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借題發揮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接話說:“這樣也堵上了那些文人的嘴,你小子鬼主意不少啊。那就這樣,檢校裁撤,儀鸞司改為錦衣衛指揮使司。”
“父皇英明。有了錦衣衛這樣的一個情報組織,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在京師還是在地方,文臣或者武將,我們都能夠事先有所準備,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錦衣衛雖然直屬皇帝,是為親軍,但行事必須合乎朝廷法度,至少明麵兒上是這樣。而且人員的選拔要慎之又慎,層層篩選。從將領到士卒務必家世清白,以忠君為第一要務。至於功臣子弟,兒臣以為就不要用了,畢竟錦衣衛事關機密,有他們在親軍都尉府就足夠了。”
“嗯?”朱元璋會心一笑,說,“錦衣衛從京師各衛中擇武威健碩者充任。你打算要多少人?指揮使有人選了嗎?”
朱標迴答:“錦衣衛初立,不宜張揚,設前中後左右五所,總計5600人,如有必要,增加下轄千戶所,將校設置與其他衛所一樣,不過軍容服飾有所區別。至於錦衣衛指揮使的人選,事關者大,兒臣豈敢僭越,請父皇指任。”說到最後,朱標躬身施禮。
“嗯。”朱元璋點點頭,對朱標說,“你說得對,指揮使一職,非同小可,需選擇得力之人,讓咱考慮考慮。”
朱標本來想好了人選——羽林衛指揮使毛驤,曆史上第一任錦衣衛指揮使。可是話到嘴邊又咽了迴去,他猛然想到,錦衣衛可不是什麽隨便的隊伍,事涉皇帝,自己若是推薦了人選,豈不是讓便宜老爹覺得自己與被薦者有什麽關係,平白受了猜忌,就算自己是親兒子,也得講究分寸。
果然,他的說辭讓便宜老爹麵露喜色,心中暗自慶幸。朱標決定錦衣衛的建議到此為止,暫時不摻和錦衣衛的任何事,本想安排張三等人升入錦衣衛,專門負責軍械製造,也就此打住,先觀察一陣再說。
朱標沉默了一會兒,開口說:“父皇,兒臣還有些想法,不知當不當講。”
“還有想法?說出來聽聽。”
朱標清了清嗓子說:“父皇,設置錦衣衛固然對國家社稷來說很有必要,但是長治久安之策並不在此。咱們朱家作為天下之主,每一個繼位之君,都肩負著安定天子的責任。”
朱元璋點點頭表示讚同。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惡,下必不為。皇帝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天下,其人務必要謹慎修身,勤於政務,是為萬民之表率。有仁君在朝,國家就有了安定的基礎。”
“這個嘛,話是這麽說沒錯。可是,咱也管不了那麽遙遠的事情。”朱元璋歎了口氣,“就拿現在來說吧,你是太子,咱培養你做接班人。現在你有了雄英,他是你的接班人,咱也能幫忙看著。可是再往後呢,你我都無能為了。”
“父皇說的是,子孫難免有頑劣之徒。但縱使如此,也不能讓他輕易毀了我大明江山,失了我大明基業。所以,有些個事兒得提前考慮,早做打算。”
“你說說,有哪些事兒?”
“首先,兵權必須掌握在皇帝手中,就算不是全部,也是絕對的精銳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帝業穩固。”朱標特意在皇帝二字上加重了語氣,朱元璋自然聽得出來,朱標又要提親王掌兵的事情。
“親王就藩領兵,鎮守一方的決策,兒臣是絕對擁護的。”朱標強調,“這是當前時局的需要。不過,兒臣以為,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就藩領兵的封賞,僅給予父皇的兒子,也就是諸位弟弟們。”
“此話怎講?”這個論點,朱元璋第一次聽到,好奇地問。
“冊封諸位弟弟為就藩親王,世襲罔替。而後繼之君的子嗣,亦封親王,但僅為一世,並非世襲罔替,且一律居住在京師,不就藩,不領兵。世襲親王的子嗣,除世子承繼外,其餘封郡王,亦僅為一世。對於其中德行不檢、違法亂紀的,皇帝可以降等甚至奪爵,以示懲戒。如此就可以大大減少親王、郡王等宗室皇族的數量,減輕朝廷的供養負擔。”
“而且,留在京師的宗室子孫,可以為官,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世襲親王子孫,亦可在藩國封地內為官,但限於郡王以下。”
“這個問題咱再考慮考慮,還有別的嗎?”朱元璋麵對朱標的老生常談,仍然不予正麵迴複,打算先含糊過去。不過這一次他的接受度又高了一些,畢竟朱標這次的建議與他現有的國策並不違背。至於後世子孫的繼承問題,朱標的法子也說得過去,他真的打算好好斟酌一下。
朱標也不爭辯,來日方長,有的是時間慢慢滲透,於是轉而繼續說:“隻要牢牢控製住軍隊,皇權帝業的一半就保住了,另一半就是文人或者說讀書人。治理一個偌大的國家,不可能隻靠皇帝一人,光有強悍的軍隊,隻能是讓人畏懼,而不能心悅誠服。一眾官員就是朝廷華育百姓的執行者,讓聖德遠播四方,海內臣服。這些官員來自哪裏?自然是讀書人。”
“如今國朝初立,急需各種賢才,為朝廷效力,唯恐來應召的人不夠多,來得不夠快。然而,天下的官員缺額是有限的,一旦填滿了,就無法再吸引讀書人來為朝廷服務。如此,那些不得誌讀書人容易心生怨念,被邪門歪道所蠱惑,那樣天下就會大亂。”
“所以,朝廷即便無法任用所有的讀書人,也應該給予其希望,籠絡住這些人。科舉,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讓那些人在浩瀚的典籍中,青絲變白發,無暇他顧。科舉的第一要務不是為國選才,而是牢籠誌士,結天下讀書人的歡心。”
朱標偷瞄了一眼便宜老爹,趕緊補上一句:“普通百姓,當然也是不能虧待的。可是,說句大不敬的話,請父皇恕罪。”
“你說。”朱元璋語氣平和地說。
“即便是個別地方的老百姓不堪苛政,揭竿而起。隻要沒有讀書人的幫助,他們頂多就是流寇,成不了氣候,朝廷自然穩如泰山,大明的基業也牢不可破。”
這話聽得朱元璋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的。他是泥腿子放牛娃出身,加入紅巾起義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迴頭想想,要是沒有李善長、葉琛、宋濂以及劉基等讀書人的輔佐,他如何能夠成就帝業,很可能像許許多多自立山頭的紅巾軍一樣,被別人吞並消滅。
“你的意思是恢複科舉取仕?”朱元璋頓了頓,整理了一下思緒,問道。
“這是必然的,科舉取士,相對來說最為公平,但也不急於一時。朝廷應該大力發展文教,從底層培養忠君愛國的有用之才。”
“父皇英明。有了錦衣衛這樣的一個情報組織,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在京師還是在地方,文臣或者武將,我們都能夠事先有所準備,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錦衣衛雖然直屬皇帝,是為親軍,但行事必須合乎朝廷法度,至少明麵兒上是這樣。而且人員的選拔要慎之又慎,層層篩選。從將領到士卒務必家世清白,以忠君為第一要務。至於功臣子弟,兒臣以為就不要用了,畢竟錦衣衛事關機密,有他們在親軍都尉府就足夠了。”
“嗯?”朱元璋會心一笑,說,“錦衣衛從京師各衛中擇武威健碩者充任。你打算要多少人?指揮使有人選了嗎?”
朱標迴答:“錦衣衛初立,不宜張揚,設前中後左右五所,總計5600人,如有必要,增加下轄千戶所,將校設置與其他衛所一樣,不過軍容服飾有所區別。至於錦衣衛指揮使的人選,事關者大,兒臣豈敢僭越,請父皇指任。”說到最後,朱標躬身施禮。
“嗯。”朱元璋點點頭,對朱標說,“你說得對,指揮使一職,非同小可,需選擇得力之人,讓咱考慮考慮。”
朱標本來想好了人選——羽林衛指揮使毛驤,曆史上第一任錦衣衛指揮使。可是話到嘴邊又咽了迴去,他猛然想到,錦衣衛可不是什麽隨便的隊伍,事涉皇帝,自己若是推薦了人選,豈不是讓便宜老爹覺得自己與被薦者有什麽關係,平白受了猜忌,就算自己是親兒子,也得講究分寸。
果然,他的說辭讓便宜老爹麵露喜色,心中暗自慶幸。朱標決定錦衣衛的建議到此為止,暫時不摻和錦衣衛的任何事,本想安排張三等人升入錦衣衛,專門負責軍械製造,也就此打住,先觀察一陣再說。
朱標沉默了一會兒,開口說:“父皇,兒臣還有些想法,不知當不當講。”
“還有想法?說出來聽聽。”
朱標清了清嗓子說:“父皇,設置錦衣衛固然對國家社稷來說很有必要,但是長治久安之策並不在此。咱們朱家作為天下之主,每一個繼位之君,都肩負著安定天子的責任。”
朱元璋點點頭表示讚同。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惡,下必不為。皇帝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天下,其人務必要謹慎修身,勤於政務,是為萬民之表率。有仁君在朝,國家就有了安定的基礎。”
“這個嘛,話是這麽說沒錯。可是,咱也管不了那麽遙遠的事情。”朱元璋歎了口氣,“就拿現在來說吧,你是太子,咱培養你做接班人。現在你有了雄英,他是你的接班人,咱也能幫忙看著。可是再往後呢,你我都無能為了。”
“父皇說的是,子孫難免有頑劣之徒。但縱使如此,也不能讓他輕易毀了我大明江山,失了我大明基業。所以,有些個事兒得提前考慮,早做打算。”
“你說說,有哪些事兒?”
“首先,兵權必須掌握在皇帝手中,就算不是全部,也是絕對的精銳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帝業穩固。”朱標特意在皇帝二字上加重了語氣,朱元璋自然聽得出來,朱標又要提親王掌兵的事情。
“親王就藩領兵,鎮守一方的決策,兒臣是絕對擁護的。”朱標強調,“這是當前時局的需要。不過,兒臣以為,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就藩領兵的封賞,僅給予父皇的兒子,也就是諸位弟弟們。”
“此話怎講?”這個論點,朱元璋第一次聽到,好奇地問。
“冊封諸位弟弟為就藩親王,世襲罔替。而後繼之君的子嗣,亦封親王,但僅為一世,並非世襲罔替,且一律居住在京師,不就藩,不領兵。世襲親王的子嗣,除世子承繼外,其餘封郡王,亦僅為一世。對於其中德行不檢、違法亂紀的,皇帝可以降等甚至奪爵,以示懲戒。如此就可以大大減少親王、郡王等宗室皇族的數量,減輕朝廷的供養負擔。”
“而且,留在京師的宗室子孫,可以為官,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世襲親王子孫,亦可在藩國封地內為官,但限於郡王以下。”
“這個問題咱再考慮考慮,還有別的嗎?”朱元璋麵對朱標的老生常談,仍然不予正麵迴複,打算先含糊過去。不過這一次他的接受度又高了一些,畢竟朱標這次的建議與他現有的國策並不違背。至於後世子孫的繼承問題,朱標的法子也說得過去,他真的打算好好斟酌一下。
朱標也不爭辯,來日方長,有的是時間慢慢滲透,於是轉而繼續說:“隻要牢牢控製住軍隊,皇權帝業的一半就保住了,另一半就是文人或者說讀書人。治理一個偌大的國家,不可能隻靠皇帝一人,光有強悍的軍隊,隻能是讓人畏懼,而不能心悅誠服。一眾官員就是朝廷華育百姓的執行者,讓聖德遠播四方,海內臣服。這些官員來自哪裏?自然是讀書人。”
“如今國朝初立,急需各種賢才,為朝廷效力,唯恐來應召的人不夠多,來得不夠快。然而,天下的官員缺額是有限的,一旦填滿了,就無法再吸引讀書人來為朝廷服務。如此,那些不得誌讀書人容易心生怨念,被邪門歪道所蠱惑,那樣天下就會大亂。”
“所以,朝廷即便無法任用所有的讀書人,也應該給予其希望,籠絡住這些人。科舉,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讓那些人在浩瀚的典籍中,青絲變白發,無暇他顧。科舉的第一要務不是為國選才,而是牢籠誌士,結天下讀書人的歡心。”
朱標偷瞄了一眼便宜老爹,趕緊補上一句:“普通百姓,當然也是不能虧待的。可是,說句大不敬的話,請父皇恕罪。”
“你說。”朱元璋語氣平和地說。
“即便是個別地方的老百姓不堪苛政,揭竿而起。隻要沒有讀書人的幫助,他們頂多就是流寇,成不了氣候,朝廷自然穩如泰山,大明的基業也牢不可破。”
這話聽得朱元璋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的。他是泥腿子放牛娃出身,加入紅巾起義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迴頭想想,要是沒有李善長、葉琛、宋濂以及劉基等讀書人的輔佐,他如何能夠成就帝業,很可能像許許多多自立山頭的紅巾軍一樣,被別人吞並消滅。
“你的意思是恢複科舉取仕?”朱元璋頓了頓,整理了一下思緒,問道。
“這是必然的,科舉取士,相對來說最為公平,但也不急於一時。朝廷應該大力發展文教,從底層培養忠君愛國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