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怎麽也沒想到,短短一天的功夫,臨濠民間就流傳出一個故事——太子、秦王、晉王、燕王,祭拜皇陵,表麵上不露聲色,在神牌前演的都是場麵活兒,實際上四人在偏殿無人之時,抱頭痛哭,完全不顧皇家的儀態,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真是孝子賢孫啊!


    迴去的路上,朱標特意將朱棣叫上車,與買的裏八剌,三人同行。


    “老四,《詩經》讀得如何?”


    “嗯,差不多吧。”朱棣小心迴答。


    “詩之風雅頌,有何不同?”


    朱棣沉思片刻,緩緩答道:“大哥,我以為,風雅頌各有其妙。風者,民風也,記述老百姓的生活與情感,最為樸實無華,卻也最為真摯動人。雅者,正聲也,多出自士大夫之手,其文辭華美,意蘊深遠,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文化與思想。頌者,祭祀之歌也,莊重肅穆,體現了對先祖與神靈的崇敬。”


    朱標點頭表示讚同,又問:“那你如何看待先生所說的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呢?”


    朱棣遲疑半晌,迴道:“我說不上來。”


    朱標沉吟片刻,說:“用一句話概括,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觀之可知民間疾苦。如你所說,十五國風最接近民心,最能體現民間的真實情感,是民生的真實寫照,也是朝廷最應該關心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相比於三頌、二雅,更應該熟讀十五國風。”


    “我明白了。”


    “今天的話,希望你能銘記於心,教之子孫,保大明萬世基業。”


    “放心吧大哥,我記住了。”朱棣點點頭。一旁的買的裏八剌,也暗自點頭,心中對於《詩經》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三人各有所思,再也沒說話。今日一番痛說革命家史,主要是敲打三位弟弟,讓他們意識到大明江山來之不易。從曆史上看,在關心社稷民生方麵,三王之中當然是朱棣排第一。登上帝位,責任不一樣了,看問題的角度、做事情的方法也隨之改變,永樂盛世多少也能證明這一點。


    秦王和晉王在這方麵就差得很遠,就藩之後,多有不法之舉,攪得藩國之內烏煙瘴氣,民怨沸騰。老二荒誕不經,老三脾氣暴躁,若是朱棣當不了皇帝,會不會也如秦晉二王一樣,不守國法,肆意妄為呢?朱標不敢保證,所以一直以來,抓住機會就要教育他們三個。


    “在中都最重要的行程結束了,好無聊哦。”朱標在行宮翻著書,自言自語道。


    “殿下,要不要去城外走走?”一旁的秦順建議。


    “城外有啥?”


    “城外有……”秦順一時答不上來,想了想說,“城外有人!”


    “你小子淨說廢話,人有什麽看頭?這年頭哪兒沒有人啊!”朱標笑罵道,隨即把書扔在一邊,“不過呢,城外能看到城裏看不到的東西。走吧,出去轉轉。”


    “殿下自己去?”


    “咋地?你不去?”


    “小的意思是,其他三位殿下呢?”


    “他們呐?不叫了,咱們單獨出去轉轉。”


    朱標、秦順外加李大力,三人騎馬從南門出了城,一路前行。一開始走大路,後來改走小路,不知不覺來到了一片農田之中。


    這個時節,臨濠所處的江淮之間,還沒有開始播種早稻,隻是一片收割後的景象。不過,不遠處有一位看上去有些年紀的老者在勞作。


    讓李大力就在原地看著馬,朱標和秦順走到田間地頭,有意和老者說上幾句話。就像前世朱標在電視劇裏看到的帝王將相微服民間一樣。


    “老丈,這是在為春耕除草啊?”朱標明知故問道。


    “是啊。”老者答。


    朱標問:“就您一個人?怎麽不讓兒子來幹呢?”


    老者答:“家裏獨苗一個,他娘寶貝得很。這點兒活兒,咱這個人就幹了。”


    朱標笑問:“養兒防老嘛,我看老丈的相貌,應該多子多孫的。”


    老者答:“生多了養不起啊。你沒聽說過嗎?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再說了,人頭稅,咱也交不起啊!”


    朱標問:“這臨濠府不是皇帝的老家嗎?朝廷不是說免交錢糧嗎?”


    老者答:“你這話沒錯。誰也沒想到咱這個地方出了皇帝了,鄉親們都覺得臉上有光啊!皇帝老爺吃過苦,念舊情,免了咱們的稅。可萬一哪天,皇帝老爺錢不夠花、糧不夠吃,說不定就不免稅了。到時候家口人多了,就成累贅嘍。”


    朱標答:“天下那麽大,再怎麽樣,皇帝也不缺臨濠府這點兒錢糧吧。”


    老者答:“那可說不準。以前,朝廷三天兩頭地加稅,皇帝過生日啊,皇帝媳婦兒過生日啊,皇帝他娘過生日啊,咱們都得孝敬!”


    老者指了指腳下的土地:“現在靠著這塊兒地,一家人吃飯不愁,還能攢點兒糧食,老漢我知足了。”


    朱標躬身施禮:“多謝老丈,受教了。”老者笑了笑沒說話,又忙起了手裏的活計。


    “殿下,咱們現在去哪兒?還往前走?”秦順跟在後麵問道。


    “哪兒也不去了,迴城。”朱標淡淡地說。


    從出城到迴城,大概也就兩個時辰,朱標再迴到行宮的書房,心情說不上是好是壞。


    老者的話,道出了大多數底層人民的無奈。按人頭交稅,極大地限製了人口增長。生的太多,養不起,交不起稅,反而搞得傾家蕩產。連臨濠這樣多年免稅的地方,老百姓都抱著這樣的心思,可以想見其他地方,窮人的生育意願得有多低。


    經過元末亂世的天災人禍,人口大減是不爭的事實。臨濠府的繁榮景象,那也是因為強製遷移了很多江浙一帶的富戶,才有的局麵。陝西、甘肅、河西走廊一帶,人煙稀少,無法形成規模的村落和城鎮,想要長期經營是十分困難,更遑論進軍新疆和青海一帶。沒有足夠的人口基礎,何談統治,所以這些地區的統治政策就是羈縻。


    曆史上,這樣的狀況一直到清朝才得以改變。一方麵是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王朝,積極地與其他少數民族聯姻,關係更近一些,另一方麵則是高產作物的引入和廣泛種植,進而帶的人口增長。有更多的人力能夠進行西部大開發,站穩腳跟,這才有了清朝的廣闊疆域。


    如今穿越而來的朱標,提前兩百多年,為明朝帶來了土豆、紅薯兩種高產作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粗糧的產量,在條件惡劣地方,總是比水稻和小麥來得更實在,也更容易種植。這樣的話,糧食基本能夠在當地自給自足,若是再施行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鼓勵生育。朱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明的有效控製區域,一定會大大向外擴展。這一策略不僅適用於西北,也適用於漠北和東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一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一叁並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