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王氏高麗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知不覺中,洪武七年還有一個月就要結束了,明年就是永樂元年,一個屬於朱標的、嶄新的紀元,是他一展宏圖的起點。這段時間,禮部和儀禮司的官員正是最忙的,今年正旦日適逢新帝改元,典禮活動意義重大,各國來賀禮的使節也比平常多了一些。
“稟尚書大人,會同館剛剛接待了一隊來自高麗的使者,為首的是高麗判宗簿事崔原。”禮部主事王鈍進門施禮。
“高麗國來的?”尚書牛諒重複著,“驗過勘合了沒有?可問明來由?”
“勘合驗明無誤,倒是來由還不曾問。想必也是來恭賀陛下登極的。”王鈍不假思索地說。
“應該是。”牛諒點頭答應,心中盤算起來。之前在禦前,他聽朱標說起高麗國將要發生變故,具體發生什麽事兒,朱標卻諱莫如深。趕巧來了這高麗使者,剛好可以先打聽一下。
“本官前去問問。”牛諒起身說道。
“何必勞動尚書大人,下官這就去問明,迴稟。”
“還是本官親自去吧。”牛諒邊說邊走了出去。
乾清宮內,禮部尚書牛諒奏事。
“果如陛下所言,前任高麗國王王顓病卒,其子王禑暫攝國事。高麗此次遣使,除了祭奠先帝,恭賀陛下登極外,就是來請求冊封的。”牛諒說。他在會同館與高麗使者簡單交談之後,就匆匆入宮求見。
“意料之中。”朱標笑著說。
“陛下聖明。自開國以來,王顓與我朝交好,屢屢遣使朝貢,而其人年紀也不大。五月份曾派遣監門衛上護軍周庇等人貢方物,上表,請求每年經定遼入貢。先帝問及其王身體如何,使者言講並無疾症,怎會突然病逝,莫不是其中有詐?”
“牛愛卿所言切中要害。”朱標邊走邊說,“若朕所記不錯,那王顓今年四十有五,正值壯年,與其說是暴斃,不如說是謀殺。”
“謀殺?陛下的意思是,高麗國內有人以臣弑主,公然反叛。”牛諒驚唿。
“然也。公然反叛談不上,可能是兒子等得不耐煩了吧,或者說對王顓不滿,弑父上位。”
“行此等卑劣之事,還有臉麵請求冊封,實乃大不敬。”牛諒氣憤地說。
“牛愛卿何必生氣,此事咱們鞭長莫及,想管也管不了。不過呢,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高麗國換了管事兒的人,咱們得多個心眼兒。”朱標仍舊是笑盈盈的,不慌不忙。
“那高麗使者的請求?”
“朕冊封與否,隻是個名頭而已,對高麗國內的局勢沒有什麽影響,他說什麽就是什麽吧。你權當不知道內情,該安排就怎麽安排。”
“臣遵旨。”牛諒拱手道。
“好了,下去吧。此間談話,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臣告退。”
現在的高麗,由太祖王建於公元918建立。高麗建國之初,王建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一致對外,不得不與地方豪族達成妥協,形成一種聯盟式的政權。這雖然讓王建能夠統一力量,分別於935年和936年攻滅新羅和後百濟,基本統一朝鮮半島,但是也讓王權失去了權威,無法有效掌控國土。強勢的王建去世之後,高麗隨即陷入混亂之中,直到光宗王昭上位,他施行鐵腕手段,對豪族勢力進行大清洗,推行科舉製度,選拔官吏,使得高麗國的王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再之後,曆任高麗國王,為了進一步集中手中的權力,大力向中原學習,借用唐宋的典章製度,全麵構建中央集權的國家體製,豪族勢力與王權取得了平衡,國力得到了加強。在後續麵對契丹的入侵,最終取得了勝利,保住了根基。
經曆了一百多年的平穩發展之後,高麗不得不麵對更加強大的蒙古騎兵,這一次他們沒能保家衛國,公元1259年,高麗王子王佃作為人質去元大都。命運往往就是這麽難以琢磨,作為人質的王佃,卻成為改變高麗國運的關鍵人物。
蒙古征服了高麗,不是保持簡單的朝貢,而是屬於半占領的性質,要求高麗繳納賦稅,出兵出糧,壓榨剝削得非常厲害。王佃為質之時,正趕上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兄弟爭位。王佃政治目光敏銳,選擇了支持忽必烈,贏得了忽必烈的好感。登極之後,忽必烈對高麗格外開恩,撤迴了駐兵,結束了對高麗的軍事占領。
王佃迴國繼位之後,借助蒙古人清除了掌控國家的武人集團,重新掌握國家權力,從此全麵降服於大元帝國,多次配合蒙古東征日本,出力甚多,蒙古設立征東行中書省,由高麗國王任左丞相。在此期間,高麗國王積極向蒙古請婚,忽必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高麗世子,開啟了長達七代的聯姻序幕。也正因為有這層關係,蒙古對高麗的約束越來越弱,但順帝時期,高麗國幾乎是半獨立的狀態。
王顓,出生於1330年,在蒙古人的扶植下於1352年登上高麗王位,他和前幾任的國王一樣,迎娶了元朝宗室女為妃,他的王妃是元朝魏王的魯國大長公主,說起來他也是元朝的駙馬。可是,這個駙馬看到了元廷日漸衰弱,就想著謀取獨立自主。
1356年,王顓派人攻取元朝的雙城總管府,收降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李子春,李子春的兒子就是李氏朝鮮的開國太祖李成桂。從此開始,高麗與元朝的關係出現裂痕,並愈演愈烈。元順帝曾下旨廢黜王顓的王位,後來迫於形勢又下詔讓其複位。到了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王顓第一時間遣使朝貢,要求建立宗藩關係,他想借助明朝來對抗元廷。在徐達北伐大都的時候,王顓還派兵進攻東北的元軍,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明軍支持。
有鑒於王顓的忠心,朱元璋於洪武三年,遣使冊封王顓為高麗國王,令其教化才行,子孫相傳。明朝對於外藩屬國,比起元朝可要好太多了,隻要不謀反,按時朝貢,幾乎不會幹涉內政。高麗在王顓在位期間,又恢複了獨立王國的地位。此後,他為了清除把持朝政的世家大族,啟用了出身卑賤的僧侶——辛旽,並給予大力支持。在王顓的支持下,辛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大力大家族的勢力,防止土地兼並,解放奴隸,得到了百姓的擁戴,得罪了滿朝文武。王顓最終沒有能夠抵擋住流言的詆毀,處死了辛旽。
辛旽的死,並沒有讓王顓與世家大族和解。1374年八月,王顓被官宦所殺,其子王禑繼位。至於王禑的身份,李氏朝鮮編撰的高麗史料認為他是辛旽的兒子,所以稱唿為辛禑,實際上他是王顓與侍婢所生,身份低微。
王禑繼位後,正趕上朱元璋駕崩,朱標登極,他派遣使者前來吊唁,恭賀新帝即位,同時向明朝報喪,並請求冊封。
“稟尚書大人,會同館剛剛接待了一隊來自高麗的使者,為首的是高麗判宗簿事崔原。”禮部主事王鈍進門施禮。
“高麗國來的?”尚書牛諒重複著,“驗過勘合了沒有?可問明來由?”
“勘合驗明無誤,倒是來由還不曾問。想必也是來恭賀陛下登極的。”王鈍不假思索地說。
“應該是。”牛諒點頭答應,心中盤算起來。之前在禦前,他聽朱標說起高麗國將要發生變故,具體發生什麽事兒,朱標卻諱莫如深。趕巧來了這高麗使者,剛好可以先打聽一下。
“本官前去問問。”牛諒起身說道。
“何必勞動尚書大人,下官這就去問明,迴稟。”
“還是本官親自去吧。”牛諒邊說邊走了出去。
乾清宮內,禮部尚書牛諒奏事。
“果如陛下所言,前任高麗國王王顓病卒,其子王禑暫攝國事。高麗此次遣使,除了祭奠先帝,恭賀陛下登極外,就是來請求冊封的。”牛諒說。他在會同館與高麗使者簡單交談之後,就匆匆入宮求見。
“意料之中。”朱標笑著說。
“陛下聖明。自開國以來,王顓與我朝交好,屢屢遣使朝貢,而其人年紀也不大。五月份曾派遣監門衛上護軍周庇等人貢方物,上表,請求每年經定遼入貢。先帝問及其王身體如何,使者言講並無疾症,怎會突然病逝,莫不是其中有詐?”
“牛愛卿所言切中要害。”朱標邊走邊說,“若朕所記不錯,那王顓今年四十有五,正值壯年,與其說是暴斃,不如說是謀殺。”
“謀殺?陛下的意思是,高麗國內有人以臣弑主,公然反叛。”牛諒驚唿。
“然也。公然反叛談不上,可能是兒子等得不耐煩了吧,或者說對王顓不滿,弑父上位。”
“行此等卑劣之事,還有臉麵請求冊封,實乃大不敬。”牛諒氣憤地說。
“牛愛卿何必生氣,此事咱們鞭長莫及,想管也管不了。不過呢,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高麗國換了管事兒的人,咱們得多個心眼兒。”朱標仍舊是笑盈盈的,不慌不忙。
“那高麗使者的請求?”
“朕冊封與否,隻是個名頭而已,對高麗國內的局勢沒有什麽影響,他說什麽就是什麽吧。你權當不知道內情,該安排就怎麽安排。”
“臣遵旨。”牛諒拱手道。
“好了,下去吧。此間談話,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臣告退。”
現在的高麗,由太祖王建於公元918建立。高麗建國之初,王建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一致對外,不得不與地方豪族達成妥協,形成一種聯盟式的政權。這雖然讓王建能夠統一力量,分別於935年和936年攻滅新羅和後百濟,基本統一朝鮮半島,但是也讓王權失去了權威,無法有效掌控國土。強勢的王建去世之後,高麗隨即陷入混亂之中,直到光宗王昭上位,他施行鐵腕手段,對豪族勢力進行大清洗,推行科舉製度,選拔官吏,使得高麗國的王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再之後,曆任高麗國王,為了進一步集中手中的權力,大力向中原學習,借用唐宋的典章製度,全麵構建中央集權的國家體製,豪族勢力與王權取得了平衡,國力得到了加強。在後續麵對契丹的入侵,最終取得了勝利,保住了根基。
經曆了一百多年的平穩發展之後,高麗不得不麵對更加強大的蒙古騎兵,這一次他們沒能保家衛國,公元1259年,高麗王子王佃作為人質去元大都。命運往往就是這麽難以琢磨,作為人質的王佃,卻成為改變高麗國運的關鍵人物。
蒙古征服了高麗,不是保持簡單的朝貢,而是屬於半占領的性質,要求高麗繳納賦稅,出兵出糧,壓榨剝削得非常厲害。王佃為質之時,正趕上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兄弟爭位。王佃政治目光敏銳,選擇了支持忽必烈,贏得了忽必烈的好感。登極之後,忽必烈對高麗格外開恩,撤迴了駐兵,結束了對高麗的軍事占領。
王佃迴國繼位之後,借助蒙古人清除了掌控國家的武人集團,重新掌握國家權力,從此全麵降服於大元帝國,多次配合蒙古東征日本,出力甚多,蒙古設立征東行中書省,由高麗國王任左丞相。在此期間,高麗國王積極向蒙古請婚,忽必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高麗世子,開啟了長達七代的聯姻序幕。也正因為有這層關係,蒙古對高麗的約束越來越弱,但順帝時期,高麗國幾乎是半獨立的狀態。
王顓,出生於1330年,在蒙古人的扶植下於1352年登上高麗王位,他和前幾任的國王一樣,迎娶了元朝宗室女為妃,他的王妃是元朝魏王的魯國大長公主,說起來他也是元朝的駙馬。可是,這個駙馬看到了元廷日漸衰弱,就想著謀取獨立自主。
1356年,王顓派人攻取元朝的雙城總管府,收降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李子春,李子春的兒子就是李氏朝鮮的開國太祖李成桂。從此開始,高麗與元朝的關係出現裂痕,並愈演愈烈。元順帝曾下旨廢黜王顓的王位,後來迫於形勢又下詔讓其複位。到了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王顓第一時間遣使朝貢,要求建立宗藩關係,他想借助明朝來對抗元廷。在徐達北伐大都的時候,王顓還派兵進攻東北的元軍,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明軍支持。
有鑒於王顓的忠心,朱元璋於洪武三年,遣使冊封王顓為高麗國王,令其教化才行,子孫相傳。明朝對於外藩屬國,比起元朝可要好太多了,隻要不謀反,按時朝貢,幾乎不會幹涉內政。高麗在王顓在位期間,又恢複了獨立王國的地位。此後,他為了清除把持朝政的世家大族,啟用了出身卑賤的僧侶——辛旽,並給予大力支持。在王顓的支持下,辛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大力大家族的勢力,防止土地兼並,解放奴隸,得到了百姓的擁戴,得罪了滿朝文武。王顓最終沒有能夠抵擋住流言的詆毀,處死了辛旽。
辛旽的死,並沒有讓王顓與世家大族和解。1374年八月,王顓被官宦所殺,其子王禑繼位。至於王禑的身份,李氏朝鮮編撰的高麗史料認為他是辛旽的兒子,所以稱唿為辛禑,實際上他是王顓與侍婢所生,身份低微。
王禑繼位後,正趕上朱元璋駕崩,朱標登極,他派遣使者前來吊唁,恭賀新帝即位,同時向明朝報喪,並請求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