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首次建言
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 作者:陸一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本堂坐落在奉天殿右側的廡廊內,也就是春和宮與奉天殿之間。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十一月設立大本堂,搜集古今圖書充之,延請四方名士給太子、諸王授課講學。後來又讓功臣勳卿的子弟、國子監學生入學,作為皇子的伴讀。說白了就是皇宮內的一個私塾,沒多久就撤銷了,太子讀書之所改為文華後殿,諸王則歸府讀書,終明一朝,沒有再設。朱標住在春和宮,離大本堂很近,所以緊趕慢趕,終歸是踩著點兒進了課室。
課室之內,已經坐滿了前來就學的皇子、勳貴子弟,每人麵前都有一張小桌,放著幾本書籍、筆墨紙硯等,此時正在和相熟之人交頭接耳,好不熱鬧。最前方的台階之上,擺著一個黑漆長條大案,案上書籍眾多,筆墨齊備,其後擺有太師椅一把,不過座上無人,想來是授課的宋先生還沒到。
朱標剛一邁進門口,眾人立刻停止交談,起身行禮,禮畢才又各自安坐,室內一時間鴉雀無聲。朱標坐在第一排的小桌之後,隨手拿起桌上的《論語》,翻看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身穿絳紅官袍、須發皆白的老頭兒走了進來,正是宋濂。隻見他緩步走到大條案後,坐在太師椅上。朱標帶領眾學生起身給宋先生問安,宋濂端坐受禮,示意各自就坐。
宋濂今日所授內容無非是四書五經之屬。這些傳世經典在朱標看來,實在枯燥無聊得很,‘之乎者也,嗚唿哀哉’讀了一通,完全不知所雲。宋先生當然不知道眼前的太子興趣索然,頗有興致地引經據典地解釋了一大堆,而後要求眾人逐句背誦,讓朱標頗有一種前世看到“背誦全文”四個字的痛苦之感。環顧四周,其他人都捧著書照本宣科,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明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餘光瞥見老四,他倒是一副搖頭晃腦、認真讀書的樣子。“老四,你丫就裝吧,別人不知道你,我還不知道。不過呢,從今日起,後世再無太宗文皇帝、明成祖朱棣,頂多讓你當個明初著名藩王!嘿嘿,小子,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朱標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心思根本沒在讀書上。倒不是他懶得讀書,而是不屑於浪費時間。前世的朱標是個成績優異的學霸,死記硬背這幾句古文簡直小兒科一般。
正在一群人背書聲亂作一團的時候,朱元璋走進門來。宋濂看到皇帝來了,登時起身跪倒,叩首高唿“臣請陛下聖安”。下麵的眾學生見此景,也紛紛放下手中書卷,跪了一地,稽首請安。朱元璋徑直走向宋濂,右手虛扶其左肩,示意其起身,轉而對眾人說道:“都起來吧。咱隻是過來看看你們。哦,太子也在呢,精神不錯,很好。”
“勞父皇掛念,兒臣無恙。古人雲‘業精於勤,荒於嬉,毀於隨’。兒臣不敢稍懈,恐負父皇聖望。”朱標接話道。
朱元璋滿臉笑意,顯然對朱標的話非常滿意,繼續說:“太子所言不錯。咱設立大本堂,請名儒大家為師,就是希望你們能夠修身自持、明達事理,作可造之材,為國之棟梁,扶保大明江山。”
“謹遵陛下教誨!”眾人跪倒再拜。
“父皇,兒臣有一事不明,今日正欲向宋先生請教。既然陛下親臨,請父皇示下。”朱標本來想和宋濂討論一下書籍斷句的問題,進而推銷一下標點符號的理念。趕巧朱元璋來大本堂,他便想直接當著皇帝的麵兒說,更直接,省卻了一些麻煩。
“哦,什麽事兒?你且說來。”朱元璋本打算要走,聽了朱標的話,又來了興趣。
朱標拿起身邊的毛筆,蘸了蘸墨,一邊寫一邊說:“昨夜,兒臣夢中得文一句,其意兒臣思索再三,無法斷定。今日特請父皇裁之。”隻見,他在紙上寫了‘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這十個字,其間沒有任何標點,然後將紙張呈遞給朱元璋,一旁伺候的內侍連忙接了過去,雙手捧著。朱元璋看了一眼,眉頭緊鎖,轉而對宋濂說:“宋先生,請過來一同參詳。”
“臣遵旨。”宋濂揖手作禮,上前幾步,立在朱元璋身側,望著紙上所書之字。
端詳了一會兒,宋濂麵露赧色,迴奏道:“迴稟陛下,老臣以為,此句所表之意,因人而異,殊難確定。唐代韓愈在有雲‘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此句中沒有句讀標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斷句之法,則得到不同的句意。如‘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再如‘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老臣無能,不能以一意斷之。”
“宋先生過謙了,此句正如先生所言,頗有歧義,難以斷之,先生不必掛懷。太子,你怎麽看?”朱元璋安慰了一下宋濂,轉而問起朱標這個始作俑者。
“早就知道你們斷不了,這本來就是個歧義句。嘿嘿!”朱標腹黑地想到。聽到朱元璋問自己,便趕緊迴答:“父皇所言甚是。以宋先生之高才,尚難斷其意。恐怕隻有寫出此句之人,才知其中真意。然,兒臣以為,似這等文辭,難以廣傳。後世好學之人讀之,全憑學識自行斷句,揣摩文意,難免偏頗,再以此口口相傳,則其真意恐難再現。以兒臣愚見,父皇重開混沌之天,一統四海,教化萬民,所頒律法,所刊書籍,當使民易知其意,方得遵行不悖。兒臣鬥膽建議,凡書寫之文字,當有斷句之標識,以便閱讀。”
未等朱元璋發話,朱標趁熱打鐵在紙上畫了現代的逗號、句號、問號以及感歎號,這四個最常用、最基本的標點符號。“請父皇觀之。這是兒臣想到的斷句標識。”朱標指著幾個標點符號說道。
朱元璋湊近一瞧,完全沒看懂這幾個點點、圈圈是什麽意思,又抬頭看著朱標。
朱標秒懂,便說道:“父皇請看,這第一個曰逗號,表示較短的停頓,文意未完;第二個曰句號,表示句子結束,文意完整;第三個曰問號,表示疑問、疑惑之意;第四個曰感歎號,表示感慨,讚歎之意。以此作為斷句標識,則天下文章其意自明。”
“妙啊!太子殿下所書斷句標識真是妙不可言。如此一來,文章語義明晰,易於理解,不失其真意。這些符號與前代的句讀相較,是大大的進步,此乃萬世之功也!恭喜陛下,得此玄妙之法。”一旁的宋濂激動不已,兩眼放光,連忙讚道。
朱元璋此時雖然滿腹狐疑,他不認為太子能有這般見識,但表麵仍不動聲色,說道:“茲事體大,待咱與眾卿商議之後,再做定論。來人,把這兩張紙收了。”言畢,便朝大本堂門口走去,自有內官收了紙張,尾隨其後。眾人再拜恭送。
剛要跨出門檻,朱元璋突然來了一句:“太子跟咱出來。”
朱標口稱遵旨,隨後便也出了門。他早已想到,自己剛才所為,朱元璋必然要懷疑。洪武元年,眾臣請仿元製,設中書令,以太子為之,朱元璋以‘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為由拒之。由此可見,朱元璋顯然對朱標的學識心知肚明,剛才那一出建言,必定要找他問明出處。然而,朱標早有準備,打好了腹稿,唯恐朱元璋不找他,否則怎麽忽悠便宜老爹呢!
一眾人出了大本堂,行走在奉天殿前的廣場之上,朱元璋問朱標:“老大,給咱實話實說吧,誰給你出的主意?”
朱標快走兩步跟上,一臉正色地小聲說:“迴父皇,兒子不敢隱瞞。此乃昨夜兒子夢中所遇仙人所言,其教兒以此廣傳天下,造福讀書人。”
“此話當真?真是怪了,你怎麽總有怪夢!”朱元璋疑慮未消。
“兒子不知,這兩日也未感異狀。”
“如你所言,難道是上天賜福?你小子,交了好運啦!”
“兒子以為此乃上天感念父皇創業之艱辛、驅除韃虜之功績。世人常言,皇帝乃是上天之子,代蒼天牧萬民。天子做得好,老天肯定要賞的。”聽朱元璋這話,有意不追究此事,朱標趕緊馬屁奉上。
“臭小子,就你會說。也不是沒有道理。既如此,當擇吉日祭天。”朱元璋眉開眼笑地說道。
“兒子還有一件喜事,本想今日稍晚向父皇母後稟報。”朱標眼見一計得逞,又施一計,打算把土豆、紅薯的事兒也說了。
“還有喜事兒?”朱元璋有點兒詫異,這兩天太子總有驚人之語,他一時跟不上節奏。“等等,還要向你娘稟報?怎麽不能直接跟咱說?難道是你小子有了心儀的姑娘?”
朱標聽著話茬不對,有點兒跑偏了,急忙說:“迴父皇,兒子沒有心儀的姑娘,婚姻大事,但憑父皇母後做主。兒子所說喜事是,昨夜仙人降賜我大明兩件神物。據那仙人說,是極好的糧食,畝產25石。仙人叮囑,要先將神物中下,等其結果後,再行推廣。兒子思忖,既是神物,必由天家栽種,父皇操勞國事,日理萬機,恐無暇侍弄,而母後恰有此好,因而欲向父皇母後稟報。”朱標雖不清楚這時候的糧食畝產,但土豆、紅薯絕對高產。(明朝一石約153.5斤,每斤約合594.6克,25石相當於2280公斤)
朱元璋聽到這話,嚇了一跳,愣在原地。他是知農事的,南方上好的水田,即便一年兩茬,也不過畝產4石。旋即追問朱標:“老大,你沒記錯吧,真是25石?”
“兒子記得清楚,確是25石,仙人說隻多不少。”朱標十分肯定地說。
“好!好!好!”朱元璋連聲稱好,“神物何在,取來給咱看看。
課室之內,已經坐滿了前來就學的皇子、勳貴子弟,每人麵前都有一張小桌,放著幾本書籍、筆墨紙硯等,此時正在和相熟之人交頭接耳,好不熱鬧。最前方的台階之上,擺著一個黑漆長條大案,案上書籍眾多,筆墨齊備,其後擺有太師椅一把,不過座上無人,想來是授課的宋先生還沒到。
朱標剛一邁進門口,眾人立刻停止交談,起身行禮,禮畢才又各自安坐,室內一時間鴉雀無聲。朱標坐在第一排的小桌之後,隨手拿起桌上的《論語》,翻看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身穿絳紅官袍、須發皆白的老頭兒走了進來,正是宋濂。隻見他緩步走到大條案後,坐在太師椅上。朱標帶領眾學生起身給宋先生問安,宋濂端坐受禮,示意各自就坐。
宋濂今日所授內容無非是四書五經之屬。這些傳世經典在朱標看來,實在枯燥無聊得很,‘之乎者也,嗚唿哀哉’讀了一通,完全不知所雲。宋先生當然不知道眼前的太子興趣索然,頗有興致地引經據典地解釋了一大堆,而後要求眾人逐句背誦,讓朱標頗有一種前世看到“背誦全文”四個字的痛苦之感。環顧四周,其他人都捧著書照本宣科,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明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餘光瞥見老四,他倒是一副搖頭晃腦、認真讀書的樣子。“老四,你丫就裝吧,別人不知道你,我還不知道。不過呢,從今日起,後世再無太宗文皇帝、明成祖朱棣,頂多讓你當個明初著名藩王!嘿嘿,小子,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朱標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心思根本沒在讀書上。倒不是他懶得讀書,而是不屑於浪費時間。前世的朱標是個成績優異的學霸,死記硬背這幾句古文簡直小兒科一般。
正在一群人背書聲亂作一團的時候,朱元璋走進門來。宋濂看到皇帝來了,登時起身跪倒,叩首高唿“臣請陛下聖安”。下麵的眾學生見此景,也紛紛放下手中書卷,跪了一地,稽首請安。朱元璋徑直走向宋濂,右手虛扶其左肩,示意其起身,轉而對眾人說道:“都起來吧。咱隻是過來看看你們。哦,太子也在呢,精神不錯,很好。”
“勞父皇掛念,兒臣無恙。古人雲‘業精於勤,荒於嬉,毀於隨’。兒臣不敢稍懈,恐負父皇聖望。”朱標接話道。
朱元璋滿臉笑意,顯然對朱標的話非常滿意,繼續說:“太子所言不錯。咱設立大本堂,請名儒大家為師,就是希望你們能夠修身自持、明達事理,作可造之材,為國之棟梁,扶保大明江山。”
“謹遵陛下教誨!”眾人跪倒再拜。
“父皇,兒臣有一事不明,今日正欲向宋先生請教。既然陛下親臨,請父皇示下。”朱標本來想和宋濂討論一下書籍斷句的問題,進而推銷一下標點符號的理念。趕巧朱元璋來大本堂,他便想直接當著皇帝的麵兒說,更直接,省卻了一些麻煩。
“哦,什麽事兒?你且說來。”朱元璋本打算要走,聽了朱標的話,又來了興趣。
朱標拿起身邊的毛筆,蘸了蘸墨,一邊寫一邊說:“昨夜,兒臣夢中得文一句,其意兒臣思索再三,無法斷定。今日特請父皇裁之。”隻見,他在紙上寫了‘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這十個字,其間沒有任何標點,然後將紙張呈遞給朱元璋,一旁伺候的內侍連忙接了過去,雙手捧著。朱元璋看了一眼,眉頭緊鎖,轉而對宋濂說:“宋先生,請過來一同參詳。”
“臣遵旨。”宋濂揖手作禮,上前幾步,立在朱元璋身側,望著紙上所書之字。
端詳了一會兒,宋濂麵露赧色,迴奏道:“迴稟陛下,老臣以為,此句所表之意,因人而異,殊難確定。唐代韓愈在有雲‘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此句中沒有句讀標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斷句之法,則得到不同的句意。如‘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再如‘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老臣無能,不能以一意斷之。”
“宋先生過謙了,此句正如先生所言,頗有歧義,難以斷之,先生不必掛懷。太子,你怎麽看?”朱元璋安慰了一下宋濂,轉而問起朱標這個始作俑者。
“早就知道你們斷不了,這本來就是個歧義句。嘿嘿!”朱標腹黑地想到。聽到朱元璋問自己,便趕緊迴答:“父皇所言甚是。以宋先生之高才,尚難斷其意。恐怕隻有寫出此句之人,才知其中真意。然,兒臣以為,似這等文辭,難以廣傳。後世好學之人讀之,全憑學識自行斷句,揣摩文意,難免偏頗,再以此口口相傳,則其真意恐難再現。以兒臣愚見,父皇重開混沌之天,一統四海,教化萬民,所頒律法,所刊書籍,當使民易知其意,方得遵行不悖。兒臣鬥膽建議,凡書寫之文字,當有斷句之標識,以便閱讀。”
未等朱元璋發話,朱標趁熱打鐵在紙上畫了現代的逗號、句號、問號以及感歎號,這四個最常用、最基本的標點符號。“請父皇觀之。這是兒臣想到的斷句標識。”朱標指著幾個標點符號說道。
朱元璋湊近一瞧,完全沒看懂這幾個點點、圈圈是什麽意思,又抬頭看著朱標。
朱標秒懂,便說道:“父皇請看,這第一個曰逗號,表示較短的停頓,文意未完;第二個曰句號,表示句子結束,文意完整;第三個曰問號,表示疑問、疑惑之意;第四個曰感歎號,表示感慨,讚歎之意。以此作為斷句標識,則天下文章其意自明。”
“妙啊!太子殿下所書斷句標識真是妙不可言。如此一來,文章語義明晰,易於理解,不失其真意。這些符號與前代的句讀相較,是大大的進步,此乃萬世之功也!恭喜陛下,得此玄妙之法。”一旁的宋濂激動不已,兩眼放光,連忙讚道。
朱元璋此時雖然滿腹狐疑,他不認為太子能有這般見識,但表麵仍不動聲色,說道:“茲事體大,待咱與眾卿商議之後,再做定論。來人,把這兩張紙收了。”言畢,便朝大本堂門口走去,自有內官收了紙張,尾隨其後。眾人再拜恭送。
剛要跨出門檻,朱元璋突然來了一句:“太子跟咱出來。”
朱標口稱遵旨,隨後便也出了門。他早已想到,自己剛才所為,朱元璋必然要懷疑。洪武元年,眾臣請仿元製,設中書令,以太子為之,朱元璋以‘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為由拒之。由此可見,朱元璋顯然對朱標的學識心知肚明,剛才那一出建言,必定要找他問明出處。然而,朱標早有準備,打好了腹稿,唯恐朱元璋不找他,否則怎麽忽悠便宜老爹呢!
一眾人出了大本堂,行走在奉天殿前的廣場之上,朱元璋問朱標:“老大,給咱實話實說吧,誰給你出的主意?”
朱標快走兩步跟上,一臉正色地小聲說:“迴父皇,兒子不敢隱瞞。此乃昨夜兒子夢中所遇仙人所言,其教兒以此廣傳天下,造福讀書人。”
“此話當真?真是怪了,你怎麽總有怪夢!”朱元璋疑慮未消。
“兒子不知,這兩日也未感異狀。”
“如你所言,難道是上天賜福?你小子,交了好運啦!”
“兒子以為此乃上天感念父皇創業之艱辛、驅除韃虜之功績。世人常言,皇帝乃是上天之子,代蒼天牧萬民。天子做得好,老天肯定要賞的。”聽朱元璋這話,有意不追究此事,朱標趕緊馬屁奉上。
“臭小子,就你會說。也不是沒有道理。既如此,當擇吉日祭天。”朱元璋眉開眼笑地說道。
“兒子還有一件喜事,本想今日稍晚向父皇母後稟報。”朱標眼見一計得逞,又施一計,打算把土豆、紅薯的事兒也說了。
“還有喜事兒?”朱元璋有點兒詫異,這兩天太子總有驚人之語,他一時跟不上節奏。“等等,還要向你娘稟報?怎麽不能直接跟咱說?難道是你小子有了心儀的姑娘?”
朱標聽著話茬不對,有點兒跑偏了,急忙說:“迴父皇,兒子沒有心儀的姑娘,婚姻大事,但憑父皇母後做主。兒子所說喜事是,昨夜仙人降賜我大明兩件神物。據那仙人說,是極好的糧食,畝產25石。仙人叮囑,要先將神物中下,等其結果後,再行推廣。兒子思忖,既是神物,必由天家栽種,父皇操勞國事,日理萬機,恐無暇侍弄,而母後恰有此好,因而欲向父皇母後稟報。”朱標雖不清楚這時候的糧食畝產,但土豆、紅薯絕對高產。(明朝一石約153.5斤,每斤約合594.6克,25石相當於2280公斤)
朱元璋聽到這話,嚇了一跳,愣在原地。他是知農事的,南方上好的水田,即便一年兩茬,也不過畝產4石。旋即追問朱標:“老大,你沒記錯吧,真是25石?”
“兒子記得清楚,確是25石,仙人說隻多不少。”朱標十分肯定地說。
“好!好!好!”朱元璋連聲稱好,“神物何在,取來給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