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軍敗了,曹仁貴的心也碎了。
都是沙、瓜子弟,都是敦煌的好兒郎啊。
接位以來,他苦心經營,在危機四伏的河西左右逢源,好不容易稍稍積攢起這麽一點力量,勉強填上了張承奉挖的大坑。
完了,全完了!
一朝兵敗,所有努力皆付東流。
曹仁貴豁然轉頭,死死地盯向迴鶻可汗。
歸義軍是敗了,但是你們迴鶻就能有好麽?
歸義軍是敗了,那就把這當作向上蒼的祭奠,向佛祖的奉獻。
此戰過後,沙州固然元氣大傷,但是,十數年後,沙州也定能東山再起。
無他,隻因歸義軍是大唐的兒郎。
可是你們迴鶻人呢?
哈哈,快求求你們的阿胡拉大神保佑吧。
“哈哈,哈哈哈哈!”
曹仁貴發瘋般大笑起來,笑得放肆,笑得苦澀。
但是烏母主也是沒心情計較了。
歸義軍戰敗,烏母主當然知道他們沒有放水,甚至可說是拚了全力。
說到底就是實力不夠。
敗,就是敗了。
麵對節節潰退的軍陣,烏母主一時手足無措。
阿咄欲已領著騎兵頂上去了。
禦弟哥哥不甘心,他不能接受再次失敗。他看得很清楚,唐軍的步陣也是強弩之末,拚一把,未必沒有機會。
可是,歸義軍的潰兵卻成了他最大的阻礙。
對麵的唐軍依然保持著相對嚴整的隊形,向前擠壓,不急不徐。
阿咄欲也無法向外兜轉,因為外麵有唐軍的騎兵。
最好的選擇是直接穿過散亂的潰兵,然後可予唐軍迎頭重擊。
果斷砍翻撞倒了一個又一個逃兵,阿咄欲有心衝上去,他要力挽狂瀾,他想要隻手挽天傾。
可惜,潰兵越來越多,將他們向兩側,向各個方向擁擠、推搡。
烏母主也從片刻前的震驚迴魂,不能放棄!
立刻下令所有騎兵出動,從兩翼牽製唐軍,給阿咄欲爭取時間。
數千歸義軍亂歸亂,但他們並不能將所有道路遮擋。麵對滾滾而來的鐵蹄,他們會自動讓開道路。
損失肯定會有,但是烏母主相信還有機會。
他也隻能相信自己還有機會。
烏母主的三千護軍始終未動,他還要尋找戰機。
迴鶻人為唐朝賣命上百年,多少也學了一些唐朝的兵法。
比如,任何時候,將軍手裏都該有一支奇兵。
他這三千騎,就是最後的奇兵。
前麵還在廝殺。
潰逃的步兵在重重阻隔下,從烏母主兩側很遠跑過,丟盔棄甲。
阿咄欲即將衝破潰兵,即將與唐軍相接。
唐軍的小股騎兵瘋了般衝上來,端著大馬槍與迴鶻人撞在一處。
迴鶻騎士已經衝進了唐人的軍陣,可恨他們並不潰亂。唐兒化整為零,舉著大槍,揮舞陌刀,就地與迴鶻勇士們以命換命地搏殺。
王可的大槍早已折斷,隨手又撿起一杆。
雙臂酸沉,他已無法將手裏的大槍揮舞。
他幹脆將槍尾頂在地上,借著全身的力氣,將槍頭對準了一騎。
“砰!”
人仰馬翻。
郭雀兒的鎧甲淩亂,鐵盔完全不見,手中的陌刀也沒了蹤影。
他是隊副,但亂成這樣,已不需他在隊尾督戰。
他們,已沒了大隊。
每一個人都在拚命。
郭雀兒也撿起長槍,向著奔近的一騎就刺上去。
小夥子手藝不錯,端端紮在那人的胸前。不巧邊上又一騎至,轉眼到了近前。
郭雀兒被嚇得呆住,一時全沒反應,好在邊上不知哪位隊友將他向後猛拉,堪堪躲過了要命的一刀。
然後廝殺繼續。
鄭大總管在將台上看得是驚心動魄,他甚至看到了中原血磨坊的影子。
歸義軍真是硬紮。
好在還是勝了。
場中廝殺慘烈,老屠子鋼牙緊咬,心中卻是一種失落。
雖然他還在戰場,但是鄭大總管清楚地知道,自己再不能上馬馳騁了。
剛剛那一次出陣,鄭大總管就明顯感到氣血不濟。雖然他順利迴來,可是若按從前,他必要在陣前反複拉拽的。
他的眼睛依然犀利,可是,手腳好像是慢了半拍。
這是他第一次在戰場上有此感受。
武夫,講的就是一個眼到手到,講的就是以快打慢。
老屠子明白,這一場病,已經提前結束了他的勇將生涯。
這次隻是略有端倪,可老屠子確實感受到了。
他心中有些惆悵,有些落寞。
兒子死了,他這個老貨還在。
如果可能,他寧願用自己的命,換迴兒子。
……
迴鶻人最後的掙紮與瘋狂是給唐軍造成了困擾,但終究不能改變結局。
戰爭,是有很多的意外與偶然,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實力的比拚。
悲憤的怒吼,並不能填平實力的差距。
絕望的呐喊,也不能抵擋強者的刀槍。
該敗的,終歸要敗。
該勝的,總會得勝。
這是從屍山血海裏殺出來的唐軍,這是曆盡磨難、重新振作的大唐,這是一輪重新升起的紅日,必將光芒萬丈。
而迴鶻,隻是一個死而不僵的草原民族。
苟延殘喘。
陣戰相接,從來不是草原英雄的長項。麵對唐軍的精甲利刃,麵對唐軍精益求精的戰技,他們必須付出數倍的代價才能換來一點微不足道的戰果。
繞道兩翼的迴鶻人拚盡全力,也僅僅牽製了部分唐騎片刻,就被衝垮衝散。
伴隨行進的唐騎與本軍步陣配合,則有效地抵擋住了阿咄欲的反擊。
當十三郎領著銀槍都突入戰場,當魏博武夫們都開始放飛自我,迴鶻人的反擊也就戛然而止了。
被人嘲笑了多少年的史懷仙也是越老越瘋狂,誓要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欺軟怕硬,這確實是魏博武夫們的傳統嘛。
好不容易捏幾把軟柿子,史將軍可能都想把老黑的活也都幹了。
仿佛要將多年的窩囊全部揮散,十三郎史懷仙將軍端著他的大馬槍,領著他的老兄弟新活計,先在左翼撞翻了一陣迴鶻勇士,而後直接向右衝殺,引兵一次衝擊,竟就將阿哆欲砸得抱頭鼠竄。
嗯,其實,隻要肯拚命,魏博武夫還是很能打的。
烏母主的奇兵沒有派上用場,他甚至都沒敢返迴王城固守。
野戰失敗,固守已經毫無意義。
那不是固守,是等死。
而在迴鶻人世界裏,從來就沒有等死一說。
失敗不可怕,隻要還有人,還有馬,就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幾百年來,迴鶻人吃過很多敗仗,但他們就是靠這股韌勁兒走到了今天。
在阿哆欲潰亂的同時,烏母主果斷撤退。他終於放下了心中執念,再不管王城裏的瓶瓶罐罐,不去在乎城中的家眷子女。
就因這個王城,他已經犯了太多錯誤。
如今,弟弟就在身邊,幾個成年兒子就在身邊,烏母主自覺不能一錯再錯。
數千殘兵你追我趕向西去了。
希望還來得及!
曹仁貴呆愣愣地坐在馬上,身邊還有親兵護衛。
兒子已收攏了部分兵士與他匯合。
四周都是奔馳的戰馬。
迴鶻人隻管逃命,完全按顧不上他們。
唐軍則緊追著迴鶻人的馬屁股,隻要他們不顯出敵意,也無人過來招惹。
越來越多的歸義軍將士開始在曹仁貴的周圍團結,甚至有些迴鶻人也壯著膽子加入進來。
曹仁貴,就好像是激流中的一座孤島,任憑那浪濤從身邊汩汩而過。
他更如一隻越滾越大的雪球,成為這片戰場上十分奇特的一處存在。
迴鶻戰敗,歸義軍重創,河西大局已定。
若早知如此,他何必在沙州耽誤這麽久?
何必賠上一個兒子?
鄭大總管心情蕭索地下了高台。
他注意到了曹仁貴,注意到了曹仁貴身邊的這些人。
自有老馬匪局中指揮追殺迴鶻人。
大舅哥張順舉則帶人去拿下王城。
此時跟在身邊的是郭屠子。這老夥計依舊是古井不波,一張騎弓捏在手裏,眼眸裏,閃爍著一種難得的光,仿佛是看到了什麽……
鄭守義說不出來。
他隻是知道,老郭這貨其實也開不得硬弓嘍。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腦海裏,盤旋起這半闕長短句。
嘿,狗日地李老三。
鄭守義策馬近前,在距離曹仁貴一百多步處停下。
不必吩咐,已有軍士上前交涉。
鄭守義瞧去,似是郭屠子的兒子。
軍中子侄不少,但他都記不大清。
不片刻,滿麵塵灰的一個中年將領過來,在距離數步外下馬,身後跟著一個青年,二人向鄭守義躬身叉手行禮。
那中年道:“沙洲曹仁貴,拜見大總管。”正是曹家父子當麵。
鄭守義道:“我見過你兒子。今日何故助紂為虐,與我作對?”
這黑廝語氣平靜,不見一點波瀾,曹仁貴卻不敢稍有疏忽,恭敬答曰:“烏母主以沙、瓜二州百姓及軍士家眷相逼,某等不得不戰。
曹某自知有罪,但罪在曹某,請大總管寬恕沙州兒郎。”說著,曹仁貴跪地哭訴曰,“自河隴陷蕃百有餘年矣,而我等遺民心向大唐之誌不改,終有張公舉義師,逐蕃賊。
奈何沙、瓜孤懸於外,有如棄子……
說著竟已經是泣不成聲。
這並非表演,是肺腑之言,是痛徹心扉。
河隴陷蕃,唐民苦苦求存。
好不容易等到吐蕃也自爆,張家倡義舉,舉義師。
倏忽數載,河西盡複華夏衣冠。奈何朝廷非但不喜,反倒是各種掣肘、挑唆,至歸義軍獨木難支,日漸頹靡。
如今,又落個血灑甘州的下場,曹仁貴如何不悲?
鄭守義聽說,亦有悲淒之色。
方才他看了,歸義軍都是好漢子。
而且是他媽好過了頭啊,折損了他鄭某人多少好兒郎。
若早個幾年十幾年,老屠子還管你這些委屈,統統砍頭築了京觀祭奠英靈。隻因他已暮年,生性漸漸變化,尤其這次喪子使他的心境與從前更不相同。
揮揮手,鄭守義對身邊的老夥計道:“郭郎,你看著辦吧。”
郭靖應了,下馬將曹仁貴父子扶起,好言安撫,保證不會秋後算賬。但是兩邊畢竟才做了一場,為免誤會,郭靖命曹仁貴將歸義軍殘部分作兩部安置。
一部體能好的,聽從老馬匪調遣,去追擊迴鶻殘兵。
迴鶻主力損傷有限且跑得快,亦當剩勇窮追,不可給他喘息之機。
另一部老弱並傷員則要速速進入刪丹王城,配合唐軍接管城池。
曹仁貴知道人家這是有心防他,但是無所謂了。
此戰,沙、瓜子弟折損過半,慕容亦死於亂軍,歸義軍再次元氣大傷。
他很清楚,曹家已不可能再為敦煌之主了。
經過生死,曹仁貴也有點徹悟,區區一個敦煌之主仿佛也不大要緊了。
老夥計與曹仁貴去辦正事,鄭守義信馬由韁,在戰場上隨意轉悠起來。
看到幾個軍士似乎正在救助傷員,鄭守義跳下馬,走近一看,那領頭的一漢身高竟與自己相差仿佛,也有七尺高矮。
那漢感覺有人靠近,抬頭來看是鄭守義,忙起身行禮。
“大總管。”
這漢幾乎是個血人,但是眉目依稀記得,鄭守義道:“王可?”又看看邊上一個粗壯的小夥,也是印象深刻,“我記得你,郭雀兒。”當初在晉陽城郊,這可是敢向鄭某人齜牙的小狼崽子。
此刻小夥子傻傻愣愣,全無平日的活潑靈動,兩眼通紅,想是剛剛哭過。
老屠子鄭守義頓時有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感悟。
躺倒的士卒已咽了氣,腸子肚子掉下一地。軍士們正在努力給他裝迴去,掛在脖子上的名牌歪在一邊,糊著殷紅的血,無比刺目。
一股熱淚再控製不住,奪眶而出。
鄭守義忙將手掩麵,道:“好生收斂,一個也不要落下。”
將自己的馬槍放在郭雀兒手裏,輕拍了小夥子疲憊的肩膀,鄭守義轉身上馬,向那刪丹城去了。
……
迴鶻人經營這座王城可謂是處心積慮。
經過幽深的門洞進入城中,兩邊盡是一隊隊奔走的士卒正在肅清街道。
還有許多人影在城牆上下忙碌,應該是在接管防務吧?
鄭守義想起那年的邢州,李存孝投降,他陪李大入城。
屍骸堆了滿地,殘兵還在吃人。
那目慘景,鄭守義此生難忘。
還好,迴鶻人敗得脆聲,城頭守軍眼見烏母主逃跑,轉眼散個幹淨。
沒有經年累月的圍城,沒有白骨累累。
還好,還好。
河西,以後就是鄭某人的天下啦。
鄭守義又想起許多年前,李老三曾經無數次與他暢想,如何恢複河西,如何遠征安西。彼時,鄭某人總是嘩笑那小白臉異想天開,彼時,鄭守義總覺著那是小白臉胡說八道。
塞內亂成一鍋粥,家門口都沒整利落,說什麽河西,說什麽安西?
未曾想,這才幾年,鄭某人竟真的站在了河西,取涼州,入刪丹。
哦,靈武、夏州也是鄭某人陪著李承嗣一起打下來的。
嗬嗬,想不到啊想不到,恢複河西第一功,竟是老子。
可是,老子賠了個好兒子呀。
涼、甘已複,身後是靈武、夏綏。
關中縱未得手,但是逆梁亂哄哄也沒啥能耐興風作浪嘍。
唯一有點麻煩的是李茂貞……
嘿嘿,那廢物蛋子也算不得什麽麻煩。
那廝的幹兒子咱見過,嘿,不提也罷。
大唐,大勢已成!
……
曹仁貴安排了長子率部去追迴鶻敗兵,自隨郭靖進了城。他還有個兒子被押在這裏,他也要看看這位大總管下一步是何打算。
發覺鄭守義大勝之後卻神情寥落,老夥計郭大俠難得多說幾句,道:“大總管,我軍兵力有限,既已恢複沙、瓜,今冬也就到此為止了。
安西、北庭並無強敵,南邊蕃賊亦羸弱。
是西進,是取河湟,還要大總管早做打算。”
鄭守義卻提不起興趣想這些,但他是行軍大總管,不想麵對也得麵對。
先後擊破嗢末、蕃賊、迴鶻,講實話,河西之行遠比他想象中容易得多。
曹家小子沒有說錯,歸義軍主要是吃人少、糧少的虧,並且河西諸蕃對唐人頗多戒備,總是合夥給他們添堵,要玩合縱連橫都難。
誰也不傻。
不過鄭某人可沒有這個問題,實力強,不必搞花俏,穩紮穩打即可。
至於先向西還是取河湟……
鄭守義向曹仁貴道:“曹公以為如何?”
曹仁貴顯然是認真考慮過此事,見問,一叉手道:“早年蕃賊強勢,若不取河湟,則整個河西不寧。
今則不同,取河湟早一日,晚一日,差別不大。
且我軍終究人寡,拿下來也無人安頓,白折騰。
不如向西,徹底打通商路。
這些年迴鶻崽子阻隔商路,為禍甚烈。今冬可先整頓沙、瓜、甘、涼一路,於闐國主心向大唐,遣使交通不難,明歲,商路便可徹底恢複了。
河西各州水草豐美,再有商路之利,所得可養數萬兵。
朝廷肯增兵最好,便是無兵再來,河西漢兒亦可大用。
伊州、西州、庭州,百姓盼王師如嬰孩之盼母,殷殷切切。
迴鶻羸弱,可一戰而取之。
安心經營一二歲,至多五年,安西、北庭可盡複矣。”
全取河西,恢複安西,曾是張義潮公的宏願,也是沙州漢子們的夢想。可惜,從張義潮、張淮深、張承奉,再到他曹仁貴,始終望而不得。
今日雖然沙、瓜子弟血灑甘州,但是大唐中興、王師再臨……
曹仁貴苦歸苦,亦覺心潮澎湃。
其實,在場的漢子們都不知道,若此次鄭守義不來,中原勝兵再臨西域,恐怕還要等上千年之久。
千年滄海桑田,早已換了人間。
……
迴鶻王城,並非隻有迴鶻人,其實還有漢兒不少。
烏母主治下,對漢兒其實不算盤剝太重,但是這裏的漢兒做了幾百年的主人,你非要讓他為仆,心中鬱悶可想而知。
再說,迴鶻哪裏比得大唐文明呢。
自漢武帝開河西,直至河隴陷蕃以前,哪怕中原亂成漿糊,河西也都是漢兒的天下。享受了幾百年的文明,一朝落入黑暗,這能忍?
烏母主走了,迴鶻人或會瑟瑟發抖,但是城中漢兒則是另一番心境。
也不用誰組織,也不用誰吩咐,家家戶戶開門窗,歡歡喜喜迎王師。
已近日暮,城中的氣氛卻越發熾烈起來。
當隴右道行軍大總管的大纛入城,當大唐王旗再次高高飄揚,整個刪丹王城都沸騰了。
迴鶻人緊閉房門不敢露頭,漢兒們卻紛紛走上街頭,奔走高唿萬歲不絕。
分明將要日落,他們,卻隻覺著天光大亮。
鄭守義在中原,在山北,在定難軍,他在很多地方打過仗,也進過許多城市。
簞食壺漿的把戲誰沒玩過,但是,那也就是個把戲。
管你李大郎還是鄭老二,武夫進城,傻子才會歡唿。
沒曾想,在這邊僻的河西,在這座迴鶻王城,鄭守義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百姓對他們這些武夫的愛護與擁戴。
那是發自肺腑的愛戴。
哦,剛到山北攻破柳城時,或者也曾有過這個場麵。可惜他鄭某人在後隊,大李子入城時他不在。
後來劉仁恭壞事,他跟著大李力挽狂瀾,奏凱入城,彼時,幽州父老倒也是真心歡迎他們。
但是,縱然是幽州父老的熱情,也比不得這刪丹城裏的萬一。
李老三總說,除了財帛子女,軍人要有榮譽感。
鄭守義其實從來聽不進去,也不明白什麽叫做榮譽感。
他為李大賣命,李大信他用他。
他善待士卒,軍士尊他敬他。
在自己的方鎮,他也能使民以時,不殘民害民,百姓對他也算擁戴。
他奮鬥一生,從一個市井屠子做到一鎮節帥,成為隴右道行軍大總管,樞密副使,還有個做宰相的明天。他是很得意,但什麽叫做榮譽感?鄭守義就沒什麽感觸,他總覺著那是李老三的胡扯蛋。
今天,今夜。
在河西,在甘州,在烏母主的王城。
鄭守義終於感受到了。
難道,這就是榮譽感?武夫的榮譽感?
很久以前,小白臉就說,在塞內殺來殺去沒意思,要幹,就要馳騁塞外,就得威揚異域。小劉笑話李三是閑得蛋疼,鄭二也覺這小白臉鬼扯。
塞外苦寒,不在中原花花世界享福,跑出來吃砂子圖個卵子?
今天,在甘州,在烏母主的王城,鄭守義終於懂了。
當初從軍,他隻是想要刀口搏富貴。
也算是老天眷顧,竟真做了節度使。
其實這些年殺來殺去,鄭守義多少也曾迷茫,尤其在他做了節度使以後,就經常搞不清楚,繼續殺下去究竟圖個什麽。
他仿佛就是被命運,被這時代的洪流裹挾,向前,向前。
兒子死了,他想報仇,他想泄憤。
如今烏母主已經潰敗,他又該何去何從?
直到此刻,鄭守義終於不再迷茫。
麵對這一張張激動的麵容,感受這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鄭守義不自覺地張開了雙臂,好像要將這個世界攬在懷裏,一如某一日的李老三。
武者,非止殺戮也。
當使子有所育,老有所依,壯有所用,男子皆丈夫,女子無欺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此,我心中之武也。
願為此武夫,以我一腔血,三尺劍,守護大唐萬家燈火。
我當以此三尺劍,守護這大唐萬家燈火。
都是沙、瓜子弟,都是敦煌的好兒郎啊。
接位以來,他苦心經營,在危機四伏的河西左右逢源,好不容易稍稍積攢起這麽一點力量,勉強填上了張承奉挖的大坑。
完了,全完了!
一朝兵敗,所有努力皆付東流。
曹仁貴豁然轉頭,死死地盯向迴鶻可汗。
歸義軍是敗了,但是你們迴鶻就能有好麽?
歸義軍是敗了,那就把這當作向上蒼的祭奠,向佛祖的奉獻。
此戰過後,沙州固然元氣大傷,但是,十數年後,沙州也定能東山再起。
無他,隻因歸義軍是大唐的兒郎。
可是你們迴鶻人呢?
哈哈,快求求你們的阿胡拉大神保佑吧。
“哈哈,哈哈哈哈!”
曹仁貴發瘋般大笑起來,笑得放肆,笑得苦澀。
但是烏母主也是沒心情計較了。
歸義軍戰敗,烏母主當然知道他們沒有放水,甚至可說是拚了全力。
說到底就是實力不夠。
敗,就是敗了。
麵對節節潰退的軍陣,烏母主一時手足無措。
阿咄欲已領著騎兵頂上去了。
禦弟哥哥不甘心,他不能接受再次失敗。他看得很清楚,唐軍的步陣也是強弩之末,拚一把,未必沒有機會。
可是,歸義軍的潰兵卻成了他最大的阻礙。
對麵的唐軍依然保持著相對嚴整的隊形,向前擠壓,不急不徐。
阿咄欲也無法向外兜轉,因為外麵有唐軍的騎兵。
最好的選擇是直接穿過散亂的潰兵,然後可予唐軍迎頭重擊。
果斷砍翻撞倒了一個又一個逃兵,阿咄欲有心衝上去,他要力挽狂瀾,他想要隻手挽天傾。
可惜,潰兵越來越多,將他們向兩側,向各個方向擁擠、推搡。
烏母主也從片刻前的震驚迴魂,不能放棄!
立刻下令所有騎兵出動,從兩翼牽製唐軍,給阿咄欲爭取時間。
數千歸義軍亂歸亂,但他們並不能將所有道路遮擋。麵對滾滾而來的鐵蹄,他們會自動讓開道路。
損失肯定會有,但是烏母主相信還有機會。
他也隻能相信自己還有機會。
烏母主的三千護軍始終未動,他還要尋找戰機。
迴鶻人為唐朝賣命上百年,多少也學了一些唐朝的兵法。
比如,任何時候,將軍手裏都該有一支奇兵。
他這三千騎,就是最後的奇兵。
前麵還在廝殺。
潰逃的步兵在重重阻隔下,從烏母主兩側很遠跑過,丟盔棄甲。
阿咄欲即將衝破潰兵,即將與唐軍相接。
唐軍的小股騎兵瘋了般衝上來,端著大馬槍與迴鶻人撞在一處。
迴鶻騎士已經衝進了唐人的軍陣,可恨他們並不潰亂。唐兒化整為零,舉著大槍,揮舞陌刀,就地與迴鶻勇士們以命換命地搏殺。
王可的大槍早已折斷,隨手又撿起一杆。
雙臂酸沉,他已無法將手裏的大槍揮舞。
他幹脆將槍尾頂在地上,借著全身的力氣,將槍頭對準了一騎。
“砰!”
人仰馬翻。
郭雀兒的鎧甲淩亂,鐵盔完全不見,手中的陌刀也沒了蹤影。
他是隊副,但亂成這樣,已不需他在隊尾督戰。
他們,已沒了大隊。
每一個人都在拚命。
郭雀兒也撿起長槍,向著奔近的一騎就刺上去。
小夥子手藝不錯,端端紮在那人的胸前。不巧邊上又一騎至,轉眼到了近前。
郭雀兒被嚇得呆住,一時全沒反應,好在邊上不知哪位隊友將他向後猛拉,堪堪躲過了要命的一刀。
然後廝殺繼續。
鄭大總管在將台上看得是驚心動魄,他甚至看到了中原血磨坊的影子。
歸義軍真是硬紮。
好在還是勝了。
場中廝殺慘烈,老屠子鋼牙緊咬,心中卻是一種失落。
雖然他還在戰場,但是鄭大總管清楚地知道,自己再不能上馬馳騁了。
剛剛那一次出陣,鄭大總管就明顯感到氣血不濟。雖然他順利迴來,可是若按從前,他必要在陣前反複拉拽的。
他的眼睛依然犀利,可是,手腳好像是慢了半拍。
這是他第一次在戰場上有此感受。
武夫,講的就是一個眼到手到,講的就是以快打慢。
老屠子明白,這一場病,已經提前結束了他的勇將生涯。
這次隻是略有端倪,可老屠子確實感受到了。
他心中有些惆悵,有些落寞。
兒子死了,他這個老貨還在。
如果可能,他寧願用自己的命,換迴兒子。
……
迴鶻人最後的掙紮與瘋狂是給唐軍造成了困擾,但終究不能改變結局。
戰爭,是有很多的意外與偶然,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實力的比拚。
悲憤的怒吼,並不能填平實力的差距。
絕望的呐喊,也不能抵擋強者的刀槍。
該敗的,終歸要敗。
該勝的,總會得勝。
這是從屍山血海裏殺出來的唐軍,這是曆盡磨難、重新振作的大唐,這是一輪重新升起的紅日,必將光芒萬丈。
而迴鶻,隻是一個死而不僵的草原民族。
苟延殘喘。
陣戰相接,從來不是草原英雄的長項。麵對唐軍的精甲利刃,麵對唐軍精益求精的戰技,他們必須付出數倍的代價才能換來一點微不足道的戰果。
繞道兩翼的迴鶻人拚盡全力,也僅僅牽製了部分唐騎片刻,就被衝垮衝散。
伴隨行進的唐騎與本軍步陣配合,則有效地抵擋住了阿咄欲的反擊。
當十三郎領著銀槍都突入戰場,當魏博武夫們都開始放飛自我,迴鶻人的反擊也就戛然而止了。
被人嘲笑了多少年的史懷仙也是越老越瘋狂,誓要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欺軟怕硬,這確實是魏博武夫們的傳統嘛。
好不容易捏幾把軟柿子,史將軍可能都想把老黑的活也都幹了。
仿佛要將多年的窩囊全部揮散,十三郎史懷仙將軍端著他的大馬槍,領著他的老兄弟新活計,先在左翼撞翻了一陣迴鶻勇士,而後直接向右衝殺,引兵一次衝擊,竟就將阿哆欲砸得抱頭鼠竄。
嗯,其實,隻要肯拚命,魏博武夫還是很能打的。
烏母主的奇兵沒有派上用場,他甚至都沒敢返迴王城固守。
野戰失敗,固守已經毫無意義。
那不是固守,是等死。
而在迴鶻人世界裏,從來就沒有等死一說。
失敗不可怕,隻要還有人,還有馬,就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幾百年來,迴鶻人吃過很多敗仗,但他們就是靠這股韌勁兒走到了今天。
在阿哆欲潰亂的同時,烏母主果斷撤退。他終於放下了心中執念,再不管王城裏的瓶瓶罐罐,不去在乎城中的家眷子女。
就因這個王城,他已經犯了太多錯誤。
如今,弟弟就在身邊,幾個成年兒子就在身邊,烏母主自覺不能一錯再錯。
數千殘兵你追我趕向西去了。
希望還來得及!
曹仁貴呆愣愣地坐在馬上,身邊還有親兵護衛。
兒子已收攏了部分兵士與他匯合。
四周都是奔馳的戰馬。
迴鶻人隻管逃命,完全按顧不上他們。
唐軍則緊追著迴鶻人的馬屁股,隻要他們不顯出敵意,也無人過來招惹。
越來越多的歸義軍將士開始在曹仁貴的周圍團結,甚至有些迴鶻人也壯著膽子加入進來。
曹仁貴,就好像是激流中的一座孤島,任憑那浪濤從身邊汩汩而過。
他更如一隻越滾越大的雪球,成為這片戰場上十分奇特的一處存在。
迴鶻戰敗,歸義軍重創,河西大局已定。
若早知如此,他何必在沙州耽誤這麽久?
何必賠上一個兒子?
鄭大總管心情蕭索地下了高台。
他注意到了曹仁貴,注意到了曹仁貴身邊的這些人。
自有老馬匪局中指揮追殺迴鶻人。
大舅哥張順舉則帶人去拿下王城。
此時跟在身邊的是郭屠子。這老夥計依舊是古井不波,一張騎弓捏在手裏,眼眸裏,閃爍著一種難得的光,仿佛是看到了什麽……
鄭守義說不出來。
他隻是知道,老郭這貨其實也開不得硬弓嘍。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腦海裏,盤旋起這半闕長短句。
嘿,狗日地李老三。
鄭守義策馬近前,在距離曹仁貴一百多步處停下。
不必吩咐,已有軍士上前交涉。
鄭守義瞧去,似是郭屠子的兒子。
軍中子侄不少,但他都記不大清。
不片刻,滿麵塵灰的一個中年將領過來,在距離數步外下馬,身後跟著一個青年,二人向鄭守義躬身叉手行禮。
那中年道:“沙洲曹仁貴,拜見大總管。”正是曹家父子當麵。
鄭守義道:“我見過你兒子。今日何故助紂為虐,與我作對?”
這黑廝語氣平靜,不見一點波瀾,曹仁貴卻不敢稍有疏忽,恭敬答曰:“烏母主以沙、瓜二州百姓及軍士家眷相逼,某等不得不戰。
曹某自知有罪,但罪在曹某,請大總管寬恕沙州兒郎。”說著,曹仁貴跪地哭訴曰,“自河隴陷蕃百有餘年矣,而我等遺民心向大唐之誌不改,終有張公舉義師,逐蕃賊。
奈何沙、瓜孤懸於外,有如棄子……
說著竟已經是泣不成聲。
這並非表演,是肺腑之言,是痛徹心扉。
河隴陷蕃,唐民苦苦求存。
好不容易等到吐蕃也自爆,張家倡義舉,舉義師。
倏忽數載,河西盡複華夏衣冠。奈何朝廷非但不喜,反倒是各種掣肘、挑唆,至歸義軍獨木難支,日漸頹靡。
如今,又落個血灑甘州的下場,曹仁貴如何不悲?
鄭守義聽說,亦有悲淒之色。
方才他看了,歸義軍都是好漢子。
而且是他媽好過了頭啊,折損了他鄭某人多少好兒郎。
若早個幾年十幾年,老屠子還管你這些委屈,統統砍頭築了京觀祭奠英靈。隻因他已暮年,生性漸漸變化,尤其這次喪子使他的心境與從前更不相同。
揮揮手,鄭守義對身邊的老夥計道:“郭郎,你看著辦吧。”
郭靖應了,下馬將曹仁貴父子扶起,好言安撫,保證不會秋後算賬。但是兩邊畢竟才做了一場,為免誤會,郭靖命曹仁貴將歸義軍殘部分作兩部安置。
一部體能好的,聽從老馬匪調遣,去追擊迴鶻殘兵。
迴鶻主力損傷有限且跑得快,亦當剩勇窮追,不可給他喘息之機。
另一部老弱並傷員則要速速進入刪丹王城,配合唐軍接管城池。
曹仁貴知道人家這是有心防他,但是無所謂了。
此戰,沙、瓜子弟折損過半,慕容亦死於亂軍,歸義軍再次元氣大傷。
他很清楚,曹家已不可能再為敦煌之主了。
經過生死,曹仁貴也有點徹悟,區區一個敦煌之主仿佛也不大要緊了。
老夥計與曹仁貴去辦正事,鄭守義信馬由韁,在戰場上隨意轉悠起來。
看到幾個軍士似乎正在救助傷員,鄭守義跳下馬,走近一看,那領頭的一漢身高竟與自己相差仿佛,也有七尺高矮。
那漢感覺有人靠近,抬頭來看是鄭守義,忙起身行禮。
“大總管。”
這漢幾乎是個血人,但是眉目依稀記得,鄭守義道:“王可?”又看看邊上一個粗壯的小夥,也是印象深刻,“我記得你,郭雀兒。”當初在晉陽城郊,這可是敢向鄭某人齜牙的小狼崽子。
此刻小夥子傻傻愣愣,全無平日的活潑靈動,兩眼通紅,想是剛剛哭過。
老屠子鄭守義頓時有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感悟。
躺倒的士卒已咽了氣,腸子肚子掉下一地。軍士們正在努力給他裝迴去,掛在脖子上的名牌歪在一邊,糊著殷紅的血,無比刺目。
一股熱淚再控製不住,奪眶而出。
鄭守義忙將手掩麵,道:“好生收斂,一個也不要落下。”
將自己的馬槍放在郭雀兒手裏,輕拍了小夥子疲憊的肩膀,鄭守義轉身上馬,向那刪丹城去了。
……
迴鶻人經營這座王城可謂是處心積慮。
經過幽深的門洞進入城中,兩邊盡是一隊隊奔走的士卒正在肅清街道。
還有許多人影在城牆上下忙碌,應該是在接管防務吧?
鄭守義想起那年的邢州,李存孝投降,他陪李大入城。
屍骸堆了滿地,殘兵還在吃人。
那目慘景,鄭守義此生難忘。
還好,迴鶻人敗得脆聲,城頭守軍眼見烏母主逃跑,轉眼散個幹淨。
沒有經年累月的圍城,沒有白骨累累。
還好,還好。
河西,以後就是鄭某人的天下啦。
鄭守義又想起許多年前,李老三曾經無數次與他暢想,如何恢複河西,如何遠征安西。彼時,鄭某人總是嘩笑那小白臉異想天開,彼時,鄭守義總覺著那是小白臉胡說八道。
塞內亂成一鍋粥,家門口都沒整利落,說什麽河西,說什麽安西?
未曾想,這才幾年,鄭某人竟真的站在了河西,取涼州,入刪丹。
哦,靈武、夏州也是鄭某人陪著李承嗣一起打下來的。
嗬嗬,想不到啊想不到,恢複河西第一功,竟是老子。
可是,老子賠了個好兒子呀。
涼、甘已複,身後是靈武、夏綏。
關中縱未得手,但是逆梁亂哄哄也沒啥能耐興風作浪嘍。
唯一有點麻煩的是李茂貞……
嘿嘿,那廢物蛋子也算不得什麽麻煩。
那廝的幹兒子咱見過,嘿,不提也罷。
大唐,大勢已成!
……
曹仁貴安排了長子率部去追迴鶻敗兵,自隨郭靖進了城。他還有個兒子被押在這裏,他也要看看這位大總管下一步是何打算。
發覺鄭守義大勝之後卻神情寥落,老夥計郭大俠難得多說幾句,道:“大總管,我軍兵力有限,既已恢複沙、瓜,今冬也就到此為止了。
安西、北庭並無強敵,南邊蕃賊亦羸弱。
是西進,是取河湟,還要大總管早做打算。”
鄭守義卻提不起興趣想這些,但他是行軍大總管,不想麵對也得麵對。
先後擊破嗢末、蕃賊、迴鶻,講實話,河西之行遠比他想象中容易得多。
曹家小子沒有說錯,歸義軍主要是吃人少、糧少的虧,並且河西諸蕃對唐人頗多戒備,總是合夥給他們添堵,要玩合縱連橫都難。
誰也不傻。
不過鄭某人可沒有這個問題,實力強,不必搞花俏,穩紮穩打即可。
至於先向西還是取河湟……
鄭守義向曹仁貴道:“曹公以為如何?”
曹仁貴顯然是認真考慮過此事,見問,一叉手道:“早年蕃賊強勢,若不取河湟,則整個河西不寧。
今則不同,取河湟早一日,晚一日,差別不大。
且我軍終究人寡,拿下來也無人安頓,白折騰。
不如向西,徹底打通商路。
這些年迴鶻崽子阻隔商路,為禍甚烈。今冬可先整頓沙、瓜、甘、涼一路,於闐國主心向大唐,遣使交通不難,明歲,商路便可徹底恢複了。
河西各州水草豐美,再有商路之利,所得可養數萬兵。
朝廷肯增兵最好,便是無兵再來,河西漢兒亦可大用。
伊州、西州、庭州,百姓盼王師如嬰孩之盼母,殷殷切切。
迴鶻羸弱,可一戰而取之。
安心經營一二歲,至多五年,安西、北庭可盡複矣。”
全取河西,恢複安西,曾是張義潮公的宏願,也是沙州漢子們的夢想。可惜,從張義潮、張淮深、張承奉,再到他曹仁貴,始終望而不得。
今日雖然沙、瓜子弟血灑甘州,但是大唐中興、王師再臨……
曹仁貴苦歸苦,亦覺心潮澎湃。
其實,在場的漢子們都不知道,若此次鄭守義不來,中原勝兵再臨西域,恐怕還要等上千年之久。
千年滄海桑田,早已換了人間。
……
迴鶻王城,並非隻有迴鶻人,其實還有漢兒不少。
烏母主治下,對漢兒其實不算盤剝太重,但是這裏的漢兒做了幾百年的主人,你非要讓他為仆,心中鬱悶可想而知。
再說,迴鶻哪裏比得大唐文明呢。
自漢武帝開河西,直至河隴陷蕃以前,哪怕中原亂成漿糊,河西也都是漢兒的天下。享受了幾百年的文明,一朝落入黑暗,這能忍?
烏母主走了,迴鶻人或會瑟瑟發抖,但是城中漢兒則是另一番心境。
也不用誰組織,也不用誰吩咐,家家戶戶開門窗,歡歡喜喜迎王師。
已近日暮,城中的氣氛卻越發熾烈起來。
當隴右道行軍大總管的大纛入城,當大唐王旗再次高高飄揚,整個刪丹王城都沸騰了。
迴鶻人緊閉房門不敢露頭,漢兒們卻紛紛走上街頭,奔走高唿萬歲不絕。
分明將要日落,他們,卻隻覺著天光大亮。
鄭守義在中原,在山北,在定難軍,他在很多地方打過仗,也進過許多城市。
簞食壺漿的把戲誰沒玩過,但是,那也就是個把戲。
管你李大郎還是鄭老二,武夫進城,傻子才會歡唿。
沒曾想,在這邊僻的河西,在這座迴鶻王城,鄭守義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百姓對他們這些武夫的愛護與擁戴。
那是發自肺腑的愛戴。
哦,剛到山北攻破柳城時,或者也曾有過這個場麵。可惜他鄭某人在後隊,大李子入城時他不在。
後來劉仁恭壞事,他跟著大李力挽狂瀾,奏凱入城,彼時,幽州父老倒也是真心歡迎他們。
但是,縱然是幽州父老的熱情,也比不得這刪丹城裏的萬一。
李老三總說,除了財帛子女,軍人要有榮譽感。
鄭守義其實從來聽不進去,也不明白什麽叫做榮譽感。
他為李大賣命,李大信他用他。
他善待士卒,軍士尊他敬他。
在自己的方鎮,他也能使民以時,不殘民害民,百姓對他也算擁戴。
他奮鬥一生,從一個市井屠子做到一鎮節帥,成為隴右道行軍大總管,樞密副使,還有個做宰相的明天。他是很得意,但什麽叫做榮譽感?鄭守義就沒什麽感觸,他總覺著那是李老三的胡扯蛋。
今天,今夜。
在河西,在甘州,在烏母主的王城。
鄭守義終於感受到了。
難道,這就是榮譽感?武夫的榮譽感?
很久以前,小白臉就說,在塞內殺來殺去沒意思,要幹,就要馳騁塞外,就得威揚異域。小劉笑話李三是閑得蛋疼,鄭二也覺這小白臉鬼扯。
塞外苦寒,不在中原花花世界享福,跑出來吃砂子圖個卵子?
今天,在甘州,在烏母主的王城,鄭守義終於懂了。
當初從軍,他隻是想要刀口搏富貴。
也算是老天眷顧,竟真做了節度使。
其實這些年殺來殺去,鄭守義多少也曾迷茫,尤其在他做了節度使以後,就經常搞不清楚,繼續殺下去究竟圖個什麽。
他仿佛就是被命運,被這時代的洪流裹挾,向前,向前。
兒子死了,他想報仇,他想泄憤。
如今烏母主已經潰敗,他又該何去何從?
直到此刻,鄭守義終於不再迷茫。
麵對這一張張激動的麵容,感受這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鄭守義不自覺地張開了雙臂,好像要將這個世界攬在懷裏,一如某一日的李老三。
武者,非止殺戮也。
當使子有所育,老有所依,壯有所用,男子皆丈夫,女子無欺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此,我心中之武也。
願為此武夫,以我一腔血,三尺劍,守護大唐萬家燈火。
我當以此三尺劍,守護這大唐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