。
“國公爺,您是想挖渠拓江?”
“不錯,隻有如此。在清涼山北麓新建的城池才能再次起到扼守江口的作用。”
“辦法倒是不錯,隻怕實行起來阻力頗大啊!先且不說這些沿岸普通百姓的田地與住宅,那些鄉紳士族的悠悠之口也夠咱們受的了。”
魏淵卻神色鄭重的說道:
“管不了那麽多了,在此地修建防守要塞的意義重大,如果等到用時沒有,那就隻剩下後悔的份了。”
宇文騰啟一向對魏淵預測未來的能力深信不疑,既然他說有用,那就非常有必要一弄。於是宇文騰啟說道:
“既然如此,那請國公放心,我這就安排此事。”
魏淵和宇文騰啟的計劃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議論。不少人認為這種改變地形的大規模工程,隻會給當地百姓帶來不少麻煩。
而更多的鄉紳士族更則是直接表示了反對,他們認為這是直接對他們利益的侵犯,畢竟誰都不想讓自家幾代人經營的田地和住房被毀掉。
越來越多的金陵城內的官員也紛紛當起了說客,為這些士族大戶們說情。一時間江南稅務衙門前車水馬龍,各色人等絡繹不絕。
如此情形,就連魏淵也犯了難。畢竟他如今在金陵能夠混的水起風生,不光是靠職務,更多的靠的是人情世故和真金白銀。如果把這些說情的人都傷了,隻怕以後的路就變得不好走了。
想到這,魏淵決定好好思索出一個對策出來。就在他苦無良策的時候,前世關於拆遷的記憶一下子湧上了心頭。頓時魏淵心中大喜,有主意了!
“可楊兄你為何要綁架如是呢?”
“哈哈哈,還不是因為你晉國公如今樹大招風。我也隻能出此下策,才能躲開那些盯梢的眼睛。”
“那方才那些重甲士兵又是為何?”
“兄弟別誤會,你看。”
說著楊穀取過一名重甲士兵手裏的武器。
“尚未開刃,我隻是想讓兄弟見識一下我這重甲兵。你感覺如何?”
魏淵想想剛才,的確如楊穀所言。那些重甲兵隻是在演練戰法,戰鬥過程中並未下死手。
“這些重甲兵如果運用到戰場之上,可謂是一件攻城拔寨的利器!”
“哈哈哈,如果連晉國公都覺得他們行。那這些重甲兵看來是的確有的一戰了。”
猛地聽到楊穀將對自己的稱唿由魏淵兄弟變成了晉國公,魏淵多少有些不自然,他岔開了話題。
“那楊兄要與魏淵相見,到底所為何事呢?”
楊穀朝著徐祉妍使了個眼色,徐祉妍立刻會意,拉著柳如是去了別間屋子。待到屋內隻剩下魏淵楊穀兩人之時,楊穀這才說道:
“我想同魏淵兄弟幹一番大事!”
魏淵心頭一驚,以他對楊穀的了解,楊穀口中大事的含義他自然是清楚的。隻不過楊穀竟然如此單刀直入,的確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楊兄口中的大事指的是。。。”
楊穀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他的神色變得嚴肅起來,望著魏淵說道:
“魏淵兄弟,你我都是忠於大明的義士,隻是如今朝廷腐敗不堪,政令失宜,百姓生活艱難。我口中的大事乃是為了公義之事所做,更是為了天下黎民能夠生存下去。”
“公義之事?”
魏淵皺起了眉頭。
“隻怕楊兄接下來要做的事會使更多的人丟掉性命吧。”
楊穀卻笑了笑。
“兄弟,有時候為了達到公義,我們不得不采取一些看似不義的手段。隻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苦難和折磨,人們才會懂得什麽才是真正的幸福。我知道你並不理解,但是隻要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掌握大權,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
聽得出楊穀的話語裏蘊含著一股強烈的執念和自信,魏淵沉默了片刻。
“那楊兄口中百姓的幸福又是什麽呢?”
楊穀並未正麵迴應,而是反問道:
“兄弟進入這小巷之時,可曾看到了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的百姓?”
魏淵點了點頭。
楊穀接著說道:
“當夜幕降臨之時,嗆人的氣味會充斥著整個街道,瘟疫在無聲的傳播著,沾染著每一個生命。這裏每個人家中都有患者,有的行動不便,有的失去了生命的基本尊嚴。疾病不僅讓人未老先衰,還讓每個人感到壓抑和無助。在這裏,沒有人負責管理衛生,也沒有人問津這些無助的窮苦人。明明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裏,卻如此殘酷和不公,他們不得不生活在這個險惡的環境,被困在自己生命的黑暗之中,眼中隻有死亡。這裏是大明朝貧困的縮影,是千千萬萬痛不欲生百姓生存狀況的縮影,這種生活隻會讓人們手足無措、感到絕望。”
魏淵搖了搖頭。
“楊兄,目前我還不能加入你的行列。”
盡管魏淵對楊穀所說的話深以為然,江南經濟的繁榮並不能掩蓋貧苦百姓生活的艱辛,可這些並不是走向極端的理由。而且魏淵也有自己的打算,甲申之變後大明必將大亂,到那時打出自己的旗幟才是關鍵,而如果依附到楊穀之下,那到時候隻怕不會長久。
楊穀見魏淵拒絕了自己的邀請,也不再強求,淡淡地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那為兄我也不多說了。隻不過今日之事。。。”
魏淵知道楊穀說的話有些含蓄的威脅,但他也看出來楊穀並非有意與自己為敵,於是魏淵緩和了一下態度說道:
“楊兄誤會我了,我魏淵永遠是你的好兄弟。隻不過當下我無法加入你,但楊兄隻要有需要,你一個吩咐,我魏淵自然是出錢出糧,絕不含糊。”
魏淵這話倒是令楊穀大感意外,同時也倍感欣慰。兩個人又如許久未見的老友般暢談起來。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到了天色漸明的時候,魏淵這才準備離去。可就在離開前,魏淵還是問出了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
“楊兄,你同白蓮教之間、”
楊穀抬手打斷了魏淵的問話。
“兄弟放心,我能用之,便可趨之。”
就這樣,在巷子盡頭,兩撥人馬抱拳道別。等到走迴大道之時,天已徹底方亮。魏淵顯得心事重重,楊穀已經露出反意。李自成又攻破洛陽,縱橫中原。遼東還有多爾袞虎視眈眈,隻怕這一世的情形比前世會更加混亂危險。
突然魏淵想到了楊穀身旁的那個侍衛,他問李奉之。
“奉之,楊穀身旁那個身材高大,腰彎如弓的人你以為如何?”
“以我之見,那絕對是個高手。”
“哦?比你如何啊?”
李奉之有些尷尬的笑了笑,說道:
“不瞞國公爺,隻怕我也不是他的對手。”
“竟有如此厲害,看來楊穀身邊也聚集了不少高手啊!”
迴到府上之後,魏淵便開始思索起以後的路來,於是他喊來了宇文騰啟一同商量。
起初魏淵的想法是利用手中的資源加固南京城防,因為後世的他記得,南京城在明末清初的這段曆史中,可謂一攻即破,絲毫沒有什麽抗擊的戰績。
可宇文騰啟卻搖了搖道:
“國公爺的想法是好的,可加固南京城防的花費過高。而且整個南京城過於龐大,如果單從軍事角度考慮的話。加固南京城防不是一個好主意。”
“那依公子之見呢?”
魏淵知道,宇文騰啟絕對已經在心中有了想法。宇文騰啟倒也不急,隻見他取出了一張金陵城防地圖,而後在一個區域上畫了一個圈。
“西河渡口?”
“對,就是西河渡口。”
“宇文公子的意思是在此處興建一座軍事堡壘嗎?”
“是的,此地扼守長江渡口。興建此處堡壘可謂易守難攻。”
魏淵仔細思索著宇文騰啟的話,同時他的視線在地圖上不斷搜尋。突然,魏淵將手指向了一處問道:
“公子以為此地如何?”
“石頭城?”
“不錯,正是石頭城。”
“可此處早已荒廢了呀。”
宇文騰啟說的不錯,南京城西的石頭城興起於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相傳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策馬經金陵,觀地勢後讚歎金陵城為“虎踞龍盤。此乃帝王之氣”。吳國孫權大帝於是決定遷都秣陵並於清涼山(石頭城)修建城垣,作為抗敵之要塞。
在清涼山建造石頭城,軍事戰略意義巨大。麵江背山,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從南北朝到唐末,石頭城都是江南政治的心髒地帶,可謂得石頭城者得金陵。
可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特別是唐朝初期長江幹流日漸向西北方向遷移,北宋以後在原石頭城的西北麵已形成一片淺灘平地。
石頭城便失去了往日麵江背山,雄踞江岸,扼守城池的軍事優勢。直至明朝初期興建京城,將石頭城稍遷南側,合為京城城垣,石頭城便徹底失去了其軍事堡壘的價值。
魏淵看出了宇文騰啟的疑惑,他接著說道:
“清涼山南北延伸,過去大家都把重點放在了南部。而我想的的山脊的北側。”
宇文騰啟仔細看了看地圖。
“可即便是清涼山北麓,也距離長江還有一段距離。起不到太大的防禦作用吧。”
魏淵聞言取出筆來,然後在長江主幹與支幹間重重的一勾,將二者連接了起來。
“國公爺,您是想挖渠拓江?”
“不錯,隻有如此。在清涼山北麓新建的城池才能再次起到扼守江口的作用。”
“辦法倒是不錯,隻怕實行起來阻力頗大啊!先且不說這些沿岸普通百姓的田地與住宅,那些鄉紳士族的悠悠之口也夠咱們受的了。”
魏淵卻神色鄭重的說道:
“管不了那麽多了,在此地修建防守要塞的意義重大,如果等到用時沒有,那就隻剩下後悔的份了。”
宇文騰啟一向對魏淵預測未來的能力深信不疑,既然他說有用,那就非常有必要一弄。於是宇文騰啟說道:
“既然如此,那請國公放心,我這就安排此事。”
魏淵和宇文騰啟的計劃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議論。不少人認為這種改變地形的大規模工程,隻會給當地百姓帶來不少麻煩。
而更多的鄉紳士族更則是直接表示了反對,他們認為這是直接對他們利益的侵犯,畢竟誰都不想讓自家幾代人經營的田地和住房被毀掉。
越來越多的金陵城內的官員也紛紛當起了說客,為這些士族大戶們說情。一時間江南稅務衙門前車水馬龍,各色人等絡繹不絕。
如此情形,就連魏淵也犯了難。畢竟他如今在金陵能夠混的水起風生,不光是靠職務,更多的靠的是人情世故和真金白銀。如果把這些說情的人都傷了,隻怕以後的路就變得不好走了。
想到這,魏淵決定好好思索出一個對策出來。就在他苦無良策的時候,前世關於拆遷的記憶一下子湧上了心頭。頓時魏淵心中大喜,有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