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憶苦思甜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哥兒四個拜禮結束後,是中立行大都督府、中立府、衛所等官員祭拜,崇禮侯買的裏八剌也被安排在其中。
朱標四人退到偏殿更換常服,喝茶稍事休息。
“皇陵真氣派,我還是第一次見識!爺爺奶奶在天之靈,一定會很欣慰。”朱棣感慨。
朱標說;“足見父皇的一片孝心。我們,以及後世子孫都要銘記在心,時刻感念。”
“大哥,你說我的百年之所能不能也如此氣派?”朱棣煞有介事地問。
朱標一口茶水噴了出來,他心想:老四,你才多大個人啊,就想著身後事啦!親王陵寢製度我不熟悉,能不能像皇陵一樣氣派暫且不說。不過,世上再無老四你的長陵那是可以肯定的,即便還叫長陵,那也是你大哥我的百年之所,嘿嘿!
“老四,別胡說。陵寢之事,朝廷已有定製,豈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朱棡出言阻止。
“我就是隨便說說。三哥,幹嘛那麽認真嘛!”朱棣嘟囔著。
朱棡本欲再言,卻被朱標阻止。
朱標對朱棣說:“老四,父皇之所以為皇祖修建這樣的陵寢,一方麵是彰顯我大明國力強盛,另一方麵,也是最重要的,是父皇對皇祖的補償和對自己的安慰。”
“補償?安慰?”朱棣撓撓頭,不解其意。
“看來,我得給你上一課了。老二,老三,你們也聽聽。”朱標招唿著。
“這些我也是聽父皇說的。咱們朱家,世代務農,不求高官顯貴,隻為全家能吃上飽飯。前元朝廷,苛捐雜稅甚多,貪官汙吏層層盤剝,老百姓日子過得艱難。咱們家被朝廷定為金戶,就是定時定量給朝廷上交金子。”
“一開始還行,金子按時交,再賠上一點兒,全家能享一年溫飽太平。可是。金子不是莊稼,收了一茬還能再種,是金子總有挖光的一天。到了皇祖的時候,咱家就再也交不上金子了。可是,稅吏哪管你這些困難,仍就按時上門討要。沒有金子,他們就沒收土地,沒了土地就拿東西抵償。沒多久,家裏凡是能值幾個錢的東西都被他們拿走了。”
“這群王八蛋,該殺!”朱樉罵道。
“當時,皇祖膝下四男兩女,父皇也在其中。全家大小八張嘴,沒有土地,沒有糧食,日子過不下去。然而皇祖更擔心的是,那些稅吏眼見家裏沒了東西,便會打起人的主意……”
“他們竟敢?”朱棣拳頭緊握,牙齒咬得咯咯響。
“於是,皇祖帶著全家從泗州逃亡,輾轉來到臨濠。在臨濠雖然沒了稅吏的逼迫,但完全陌生的他鄉之地,舉目無親,真可謂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最要命的是,與泗州的時候一樣,咱家沒有土地。”
“那爺爺奶奶是怎麽熬過來的?”朱棣追問。
“那時天下大亂之勢已現,再加上各種天災,好些土地都荒蕪了。皇祖找了個僻靜的無主之地,下了大力氣開荒,終於有所收獲,一家人不用再餓肚子了。”
“本來想憑這點土兒地,勉強度日,哪怕有一天官府的人來了,隻要確認了土地權屬,交稅也是天經地義。可是,來的不僅有官府的人,還有自稱是土地所有者的人。”
“那人看上了皇祖好不容易開墾的荒地,想要以物歸原主的名義無償占有。皇祖當然不願意,可是他們官紳勾結,拿出了所謂的憑據,逼著皇祖歸還土地,否則就要抓去坐牢。咱們家在臨濠是初來乍到,又是貧民百姓,哪裏對抗得過官府。就這樣土地沒了,一家人的口糧又沒了著落。”
“皇祖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不斷地尋找新的無主荒地,開墾種莊稼。大伯父、二伯父見家裏的日子不好過,成人後就入贅別家,大姑也被皇祖送與王家做了童養媳,二姑嫁給了表哥的父親李真。隻有三伯父、三伯母和父皇留在家中。父皇小小年紀就去給地主家放牛,沒有工錢,但能管一頓飯,也算減家庭負擔。”
“可恨的是,咱們家每次把新地伺候熟了,有了收成,所謂的主人就來了,硬把土地收了迴去。如此循環往複,直到皇祖考妣去世,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兒土地,甚至連下葬的三尺之地都沒有。三伯父和父皇到那地主家跪求了一天一夜,也沒有得到半尺黃土。多虧鄉鄰有位好心人,給了一小塊兒荒田,皇祖考妣才得以入土為安。”
“大哥……”朱棣嗚嗚地哭了起來。朱樉、朱棡也有些哽咽。
“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待父皇成就霸業,皇祖考妣已仙逝多年,為感念皇祖考妣的養育之恩,特重修墳塋。陵園宏偉、四時祭享、親臨祭拜,是父皇對皇祖考妣生前沒有享福的一種補償,也是對自己不能盡孝於膝下的一種安慰。”
“咱們家從一介貧民躍升為天下之主,有賴父皇的艱苦奮鬥,這其中也少不了祖宗的庇佑。父皇常說,咱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咱們的爹是皇帝,所以從小就高居雲端、錦衣玉食,不像他小時候吃了上頓沒下頓。”
“我想,我們應該知足。在享受奢華生活的同時,不能忘記先輩所受的苦難,要體念民生的艱難,為朝廷出力,為父皇分憂。這也是此次北巡,咱們一起吃民間飯食的原因——憶苦思甜。咱們這代人以及將來的朱家子孫,既然生前享了福,身後之事應當從簡,愛惜民力。四弟以為如何?”
“嗯,嗯。大哥說得對。”朱棣抹著眼淚,點頭答道。
“任何人都可以不關心民生,咱們朱家人不能不關心,因為天下是咱們家的,是父皇留給子孫後代的基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要時刻謹記。”
“不說光大祖業,隻要能守住這天下,就算是對列祖列宗最好的報答。看看鞏義趙宋的皇陵,當年必然也是窮天下之能工巧匠,輝煌壯麗,寄托了趙家後代對祖宗的哀思。可一朝國破,基業盡失,不過數十年就破敗成如今的模樣,碑毀陵破,無人在意。”
“所以說,要想生前身後長享太平,就要守住大明的江山,維護祖宗的基業,猶如日月一般,亙古不變。”
說到這兒,朱標站起身來,高喊道:“有沒有信心?”
“有!”朱樉、朱棡和朱棣也站起身來,高聲答道。
就在此時,秦順入殿稟奏,看到太子以及三位王爺淚眼朦朧的,一時間摸不著頭腦,愣在原地,忘了奏事。
朱標問道:“順子,什麽事兒?”
“啊!請殿下恕罪。”秦順跪地直唿。
“說事兒。”
“殿下,謁陵典禮結束,該返程了。”
朱標兄弟四人略整理了一下衣著,平複一下情緒。來到殿外,接見眾官員,其中不乏心細之人,發現了幾位皇子的異樣。
朱標四人退到偏殿更換常服,喝茶稍事休息。
“皇陵真氣派,我還是第一次見識!爺爺奶奶在天之靈,一定會很欣慰。”朱棣感慨。
朱標說;“足見父皇的一片孝心。我們,以及後世子孫都要銘記在心,時刻感念。”
“大哥,你說我的百年之所能不能也如此氣派?”朱棣煞有介事地問。
朱標一口茶水噴了出來,他心想:老四,你才多大個人啊,就想著身後事啦!親王陵寢製度我不熟悉,能不能像皇陵一樣氣派暫且不說。不過,世上再無老四你的長陵那是可以肯定的,即便還叫長陵,那也是你大哥我的百年之所,嘿嘿!
“老四,別胡說。陵寢之事,朝廷已有定製,豈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朱棡出言阻止。
“我就是隨便說說。三哥,幹嘛那麽認真嘛!”朱棣嘟囔著。
朱棡本欲再言,卻被朱標阻止。
朱標對朱棣說:“老四,父皇之所以為皇祖修建這樣的陵寢,一方麵是彰顯我大明國力強盛,另一方麵,也是最重要的,是父皇對皇祖的補償和對自己的安慰。”
“補償?安慰?”朱棣撓撓頭,不解其意。
“看來,我得給你上一課了。老二,老三,你們也聽聽。”朱標招唿著。
“這些我也是聽父皇說的。咱們朱家,世代務農,不求高官顯貴,隻為全家能吃上飽飯。前元朝廷,苛捐雜稅甚多,貪官汙吏層層盤剝,老百姓日子過得艱難。咱們家被朝廷定為金戶,就是定時定量給朝廷上交金子。”
“一開始還行,金子按時交,再賠上一點兒,全家能享一年溫飽太平。可是。金子不是莊稼,收了一茬還能再種,是金子總有挖光的一天。到了皇祖的時候,咱家就再也交不上金子了。可是,稅吏哪管你這些困難,仍就按時上門討要。沒有金子,他們就沒收土地,沒了土地就拿東西抵償。沒多久,家裏凡是能值幾個錢的東西都被他們拿走了。”
“這群王八蛋,該殺!”朱樉罵道。
“當時,皇祖膝下四男兩女,父皇也在其中。全家大小八張嘴,沒有土地,沒有糧食,日子過不下去。然而皇祖更擔心的是,那些稅吏眼見家裏沒了東西,便會打起人的主意……”
“他們竟敢?”朱棣拳頭緊握,牙齒咬得咯咯響。
“於是,皇祖帶著全家從泗州逃亡,輾轉來到臨濠。在臨濠雖然沒了稅吏的逼迫,但完全陌生的他鄉之地,舉目無親,真可謂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最要命的是,與泗州的時候一樣,咱家沒有土地。”
“那爺爺奶奶是怎麽熬過來的?”朱棣追問。
“那時天下大亂之勢已現,再加上各種天災,好些土地都荒蕪了。皇祖找了個僻靜的無主之地,下了大力氣開荒,終於有所收獲,一家人不用再餓肚子了。”
“本來想憑這點土兒地,勉強度日,哪怕有一天官府的人來了,隻要確認了土地權屬,交稅也是天經地義。可是,來的不僅有官府的人,還有自稱是土地所有者的人。”
“那人看上了皇祖好不容易開墾的荒地,想要以物歸原主的名義無償占有。皇祖當然不願意,可是他們官紳勾結,拿出了所謂的憑據,逼著皇祖歸還土地,否則就要抓去坐牢。咱們家在臨濠是初來乍到,又是貧民百姓,哪裏對抗得過官府。就這樣土地沒了,一家人的口糧又沒了著落。”
“皇祖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不斷地尋找新的無主荒地,開墾種莊稼。大伯父、二伯父見家裏的日子不好過,成人後就入贅別家,大姑也被皇祖送與王家做了童養媳,二姑嫁給了表哥的父親李真。隻有三伯父、三伯母和父皇留在家中。父皇小小年紀就去給地主家放牛,沒有工錢,但能管一頓飯,也算減家庭負擔。”
“可恨的是,咱們家每次把新地伺候熟了,有了收成,所謂的主人就來了,硬把土地收了迴去。如此循環往複,直到皇祖考妣去世,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兒土地,甚至連下葬的三尺之地都沒有。三伯父和父皇到那地主家跪求了一天一夜,也沒有得到半尺黃土。多虧鄉鄰有位好心人,給了一小塊兒荒田,皇祖考妣才得以入土為安。”
“大哥……”朱棣嗚嗚地哭了起來。朱樉、朱棡也有些哽咽。
“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待父皇成就霸業,皇祖考妣已仙逝多年,為感念皇祖考妣的養育之恩,特重修墳塋。陵園宏偉、四時祭享、親臨祭拜,是父皇對皇祖考妣生前沒有享福的一種補償,也是對自己不能盡孝於膝下的一種安慰。”
“咱們家從一介貧民躍升為天下之主,有賴父皇的艱苦奮鬥,這其中也少不了祖宗的庇佑。父皇常說,咱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咱們的爹是皇帝,所以從小就高居雲端、錦衣玉食,不像他小時候吃了上頓沒下頓。”
“我想,我們應該知足。在享受奢華生活的同時,不能忘記先輩所受的苦難,要體念民生的艱難,為朝廷出力,為父皇分憂。這也是此次北巡,咱們一起吃民間飯食的原因——憶苦思甜。咱們這代人以及將來的朱家子孫,既然生前享了福,身後之事應當從簡,愛惜民力。四弟以為如何?”
“嗯,嗯。大哥說得對。”朱棣抹著眼淚,點頭答道。
“任何人都可以不關心民生,咱們朱家人不能不關心,因為天下是咱們家的,是父皇留給子孫後代的基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要時刻謹記。”
“不說光大祖業,隻要能守住這天下,就算是對列祖列宗最好的報答。看看鞏義趙宋的皇陵,當年必然也是窮天下之能工巧匠,輝煌壯麗,寄托了趙家後代對祖宗的哀思。可一朝國破,基業盡失,不過數十年就破敗成如今的模樣,碑毀陵破,無人在意。”
“所以說,要想生前身後長享太平,就要守住大明的江山,維護祖宗的基業,猶如日月一般,亙古不變。”
說到這兒,朱標站起身來,高喊道:“有沒有信心?”
“有!”朱樉、朱棡和朱棣也站起身來,高聲答道。
就在此時,秦順入殿稟奏,看到太子以及三位王爺淚眼朦朧的,一時間摸不著頭腦,愣在原地,忘了奏事。
朱標問道:“順子,什麽事兒?”
“啊!請殿下恕罪。”秦順跪地直唿。
“說事兒。”
“殿下,謁陵典禮結束,該返程了。”
朱標兄弟四人略整理了一下衣著,平複一下情緒。來到殿外,接見眾官員,其中不乏心細之人,發現了幾位皇子的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