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書省值班房。


    “胡左丞,眼下開封府黃河決口百餘丈,淹沒房屋、田地無數,數以萬計的百姓無家可歸。該怎麽辦啊?”工部尚書張允一臉焦急地問。


    “這個本官知道。宋大人,戶部那邊怎麽樣?”胡惟庸問。


    “戶部籌措了一些賑災糧食,能解一時之難。倘若決口不能及時封堵,災情擴大,那……”戶部尚書宋冕迴道,“胡大人,陛下三天沒上朝了,可有旨意嗎?”


    “上位龍體欠安,不見外臣。”胡惟庸迴答。


    “胡大人,這災情如火,災民嗷嗷待哺,耽誤不得啊!”張允插言道。


    “折子已經遞進去了,其他的,本官屬實無奈。”胡惟庸兩手一攤。有朱元璋這麽一個事必躬親的強勢皇帝,中書省也變成了秘書室。之前還有太子監國,能當半個家,眼下卻找不到做主的人。就此事,他特意去問了韓國公。李善長的意思是,折子既然遞進去了,那就等旨意吧。但該準備的,必須提前準備好,一旦有了旨意,立馬行動。


    所以這幾日,他一邊等聖旨,一邊著令戶部和工部,做好賑災的準備,現在已經是七七八八了。就在三人討論的時候,王祈年進了門。


    胡惟庸由於坐在正麵,第一時間就發現了,心中了然,這必定是皇帝有旨意。


    王祈年進門,走到中間,轉身正對門口高唱皇帝爺口諭,胡惟庸、張允、宋冕三人並排跪接。


    “說與中書省知道,開封的災情火急火燎,就照你們的法子去辦。今日後,朝會先歇了,小事兒你們中書省自己看著辦,大事轉呈太子處置,不要上奏了。”


    “臣遵旨。”三人齊唿。


    王祈年剛要轉身離去,被胡惟庸叫住了。


    “王公公留步。”胡惟庸說著緊走兩步。


    “胡大人,有事兒?”王祈年問。


    “上位這是?”胡惟庸試探地問。


    “胡大人,莫要為難小人啊!”王祈年說完,快步離開。


    胡惟庸問沒有再多言,王祈年的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宮裏肯定發生了大事。以他朱元璋的了解,決不會無緣無故停了朝會,甚至連奏折都不批了。


    “陛下的旨意,二位大人都聽到了。那就照此辦理吧,災情不等人。”


    “是。”


    送走了張允和宋冕兩位尚書,胡惟庸急急離開中書省,直奔韓國公府。


    又在中都待了兩天,朱標實在百無聊賴,每天無事可做,還有點兒想念在宮裏的日子,看看奏折,逗逗兒子,一天也就過去了。


    其他四位呢?秦王朱樉帶著燕王朱棣、崇禮侯買的裏八剌天天在街上逛吃逛吃,好不快活,都是朱樉買單。晉王朱棡偶爾湊一湊熱鬧,大部分時間是貓在屋裏看書。隨行的官員,朱標也給他們放了假,想幹嘛幹嘛。


    這一天,朱標四仰八叉地躺在床上,臉上蓋著書,睡得正香。門外,秦順叫了聲兒,見沒人答應,又敲了敲門,把動靜兒弄得大了些。


    啪嗒,書掉在地上,朱標一下子坐起身來,搖了搖有些昏昏的腦袋,摸了摸腦門,流了不少汗。


    “怎麽會做這樣的夢呢?應該不會是真的。”朱標自言自語地說。此時他才聽到外麵有人敲門,於是喊了聲進來。


    秦順聞聲推門而入,手裏端著一個托盤。


    “殿下,這是中書省轉呈的折子。”


    “中書省送來的?你確定是奏折?”朱標好奇地問。從離開南京到現在,他從沒收到任何奏折。就算他是監國,可宮裏有皇帝在,也不用遞給他!要是送抄本,那就更多此一舉了。


    “是的,殿下。”秦順迴答。


    “何人送來的?給孤叫進來。”


    秦順出門,叫了一名官員進來。看補子,是個七品小官。


    “臣,中書省左司都事徐鐸,參見太子殿下。”


    “起來吧。中書省給孤轉呈奏折,是陛下的旨意?”


    “臣遵胡左丞之命,轉送奏折,其餘不知。”徐鐸迴答。


    “知道了。你辛苦了,下去吧。”


    “臣告退。”


    朱標知道胡惟庸沒有托徐鐸帶什麽話,這個徐鐸純粹就是個跑腿的,其他一概不知。


    “把奏折過來。”


    一旁的秦順將托盤舉到朱標眼前,裏麵有四本折子,朱標仔細一看,就發現其中一本邊緣的顏色與其他三本不一樣,立即將它抽了出來,那是一本啟本。


    “原來如此。”朱標合上啟本,“順子,你去安排徐鐸在行宮住下。”秦順應聲而去。


    啟本是胡惟庸遞上來的,裏麵複述了朱元璋的口諭。奏折的往來,由錦衣衛負責傳遞,而徐鐸則是中書省為朱標找的一個助手,協助處理文書。


    “出來了也閑不著!哎!”朱標歎了一聲,放下啟本,拿起一本奏折看了起來。


    中書省轉呈的三個奏折,第一份是關於河南開封府大黃寺附近黃河河段決口的。詔令河南行省參政安然募集民夫,封堵決口,工部派人協助,戶部籌措賑災糧食,運往災區。


    第二份是廣東匪首王官堅,聚眾造反,攻陷會同縣。會同縣縣丞僥幸逃脫,請海南衛出兵。官兵光複縣城,抓捕王官堅及同謀七十多人,奏請處置。中書省擬謀反重罪,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第三份則是大都督府的奏折。方國珍既逝,原麾下眾人,群龍無首。特遣靖海侯吳禎,前往收攏溫州、台州、明州三地的方國珍舊部,納入軍籍。詔衛國公鄧愈、中山侯湯和還京。


    第一份已經有了詔命,無需多言。第二份寫了準字。第三份,關於收籍方國珍舊部,批示——仔細甄別,謹防誣民為兵,有犯者,嚴懲不貸。


    其他兩份不用操心,但是第一份奏折所說的開封府大水,朱標記在心上了。既然在中都百無聊賴,那還不如早點兒啟程,趕到災區去,盯著地方官員把賑災救災的事情落到實處。


    於是,當晚朱標叫來了朱樉三人,說明了開封府的情況,並提出明天收拾一下,盡快啟程。這三人當然沒有意見,表示最快明天下午就可以出發。議罷,朱標將啟程的打算告知了中書省參政丁玉以及臨濠知府丁宇。


    第二天下午,朱標一行人便離開了中都新城,一路向北而行。這段路途,朱標不打算多停留,盡量加快腳步。


    在顛簸的車上,朱標實在暈得難受,隻能閉目養神。閑著無事,他迴想起胡惟庸的啟本,仔細琢磨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便宜老爹,這次竟然如此放手,大事小情的不管不問,有些匪夷所思。此時他的心中,突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他努力地搖了搖頭,試圖否定心中的想法。朱元璋在軍中打熬多年,身體非常健壯,平日裏很少生病。但朱標又想到了另外一層,越是這種平時不怎麽生病的人,一旦生了病,就絕對小不了。況且,宮中沒有傳出任何消息,這本身也有點兒奇怪,就連剛剛收到的常秀的信,也隻字未提,這樣他更加無法釋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一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一叁並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