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琉璃作坊已經基本竣工,他到的時間剛剛好。


    二黑子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離開密水,他生在趙家村長在趙家村,以為就是死也要死在趙家村,可趙小山的一封信,讓他顛簸萬裏來到了這陌生的大西北。


    下船後他們又坐了很久的馬車,從馬車上往外看時他簡直震驚了,和家鄉的小橋流水不一樣,這裏的天地更為遼闊,人煙稀少,植被不豐,連土的顏色都發黃。


    他震驚於這片天地的廣闊,也驚歎於這片土地的貧瘠。


    他在想,淳郡公何苦來哉,好好的密水不待,來這鳥不拉屎的地方。


    可進入梁州城後,他的想法又變了,這裏的城牆高大巍峨,城內秩序井然人流如梭,駱駝和馬雖然多,空氣卻並不汙濁,就連老百姓的精神狀態都很好。


    趙小山再見到二黑子時一個飛撲過去直接抱住了他,他可太想他了。


    二黑子是管理人員,另外十個男工是技術骨幹,這些人對三個作坊的運營將起到大作用,為此周徹還抽出時間特意召見了他們。


    這是二黑子第一次見淳郡公,受寵若驚,剛開始時連話都說不利索了,好在趙小山一直在旁邊,他想著以後要長久的待在這裏,還會經常接觸到淳郡公,才慢慢放鬆下來。


    二黑子一來,趙小山便輕鬆多了。


    他為周徹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提了另外一個建議:擴大琉璃作坊生產。


    按照周徹的理論,琉璃是舶來品,是稀缺玩意兒,自然要少才精,這個理論本身也沒錯,畢竟琉璃本身不能吃不能喝,就看著好看,普通人家不可能買,隻能賣給貴族當作奢侈品。


    什麽事奢侈品?爛大街的東西自然不能作為奢侈品。隻有那些少的需要哄搶十分珍稀的才可以。


    但他趙小山是從現代社會穿越來的,自然知道玻璃的廣泛用途。


    首先是窗戶,冬天擋風夏天擋雨白天不遮光,這麽好的東西若能普及不香?


    其次還可以扣棚,西北這地方吃肉的多,蔬菜少,就因為晝夜溫差大,適宜的土壤少,尤其是入冬後,能吃的蔬菜更少了。


    有了玻璃後大棚完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到了冬天那些不差錢的大商人看到綠油油的小菜,不信不心動。


    當然了,梁州城的有錢人還是少,要是吃綠葉菜還得是京城。


    因此他建議周徹將技術轉讓給他叔公,讓其在京城也蓋一個琉璃作坊,分成兩條生產線,一條生產水杯容器等精美擺件,一條生產用來做窗戶的大塊玻璃。


    這兩條建議一出,趙小山相當於將自家琉璃作坊掏空了。


    一個京城的一個西北的,背後都有雄渾的背景,銷路也暢達,既如此,誰還會專門去上偏僻的密水小山村進貨呢。


    這東西又容易碎,山路顛簸,運輸成本也無形中提高了很多。


    周徹豈能不知這背後的涵義,對趙小山毫無保留的付出更添了一絲感動。


    內心裏不僅將趙小山當作朋友,更是當作可以托付的弟弟。


    隻見他走到趙小山麵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動容道:


    “趙小山,我周徹這輩子親緣淡薄,很小的時候父母便過世了,隻有一個遠在北邊的叔公和年幼的妹妹,那時候我苦苦爭紮時總在想,要是我娘能給我生一個哥哥或者弟弟該多好。


    後來我慢慢大了,不會再有這種幼稚的想法了,卻遇上了你。趙小山,你我結拜為異姓兄弟可好?”


    說完,周徹便靜靜的等著趙小山的答複,眼神溫和充滿鼓勵。


    趙小山坐在座位上,仰著脖子看向對麵的周徹,嘴巴張了老大,半天都沒做出反應。


    他腦子嗡嗡響,心髒砰砰跳,完全失去了反應能力。


    “怎麽,嚇傻了?”周徹失笑,“難道不願意?”


    “願意,當然願意!”


    不願意的是傻子!


    趙小山聲音顫抖,手指也像腦梗一般抖個不停,被巨大的喜悅充斥著,激動的不能自已。


    天啊擼,自己這次付出的雖然多,但迴報也不是一般的大。


    周徹這次是真被自己感動了,竟然要結拜,這麽江湖的事要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敢想象啊。


    雖然結拜後不能登上皇家玉牒,但他和周徹的關係卻更近了。


    不能說是心腹,簡直是心腹中的心腹!


    哈哈哈,賺大發了。


    用一個不怎麽盈利的琉璃作坊,換來周徹異姓弟弟的身份,不要太香!


    一旁的二黑子和白常文等人看著趙小山興奮的手舞足蹈這傻樣,一臉羨慕。


    若他們能被淳郡公如此厚待,估計比趙小山還更興奮。


    周徹說要認義弟可不是鬧著玩的,他不僅昭告全城,甚至還開了祠堂,邀請了周邊所有有頭有臉的官員和商戶共同見證。


    拜完周徹父母的牌位後又遙遙朝東方拜了趙小山的父母,之後趙小山又正式拜見了大嫂孫英兒,這場結義儀式才算完。


    至此,以後的趙小山再不用稱唿周徹為郡公了,直接叫大哥,也不用再行跪拜禮,地位唰唰的提高。


    孫英兒為表重視,在郡公府預備了十幾桌好酒好菜,來吃席的大小官員和商戶們吃的言笑晏晏,口裏直唿恭喜郡公喜添義弟恭喜義弟喜獲大哥,心裏則內流滿麵。


    媽的周徹,這是窮瘋了吧。


    幾個月的時間裏辦了幾出事了。


    第一次成親也就算了,那是正事,納妾也可以理解,畢竟兩房妾室也是有頭有臉人家的姑娘。


    你收個義弟你辦什麽辦,這不明擺著要收錢麽。


    連著三出,家裏的小金庫都掏空一半了。


    淳郡公這人年紀不大,臉皮倒是真厚。


    不過,這些人感慨的有點早了——三個月後,淳郡公府再次發出通告,恰逢郡公夫人孫氏二十大壽,屆時郡公府會大擺宴席,邀請各方人士前來共同慶祝……


    西北的大小官員氣的跳腳,有門路的苦不堪言,已經暗搓搓的打算托關係把自己調走了,實在受不了淳郡公的盤剝。


    最可恨的是,淳郡公這廝從他們身上搜刮錢財,卻用來建設自己的梁州城。


    現在的梁州城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街道整潔幹淨,商鋪林立,大小交易市場火爆,把附近官方的榷場都比下去了,有不少富戶家家裝上了新玩意兒——玻璃窗戶。


    聽說那粉條作坊每日產出過萬,訂單都排到明年了。


    掙了這麽多錢,錢都哪去了?用的著搜刮他們!


    當然了,這些話趙小山都聽不見了,因為他已經啟程出發,迴返密水。


    這次,他離家太久了,四月從家出發,再迴去時已經十月了,在梁州城整整呆了小半年。


    梁州城的幾個作坊已經走入了正軌,京城的琉璃作坊也正在建設,活字印刷術也已經投入使用。


    京城老百姓最近精神生活很豐富,因為皇帝每天都有幺蛾子提供新樂子,不是今天砍這個大臣的頭,就是明天要廢後,總而言之,騷操作不斷。


    而且最近京城還出現了一種新玩意兒——報紙。


    這東西像書又不是書,幾天出一次,內容特別吸引人,因為它裏麵的東西不是知乎則也,而是分成了幾個板塊,有皇帝的聖諭和朝廷的通緝令,有尋物啟事,還有一些曆史小故事,最吸引人的是民事板塊,這個板塊裏刊登的都是東家長李家短的小事,有時候是底層老百姓的鄰裏糾紛,有時候是一些小官員家的八卦。


    這東西剛一出現就被搶購一空,迅速成為了京城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很多讀書人以搶到一份報紙為榮,士子們的文會討論的重點再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報紙裏的內容,以及猜測這報紙到底是誰辦的,內容是誰撰寫的。


    這報紙剛出來時也曾有朝臣反對,認為這東西大逆不道,怎麽能將皇帝的聖諭和一些家長裏短放在一起,真是倒反天罡,大大的不敬。


    起初皇帝也很憤怒,直到讓太監也買了一份報紙觀看後,那點憤怒竟直接煙消雲散了。


    這裏麵確實有他的聖諭,還有不少誇他英明神武的篇章,裏麵的溢美之詞看的人肉麻,讀的他都以為說的不是他了。


    聽說這報紙最近在京城很火爆,遭到了讀書人的哄搶,這豈不是說那些榆木疙瘩讀書人都看到了對自己讚譽有加的文章?


    潛移默化下,那些讀書人和官員豈不是馬上拜服?還能有賴賴歪歪的諷刺聲和反對聲?


    這是好東西啊!


    這哪是什麽倒反天罡啊,簡直是免費的宣傳神器!


    誰要封禁?殺了他!


    於是乎,本是試營業的報紙得到了皇帝的親口承認和肯定,地位一下穩固了。


    甚至在京城一個很熱鬧的街區盤了一個店鋪,取名為——大景報業。售賣由原來的小童臨街叫賣變成固定攤位售賣,報紙數量也由原來的七八天出一次,變成了三四天出一次。


    版塊再次升級規範化,其中最亮眼最醒目的地方是對皇帝的誇讚的文章、對他政敵(原來爭奪皇位的大皇子和太子等)的詆毀,對大夏和大周等北邊民族政權的侮辱。


    其餘板塊則是民事板塊和商業板塊。


    商業板塊可太火爆了,很多商家嗅到了這個報紙的巨大潛力,開始找到大晶報業在商業板塊打廣告,雖然廣告費貴的離譜,但效果好啊,達官貴人都能直接看到。


    但普通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民事板塊這,裏麵的大小故事很有趣,也很親民,講述的就是老百姓身邊的事,代入感很強。


    有一些民事糾紛裏還會宣傳一些普法知識,讓老百姓學到了不少知識。


    有時候這個板塊還會刊登一些青樓裏花魁的風流逸事,讓大家投票哪個是真正的女神,轟動一時。


    那些達官貴人的八卦就更好玩了,沒想到平日裏高高在上的貴人們竟然也有苦惱,有寵妾滅妻的,有懼內被妻子追著打的,還有嫡庶二房爭產的,簡直讓他們大開了眼界。


    最開始這個板塊還隻是刊登了一些小官員的小八卦,隨著報紙被皇帝肯定朝廷認可,刊登主角的咖位也直線上升,那些尚書啊侍郎啊這公那侯的,全都榜上有名,成了普通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因為報紙的出台,京城原本緊張的政治風氣為之一鬆,一些家事被曝光了的官員對這大景報業恨之入骨,卻找不到發泄的正主。


    這報紙皇帝都每期必讀,他們又不能明著上門找茬,憋屈的很。


    最可恨的是若是在報紙上曝光,有時候朝會的時候還會被皇帝和群寮取笑,苦不堪言。


    不過這時代沒人是傻子,也有官員看到了這報紙的巨大利潤和影響力,也嚐試著創辦一個報紙,卻苦於沒法排版,雕刻速度緩慢而不能成行,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景報業一家獨大,惹紅了眼。


    趙小山得知這些事時不禁感慨,專業的事還是交到專業的人去做,還要有適宜的環境才可。


    他當初隻是把辦報的理念告訴了周徹的叔公,並讓樂平鎮書坊的領頭人白敏中和李巨卿等人帶著所有技工前去投靠。


    沒想到短短幾個月時間竟然產生了這麽好的效益,造成這麽大的影響,真是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歸家的旅途總是短暫的,看到河兩岸的土地上百姓們熱火朝天收割玉米時,趙小山知道,他終於到家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隻洪荒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隻洪荒獸並收藏從放牛娃開始的古代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