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土地按照所有權歸屬分為官田和民田兩大類。其中明初官田數量頗多,形式多種多樣,譬如皇莊、王侯公卿賜田、軍屯、民屯、商屯、職田、學田、牧馬草場、寺院田等等,在某些地區,官田數量甚至超過民田。


    官田所有權歸屬國家,農戶隻有經營權,繳納的是地租,而民田為私產,繳納的是賦稅,其內容都是實物。若是地租與賦稅相同,官民並無差異。實則不同,官田賦重於民田,甚至十數倍。


    此外,古代不僅有賦,還有役。洪武元年定役法,田一頃出丁夫一人,不及頃者以他田足之。承佃官田的農戶不需要承擔雜役,民田則需要。總體來說,官田賦重役輕,而民田賦輕役重,孰優孰劣,因情勢而定。


    明代雜役繁多,設定隨意,成為民眾的沉重負擔,小戶人家苦於雜役之重,看到官田沒有雜役之所以寧願變賣己田而承佃官田。而具有優免權的縉紳階層,因為可以不承擔徭役,看重民田賦稅輕的優點,也更願意購置民田,這樣兩方一拍即合,造成的局麵就是民田都被集中在豪紳手中,貧苦的百姓都在耕種官田。


    然官田所求甚重,承佃農戶無以為繼,便將所佃之官田謊稱民田賣掉,購買的縉紳也樂得承認其就是民田。這樣一來,官田隻存在於紙麵上,實則已經變成民田,國家收不到應有的官田地租,也沒辦法向縉紳收取田賦,就這樣損失了收益。


    長此以往,官田逐漸流失,私有化,民田又向具有優免權的貴族、縉紳地主手中集中,國家收入日益減少,百姓負擔沉重。有明一代,從宣德開始,不少有識之士提出各種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其核心有兩條:一,弱化官田與民田的差別,即官民一則。二,簡化稅收環節,一次性統一征稅。最為著名的改革表示萬曆初年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賦稅、徭役統一按照田畝征收,並且將原來的實物征收、出勞力服役都折算成白銀,實現賦役的貨幣化,簡化了征收的環節,減少了官員中飽私囊、貪汙腐敗的機會。


    張居正身居高位,依靠皇帝的信任,強力推行一條鞭法,力圖中興。可惜人亡政息,他去世後,皇帝也沒有堅持下去,導致故態複萌,前功盡棄。另一方麵,到了萬曆初年,社會弊病積重難返,統治集團腐化墮落,利益盤根錯節,真正的改革很難推行下去。


    一條鞭法的改版——攤丁入畝,在清代工作狂皇帝雍正的直接倡導下實施,有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再加上繼任者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悠長,讓這項利國利民的政策最終落地。


    就明初的情況來看,朱標所麵臨的情況,與曆次戰亂後重建的朝代一樣,人口減少,土地大量閑置,國家收入不足,需要做的無非是提高人口數量,鼓勵墾荒,而土地兼並,賦稅不均的情況,暫時還不用考慮太多。就時代而言,朱標覺得改革明代社會,應該以清代為參照。清代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集大成者,有諸多前代的教訓和經驗可以借鑒吸收,它的各項製度更為合理。


    當然時代不同,所麵臨的客觀條件不同,各種因素也不相同,完全照搬照抄,隻會弄巧成拙。因地製宜,結合本朝具體情況,才是正確的道路。在鼓勵生產方麵,朱元璋做得很到位,他對農民的心思了解得透徹,又有嚴刑峻法約束官吏,普通百姓的生活相對還可以。


    除了延續墾荒的政策,朱標所想到的改革涉及以下幾點。


    第一,消除官田和民田的差異,同賦同役。


    第二,賦稅按照田畝數收,有田則繳稅,田多多繳,田少少繳,無田則不繳。


    第三,簡化徭役種類,將徭役折成實物稅,與均攤到田畝之中,一並征收。


    第四,廢除一切事前的優免特權,改為事後補償。天下凡有田者都要按同一標準納稅,無一例外。原本有優免特權的,待核準後定額退迴,以防止利用優免權隱匿土地,避免國家收入減少、百姓負擔過重。


    這樣的要求是否能夠貫徹實施,還有待與朝臣討論,至於如何有效實施,這就需要古人自己的智慧了,反正朱標是自認力不能及。


    此外還有解決實物繳稅的征收、運輸損耗以及貨幣征稅等等問題,在明代的發展過程中已有相應的辦法,隻是過於細碎,朱標也隻是知道個大概,具體辦法當然是找飽學有識之士來想。


    朱標身為皇帝,不可能凡事親力親為, 他需要做的就是出個概念,把握大方向,為真正幹事兒的人撐腰,以求把好的製度落實下去。


    無論如何改革,朱標所處的明代終究還是封建社會、階級社會,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消除的,隻能盡力緩解。明代的地主階級,主要分成三類,即貴族地主、官紳地主以及庶民地主。貴族地主包括皇室、諸王、公主以及勳臣貴戚,簡單來說就是有世襲爵位的人。這些人位於統治階層的最上層,有全麵的免稅免役特權,而且階層相對固定,很難流動,這些人的奢侈程度最甚,是典型的寄生蟲。


    官紳地主,就是憑借高民一等的官身或者士身獲得土地,有一定的優免權。這個階層相比於貴族階層,流動性大一些,普通人可以通過科舉當官,進入該階層,被貶失勢的官員也有可能退出該階層。


    庶民地主,一般沒有特殊身份,與普通農戶無異,但是通過各種方式占有不少土地。這一地主階層的流動性最強,他們與自耕農、佃農之間的變換最為頻繁。


    階層的流動,意味著有上升通道,底層的人有奮鬥的積極性,社會更具活力,這比之更早的世家門閥時代,要強得多。


    朱標施行改革,對於貴族地主的利益觸動是最大的,改革的最大阻力也來源於他們。這一階層的人與朱標存在千絲萬縷的聯係,他的妻子、弟弟妹妹、各位公侯叔伯都身處其中,人情關係很難處理。但是,這一階層必須要壓製,否則改革就會淪為空談,這正好與他一直琢磨的宗室製度改革相契合。


    看著紙上寫的幾條綱要,朱標自顧自地點了點頭,向後一靠,閉目養神起來。這樣的大動作,顯然不是可以直接拿出來在朝會上討論的,需要事先探探口風,找幾個得力之人來查漏補缺,以免脫離實際,貽笑大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一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一叁並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