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知府丁宇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謂‘六邪’,一曰,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代浮沉,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後害,如此者,諛臣也。”
“三曰,內實險詖,外貌謹小,巧言令色,妒善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構朝廷之亂,如此者,饞臣也。”
“五曰,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貴顯,如此者,賊臣也。六曰,諂主以佞邪,陷主於不義,朋黨比周,以蔽明主,使白黑無別,是非無間,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
朱元璋滿臉微笑地說:“老大,書讀得不錯。不過,‘六正’難求,‘六邪’常有,如何分辨?以你觀來,如今朝臣,大多如何?”
“父皇謬讚。以兒臣愚見,官來自於民,來自於讀書人,應廣納天下賢才為我所用。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進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則不嚴而自勵,不勸而自勉。”
“如今朝堂之上,各重要官職,都是跟隨父皇開辟基業的功臣勳舊。其人如何,父皇最清楚。兒臣以為,私德無暇,為官剛正的,不多。恃功而驕,貪贓枉法的不少。開國之臣,凡有一技之長即可用之,不管其德行如何,如陳平、樊噲等,然治世之臣,必須德才兼備,如魏征、房玄齡。”
“不過,也不能戰事方息,天下稍安就一幹罷黜。父皇對一眾叔伯,賞爵位、賜重祿,待之不可不厚,恩德之重,遠邁先賢。兒臣以為,朝廷上下,淮西巨黨,於政不利,既然不能吐故,需得納新,以備待用。”
“啟用新人談何容易?”朱元璋歎了口氣,“新選之人,黃口小兒,信口開河,侃侃而談,於現在這些人精看來,簡直兒戲。用不了多久,不是被拉攏,就是被排擠。”
“父皇,可擇其賢者,委以重任啊!”朱標建議。
“老大,此事不可操之過急。之前咱和你說過了,朝廷如今還離不開淮西人,禦敵於外,需要大都督府,內理政務,依賴中書省。這兩處,隻能任用淮西之人,畢竟這些人的斤兩,咱心裏還算有數。大都督府有徐達,禦史台有劉基,而中書省,李善長去後,舉薦了胡惟庸。”
“淮西文武,實為一體,不可能偏廢一邊。如今,咱也隻能打壓一方,褒獎另一方,以示恩威。反倒是你,這些人都是你的長輩,咱總要給你留些後手,否則不好駕馭啊!”
朱標深施一禮,“父皇苦心,兒臣感激涕零。兒子以為,何不擇選些素有賢名的青年才俊,下放地方,委以官職,一來可以曆練實務,增長經驗,二來可以避免朝堂紛亂,保全其身。”
“不失為一策。這樣吧,你自己留心,有中意的,或留做東宮屬官,或外放為官。”
“父皇聖明。”
“行了,你迴去吧。記住,書固然要讀,窗外事也要多看。”朱元璋囑咐了幾句,便打發朱標迴去了。說起青年才俊下沉地方曆練,朱標想起了很多人。建文朝的鐵鉉、黃子澄、齊泰、誅十族的方孝孺,永樂朝的夏元吉、解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等。
“我想想啊,這幫名臣之中,最年長的應該是黃子澄,如今也不過二十出頭,洪武十八年禮部會試第一名。最年輕的楊溥,是個剛出生的嬰兒。都用不上啊!真是愁人!”朱標心中不免惆悵。
“趕明兒抽時間,去禮部、太常寺、國子監這些地方踅摸踅摸。哼!隻要我活得夠長久,別說三楊,於謙也能用得上。”朱標大袖一甩,往東宮而去。
臨濠府知府衙門後堂。二人一左一右對麵而坐,其中一人,正是臨濠知府丁宇。
“丁大人,我聽說懷遠衛馬指揮已經派兵去抓人了。怎麽京師消息如此靈通,反應如此之快!”另一人對丁宇說。這人麵色微白,四十歲上下,頭戴四帶巾,身穿深紫色盤領衣,一副普通庶民打扮,但是衣冠用料講究,應不是一般人家。
“我說高管家,這裏是哪兒?中都!刁民殺官造反,是小事嗎?能沒有報信的嘛,想隱瞞是不可能的!別的不說,本官就已向中書省上了奏折,說明原委。”
“什麽?上折子?”高姓管家突然提高了嗓門,“丁大人打算為難我們宋國公府?幾個泥腿子而已,就算官司打到陛下那兒,我們國公爺也不怕。”
“高管家稍安勿躁。如今陛下已經知道了,我怎麽敢繼續瞞而不報呢!刁民辜負聖恩,偷懶怠工,煽動鬧事,竟然圍毆監工,這可不是小事,陛下斷難相容。”丁宇慢條斯理地說,特別在“刁民”二字上加重了語氣。
聽到丁宇的話,高管家已經抬起的屁股又慢慢落下,笑道:“對,一群刁民。陛下聖明,一定不會放過他們。不過,一旦為首的人進了宮,在陛下麵前胡言亂語,該如何?”
“以在下愚見,不如直接……”高管家做了一個抹脖子的手勢,“到時候就說,暴民拒捕,被就地正法。”
“不可!”丁宇趕忙反對,“此事,知情者甚多,殺一兩個帶頭的,無濟於事。反而此地無銀三百兩,徒增陛下的懷疑。”
“丁大人有何高見?”
丁宇喝了口茶,目光直視對方,說:“這民變是如何發生的,想必高管家應該清楚。數月前,中書移文,要求善用民力,中都營建工匠不得挪做私用。韓國公要不是身體抱恙,早就來中都坐鎮了。我想有他老人家在,定然不會發生這種事。”
“嗬嗬”高管家尷尬地笑了笑,“是這麽迴事兒。聽聞我們國公爺在西北大勝,府中上下想著加快宅子的修建,以便慶賀國公爺凱旋。所以,用了不少工匠。誰曾想,這幫泥腿子,不服管束,監工官差用力過猛,打死了人。”管家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對於自身的錯誤,沒有絲毫的悔意。
丁宇心中頗為不爽,一個小小的管家,一介白身,竟然如此倨傲,視人命為草芥,正要出言警告,剛好內院管家稟告,工部將作司司丞溫良恭來了。
丁宇止住了話頭,起身向正堂門外迎去。將作司溫良是負責中都營建具體事務的工部官員,正五品。丁宇身為臨濠知府,正四品,本用不著出迎。然後院為私宅,貴客登門,不可怠慢。
“三曰,內實險詖,外貌謹小,巧言令色,妒善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構朝廷之亂,如此者,饞臣也。”
“五曰,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貴顯,如此者,賊臣也。六曰,諂主以佞邪,陷主於不義,朋黨比周,以蔽明主,使白黑無別,是非無間,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
朱元璋滿臉微笑地說:“老大,書讀得不錯。不過,‘六正’難求,‘六邪’常有,如何分辨?以你觀來,如今朝臣,大多如何?”
“父皇謬讚。以兒臣愚見,官來自於民,來自於讀書人,應廣納天下賢才為我所用。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進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則不嚴而自勵,不勸而自勉。”
“如今朝堂之上,各重要官職,都是跟隨父皇開辟基業的功臣勳舊。其人如何,父皇最清楚。兒臣以為,私德無暇,為官剛正的,不多。恃功而驕,貪贓枉法的不少。開國之臣,凡有一技之長即可用之,不管其德行如何,如陳平、樊噲等,然治世之臣,必須德才兼備,如魏征、房玄齡。”
“不過,也不能戰事方息,天下稍安就一幹罷黜。父皇對一眾叔伯,賞爵位、賜重祿,待之不可不厚,恩德之重,遠邁先賢。兒臣以為,朝廷上下,淮西巨黨,於政不利,既然不能吐故,需得納新,以備待用。”
“啟用新人談何容易?”朱元璋歎了口氣,“新選之人,黃口小兒,信口開河,侃侃而談,於現在這些人精看來,簡直兒戲。用不了多久,不是被拉攏,就是被排擠。”
“父皇,可擇其賢者,委以重任啊!”朱標建議。
“老大,此事不可操之過急。之前咱和你說過了,朝廷如今還離不開淮西人,禦敵於外,需要大都督府,內理政務,依賴中書省。這兩處,隻能任用淮西之人,畢竟這些人的斤兩,咱心裏還算有數。大都督府有徐達,禦史台有劉基,而中書省,李善長去後,舉薦了胡惟庸。”
“淮西文武,實為一體,不可能偏廢一邊。如今,咱也隻能打壓一方,褒獎另一方,以示恩威。反倒是你,這些人都是你的長輩,咱總要給你留些後手,否則不好駕馭啊!”
朱標深施一禮,“父皇苦心,兒臣感激涕零。兒子以為,何不擇選些素有賢名的青年才俊,下放地方,委以官職,一來可以曆練實務,增長經驗,二來可以避免朝堂紛亂,保全其身。”
“不失為一策。這樣吧,你自己留心,有中意的,或留做東宮屬官,或外放為官。”
“父皇聖明。”
“行了,你迴去吧。記住,書固然要讀,窗外事也要多看。”朱元璋囑咐了幾句,便打發朱標迴去了。說起青年才俊下沉地方曆練,朱標想起了很多人。建文朝的鐵鉉、黃子澄、齊泰、誅十族的方孝孺,永樂朝的夏元吉、解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等。
“我想想啊,這幫名臣之中,最年長的應該是黃子澄,如今也不過二十出頭,洪武十八年禮部會試第一名。最年輕的楊溥,是個剛出生的嬰兒。都用不上啊!真是愁人!”朱標心中不免惆悵。
“趕明兒抽時間,去禮部、太常寺、國子監這些地方踅摸踅摸。哼!隻要我活得夠長久,別說三楊,於謙也能用得上。”朱標大袖一甩,往東宮而去。
臨濠府知府衙門後堂。二人一左一右對麵而坐,其中一人,正是臨濠知府丁宇。
“丁大人,我聽說懷遠衛馬指揮已經派兵去抓人了。怎麽京師消息如此靈通,反應如此之快!”另一人對丁宇說。這人麵色微白,四十歲上下,頭戴四帶巾,身穿深紫色盤領衣,一副普通庶民打扮,但是衣冠用料講究,應不是一般人家。
“我說高管家,這裏是哪兒?中都!刁民殺官造反,是小事嗎?能沒有報信的嘛,想隱瞞是不可能的!別的不說,本官就已向中書省上了奏折,說明原委。”
“什麽?上折子?”高姓管家突然提高了嗓門,“丁大人打算為難我們宋國公府?幾個泥腿子而已,就算官司打到陛下那兒,我們國公爺也不怕。”
“高管家稍安勿躁。如今陛下已經知道了,我怎麽敢繼續瞞而不報呢!刁民辜負聖恩,偷懶怠工,煽動鬧事,竟然圍毆監工,這可不是小事,陛下斷難相容。”丁宇慢條斯理地說,特別在“刁民”二字上加重了語氣。
聽到丁宇的話,高管家已經抬起的屁股又慢慢落下,笑道:“對,一群刁民。陛下聖明,一定不會放過他們。不過,一旦為首的人進了宮,在陛下麵前胡言亂語,該如何?”
“以在下愚見,不如直接……”高管家做了一個抹脖子的手勢,“到時候就說,暴民拒捕,被就地正法。”
“不可!”丁宇趕忙反對,“此事,知情者甚多,殺一兩個帶頭的,無濟於事。反而此地無銀三百兩,徒增陛下的懷疑。”
“丁大人有何高見?”
丁宇喝了口茶,目光直視對方,說:“這民變是如何發生的,想必高管家應該清楚。數月前,中書移文,要求善用民力,中都營建工匠不得挪做私用。韓國公要不是身體抱恙,早就來中都坐鎮了。我想有他老人家在,定然不會發生這種事。”
“嗬嗬”高管家尷尬地笑了笑,“是這麽迴事兒。聽聞我們國公爺在西北大勝,府中上下想著加快宅子的修建,以便慶賀國公爺凱旋。所以,用了不少工匠。誰曾想,這幫泥腿子,不服管束,監工官差用力過猛,打死了人。”管家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對於自身的錯誤,沒有絲毫的悔意。
丁宇心中頗為不爽,一個小小的管家,一介白身,竟然如此倨傲,視人命為草芥,正要出言警告,剛好內院管家稟告,工部將作司司丞溫良恭來了。
丁宇止住了話頭,起身向正堂門外迎去。將作司溫良是負責中都營建具體事務的工部官員,正五品。丁宇身為臨濠知府,正四品,本用不著出迎。然後院為私宅,貴客登門,不可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