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錦衣之設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不說破的原因是為了保全他侄子,否則追查起來,他侄子所作所為就眾人皆知了。至於元人細作一說,隻不過是馮叔叔的一個借口,掩人耳目,畢竟他侄子曾經出言威脅,難免不叫人聯想。真是舐犢情深啊!”
“他倒是一切都為了自己家人,哼!咱頒布的鐵榜,他們都當是耳旁風嗎!他們就是這麽約束家人的!”朱元璋有些怒不可遏。
“父皇息怒。也許宋國公是嚴格要求,馮誠卻不當迴事兒。他常年領兵在外,疏於管教也是難免的。”
“屁!天德也常年在外,看看允恭、增壽就知道什麽是家教了。還有,太子妃娘家你得多關心,別丟了皇家顏麵。”
“兒臣明白。不過,仔細琢磨一下,宋國公的細作假設,也可能是歪打正著。”
“你是說他們的目標其實就是你,而崇禮侯隻是障眼法?”
“父皇英明。宋國公所說的刺殺理由的確有些牽強,兒臣猜想他們對崇禮侯下手是為了擺脫嫌疑——北元的刺客怎麽會對自家主人下手呢。”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說:“有道理。這些元人,總是不消停。聽說擴廓麾下有一個叫做探馬軍司的組織,專門負責情報、潛伏以及暗殺等秘密任務。這次,搞不好也是他們所為。這幫天殺的,咱一定要抽他們的筋,把他們的皮”
“請父皇息怒。照此情形看來,京師之中一定有探馬軍司的負責人,能夠直接指揮行動,無需向擴廓匯報,否則我是當天出宮去找崇禮侯的,他們沒有提前匯報、準備的時間。”朱標立即說道。
朱元璋臉上突然有了一抹喜色,轉瞬即逝,說:“沒錯,而且這個人藏得很深,消息來源很廣。”
“對比朝廷必須要有應對的手段。我堂堂天朝,怎能被一小撮奸邪之徒如此欺侮,必須讓他們付出代價,將其連根拔起。最近兒臣聽聞,有人上書要求裁撤檢校?”
“嗯?”朱元璋愣了一下,心想怎麽突然扯到檢校,略一思索便明白了,繼續說,“劉夫子也在其中。說什麽檢校就是武周的內衛,以察子窺探百官,有辱聖君之名。懲貪除惡自有國家法度,有刑部和禦史台足矣。”
“兒臣以為,裁撤檢校不可操之過急。上書的官員,都是飽讀詩書的謙謙君子,如何知道內外形勢的險惡,敵對勢力的奸詐,多是誇誇其談,殊不知光憑王道正氣是消滅不了現實中的罪惡的。”
“就拿昨天的事情來說吧,如果我們不加以針對,說不定還會發生在其他朝中大臣、宗室王公身上,屆時人人提心吊膽,朝廷威嚴何在。父皇,兒臣竊以為檢校不能就這麽裁撤掉。”朱標堅定地說。
“那這些奏折呢?劉先生的話,總不至於是紙上談兵吧。”朱元璋問道。檢校的設置是為了監察百官,維護自身地位,所作所為確實見不得人,所以在一群人的反複勸諫之下,朱元璋本已有意動,可經朱標這麽一說,又難以下定決心了。
朱標迴答:“從朝臣的角度來說,劉先生的話固然是沒有錯的。群臣們不希望有一個獨立於朝廷法度之外的組織,時刻盯著他們,窺探他們的一舉一動。更何況這個組織無處不在,且無需經過三司審理或者知會中書省,便可直接上達天聽。那些文人們是絕不會允許這樣的組織存在,這才是他們上奏裁撤檢校的原因。”
“要是凡事都經過朝廷的各個衙門,有些個烏糟事肯定就會被有心之人想辦法壓下去。你我父子加起來也不過四隻眼睛,四隻耳朵,天下有多少人,多少事,怎麽能顧得過來?何況,很多人和事兒別人壓根兒就不想讓你知道,明白嗎?”
朱標躬身答道:“兒臣明白,父皇教誨的是。正如父皇所言,天下之事多如牛毛,光憑一己之力如何能夠料理妥當。所以,必須廣布耳目,發現那些值得褒獎之事、蒙受冤屈之人、心懷不軌之賊、陰險狡詐之敵。”
“再者說了,任何一個人、一個家族都會有不想為人所知的秘密,一個國家同樣如此,這些秘密事情是絕不允許泄露乃至談論的。要保護這些秘密,也同樣需要一個嚴密的組織。”
“你的意思是駁迴那些奏折?或者留中,就當沒這迴事兒?”朱元璋試探地問。
“那幫文人,您還不了解嗎?”朱標笑著說,“他們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勸諫的折子會像雪片一樣送進宮來。”
“說的也是。你小子就別藏著掖著了,趕緊給咱出個主意。”這幾年來,朱元璋漸漸掌握了朱標的套路,隻要他長篇大論地提出一個問題,一定是想好了解決辦法。
“既然要求裁撤檢校,不妨就順了他們的意。父皇可以另起爐灶,再設立一個別的組織就是了。”
朱元璋氣道:“這叫什麽辦法!你當那些大臣是傻瓜啊,過不了幾天就露餡了。”
“這個新設立的組織自然和從前的檢校有所區別。其一,名字不同,兒臣鬥膽將其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衛。其二,職責不同,錦衣衛一方麵負責皇帝儀仗與宿衛,是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的有力補充。另一方麵肩負內外情報查探的職責,至於具體探查什麽內容,當然是由皇帝直接下達,任何人無權幹涉。其三,錦衣衛隻負責探查、收集情報,必要時可以抓捕,但沒有司法權,定罪處罰仍歸三司負責。”
朱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曆史上的錦衣衛雖然詬病頗多,但其實質卻是曆朝曆代都有的,隻不過明代錦衣衛有點兒權力失控,成為禍國殃民的工具。隻要先立好規矩,把握好分寸,錦衣衛之設利大於弊。
“錦衣衛?聽上去確實比檢校像樣多了。錦衣夜行,細細揣摩的話,真是很不錯的名字。”聽了朱標的建議,朱元璋十分開心。事先,他覺得太子受那些文人的教導,為人處世、看待問題難免也受到他們的影響。沒想到他父子二人能夠達成這樣的一致看法,這讓他喜出望外。
“父皇,兒臣以為錦衣衛行事不能肆意妄為,隨心所欲,否則容易授人以柄,遭到攻訐。因此,錦衣衛必須要有行動準則或者指導思想,那就是以皇帝為中心,以維護朝廷穩定、社稷安危為己任。”
“隻要時刻扛著這杆大旗,行事就名正言順,也就不怕有人在明麵上阻撓。再有人上書要求裁撤,那就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承受得住這杆大旗的份量,別一個小心把自己壓死了。”朱標得意地說。
“他倒是一切都為了自己家人,哼!咱頒布的鐵榜,他們都當是耳旁風嗎!他們就是這麽約束家人的!”朱元璋有些怒不可遏。
“父皇息怒。也許宋國公是嚴格要求,馮誠卻不當迴事兒。他常年領兵在外,疏於管教也是難免的。”
“屁!天德也常年在外,看看允恭、增壽就知道什麽是家教了。還有,太子妃娘家你得多關心,別丟了皇家顏麵。”
“兒臣明白。不過,仔細琢磨一下,宋國公的細作假設,也可能是歪打正著。”
“你是說他們的目標其實就是你,而崇禮侯隻是障眼法?”
“父皇英明。宋國公所說的刺殺理由的確有些牽強,兒臣猜想他們對崇禮侯下手是為了擺脫嫌疑——北元的刺客怎麽會對自家主人下手呢。”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說:“有道理。這些元人,總是不消停。聽說擴廓麾下有一個叫做探馬軍司的組織,專門負責情報、潛伏以及暗殺等秘密任務。這次,搞不好也是他們所為。這幫天殺的,咱一定要抽他們的筋,把他們的皮”
“請父皇息怒。照此情形看來,京師之中一定有探馬軍司的負責人,能夠直接指揮行動,無需向擴廓匯報,否則我是當天出宮去找崇禮侯的,他們沒有提前匯報、準備的時間。”朱標立即說道。
朱元璋臉上突然有了一抹喜色,轉瞬即逝,說:“沒錯,而且這個人藏得很深,消息來源很廣。”
“對比朝廷必須要有應對的手段。我堂堂天朝,怎能被一小撮奸邪之徒如此欺侮,必須讓他們付出代價,將其連根拔起。最近兒臣聽聞,有人上書要求裁撤檢校?”
“嗯?”朱元璋愣了一下,心想怎麽突然扯到檢校,略一思索便明白了,繼續說,“劉夫子也在其中。說什麽檢校就是武周的內衛,以察子窺探百官,有辱聖君之名。懲貪除惡自有國家法度,有刑部和禦史台足矣。”
“兒臣以為,裁撤檢校不可操之過急。上書的官員,都是飽讀詩書的謙謙君子,如何知道內外形勢的險惡,敵對勢力的奸詐,多是誇誇其談,殊不知光憑王道正氣是消滅不了現實中的罪惡的。”
“就拿昨天的事情來說吧,如果我們不加以針對,說不定還會發生在其他朝中大臣、宗室王公身上,屆時人人提心吊膽,朝廷威嚴何在。父皇,兒臣竊以為檢校不能就這麽裁撤掉。”朱標堅定地說。
“那這些奏折呢?劉先生的話,總不至於是紙上談兵吧。”朱元璋問道。檢校的設置是為了監察百官,維護自身地位,所作所為確實見不得人,所以在一群人的反複勸諫之下,朱元璋本已有意動,可經朱標這麽一說,又難以下定決心了。
朱標迴答:“從朝臣的角度來說,劉先生的話固然是沒有錯的。群臣們不希望有一個獨立於朝廷法度之外的組織,時刻盯著他們,窺探他們的一舉一動。更何況這個組織無處不在,且無需經過三司審理或者知會中書省,便可直接上達天聽。那些文人們是絕不會允許這樣的組織存在,這才是他們上奏裁撤檢校的原因。”
“要是凡事都經過朝廷的各個衙門,有些個烏糟事肯定就會被有心之人想辦法壓下去。你我父子加起來也不過四隻眼睛,四隻耳朵,天下有多少人,多少事,怎麽能顧得過來?何況,很多人和事兒別人壓根兒就不想讓你知道,明白嗎?”
朱標躬身答道:“兒臣明白,父皇教誨的是。正如父皇所言,天下之事多如牛毛,光憑一己之力如何能夠料理妥當。所以,必須廣布耳目,發現那些值得褒獎之事、蒙受冤屈之人、心懷不軌之賊、陰險狡詐之敵。”
“再者說了,任何一個人、一個家族都會有不想為人所知的秘密,一個國家同樣如此,這些秘密事情是絕不允許泄露乃至談論的。要保護這些秘密,也同樣需要一個嚴密的組織。”
“你的意思是駁迴那些奏折?或者留中,就當沒這迴事兒?”朱元璋試探地問。
“那幫文人,您還不了解嗎?”朱標笑著說,“他們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勸諫的折子會像雪片一樣送進宮來。”
“說的也是。你小子就別藏著掖著了,趕緊給咱出個主意。”這幾年來,朱元璋漸漸掌握了朱標的套路,隻要他長篇大論地提出一個問題,一定是想好了解決辦法。
“既然要求裁撤檢校,不妨就順了他們的意。父皇可以另起爐灶,再設立一個別的組織就是了。”
朱元璋氣道:“這叫什麽辦法!你當那些大臣是傻瓜啊,過不了幾天就露餡了。”
“這個新設立的組織自然和從前的檢校有所區別。其一,名字不同,兒臣鬥膽將其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衛。其二,職責不同,錦衣衛一方麵負責皇帝儀仗與宿衛,是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的有力補充。另一方麵肩負內外情報查探的職責,至於具體探查什麽內容,當然是由皇帝直接下達,任何人無權幹涉。其三,錦衣衛隻負責探查、收集情報,必要時可以抓捕,但沒有司法權,定罪處罰仍歸三司負責。”
朱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曆史上的錦衣衛雖然詬病頗多,但其實質卻是曆朝曆代都有的,隻不過明代錦衣衛有點兒權力失控,成為禍國殃民的工具。隻要先立好規矩,把握好分寸,錦衣衛之設利大於弊。
“錦衣衛?聽上去確實比檢校像樣多了。錦衣夜行,細細揣摩的話,真是很不錯的名字。”聽了朱標的建議,朱元璋十分開心。事先,他覺得太子受那些文人的教導,為人處世、看待問題難免也受到他們的影響。沒想到他父子二人能夠達成這樣的一致看法,這讓他喜出望外。
“父皇,兒臣以為錦衣衛行事不能肆意妄為,隨心所欲,否則容易授人以柄,遭到攻訐。因此,錦衣衛必須要有行動準則或者指導思想,那就是以皇帝為中心,以維護朝廷穩定、社稷安危為己任。”
“隻要時刻扛著這杆大旗,行事就名正言順,也就不怕有人在明麵上阻撓。再有人上書要求裁撤,那就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承受得住這杆大旗的份量,別一個小心把自己壓死了。”朱標得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