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四權分立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點了點頭,表示讚同。前陣子他剛下旨暫停科舉,這會兒就要恢複,豈不是打自己的臉。
“還有就是,如何麵對朝臣,駕馭臣屬。父皇經過十幾年的磨練,深通此道,自然不必說,兒臣望塵莫及。後世子孫更是沒有如父皇這般的經曆,所以隻能依靠製度來保障君權的至高無上,那就是分權製衡。”
“接著說下去。”朱元璋聽得越來越有興趣,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他很享受與太子談話,因為朱標總有一些奇怪但很合理的想法,讓他耳目一新。
朱標接著說:“皇帝作為天下之主,自然有權決斷天下事,可畢竟精力有限,必然要有人來分擔。在京師,就是中書省,禦史台,大都督府,在地方就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以及府州縣各級衙門。這些人秉承皇帝的意誌,管理管家,教化民眾。”
朱元璋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朱標的重點在哪裏,有些著急,便問:“怎麽了?曆朝曆代都是這麽做的,總不能讓咱這個皇上事必躬親吧。”
“父皇說的是。一級一級的衙門,各司其職,層層負責,絕大多數普通事務都被官員們自行處理了。官員處理事務的權力其實也是皇帝下放給他們,這是現實所必須的,本沒什麽不好。”
“是啊。”
“官員們都廉潔奉公,照章辦事當然萬事大吉了天下太平,皇帝盡可高枕無憂。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會爭鬥,爭鬥的根源在於利益,利益的根源在於人的貪欲。在朝廷,官員們手中的權力,就是獲得利益最好的手段。”
“所以,有權在手心懷貪念的人,就會攫取非法利益。利益相關的人,就會形成一個團體,隻要他們彼此的利益關聯不斷,這個團體就牢不可破。這樣的一群人,利欲熏心,在不斷獲取利益的同時,會想方設法獲得更大的權力,同時排除異己。長此以往,必然會與至高無上的皇權發生衝突,輕則把持朝政,重則謀朝篡位。”
朱元璋仔細聽著朱標的話,心中琢磨。眼下朝廷裏的淮西功臣們就是如此,中書省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不可謂不大。這樣的一群人結成黨羽,那是一股什麽樣的力量。雖然朱元璋自信,有他在,淮西集團不敢有所動作,但萬一呢!
“接著說啊,該如何應對?”朱元璋急於知道朱標的解決辦法。
“其實,曆朝曆代都在想辦法應對這樣的問題,最簡單的就是將下放的皇權分開。就我朝而言,兵權分給大都督府,治理權分給中書省,監察權分給禦史台,這樣就形成了互相牽製。可如今製度上是分開了,但人並沒有分開。”
朱元璋頷首,他自然很清楚朝廷的情況。大都督府以及中書省的關鍵位置都是淮西人,禦史台有劉基,但是在與淮西的鬥爭中,劉基也處於下風。將來禦史台換了當家人,還敢不敢直麵淮西巨黨,那還兩說呢。
“所以,在兵權方麵,親王就藩領兵,就是在分權,在製衡。在監察權方麵,增設六科以及錦衣衛也是在分權。那麽,中書省這個龐然大物當然也要分權才行。”
“怎麽分?”
“中書省現在的權力,本是分於中書、門下以及尚書分省的,在金元時期才歸於一省,形成了一家獨大局麵。參照唐製,三省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皇權的一種限製,避免皇帝濫用手中的權力。”
“三省變一省,實是皇帝集權的結果。現在恢複三省是不可能的,朝臣們不會同意。對於中書省的分權,兒臣有兩策,一輕一重。”朱標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口幹舌燥,不由得咽了口唾沫。
“哪兩策?”朱元璋自然看在眼裏,他示意朱標坐下,又指了指桌上的茶杯。
“謝父皇。”朱標端起茶杯,也不管什麽禮儀,一飲而盡,舔了舔嘴唇繼續說。朱元璋一邊聽著,一邊往茶杯裏倒茶。此間隻有他父子二人,其他人早就被打發走了,包括王祈年在內。
“策之一,事關刑獄。此前,父皇革大理司,由刑部掌天下刑名、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庶民之訴訟、定罪、牢獄皆操於刑部之手。若刑部官員貪汙受賄,顛倒黑白,排除異己,構陷於人,他們能夠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因為刑獄的全部過程都掌握在其手中。如此一來,冤案層出不窮,百姓怨聲載道。”
朱元璋臉色一沉,說:“若如此,禦史台不會放過他們。”
“誠然。兒臣以為應該抱以最好的期待,卻做最壞的打算。為防止刑部官員或者說中書省的高官操縱刑獄謀取私利,應置大理寺,獨立於中書省。其職責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負責京師、各省府州縣上報的徒刑以上案件的複核,這些案件既包括庶民也包括職官。不經大理寺複核,不得定案上報聖裁。”
“如此一來,有大理寺複審的製約,刑部官員就會有所忌憚和收斂,完成冤獄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且大理寺既然獨立於中書省,掌管刑獄大事,寺卿由父皇直接任命。這樣,皇權之下,兵權、政權、司法權、監督權由不同的人分別執掌,互相牽製,不至於被一人獨攬,則皇權穩矣。”
朱元璋插言道:“想法是好的,主意也不錯,可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寺卿人選,重設大理寺,起不到效果,徒增非議罷了。”
朱標心想,也是,現在朝廷裏哪兒還有敢於硬剛淮西巨黨的人啊,得慢慢培養。於是開口說:“父皇英明。雖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但這樣的分權策略,仍有必要執行。”
“咱會考慮的,說說策之二吧。”
朱標謹慎地向四下張望了望。
“甭看了,沒人敢偷聽,這點兒規矩他們還懂,除非是活膩了。你地趕緊說。”
朱標清了清嗓子,小聲迴答:“策之二就是幹脆廢除丞相,革除中書省,由六部、各寺各院分理天下庶務,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沒有人能夠名正言順地大權獨攬,缺點是……”
還沒等朱標說完,朱元璋就開口打斷了他,“別說了。我還以為是什麽妙計,竟然是如此不著調的餿主意。身為監國太子,這樣的話是隨便能說的嗎?”
“父皇,這一策雖是猛藥,但效果極好……”
“行了,就此打住。就算是靈丹妙藥,現在也不能用,也不看看是什麽時候。現在病勢洶洶,沒有足夠充分的理由,如何用得了猛藥,簡直胡鬧!”
“還有就是,如何麵對朝臣,駕馭臣屬。父皇經過十幾年的磨練,深通此道,自然不必說,兒臣望塵莫及。後世子孫更是沒有如父皇這般的經曆,所以隻能依靠製度來保障君權的至高無上,那就是分權製衡。”
“接著說下去。”朱元璋聽得越來越有興趣,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他很享受與太子談話,因為朱標總有一些奇怪但很合理的想法,讓他耳目一新。
朱標接著說:“皇帝作為天下之主,自然有權決斷天下事,可畢竟精力有限,必然要有人來分擔。在京師,就是中書省,禦史台,大都督府,在地方就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以及府州縣各級衙門。這些人秉承皇帝的意誌,管理管家,教化民眾。”
朱元璋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朱標的重點在哪裏,有些著急,便問:“怎麽了?曆朝曆代都是這麽做的,總不能讓咱這個皇上事必躬親吧。”
“父皇說的是。一級一級的衙門,各司其職,層層負責,絕大多數普通事務都被官員們自行處理了。官員處理事務的權力其實也是皇帝下放給他們,這是現實所必須的,本沒什麽不好。”
“是啊。”
“官員們都廉潔奉公,照章辦事當然萬事大吉了天下太平,皇帝盡可高枕無憂。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會爭鬥,爭鬥的根源在於利益,利益的根源在於人的貪欲。在朝廷,官員們手中的權力,就是獲得利益最好的手段。”
“所以,有權在手心懷貪念的人,就會攫取非法利益。利益相關的人,就會形成一個團體,隻要他們彼此的利益關聯不斷,這個團體就牢不可破。這樣的一群人,利欲熏心,在不斷獲取利益的同時,會想方設法獲得更大的權力,同時排除異己。長此以往,必然會與至高無上的皇權發生衝突,輕則把持朝政,重則謀朝篡位。”
朱元璋仔細聽著朱標的話,心中琢磨。眼下朝廷裏的淮西功臣們就是如此,中書省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不可謂不大。這樣的一群人結成黨羽,那是一股什麽樣的力量。雖然朱元璋自信,有他在,淮西集團不敢有所動作,但萬一呢!
“接著說啊,該如何應對?”朱元璋急於知道朱標的解決辦法。
“其實,曆朝曆代都在想辦法應對這樣的問題,最簡單的就是將下放的皇權分開。就我朝而言,兵權分給大都督府,治理權分給中書省,監察權分給禦史台,這樣就形成了互相牽製。可如今製度上是分開了,但人並沒有分開。”
朱元璋頷首,他自然很清楚朝廷的情況。大都督府以及中書省的關鍵位置都是淮西人,禦史台有劉基,但是在與淮西的鬥爭中,劉基也處於下風。將來禦史台換了當家人,還敢不敢直麵淮西巨黨,那還兩說呢。
“所以,在兵權方麵,親王就藩領兵,就是在分權,在製衡。在監察權方麵,增設六科以及錦衣衛也是在分權。那麽,中書省這個龐然大物當然也要分權才行。”
“怎麽分?”
“中書省現在的權力,本是分於中書、門下以及尚書分省的,在金元時期才歸於一省,形成了一家獨大局麵。參照唐製,三省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皇權的一種限製,避免皇帝濫用手中的權力。”
“三省變一省,實是皇帝集權的結果。現在恢複三省是不可能的,朝臣們不會同意。對於中書省的分權,兒臣有兩策,一輕一重。”朱標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口幹舌燥,不由得咽了口唾沫。
“哪兩策?”朱元璋自然看在眼裏,他示意朱標坐下,又指了指桌上的茶杯。
“謝父皇。”朱標端起茶杯,也不管什麽禮儀,一飲而盡,舔了舔嘴唇繼續說。朱元璋一邊聽著,一邊往茶杯裏倒茶。此間隻有他父子二人,其他人早就被打發走了,包括王祈年在內。
“策之一,事關刑獄。此前,父皇革大理司,由刑部掌天下刑名、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庶民之訴訟、定罪、牢獄皆操於刑部之手。若刑部官員貪汙受賄,顛倒黑白,排除異己,構陷於人,他們能夠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因為刑獄的全部過程都掌握在其手中。如此一來,冤案層出不窮,百姓怨聲載道。”
朱元璋臉色一沉,說:“若如此,禦史台不會放過他們。”
“誠然。兒臣以為應該抱以最好的期待,卻做最壞的打算。為防止刑部官員或者說中書省的高官操縱刑獄謀取私利,應置大理寺,獨立於中書省。其職責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負責京師、各省府州縣上報的徒刑以上案件的複核,這些案件既包括庶民也包括職官。不經大理寺複核,不得定案上報聖裁。”
“如此一來,有大理寺複審的製約,刑部官員就會有所忌憚和收斂,完成冤獄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且大理寺既然獨立於中書省,掌管刑獄大事,寺卿由父皇直接任命。這樣,皇權之下,兵權、政權、司法權、監督權由不同的人分別執掌,互相牽製,不至於被一人獨攬,則皇權穩矣。”
朱元璋插言道:“想法是好的,主意也不錯,可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寺卿人選,重設大理寺,起不到效果,徒增非議罷了。”
朱標心想,也是,現在朝廷裏哪兒還有敢於硬剛淮西巨黨的人啊,得慢慢培養。於是開口說:“父皇英明。雖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但這樣的分權策略,仍有必要執行。”
“咱會考慮的,說說策之二吧。”
朱標謹慎地向四下張望了望。
“甭看了,沒人敢偷聽,這點兒規矩他們還懂,除非是活膩了。你地趕緊說。”
朱標清了清嗓子,小聲迴答:“策之二就是幹脆廢除丞相,革除中書省,由六部、各寺各院分理天下庶務,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沒有人能夠名正言順地大權獨攬,缺點是……”
還沒等朱標說完,朱元璋就開口打斷了他,“別說了。我還以為是什麽妙計,竟然是如此不著調的餿主意。身為監國太子,這樣的話是隨便能說的嗎?”
“父皇,這一策雖是猛藥,但效果極好……”
“行了,就此打住。就算是靈丹妙藥,現在也不能用,也不看看是什麽時候。現在病勢洶洶,沒有足夠充分的理由,如何用得了猛藥,簡直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