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人心難測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天德,喝一杯。”朱元璋端起酒杯提議,徐達自然不會反對,二人一飲而盡。
放下酒杯,朱元璋直入主題:“天德,咱們弟兄,有話就直說了。今天的事兒,你怎麽想?”
徐達當然不會以為皇帝隻是單純找自己吃飯,早就有了應對,所以絲毫沒有猶豫:“陛下聖明。拿著百姓供給的俸祿,還要百般盤剝,似這樣的官兒,隻有一個字‘殺’。現在不殺,將來也得殺。”
“說得好,隻是委屈你了,天德。”朱元璋端起酒杯說。
“不委屈,臣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全賴陛下。當初咱們為啥造反,‘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天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陛下如今給了他們三次機會,已是皇恩浩蕩。”徐達立即迴道。
“好!”二人又喝了一杯。
“天德,對於北邊戰事,你有何看法?”朱元璋又換了話題。
“陛下,此次北征,未能犁庭掃穴,臣兵敗辱國,難辭其咎。”徐達上來就先告罪。
朱元璋一擺手,說:“這個今兒早朝都說過了,不賞不罰。說實在的,當初藍玉在野馬川取勝,太子就看出中路軍有些突出,懷疑是擴廓的驕兵之計,提醒咱注意側翼掩護。當時沒放在心上,以為元人接連敗績,已是驚弓之鳥,哎,沒想到……”
“哦?太子見機得如此之早,真是令臣刮目相看。”徐達雖然接到過朱標的信,但不知道他竟然早有預見,此時聽說,吃驚不小。
朱標連連擺手,謙虛道:“一些淺見而已,不值一提。”
“你也別誇他,他還差得遠。咱是問,接下來怎麽辦?遼東納哈出最近不消停,定遼都司吃了不小的虧。”
徐達沉聲迴答:“陛下,依臣愚見,納哈出乃敗軍之將,不足為慮,有定遼都司小心應付就可以了。首慮者仍是擴廓,此次他以劣勢兵力,竟能抵擋我軍,可見其才能之高。咱們還是要加強北邊的戒備,找準時機,再次出征,不能給對方太多的喘息時間。”
“說的是,草原之上,沒有城池,沒辦法設置流官,隻能一次次掃蕩,而且主動權必須掌握在咱們手中。往後禦邊掃北,少不了還得辛苦你啊,天德。”對徐達的話,朱元璋表示讚同。
“陛下言重了,這是臣的職責。”
“父皇,兒臣有話想說。”朱標插話道。他想借此機會,向徐達也兜售一下自己的策略。
在得到朱元璋的許可後,朱標咳嗽一聲,說:“雖說目前大明與北元敵我對立,勢同水火,但維持這種狀態絕非長久之計。其一,元人遊牧為主,行蹤飄忽不定,在漫長的北部邊境,我朝也無法做到處處防禦,邊境上的百姓隨時可能受到元騎的殺掠;其二,從古至今,中原王朝從未徹底消滅過遊牧民族,雙方敵對可能長達百年以上,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無算;其三,沒有一方能夠長期占據優勢,雙方實力此消彼長,譬如說像徐叔叔這樣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可遇而不可求,也不是代代都有。”
“兒臣以為,長期對峙,兵戎相見,無論是我朝百姓還是北元牧民,都不是樂見的。所以,對待普通的牧民,應該以拉攏、安撫甚至同化為主,對於頑固的好戰分子,那隻有刀兵相見,打到臣服為止。”
朱元璋輕笑了一聲,又是這一套,徐達倒是頭一次聽說,覺得有些道理,普通老百姓,誰願意打仗啊,畢竟打仗就意味著死人。
“當普通牧民從與我朝的和平相處中得到了實惠之後,譬如柴米油鹽、吃穿住行,他們就再也不願意打仗了,再也不會響應貴族們的號召了。”
“太子眼光長遠,臣不及也。”徐達細品了一下朱標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不由讚歎。
“瞎顯擺啥,咱們各幹各的,不耽誤。來,天德,再喝一杯。”正事兒說的差不多了,朱元璋和徐達又連喝了幾杯,閑聊一些往事。
在徐達進宮的時候,馮宗異在府中接見陸仲亨。
“馮大哥,徐天德迴府後就稱病不見外客,我們沒見到。後來太子和王祈年就來了,宣他進宮。我看陛下是要試探一下他的態度,或者叮囑他。我估摸著徐天德不會幫我們出頭了。”陸仲亨簡要地介紹了一下情況。
“這事兒還用估計?徐天德是什麽人,他對陛下的決定,何時質疑過。”馮宗異聽了陸仲亨的話,毫不意外,“本來也沒打算能拉徐天德下水,讓你們去,也就給他添點兒堵。”
“老爺,永嘉侯來了。”這時候,管家進門稟告。
“馮大哥,這迴不好辦了。”還沒看到人,就聽到了朱亮祖的大嗓門。
朱亮祖邊喊邊走進了正堂,看到陸仲亨也在,點頭示意。
“怎麽不好辦啦?”馮宗異問。
“今天我和胡惟庸一起去了韓國公府。我把您的意思說了,可韓國公態度很堅決,他不會替我們說話,還勸我們接受現實,以後別讓人抓住把柄。胡惟庸這小子,在一旁屁都不放,一副為韓國公馬首是瞻的模樣,看著都來氣。”朱亮祖氣唿唿地說。
一聽這話,陸仲亨坐不住了,連最後的救命稻草都沒有了,他怎能不急:“連韓國公都不肯出麵了,他就忍心看著弟兄們一個個兒人頭落地啊!”
與永嘉侯和吉安侯的焦躁不同,馮宗異倒是淡定得很,好像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平靜地說:“算了吧,別生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既然內部不行,咱們隻能請求外援了。”
“外援?馮大哥的意思是?”陸仲亨心中感覺抓到了什麽,但又不確定。
馮宗異喝了口茶,說:“別忘了咱們的身份,咱們是領兵打仗的將軍,身經百戰,真刀真槍拚殺過來的。你們想一下,一旦有了戰事,那些文人能提刀上陣嗎?會行軍布陣嗎?到頭來還不得靠咱們兄弟。”
“可是,還有徐達、李文忠,他們不可和咱們穿一條褲子。”朱亮祖插嘴道。
“那又如何?他徐天德有三頭六臂嗎?一個北邊的擴廓就夠他喝一壺的啦。更何況還有雲南的前元梁王,沿海各省的倭寇,光憑他們夠用嗎?”馮宗異反問。
陸仲亨反應快,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讚同道:“那是,徐天德再厲害,也終究是凡人一個。對,隻要有仗要打,陛下就離不開咱們,咱們手裏的兵權、身上的爵位就都能保住。”
“所以說,永嘉侯,”馮宗異對朱亮祖說,“與北邊的聯係不能斷,還得時不時送點兒消息過去。但是,要掌握一個度,既不能讓擴廓大勝,也不能大敗。”
放下酒杯,朱元璋直入主題:“天德,咱們弟兄,有話就直說了。今天的事兒,你怎麽想?”
徐達當然不會以為皇帝隻是單純找自己吃飯,早就有了應對,所以絲毫沒有猶豫:“陛下聖明。拿著百姓供給的俸祿,還要百般盤剝,似這樣的官兒,隻有一個字‘殺’。現在不殺,將來也得殺。”
“說得好,隻是委屈你了,天德。”朱元璋端起酒杯說。
“不委屈,臣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全賴陛下。當初咱們為啥造反,‘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天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陛下如今給了他們三次機會,已是皇恩浩蕩。”徐達立即迴道。
“好!”二人又喝了一杯。
“天德,對於北邊戰事,你有何看法?”朱元璋又換了話題。
“陛下,此次北征,未能犁庭掃穴,臣兵敗辱國,難辭其咎。”徐達上來就先告罪。
朱元璋一擺手,說:“這個今兒早朝都說過了,不賞不罰。說實在的,當初藍玉在野馬川取勝,太子就看出中路軍有些突出,懷疑是擴廓的驕兵之計,提醒咱注意側翼掩護。當時沒放在心上,以為元人接連敗績,已是驚弓之鳥,哎,沒想到……”
“哦?太子見機得如此之早,真是令臣刮目相看。”徐達雖然接到過朱標的信,但不知道他竟然早有預見,此時聽說,吃驚不小。
朱標連連擺手,謙虛道:“一些淺見而已,不值一提。”
“你也別誇他,他還差得遠。咱是問,接下來怎麽辦?遼東納哈出最近不消停,定遼都司吃了不小的虧。”
徐達沉聲迴答:“陛下,依臣愚見,納哈出乃敗軍之將,不足為慮,有定遼都司小心應付就可以了。首慮者仍是擴廓,此次他以劣勢兵力,竟能抵擋我軍,可見其才能之高。咱們還是要加強北邊的戒備,找準時機,再次出征,不能給對方太多的喘息時間。”
“說的是,草原之上,沒有城池,沒辦法設置流官,隻能一次次掃蕩,而且主動權必須掌握在咱們手中。往後禦邊掃北,少不了還得辛苦你啊,天德。”對徐達的話,朱元璋表示讚同。
“陛下言重了,這是臣的職責。”
“父皇,兒臣有話想說。”朱標插話道。他想借此機會,向徐達也兜售一下自己的策略。
在得到朱元璋的許可後,朱標咳嗽一聲,說:“雖說目前大明與北元敵我對立,勢同水火,但維持這種狀態絕非長久之計。其一,元人遊牧為主,行蹤飄忽不定,在漫長的北部邊境,我朝也無法做到處處防禦,邊境上的百姓隨時可能受到元騎的殺掠;其二,從古至今,中原王朝從未徹底消滅過遊牧民族,雙方敵對可能長達百年以上,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無算;其三,沒有一方能夠長期占據優勢,雙方實力此消彼長,譬如說像徐叔叔這樣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可遇而不可求,也不是代代都有。”
“兒臣以為,長期對峙,兵戎相見,無論是我朝百姓還是北元牧民,都不是樂見的。所以,對待普通的牧民,應該以拉攏、安撫甚至同化為主,對於頑固的好戰分子,那隻有刀兵相見,打到臣服為止。”
朱元璋輕笑了一聲,又是這一套,徐達倒是頭一次聽說,覺得有些道理,普通老百姓,誰願意打仗啊,畢竟打仗就意味著死人。
“當普通牧民從與我朝的和平相處中得到了實惠之後,譬如柴米油鹽、吃穿住行,他們就再也不願意打仗了,再也不會響應貴族們的號召了。”
“太子眼光長遠,臣不及也。”徐達細品了一下朱標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不由讚歎。
“瞎顯擺啥,咱們各幹各的,不耽誤。來,天德,再喝一杯。”正事兒說的差不多了,朱元璋和徐達又連喝了幾杯,閑聊一些往事。
在徐達進宮的時候,馮宗異在府中接見陸仲亨。
“馮大哥,徐天德迴府後就稱病不見外客,我們沒見到。後來太子和王祈年就來了,宣他進宮。我看陛下是要試探一下他的態度,或者叮囑他。我估摸著徐天德不會幫我們出頭了。”陸仲亨簡要地介紹了一下情況。
“這事兒還用估計?徐天德是什麽人,他對陛下的決定,何時質疑過。”馮宗異聽了陸仲亨的話,毫不意外,“本來也沒打算能拉徐天德下水,讓你們去,也就給他添點兒堵。”
“老爺,永嘉侯來了。”這時候,管家進門稟告。
“馮大哥,這迴不好辦了。”還沒看到人,就聽到了朱亮祖的大嗓門。
朱亮祖邊喊邊走進了正堂,看到陸仲亨也在,點頭示意。
“怎麽不好辦啦?”馮宗異問。
“今天我和胡惟庸一起去了韓國公府。我把您的意思說了,可韓國公態度很堅決,他不會替我們說話,還勸我們接受現實,以後別讓人抓住把柄。胡惟庸這小子,在一旁屁都不放,一副為韓國公馬首是瞻的模樣,看著都來氣。”朱亮祖氣唿唿地說。
一聽這話,陸仲亨坐不住了,連最後的救命稻草都沒有了,他怎能不急:“連韓國公都不肯出麵了,他就忍心看著弟兄們一個個兒人頭落地啊!”
與永嘉侯和吉安侯的焦躁不同,馮宗異倒是淡定得很,好像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平靜地說:“算了吧,別生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既然內部不行,咱們隻能請求外援了。”
“外援?馮大哥的意思是?”陸仲亨心中感覺抓到了什麽,但又不確定。
馮宗異喝了口茶,說:“別忘了咱們的身份,咱們是領兵打仗的將軍,身經百戰,真刀真槍拚殺過來的。你們想一下,一旦有了戰事,那些文人能提刀上陣嗎?會行軍布陣嗎?到頭來還不得靠咱們兄弟。”
“可是,還有徐達、李文忠,他們不可和咱們穿一條褲子。”朱亮祖插嘴道。
“那又如何?他徐天德有三頭六臂嗎?一個北邊的擴廓就夠他喝一壺的啦。更何況還有雲南的前元梁王,沿海各省的倭寇,光憑他們夠用嗎?”馮宗異反問。
陸仲亨反應快,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讚同道:“那是,徐天德再厲害,也終究是凡人一個。對,隻要有仗要打,陛下就離不開咱們,咱們手裏的兵權、身上的爵位就都能保住。”
“所以說,永嘉侯,”馮宗異對朱亮祖說,“與北邊的聯係不能斷,還得時不時送點兒消息過去。但是,要掌握一個度,既不能讓擴廓大勝,也不能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