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誘導啟發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標看了沈奇一眼,見他坐立不安,便知這位沈大人現在擔心得要死,微微一笑,“沈大人無需緊張,先喝杯茶。李大人也再喝一杯。”旁邊的秦順頗有眼力,立馬給沈、李二人各倒了一杯茶。
“謝太子殿下。”二人齊聲道。李賢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而沈奇則是一飲而盡,像是在喝酒給自己壯膽兒。秦順趕忙又續了一杯。
“對李大人剛才所言,沈大人以為如何?”朱標問道。
沈奇站起身來,深施一禮,“李大人所言非虛,正中時弊,直擊要害。火器有此弊病,是臣的失職,請殿下責罰。”
朱標飲了一口茶,笑著說:“沈大人言重了,且安坐。正是因為現有火器存在弊端,孤才向陛下請命主導改革一事。要是沒這些毛病,也就不用改了。倘若現在追責沈大人,那便是孤不厚道了。二位大人,咱們今日所言,一不追責,二不論罪,暢所欲言便可。”
見太子確實沒有責怪的意思,沈奇算是放下心來,“謝太子殿下見諒。
“若果如卿所言,那改革一事便有的放矢了。沈大人,可知弊端緣由何在?”
“啟稟殿下。對於火器炸膛一事,軍器局一直都有研究討論。根據事故現場火銃、火炮的殘體以及幸存士卒的說辭,火器炸膛位置多在銃管、炮管接合處,且事發前的幾次射擊中有煙塵溢出。由此推斷,應是多段銃管接合不牢固,無法承受火藥的威力所致。而椎擊發所造銃管很少炸膛,亦可驗證此點推測。
為此,軍器局在多段銃管、炮管的接合處增加鉚釘、鐵箍的數量;同時增加火門處銃管、炮管的厚度。另外,告知士卒在使用時注意銃管、炮管的狀況,一旦發現煙塵外溢,則立刻停止使用。至於射程問題,有人認為是火藥裝填量不足,應加大裝藥量。但是,這樣一來也增加了炸膛的可能。對此臣等尚無良策。”有了剛才暢所欲言的保證,沈奇心裏少了很多顧忌。
朱標點點頭,看來軍器局還是用了心的,沒有聽之任之。“很好。沈大人所言甚有道理。不過孤對射程問題倒有不同看法,說出來請二位大人指正。”沈、李二人連稱不敢,朱標沒有理會,繼續說:“所謂火銃、火炮,是利用火藥燃燒後產生的推力,射出彈丸從而殺傷目標,這種推力其實是一種氣。”朱標怕專業詞匯說得太多,他們聽不懂,所以就簡略了。
“因此,彈丸射出的遠近,一方麵與火藥的用量有關,另一方麵與氣密性有關。氣密性就是漏氣的多少,漏氣越少,氣密性越好,反之則越差。在相同裝藥量的前提下,氣密性好的火器,對彈丸的推力就越大,射程也就越遠。那麽為什麽會有氣密性問題呢?其根源在於彈丸與銃管、炮管的內膛不完全相符。為了便於塞入,彈丸通常都會略小於銃口或者炮口,這樣二者之間就存在縫隙,導致漏氣,射程自然不遠。”
李賢對火器製造了解不多,聽後不明所以,而沈奇則是專業出身,能夠明白其中道理,但是他還有些疑問,於是出言詢問:“依殿下所言,要提高射程,則需要彈丸與銃口、炮口完全相符,甚至要略大。不過,如此彈丸裝入時怕是要費不少力氣。”
“確實如此。如果單純製作稍大的彈丸,會導致裝填困難,而與銃口完全一致的彈丸,製作難度太大。對此,孤提出兩條建議。第一,在火藥與彈丸之間增加一個硬木製成的塞子,木塞大小要與銃口、炮口差不多。木塞塞入後能夠壓實火藥,同時也起到一定的氣密作用。第二,采用鉛彈丸。鉛質地較軟,所製彈丸即便略大於銃口、炮口也更容易裝入,可借此提高氣密性。雖然鉛彈丸比鐵彈丸略軟,但是對於殺傷敵兵卻沒有區別。
這兩條建議,沈大人迴去之後,先試一試,看看效果。無論結果如何,務必給孤一個答複,如何?對於炸膛的問題,軍器局的應對之法,孤深以為然。不過孤建議,無論銃管、炮管最終都要采用一體式,也就是沒有接合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過這需要沈大人與軍器局的能工巧匠們共同努力。對此孤不要求馬上施行。”朱標對當前的火門槍,隻能提出使用‘木馬’和鉛彈兩個建議了,畢竟是要淘汰的東西,沒必要多費心思。隻此兩點,在燧發槍造出來之前,足夠應付戰爭所需了。
沈奇見朱標沒有自以為是,仗著太子的身份發號施令,而隻說是建議,並要自己先試試再說,心裏給了太子殿下平易近人的評價,躬身答道:“臣領命。臣迴去後馬上嚐試,盡早給殿下答複。”
“單單是射程足夠,但是射不準也是無用。依孤對軍中火器的了解,想要射得準,主要依賴於銃手,就像弓箭一樣,全靠射手自身的能力。然銃手持銃射擊卻與弓弩手雙手持弓有所不同,由於需要點燃火藥,銃手隻能一手持銃,另一手點燃火門引信。而火藥擊發時的威力遠勝於弓箭,單手難以保證銃管穩定,從而導致偏離標靶。李大人,孤所言可對?”朱標見李賢在一旁,有點兒要神遊天外了,有意提醒他一下。
“哦?”李賢一個愣神,才反應過來,“誠如殿下所言,軍中確實如此。”用餘光瞟了一眼沈奇,見其正襟危坐,全神貫注,他也趕忙收斂了心神。
“針對此點,沈大人可有什麽對策?說說看。”朱標又笑眯眯地看向沈奇。經過一番奏對,他認為沈奇此人有些想法和見地,並非一味聽從上官吩咐。
沈奇見太子盯著自己,似是有所期待,便直言道:“太子殿下所說的問題,臣等軍器局同僚也曾思量過。對策有三,其一,一把手銃,兩人操作,一人雙手持銃,一人負責點燃火門引信;其二,增加一個支架,將銃管放在支架上,以單手掌握,另一手點燃火門;其三,發明自動點火的裝置,銃手則可雙手持銃。”
“謝太子殿下。”二人齊聲道。李賢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而沈奇則是一飲而盡,像是在喝酒給自己壯膽兒。秦順趕忙又續了一杯。
“對李大人剛才所言,沈大人以為如何?”朱標問道。
沈奇站起身來,深施一禮,“李大人所言非虛,正中時弊,直擊要害。火器有此弊病,是臣的失職,請殿下責罰。”
朱標飲了一口茶,笑著說:“沈大人言重了,且安坐。正是因為現有火器存在弊端,孤才向陛下請命主導改革一事。要是沒這些毛病,也就不用改了。倘若現在追責沈大人,那便是孤不厚道了。二位大人,咱們今日所言,一不追責,二不論罪,暢所欲言便可。”
見太子確實沒有責怪的意思,沈奇算是放下心來,“謝太子殿下見諒。
“若果如卿所言,那改革一事便有的放矢了。沈大人,可知弊端緣由何在?”
“啟稟殿下。對於火器炸膛一事,軍器局一直都有研究討論。根據事故現場火銃、火炮的殘體以及幸存士卒的說辭,火器炸膛位置多在銃管、炮管接合處,且事發前的幾次射擊中有煙塵溢出。由此推斷,應是多段銃管接合不牢固,無法承受火藥的威力所致。而椎擊發所造銃管很少炸膛,亦可驗證此點推測。
為此,軍器局在多段銃管、炮管的接合處增加鉚釘、鐵箍的數量;同時增加火門處銃管、炮管的厚度。另外,告知士卒在使用時注意銃管、炮管的狀況,一旦發現煙塵外溢,則立刻停止使用。至於射程問題,有人認為是火藥裝填量不足,應加大裝藥量。但是,這樣一來也增加了炸膛的可能。對此臣等尚無良策。”有了剛才暢所欲言的保證,沈奇心裏少了很多顧忌。
朱標點點頭,看來軍器局還是用了心的,沒有聽之任之。“很好。沈大人所言甚有道理。不過孤對射程問題倒有不同看法,說出來請二位大人指正。”沈、李二人連稱不敢,朱標沒有理會,繼續說:“所謂火銃、火炮,是利用火藥燃燒後產生的推力,射出彈丸從而殺傷目標,這種推力其實是一種氣。”朱標怕專業詞匯說得太多,他們聽不懂,所以就簡略了。
“因此,彈丸射出的遠近,一方麵與火藥的用量有關,另一方麵與氣密性有關。氣密性就是漏氣的多少,漏氣越少,氣密性越好,反之則越差。在相同裝藥量的前提下,氣密性好的火器,對彈丸的推力就越大,射程也就越遠。那麽為什麽會有氣密性問題呢?其根源在於彈丸與銃管、炮管的內膛不完全相符。為了便於塞入,彈丸通常都會略小於銃口或者炮口,這樣二者之間就存在縫隙,導致漏氣,射程自然不遠。”
李賢對火器製造了解不多,聽後不明所以,而沈奇則是專業出身,能夠明白其中道理,但是他還有些疑問,於是出言詢問:“依殿下所言,要提高射程,則需要彈丸與銃口、炮口完全相符,甚至要略大。不過,如此彈丸裝入時怕是要費不少力氣。”
“確實如此。如果單純製作稍大的彈丸,會導致裝填困難,而與銃口完全一致的彈丸,製作難度太大。對此,孤提出兩條建議。第一,在火藥與彈丸之間增加一個硬木製成的塞子,木塞大小要與銃口、炮口差不多。木塞塞入後能夠壓實火藥,同時也起到一定的氣密作用。第二,采用鉛彈丸。鉛質地較軟,所製彈丸即便略大於銃口、炮口也更容易裝入,可借此提高氣密性。雖然鉛彈丸比鐵彈丸略軟,但是對於殺傷敵兵卻沒有區別。
這兩條建議,沈大人迴去之後,先試一試,看看效果。無論結果如何,務必給孤一個答複,如何?對於炸膛的問題,軍器局的應對之法,孤深以為然。不過孤建議,無論銃管、炮管最終都要采用一體式,也就是沒有接合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過這需要沈大人與軍器局的能工巧匠們共同努力。對此孤不要求馬上施行。”朱標對當前的火門槍,隻能提出使用‘木馬’和鉛彈兩個建議了,畢竟是要淘汰的東西,沒必要多費心思。隻此兩點,在燧發槍造出來之前,足夠應付戰爭所需了。
沈奇見朱標沒有自以為是,仗著太子的身份發號施令,而隻說是建議,並要自己先試試再說,心裏給了太子殿下平易近人的評價,躬身答道:“臣領命。臣迴去後馬上嚐試,盡早給殿下答複。”
“單單是射程足夠,但是射不準也是無用。依孤對軍中火器的了解,想要射得準,主要依賴於銃手,就像弓箭一樣,全靠射手自身的能力。然銃手持銃射擊卻與弓弩手雙手持弓有所不同,由於需要點燃火藥,銃手隻能一手持銃,另一手點燃火門引信。而火藥擊發時的威力遠勝於弓箭,單手難以保證銃管穩定,從而導致偏離標靶。李大人,孤所言可對?”朱標見李賢在一旁,有點兒要神遊天外了,有意提醒他一下。
“哦?”李賢一個愣神,才反應過來,“誠如殿下所言,軍中確實如此。”用餘光瞟了一眼沈奇,見其正襟危坐,全神貫注,他也趕忙收斂了心神。
“針對此點,沈大人可有什麽對策?說說看。”朱標又笑眯眯地看向沈奇。經過一番奏對,他認為沈奇此人有些想法和見地,並非一味聽從上官吩咐。
沈奇見太子盯著自己,似是有所期待,便直言道:“太子殿下所說的問題,臣等軍器局同僚也曾思量過。對策有三,其一,一把手銃,兩人操作,一人雙手持銃,一人負責點燃火門引信;其二,增加一個支架,將銃管放在支架上,以單手掌握,另一手點燃火門;其三,發明自動點火的裝置,銃手則可雙手持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