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三年,公曆九一九年。
十一月十七日。
小雪。
河南行營。
河西行營的露布已經送到,隴右道行軍大總管鄭,指揮唐軍大破迴鶻,歸義軍、龍家等部歸服,烏母主率迴鶻殘部西竄,投奔了西州的同族。
……隴右,祖宗之地,可惜肅、代誤國,至德以來,河隴次第陷蕃。後雖有張義潮舉義兵,以諸郡歸朝,奈何天時不在,中國終不能撫有。
臣聞,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常以恢複為念……
幸天不棄我,今歲以來,累見隴右奏破蕃賊捷書。
至今日,鄭守義又奏,已大破迴鶻於甘州,賊酋遠躥,擒生斬級,並虜獲羊馬,不可勝計。盡複沙、瓜、甘、涼諸州矣。
竊觀前後克捷,皆是特稟聖謀,密練驍雄,深討兇寇。
以寡擊眾,所向無前。
天心與睿德合符,士卒與神兵葉契。
九重製勝,動必有成;萬裏知來,見於未兆。
恢複之功,當宣示朝野,編於史冊。
雲雲。
賀表,並非唐王所長,但是,當河西收複的露布到達行營,李崇武李三郎足足將自己關在帳裏半日,死活憋出了這麽一篇文章。
唐王字斟句酌,末了還要認認真真以楷書謄抄數迴,以期盡善盡美,最後讓人送往燕京。
新大唐,畢竟是有天子的,這種告慰祖宗的好事,該有天子一席之地。
燕京,即薊城。
唐王定薊縣名燕京,已經明發天下。
那裏,將作為大唐的主要都城之一。
大唐太大,一隅之地難以治天下,所以有東、西、南、北四京。
北京,暫時就是燕京。
送走賀表,李三郎又提起筆,開始給鄭守義寫信。
斟酌再三,唐王落筆曰:
義貞兄,見字如晤。
大順以來,三十年矣。你我輾轉南北西東,征途何止萬裏。至德以來,中國武運頹喪,河隴陷蕃,安西、北庭失陷,草原不為我有。振奮中華精神,當自河西而始。義貞兄恢複之功,必可載於竹帛,公之名,已在史籍矣……
趙珽每天打卡非常積極,隻因年事已高,常常犯困。
李三郎奮筆疾書,趙珽老頭子就坐著打個盹,偶爾看看邊上的韓夢殷,心下十分豔羨小夥子的年輕。想當年,老子也曾青春,也曾追隨李匡籌大帥劈手掀翻了李匡威的桌子……
吭吭吭,好漢不提當年勇吧。
總之,趙珽看韓夢殷,既從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這讓老趙對自己這波瀾壯闊的一生很有成就感,同時,韓夢殷的年富力強,又不免讓老趙頻頻生出時光不再的遺憾。
歲月,是把殺豬刀啊。
韓夢殷是押運一波糧草過來的。
唐王在南麵行營常年不歸,雖然平日都有書信公文往來,但畢竟隔著一重。將到年底,韓夢殷就專門跑了這趟,來親自拜見唐王。
唐王寫信,韓夢殷幫著整理公文,隨時準備聽候差遣。
侍從進來,稟報元行欽到了。
唐王忙落筆,親自出來迎接。
李三郎遠遠拱手道:“煩勞元公走這一趟,罪過,罪過。”
元行欽急趨數步上前,認真向唐王躬身行禮。
待落座,李三郎道:“淄青那邊情況如何?”
元行欽語態平靜道:“梁軍精銳皆已抽盡,守軍羸弱,無甚艱難。大王放心,局麵盡在掌握,必不使一粒糧一個兵離開淄青。隻因我軍兵寡,不好占地過多。待破了大梁,各地傳檄可定也。”
南征之役從楊師厚身死引爆,打到今年已足足四個年頭。
之前在河北還多少有些進展,結果等要過黃河就變了味兒,先是趕上謝彥章扒大堤,然後就是長久的對峙,唐軍再無大建樹。
唐王已經幾次尋求戰機,可惜到了河南,仿佛突然就到了另一個世界。
在這裏,梁軍的抵抗異常堅決,陣上死戰,陣下糧足,主場優勢盡顯。
反倒是限於戰場地形,唐軍腿長能跑的特點無從發揮。再加上河西開打,李老三也隻能一邊讓元行欽在淄青擄掠,一邊耐著性子等待機會。
李三郎道:“好。淄青我放心,請元公來,也是想聊聊這大梁怎麽打。
你知道了吧,鄭二已全取河西,使節往於闐已經上路。據說,於闐國主李聖天心向大唐,如無意外,明年開始,咱商隊就可以直通西域了。
說不定,李聖天明歲還要遣使來朝。
嘿嘿,元哥兒,不瞞你說,這中原再怎麽打我也覺著索然無味。若有可能,我真想將這裏交給別人,親自往河西走一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嘿嘿。”說著,唐王就有點壓抑不住內心的澎湃,如一個涉世未深的小青年,在帳內手舞足蹈道:“郭昕公枯守安西數十年,滿城盡是白發兵。我是真想親自去,去祭拜那些英靈,去親手拿迴安西。”
說著,唐王又頗顯落寞地重新坐下,擺一擺手,似在揮去什麽,語氣也有些索然無味。“你不必勸我,輕重緩急我懂,就這麽一說。不破大梁,我肯定是走不開。咳,可是我也不小嘍。”
仿佛屁股上有釘子,唐王又起身開始轉悠,邊走邊說:“按現在這情況看,滅梁,全取關內道問題不大。但是淮南,浙江,福建,嶺南,蜀中,這就要看運氣了。混一宇內,隻怕我有生之年做不到啦。
我也不想在這個位置做到死,不想開這個壞頭。
咱這個大唐,不能再走前麵的老路。
曆朝曆代,太祖、太宗知道創業艱難,懂得民間疾苦,能夠約束自己,約束左右。最多三代之後,繼任者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錦衣玉食,不查世情。
何不食肉糜?
嘿嘿,修身尚不能夠,如何能夠齊家、治國?
所以,從我以後,這樞密使至多以十年為限,對誰都好。
待拿下大梁,局勢稍稍穩當一點,我也能放心往西邊走一趟。元哥兒,你幫我想一想,怎麽樣早日拿下大梁好些。
咳,我這個人,管管錢糧還行,真要領兵,也就是打打呆仗。
之前在魏博那是占了地利,這到河南反反而顧慮更多。梁軍雖連遭挫折,畢竟底子厚,從前攤子大,力量分散,如今縮成一個硬烏龜。對峙至今,也打了幾場,兩邊勢均力敵,這麽弄,很難打開局麵。
拖下去不是辦法,恐怕鄭二都打下安西了,依舊止步不前。
張德與我商議,擬今冬集兵尋求決戰……
隻是,咳,我心中實在難以抉擇。
當初李亨那蠢豬就是心急,香積寺一戰,打掉了大唐十幾萬邊軍精銳,搞得迴鶻狗崽子也敢敲竹杠。嘿,否則,哪有後麵那些爛事?
我雖欲早日功成,隻怕又做了蠢事。左右難決,是以想聽你說說。”
盡管與李三郎相識甚早,但是元行欽自覺是個降將,做事始終低調。踏踏實實辦好義昌的事,絕不願多出頭。
對於李三郎這個問題,其實元行欽也沒個定論。
誠如唐王所說,朱家家底太厚,柏鄉一戰,魏州一戰,幾萬精兵丟個幹淨,硬是不崩。如今梁軍往河南一縮,看似唐軍占些上風,但想速勝卻不容易。
除非拚個兩敗俱傷。
唐王顯然又不願意。
元行欽左右權衡,道:“欲速則不達。當年朱溫攻鄆、兗,前後打了怕不有十年。伐梁,亦非旦夕之功。中原我也沒來過,軍國大事不敢妄言。
嗯,若大王欲決戰,義昌可出兵五千。若耗時不久,一萬人亦有。”
唐王探問道:“一部牽製梁軍主力,一部繞道奔襲大梁,可否?”
元行欽知道軍中有發機飛火破城,但是對與李老三的提議他卻力勸道:“大王不可。朱梁經營汴州有年,城高池深,人少了不濟事,人多了必露行藏。此乃國戰,穩字當先。寧可硬碰硬做一場,也好過行險。”
“咳,張德也這麽說。”唐王有些失望,道,“罷了。這樣,先不忙走,你,我,加上張德,咱好好籌劃一下,看今冬能否跟梁軍再打一場。
不用勉強,有機會就打,實在不行也無所謂。
大不了我就跟他耗上了,看誰先熬不住。
明春看秦光弼那邊能否動一動,汴州若拿不下來,那就先拔了洛陽。”
元行欽覺著這麽幹倒是穩妥,便點頭應下。
……
甘州。
大戰已經過去月餘,戰場的殘骸早已收斂。
隨著一場大雪灑落,除去城外那座座京觀還在提醒著人們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慘烈的戰鬥,一切,都已被掩蓋在皚皚白雪之下。
待到明春,草長鶯飛,這裏又將一片生機勃勃。
有了生命的祭奠,大地,必將會更加絢麗多姿。
甘州一戰,鄭守義感覺自己的靈魂已經升華。
如今,鄭守義心裏不再隻裝著自家的這點瓶瓶罐罐,鄭副樞密開始思考怎麽樣為大唐的明天添磚加瓦,怎麽為天下的百姓做一點實事。
若李老三聽到他的心聲,定會誇獎鄭守義終於脫離了低級趣味,成為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對民族有用的人。
而且,鄭守義突然開始對佛事有了興趣,沒事就尋高僧來講法。
聽說敦煌有千佛洞,許多高僧大德留有真跡,若非突降大雪,鄭守義都能親自跑去沙州了。
當然,有資格給鄭守義講法的高僧,肯定不包括師空那個賊禿。
在老鄭的心裏,他永遠都是那個嫖院裏的二嘎子。
烏母主的寶庫,也給了鄭守義衝擊不小。
即使鄭某人自覺精神已經得到了升華,那堆積如山的財貨依舊幾乎亮瞎了他的狗眼。從珍珠瑪瑙,珊瑚彩玉,到各種金杯銀盞,彩鍛蜀錦,隻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
在庫裏,鄭守義甚至見到了金銀編綴的天方鎧甲。
鄭守義當然不是眼紅烏母主富有,鄭副樞密如今已經是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怎會對這些俗物動心?他是感懷烏母主這老狗幹的壞事太多。
宋瑤一直對甘州迴鶻恨得咬牙,鄭守義卻始終不能理解,不能體會,直到他進了烏母主的寶庫,這才曉得迴鶻人不當人子啊。
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河西再怎麽富庶,以區區甘州之地,積累這些財貨絕不可能是勤勞致富。
這狗日地害了多少商旅啊?
傳說李老三派往西邊的商隊也不少有去無迴,都是被這老小子害了吧?
刪丹王城有內城與外城,隴右道行軍大總管的行轅就在內城。
五星紅旗……
不對,是大唐王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麽嘹亮。
當初攻破義定,武夫鄭守義曾狠狠荒唐了幾日,與一眾糙漢子搞什麽無遮大會。如今想來,得道高人鄭守義隻覺著慚愧非常。
這次進刪丹,迴鶻人的女眷全都賞賜了有功將士,鄭守義是一個人都沒碰,也沒有組織什麽集體活動,讓他們迴去關了門享受。
曾經,看著弟兄們胡鬧,鄭守義就恨不能與眾同樂。
如今,他隻是微微笑著,默默看著。
如同一個慈祥的老翁,欣賞兒孫們笑鬧歡樂。
直到薩仁那來到,鄭守義才發覺自己還是可以的。
好像隻有薩仁那的懷抱,才能稍稍平複鄭守義的喪子之痛。
每每擁著薩仁那,鄭守義就不禁迴想起當年的自己。仿佛又迴到了那個風和日麗的午後,自己仍是那意氣風發的青年將軍。
契丹大軍來戰,他正要出營……
鄭守義洗去浮華,一身素麻布便袍坐在榻上,配上禿頭,如個有道的高僧,似個護法的金剛,麵上盡是看破紅塵的淡然。邊上薩仁那眯眯笑著,靜靜陪坐,懷裏是她與鄭大總管的娃娃,正在亂爬胡抓。
劉三哥滿麵春風地給大總管報賬。
清點戰果,摸清實情,耗費了劉老板許多精力。
“開春便將迴鶻人遷一批去靈武,給魏東城做義從軍。
我已敦促李三盡快安排漢民過來,涼、甘、沙、瓜之漢人還是太少。
下月土地丈量完畢便可繼續授田,爭取不耽誤明年春耕。
草場亦多,可再從山北遷些部落過來……
對於劉老板說得這些,鄭守義聽得非常認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認真。
初在義武,民政他是完全的甩手掌櫃,那年春耕的窘迫都曆曆在目。
後來在振武軍,他依然是全不操心。
如今嘛,鄭守義就特別喜歡聽劉老板給他盤賬。有多少人,種多少地,做了買賣幾筆,是賺是賠,怎樣分配,怎樣生產,聽一聽河西的現狀,再暢想一下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與變化。
當做人的境界提升,當狹隘的格局打開,鄭守義發現,這些原來讓他無比煩躁的瑣事居然也很有樂趣。
讓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實在是一種成就。
迴首過往,鄭守義欣喜地發現,自己雖然殺了很多人,燒過很多莊子,可是,自己也救了很多人。這一路,他們經營了山北,發展了盧龍、義武、義昌,還挽救了河東的萬千百姓。
嗯,這個雙手沾滿血腥的屠子,越來越能理解李老三了。
有一種快樂,叫做建設。
建軍是。
理民亦是。
鄭守義不再是為了老鄭家的統治安穩,純粹就是享受養民之樂。
他甚至感覺自己就像那天上的神佛,這次是下界來普渡眾生的。鄭守義感覺,待修得功德圓滿,爺爺便可重歸仙班了……
呸呸呸,串台了。
這是曆史文,不是修仙文。
總之,鄭守義願意聽,劉三哥更願意說。
從怎樣授田,到怎樣在河西構建新統治,如何將他們在義武軍、振武軍的成功經驗搬過來,讓這苦難的河西重獲生機,劉老板是不厭其煩,不論巨細,說得這個興高采烈。
尤其說到開通商路,劉老板最為興奮。
明年春耕過後,劉老板準備漸次修複四州的驛站、戍堡與守捉。
國朝盛時,遠至安西,戍堡、守捉、軍城與駐軍曾構成了完整的守備體係,守護著大唐的萬家燈火,守護著往來的商路通暢。
彼時,水、陸驛站幾十裏一個,遍布全國,亦無繁累的捐稅盤剝。
彼時,旅人商隊出門,隻需付些財貨,就能從嶺南的廣州,一路經過中原大地,走河西,去天方,去遠方。
彼時,海清河堰。在塞內,出遠門甚至不必帶刀,便是出塞,隻要肯付錢,商隊甚至可以請邊軍護衛,去熱海,去波斯。
彼此各取所需,各安其分。
在大唐治下,一切都曾欣欣向榮。
劉老板多少次抱怨天道不公,使他晚生了百多年,見不到那等盛景。
為了求存,他一個買賣人,卻不得不幾十年來陪著鄭老二在槍尖上頭跳大神,在刀口子上舔鮮血。
行商,當然也要有刀子,但畢竟這不是一迴事嘛。
劉老板做夢都沒有想過,自己有生之年竟有機會重建這一路盛景。
縱然他此生都見不到這條商路全盛之日,縱然嶺南還過不去,但是,好歹他劉某人能有個開創之功,好歹,恢複河西到幽州這一路總是問題不大。
錢,不必愁。烏母主擄掠商路多少年,正好用這些財貨做些善事。
兵,不必愁。大唐王師已經迴歸,至少在可見的將來周邊無敵手。
人,不必愁。有那些迴鶻人狗崽子幫工,有那麽多戰俘奴隸幹活。
貨,亦不必愁。
河北曆來盛產桑麻,天寶時,朝廷所收絹布半出河北,而絹布,正是商路上的主力產品。
盡管關中殘破,盡管蜀道亦難,但是李三郎鼓勵耕織多少年,盧龍之富庶劉老板心裏有數。他相信,一個河北,足以撐起這條商路重啟。哪怕做不到一年上千萬匹絹布的規模,哪怕一年隻有三百萬匹過路,也足以讓河西重新繁榮。
絲綢,就是這條商路的血液,必將溝通起大唐與遠方。
這就是一條流淌著絲綢的黃金商路。
每每想到這條黃金鋪就的商路將在自己手中重見輝煌,劉三哥就激動不已,連睡覺都在笑著。
既然,公理隻在刀劍之下,那麽,就讓爺爺用大唐的刀劍,將大唐的公理,布之四方。
……
十一月十七日。
小雪。
河南行營。
河西行營的露布已經送到,隴右道行軍大總管鄭,指揮唐軍大破迴鶻,歸義軍、龍家等部歸服,烏母主率迴鶻殘部西竄,投奔了西州的同族。
……隴右,祖宗之地,可惜肅、代誤國,至德以來,河隴次第陷蕃。後雖有張義潮舉義兵,以諸郡歸朝,奈何天時不在,中國終不能撫有。
臣聞,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常以恢複為念……
幸天不棄我,今歲以來,累見隴右奏破蕃賊捷書。
至今日,鄭守義又奏,已大破迴鶻於甘州,賊酋遠躥,擒生斬級,並虜獲羊馬,不可勝計。盡複沙、瓜、甘、涼諸州矣。
竊觀前後克捷,皆是特稟聖謀,密練驍雄,深討兇寇。
以寡擊眾,所向無前。
天心與睿德合符,士卒與神兵葉契。
九重製勝,動必有成;萬裏知來,見於未兆。
恢複之功,當宣示朝野,編於史冊。
雲雲。
賀表,並非唐王所長,但是,當河西收複的露布到達行營,李崇武李三郎足足將自己關在帳裏半日,死活憋出了這麽一篇文章。
唐王字斟句酌,末了還要認認真真以楷書謄抄數迴,以期盡善盡美,最後讓人送往燕京。
新大唐,畢竟是有天子的,這種告慰祖宗的好事,該有天子一席之地。
燕京,即薊城。
唐王定薊縣名燕京,已經明發天下。
那裏,將作為大唐的主要都城之一。
大唐太大,一隅之地難以治天下,所以有東、西、南、北四京。
北京,暫時就是燕京。
送走賀表,李三郎又提起筆,開始給鄭守義寫信。
斟酌再三,唐王落筆曰:
義貞兄,見字如晤。
大順以來,三十年矣。你我輾轉南北西東,征途何止萬裏。至德以來,中國武運頹喪,河隴陷蕃,安西、北庭失陷,草原不為我有。振奮中華精神,當自河西而始。義貞兄恢複之功,必可載於竹帛,公之名,已在史籍矣……
趙珽每天打卡非常積極,隻因年事已高,常常犯困。
李三郎奮筆疾書,趙珽老頭子就坐著打個盹,偶爾看看邊上的韓夢殷,心下十分豔羨小夥子的年輕。想當年,老子也曾青春,也曾追隨李匡籌大帥劈手掀翻了李匡威的桌子……
吭吭吭,好漢不提當年勇吧。
總之,趙珽看韓夢殷,既從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這讓老趙對自己這波瀾壯闊的一生很有成就感,同時,韓夢殷的年富力強,又不免讓老趙頻頻生出時光不再的遺憾。
歲月,是把殺豬刀啊。
韓夢殷是押運一波糧草過來的。
唐王在南麵行營常年不歸,雖然平日都有書信公文往來,但畢竟隔著一重。將到年底,韓夢殷就專門跑了這趟,來親自拜見唐王。
唐王寫信,韓夢殷幫著整理公文,隨時準備聽候差遣。
侍從進來,稟報元行欽到了。
唐王忙落筆,親自出來迎接。
李三郎遠遠拱手道:“煩勞元公走這一趟,罪過,罪過。”
元行欽急趨數步上前,認真向唐王躬身行禮。
待落座,李三郎道:“淄青那邊情況如何?”
元行欽語態平靜道:“梁軍精銳皆已抽盡,守軍羸弱,無甚艱難。大王放心,局麵盡在掌握,必不使一粒糧一個兵離開淄青。隻因我軍兵寡,不好占地過多。待破了大梁,各地傳檄可定也。”
南征之役從楊師厚身死引爆,打到今年已足足四個年頭。
之前在河北還多少有些進展,結果等要過黃河就變了味兒,先是趕上謝彥章扒大堤,然後就是長久的對峙,唐軍再無大建樹。
唐王已經幾次尋求戰機,可惜到了河南,仿佛突然就到了另一個世界。
在這裏,梁軍的抵抗異常堅決,陣上死戰,陣下糧足,主場優勢盡顯。
反倒是限於戰場地形,唐軍腿長能跑的特點無從發揮。再加上河西開打,李老三也隻能一邊讓元行欽在淄青擄掠,一邊耐著性子等待機會。
李三郎道:“好。淄青我放心,請元公來,也是想聊聊這大梁怎麽打。
你知道了吧,鄭二已全取河西,使節往於闐已經上路。據說,於闐國主李聖天心向大唐,如無意外,明年開始,咱商隊就可以直通西域了。
說不定,李聖天明歲還要遣使來朝。
嘿嘿,元哥兒,不瞞你說,這中原再怎麽打我也覺著索然無味。若有可能,我真想將這裏交給別人,親自往河西走一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嘿嘿。”說著,唐王就有點壓抑不住內心的澎湃,如一個涉世未深的小青年,在帳內手舞足蹈道:“郭昕公枯守安西數十年,滿城盡是白發兵。我是真想親自去,去祭拜那些英靈,去親手拿迴安西。”
說著,唐王又頗顯落寞地重新坐下,擺一擺手,似在揮去什麽,語氣也有些索然無味。“你不必勸我,輕重緩急我懂,就這麽一說。不破大梁,我肯定是走不開。咳,可是我也不小嘍。”
仿佛屁股上有釘子,唐王又起身開始轉悠,邊走邊說:“按現在這情況看,滅梁,全取關內道問題不大。但是淮南,浙江,福建,嶺南,蜀中,這就要看運氣了。混一宇內,隻怕我有生之年做不到啦。
我也不想在這個位置做到死,不想開這個壞頭。
咱這個大唐,不能再走前麵的老路。
曆朝曆代,太祖、太宗知道創業艱難,懂得民間疾苦,能夠約束自己,約束左右。最多三代之後,繼任者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錦衣玉食,不查世情。
何不食肉糜?
嘿嘿,修身尚不能夠,如何能夠齊家、治國?
所以,從我以後,這樞密使至多以十年為限,對誰都好。
待拿下大梁,局勢稍稍穩當一點,我也能放心往西邊走一趟。元哥兒,你幫我想一想,怎麽樣早日拿下大梁好些。
咳,我這個人,管管錢糧還行,真要領兵,也就是打打呆仗。
之前在魏博那是占了地利,這到河南反反而顧慮更多。梁軍雖連遭挫折,畢竟底子厚,從前攤子大,力量分散,如今縮成一個硬烏龜。對峙至今,也打了幾場,兩邊勢均力敵,這麽弄,很難打開局麵。
拖下去不是辦法,恐怕鄭二都打下安西了,依舊止步不前。
張德與我商議,擬今冬集兵尋求決戰……
隻是,咳,我心中實在難以抉擇。
當初李亨那蠢豬就是心急,香積寺一戰,打掉了大唐十幾萬邊軍精銳,搞得迴鶻狗崽子也敢敲竹杠。嘿,否則,哪有後麵那些爛事?
我雖欲早日功成,隻怕又做了蠢事。左右難決,是以想聽你說說。”
盡管與李三郎相識甚早,但是元行欽自覺是個降將,做事始終低調。踏踏實實辦好義昌的事,絕不願多出頭。
對於李三郎這個問題,其實元行欽也沒個定論。
誠如唐王所說,朱家家底太厚,柏鄉一戰,魏州一戰,幾萬精兵丟個幹淨,硬是不崩。如今梁軍往河南一縮,看似唐軍占些上風,但想速勝卻不容易。
除非拚個兩敗俱傷。
唐王顯然又不願意。
元行欽左右權衡,道:“欲速則不達。當年朱溫攻鄆、兗,前後打了怕不有十年。伐梁,亦非旦夕之功。中原我也沒來過,軍國大事不敢妄言。
嗯,若大王欲決戰,義昌可出兵五千。若耗時不久,一萬人亦有。”
唐王探問道:“一部牽製梁軍主力,一部繞道奔襲大梁,可否?”
元行欽知道軍中有發機飛火破城,但是對與李老三的提議他卻力勸道:“大王不可。朱梁經營汴州有年,城高池深,人少了不濟事,人多了必露行藏。此乃國戰,穩字當先。寧可硬碰硬做一場,也好過行險。”
“咳,張德也這麽說。”唐王有些失望,道,“罷了。這樣,先不忙走,你,我,加上張德,咱好好籌劃一下,看今冬能否跟梁軍再打一場。
不用勉強,有機會就打,實在不行也無所謂。
大不了我就跟他耗上了,看誰先熬不住。
明春看秦光弼那邊能否動一動,汴州若拿不下來,那就先拔了洛陽。”
元行欽覺著這麽幹倒是穩妥,便點頭應下。
……
甘州。
大戰已經過去月餘,戰場的殘骸早已收斂。
隨著一場大雪灑落,除去城外那座座京觀還在提醒著人們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慘烈的戰鬥,一切,都已被掩蓋在皚皚白雪之下。
待到明春,草長鶯飛,這裏又將一片生機勃勃。
有了生命的祭奠,大地,必將會更加絢麗多姿。
甘州一戰,鄭守義感覺自己的靈魂已經升華。
如今,鄭守義心裏不再隻裝著自家的這點瓶瓶罐罐,鄭副樞密開始思考怎麽樣為大唐的明天添磚加瓦,怎麽為天下的百姓做一點實事。
若李老三聽到他的心聲,定會誇獎鄭守義終於脫離了低級趣味,成為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對民族有用的人。
而且,鄭守義突然開始對佛事有了興趣,沒事就尋高僧來講法。
聽說敦煌有千佛洞,許多高僧大德留有真跡,若非突降大雪,鄭守義都能親自跑去沙州了。
當然,有資格給鄭守義講法的高僧,肯定不包括師空那個賊禿。
在老鄭的心裏,他永遠都是那個嫖院裏的二嘎子。
烏母主的寶庫,也給了鄭守義衝擊不小。
即使鄭某人自覺精神已經得到了升華,那堆積如山的財貨依舊幾乎亮瞎了他的狗眼。從珍珠瑪瑙,珊瑚彩玉,到各種金杯銀盞,彩鍛蜀錦,隻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
在庫裏,鄭守義甚至見到了金銀編綴的天方鎧甲。
鄭守義當然不是眼紅烏母主富有,鄭副樞密如今已經是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怎會對這些俗物動心?他是感懷烏母主這老狗幹的壞事太多。
宋瑤一直對甘州迴鶻恨得咬牙,鄭守義卻始終不能理解,不能體會,直到他進了烏母主的寶庫,這才曉得迴鶻人不當人子啊。
人無外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河西再怎麽富庶,以區區甘州之地,積累這些財貨絕不可能是勤勞致富。
這狗日地害了多少商旅啊?
傳說李老三派往西邊的商隊也不少有去無迴,都是被這老小子害了吧?
刪丹王城有內城與外城,隴右道行軍大總管的行轅就在內城。
五星紅旗……
不對,是大唐王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麽嘹亮。
當初攻破義定,武夫鄭守義曾狠狠荒唐了幾日,與一眾糙漢子搞什麽無遮大會。如今想來,得道高人鄭守義隻覺著慚愧非常。
這次進刪丹,迴鶻人的女眷全都賞賜了有功將士,鄭守義是一個人都沒碰,也沒有組織什麽集體活動,讓他們迴去關了門享受。
曾經,看著弟兄們胡鬧,鄭守義就恨不能與眾同樂。
如今,他隻是微微笑著,默默看著。
如同一個慈祥的老翁,欣賞兒孫們笑鬧歡樂。
直到薩仁那來到,鄭守義才發覺自己還是可以的。
好像隻有薩仁那的懷抱,才能稍稍平複鄭守義的喪子之痛。
每每擁著薩仁那,鄭守義就不禁迴想起當年的自己。仿佛又迴到了那個風和日麗的午後,自己仍是那意氣風發的青年將軍。
契丹大軍來戰,他正要出營……
鄭守義洗去浮華,一身素麻布便袍坐在榻上,配上禿頭,如個有道的高僧,似個護法的金剛,麵上盡是看破紅塵的淡然。邊上薩仁那眯眯笑著,靜靜陪坐,懷裏是她與鄭大總管的娃娃,正在亂爬胡抓。
劉三哥滿麵春風地給大總管報賬。
清點戰果,摸清實情,耗費了劉老板許多精力。
“開春便將迴鶻人遷一批去靈武,給魏東城做義從軍。
我已敦促李三盡快安排漢民過來,涼、甘、沙、瓜之漢人還是太少。
下月土地丈量完畢便可繼續授田,爭取不耽誤明年春耕。
草場亦多,可再從山北遷些部落過來……
對於劉老板說得這些,鄭守義聽得非常認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認真。
初在義武,民政他是完全的甩手掌櫃,那年春耕的窘迫都曆曆在目。
後來在振武軍,他依然是全不操心。
如今嘛,鄭守義就特別喜歡聽劉老板給他盤賬。有多少人,種多少地,做了買賣幾筆,是賺是賠,怎樣分配,怎樣生產,聽一聽河西的現狀,再暢想一下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與變化。
當做人的境界提升,當狹隘的格局打開,鄭守義發現,這些原來讓他無比煩躁的瑣事居然也很有樂趣。
讓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實在是一種成就。
迴首過往,鄭守義欣喜地發現,自己雖然殺了很多人,燒過很多莊子,可是,自己也救了很多人。這一路,他們經營了山北,發展了盧龍、義武、義昌,還挽救了河東的萬千百姓。
嗯,這個雙手沾滿血腥的屠子,越來越能理解李老三了。
有一種快樂,叫做建設。
建軍是。
理民亦是。
鄭守義不再是為了老鄭家的統治安穩,純粹就是享受養民之樂。
他甚至感覺自己就像那天上的神佛,這次是下界來普渡眾生的。鄭守義感覺,待修得功德圓滿,爺爺便可重歸仙班了……
呸呸呸,串台了。
這是曆史文,不是修仙文。
總之,鄭守義願意聽,劉三哥更願意說。
從怎樣授田,到怎樣在河西構建新統治,如何將他們在義武軍、振武軍的成功經驗搬過來,讓這苦難的河西重獲生機,劉老板是不厭其煩,不論巨細,說得這個興高采烈。
尤其說到開通商路,劉老板最為興奮。
明年春耕過後,劉老板準備漸次修複四州的驛站、戍堡與守捉。
國朝盛時,遠至安西,戍堡、守捉、軍城與駐軍曾構成了完整的守備體係,守護著大唐的萬家燈火,守護著往來的商路通暢。
彼時,水、陸驛站幾十裏一個,遍布全國,亦無繁累的捐稅盤剝。
彼時,旅人商隊出門,隻需付些財貨,就能從嶺南的廣州,一路經過中原大地,走河西,去天方,去遠方。
彼時,海清河堰。在塞內,出遠門甚至不必帶刀,便是出塞,隻要肯付錢,商隊甚至可以請邊軍護衛,去熱海,去波斯。
彼此各取所需,各安其分。
在大唐治下,一切都曾欣欣向榮。
劉老板多少次抱怨天道不公,使他晚生了百多年,見不到那等盛景。
為了求存,他一個買賣人,卻不得不幾十年來陪著鄭老二在槍尖上頭跳大神,在刀口子上舔鮮血。
行商,當然也要有刀子,但畢竟這不是一迴事嘛。
劉老板做夢都沒有想過,自己有生之年竟有機會重建這一路盛景。
縱然他此生都見不到這條商路全盛之日,縱然嶺南還過不去,但是,好歹他劉某人能有個開創之功,好歹,恢複河西到幽州這一路總是問題不大。
錢,不必愁。烏母主擄掠商路多少年,正好用這些財貨做些善事。
兵,不必愁。大唐王師已經迴歸,至少在可見的將來周邊無敵手。
人,不必愁。有那些迴鶻人狗崽子幫工,有那麽多戰俘奴隸幹活。
貨,亦不必愁。
河北曆來盛產桑麻,天寶時,朝廷所收絹布半出河北,而絹布,正是商路上的主力產品。
盡管關中殘破,盡管蜀道亦難,但是李三郎鼓勵耕織多少年,盧龍之富庶劉老板心裏有數。他相信,一個河北,足以撐起這條商路重啟。哪怕做不到一年上千萬匹絹布的規模,哪怕一年隻有三百萬匹過路,也足以讓河西重新繁榮。
絲綢,就是這條商路的血液,必將溝通起大唐與遠方。
這就是一條流淌著絲綢的黃金商路。
每每想到這條黃金鋪就的商路將在自己手中重見輝煌,劉三哥就激動不已,連睡覺都在笑著。
既然,公理隻在刀劍之下,那麽,就讓爺爺用大唐的刀劍,將大唐的公理,布之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