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刪丹城東南的曠野裏,唐軍擺出了一個寬幅超過五裏的大陣。
中央突前,兩翼在後。
中央最突出最前的是常捷軍第二都,總計步騎二千八百。
三都在二都左側毗鄰,錯後六十步站定。
一都又在三都左側,再錯後六十步。
在一都的左側是六穀蕃近三千步軍,勉強列個方陣,同樣錯後六十步。
在二都的右側,錯後六十步是橫山都二千鐵人。
橫山都之右錯後六十步,是約二千餘嗢末步軍,也都穿著鐵。畢竟那麽多人口呢,拚拚湊湊,二千副鐵甲還是湊得出來。
這六個橫陣合計近一萬七千步騎,就是今天的核心。
其中,以最突前的常捷軍與其右側的橫山都為中堅。
六穀蕃人的數百騎,以及史懷仙所部銀鞍都二千餘騎,又在天德軍之右。
此為右翼騎陣,約三千騎。
忠武都與萬勝營、毅勇都,全部立在陣左,緊鄰六穀蕃人的步陣。嗢末數百騎與奚人數百騎比肩而立,站在六穀蕃人陣後。
此為左翼騎陣。
宋瑤天德軍約三千騎,大約一千站在嗢末步陣的身後,大半站在嗢末右側。
如此,唐軍出戰的合計二萬七千餘眾。
與此相對,是烏母主的大軍。
中央是歸義軍的六千步軍,以及迴鶻人的三千鐵甲步人。本來迴鶻人的鐵甲步人該有八千,可惜被禦弟哥哥送了五千。
這九千人,是中軍。
左右兩側則是迴鶻人三萬騎、龍家三千騎及歸義軍的騎兵二千。
烏母主出戰合計四萬又四千步騎。
論兵力,迴鶻人略占上風。但是四萬四千對二萬七千,優勢就很有限。
至少,落在烏母主眼裏,真沒覺著自己有什麽優勢。
尤其是當他站在城下,視野受限,看不到唐軍縱深,嚴重影響判斷。而目力所及之處,唐軍左右超過五裏寬,這氣勢一點都不比迴鶻弱小。
大可汗不禁想起幾次與歸義軍的交手往事。
若論單兵戰鬥力,歸義軍算是河西的戰力小霸王。當年迴鶻汗國滅亡,他們這一部從草原搬剛剛過來,可沒少挨歸義軍的揍。
好在歸義軍娘胎裏帶來三個無法彌補的缺陷。
首先是人少。歸義軍的老巢是沙、瓜二州,砸鍋賣鐵也就湊得出萬把兵力,很多時候隻有幾千人好用,好像歸義軍就沒打過以眾淩寡的舒服仗。
其次是財貨有限。歸義軍地狹糧少,不耐久戰。
再次,就是歸義軍內部複雜關係複雜。張家是首倡起義不假,在當地也是一等一的大族。可惜河西漢兒有限,李唐朝廷又一再跟張家不睦,弄來弄去,歸義軍幾經內亂,越亂就越複雜。
迴鶻人跟歸義軍搞了幾十年,就是靠著打不死的頑強精神,活活將之拖瘦拖亂,直至逼得歸義軍低頭做小。
當然,唐朝的助攻不可或缺。
尤其最後與張承奉的三場戰鬥。前兩場,歸義軍依舊勇武,戰場上鐵人如牆而進,步騎協同默契,迴鶻人不但沒占到便宜,反而吃了許多小虧。
直至第三場,才總算有了轉機。
因多年征戰,歸義軍內部動亂,人心不齊。那一迴,歸義軍野戰不勝,迴鶻人這才仗著人多圍下沙州。城中人心惶惶,張承奉鎮不住場麵,被逼乞和,認了迴鶻做爸爸。
但是,直到最後,迴鶻人也沒有在正麵戰場酣暢淋漓地勝過歸義軍。
烏母主不禁目光落在身邊的曹仁貴臉上。這老貨的寶貝兒子,此刻有的正被關在王城裏,有的就在前麵領兵。
嘿嘿,歸義軍不是一直宣稱漢統麽?
好,烏母主今天就很想看看,這歸義軍與對麵的唐兒究竟哪個厲害!
“曹公,你觀敵軍如何啊?”烏母主馬鞭子向前虛點,說道。
對於迴鶻人這貓戲耗子般的言語,曹仁貴麵色如常,道:“精銳之師。”
麵對這個場麵,曹老板知道難以善了了。歸義軍被擺在最前麵,迴鶻人的鐵甲步人偏偏站在後麵,瞎子也看得明白是什麽意思。
至於對麵的唐軍麽……
嘿,更是一言難盡。
從張義潮公舉事,歸義軍是盼星星盼月亮,盼著大唐王師的支持。好吧,是否真是希望大唐王師直接兵臨河西且放下不論,但至少是真心希望獲得大唐的支持與承認不假。
結果呢,上次王師東來,是派了二千餘鄆兵摘走了涼州這個熟桃子。
而這次王師降臨,誰能想到竟又是眼下這種場麵。
歸義軍的主體是唐兒,從甲械、編製到作戰風格皆有唐軍遺風。也正因如此,曹仁貴才特別清楚即將發生什麽。
對麵的唐軍,有塞內人口、財貨的滋養,豈是他歸義軍能比的。
在城裏,曹仁貴見過次子,聽說了鄭大總管的甲兵精利。
但是,他已無能為力。
哪怕他曹仁貴自己願意舍生取義,可是為了沙州的親眷,為了押在刪丹王城的妻女們,歸義軍也隻能流血到死。
天殺的烏母主,竟然綁架了歸義軍和龍家大半將校的家眷!
耳邊傳來烏母主陰冷的聲音。“曹公,莫以為迴鶻完蛋,你歸義軍便能翻身。哼哼,便是爺爺要死,也要比你晚那麽一刻。
去,與兒郎說說話,都打起精神來。
你唐兒有句話,叫做什麽向死而生?嘿嘿,便在今日了。”
當初烏母主接受張承奉投降,也絕非對唐人有何善意,他僅僅是不想陷入沙州苦戰,不願付出不必要的代價罷了。他很清楚,城裏的那幫老殺才當時隻是借機掀了張承奉,但迴鶻人若執意入城,弄不好就是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
迴鶻人正麵臨生死抉擇,作為大可汗,烏母主怎會給歸義軍或者其他任何人耍滑頭的機會呢?
但是弟弟丟掉的幾千精銳,真令他痛徹骨髓啊。
曹仁貴聞言,沉默片刻,緩緩抖一抖韁繩,撥馬向歸義軍的大陣走去。
禦弟哥哥想跟去監工,被烏母主攔下。
馬鞭向身後的王城虛點,烏母主可汗道:“除了死戰,那廝還能怎樣?何妨大度一點呢。嘿嘿,你不去,更好。”
這些彎彎繞繞,從來不是阿咄欲的長項。不過,對於王兄綁了歸義軍的將校家眷迴來,逼他們上去擋刀這個操作,禦弟哥哥是非常欽佩。
想想曹仁貴這老小子確實是不敢亂跳,也就罷了。
對麵的唐軍並沒有著急進攻,想必也在觀察這邊的動靜吧?曹仁貴心情複雜地來到陣前。
盡管當初是他聯合各家掀翻了張承奉,其誘因也是因為這廝玩得太浪,連年征戰卻所得甚少,沙、瓜民生行將崩潰。
實在沒辦法,隻能讓張承奉背了這個鍋。
盡管他曹仁貴出身粟特,但是在他心裏早以唐人自居,又豈能甘心屈居迴鶻野種之下。這幾年忍辱負重,他可不是要給烏母主做好兒子,沒有動手,隻是時機未到。
可恨,人算不如天算。
此陣不論勝敗,這數千子弟都活不下來多少啦。
曹仁貴一眼就看到了長子曹元德,口中艱難地擠出了一句:“保重。”
曹元德拱手迴禮,亦道:“阿爺保重。”
父子兩人對視,目光是同樣的複雜。他們都很清楚麵前的窘境,死戰,對麵的唐軍不會手軟,不戰,身後的迴鶻人不會手軟。
這就是耗子鑽風箱,兩頭受氣。
作為這隻耗子,能說什麽?
父子互望片刻,曹仁貴來在慕容歸盈當麵。
作為歸義軍的一員,這老小子當然得站在陣前。怎麽?迴鶻人還能放過他?
對這個老小子,曹仁貴同樣隻說了一句“保重”。
慕容歸盈麵有愧色,低頭目光閃爍,完全不敢與曹仁貴相望。
曹仁貴已經無心去計較他的那點齷齪心思。
其實,如果他能稍稍頂住哪怕幾天,給沙州報個信,沙、瓜唇亡齒寒,他曹某人再怎麽樣,難道會看他慕容倒黴?
可是,他慕容歸盈就偏偏要給烏母主做狗,偏偏要紮他曹某人一刀。
有人不做,非要做狗。
嘿嘿。
不論當初慕容歸盈對曹家打的什麽主意,但是他估計也是沒料到迴鶻人對他也如此不講情麵吧。
真是奇了。
明明是個老油條,慕容歸盈竟會幻想迴鶻人能對他這個反骨仔網開一麵。
幾十年都白活了麽?
曹仁貴從陣前走過,複走迴。
歸義軍陣中,有乳臭未幹的少年,有鬢角斑白的老者,有黃皮黑目的漢兒,亦有高目深鼻的蕃兒。
在歸義軍的旗下,他們都是一家,亦將在此捐軀。
“眾兒郎。”立馬停步,忽抽出腰刀指天,一柄青鋒映日,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曹仁貴胸中縱有千言萬語,但是出口的卻隻有區區兩個字。
“死戰!”
軍士們稀裏糊塗地來,本也準備稀裏糊塗地戰。
這些歸義軍的漢子們,有些老人曾與迴鶻人幾番廝殺,有些少年,則是聽著這些英雄事跡成長,誰曾想,今天卻要來為迴鶻人出戰。
哪個不迷茫?
哪個不猶疑?
哪怕將校們反複說明,沙、瓜精銳已全部在此,若不能勝,必將家園盡毀。
哪怕他們知道,城中許多家眷都被迴鶻人綁架,是戰也得戰,不戰也得戰。
可是,敗又如何,勝又如何?
將他們頂在前麵,迴鶻居心何在,誰人不知?
軍士不傻,他們隻是感到絕望。
不錯,就是絕望。
戰亦死。
不戰亦死。
奈何?
曹仁貴高唿死戰,身側的士卒受其感染,忽然開始跟著唿喝。
隨即,有更多的將士開始高唿“死戰”,發出絕望的呐喊,直至這數千男兒同聲高唿,直至人人熱淚盈眶。
河隴陷蕃,這些天朝棄民苟活近百年,終於等到吐蕃自滅,等到這千載良機。
他們舉義。
他們奮戰。
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鋪就一條光明大道。為自己,為子孫,求一個人的體麵。
可是又數十年過去,他們得到了什麽?
他們沒有等到太平安樂,沒有等到中原的王師。
如今,他們還要在此,為曾經的仇人擋刀,為仇人流盡鮮血。
還有比這更絕望的麽?
“死戰。”
“死戰!”
隻有這一浪浪的高唿,才能略略驅散歸義軍將士心中的絕望與恐懼。
“死戰。”
“死戰!”
也許,這將是這些武夫們最後的呐喊。
既然左右是死,那麽,就在死前燃燒自己。
既然難逃一死,那就讓這個世界知道,在河西,有這樣一群男兒,他們也曾與命運抗爭,也曾掙紮、拚搏,直至流盡最後一滴熱血。
“丈夫力氣全,一個擬當千。”
不知是哪個,忽將手中的陌刀猛擊大地,破著嗓子喊出了這曲大唐軍歌。
一人高歌,便有更多的兒郎將手中的步槊、陌刀擊地應和。
千年以後,正是從敦煌的殘卷中,人們才得以知曉這支大唐的軍歌。
既然如此,何妨由歸義軍將士們在此高唱一曲,為彼此送行。
“猛氣衝心出,視死亦如眠。
彎弓不離手,恆日在陣前。
譬如鶻打雁,左右悉皆穿。”
“丈夫力氣全,一個擬當千
猛氣衝心出,視死……
亦如眠……
既然命運如此,既然別無選擇,那便戰!
死戰!
哪怕是即將死在同胞的刀下。
既然別無活路,那便死戰,管他刀下亡魂是誰。
“排備白旗舞,先自有由來。
合如花焰秀,散若電光開。
喊聲天地裂……
騰踏山嶽摧……
劍器呈多少,渾脫向前來。
劍器呈多少,
渾脫向前來!”
……
“殺!”
……
歸義軍數千兒郎齊聲喊殺,聲震遼遠。
對麵居然響起了大唐的軍歌,鄭大總管這邊皆有些詫異。
另一位老屠子郭大俠鋼牙緊咬,從唇縫裏擠出兩個字:“該殺!”
當他眼見迴鶻人將歸義軍押在前排,郭屠子的胸中就隻覺著有一團烈火在熊熊燃燒,幾欲將他吞噬。
他的父祖便是唐軍小校,據說,還是老令公的族人。可惜命運不濟,為迴鶻所掠,自此流落草原。又因其善戰得以苟活,傳有子嗣。
待大中年間迴鶻汗國破滅,迴鶻大亂,各部離散,他老郭家終於得以南返。怎奈何一路關山險阻,不知幾千裏茫茫草原,亂兵處處。最終,全家隻他一人輾轉入塞,流落盧龍,終為鄭守義收留,在幽州成家置業。
他祖孫幾代流落草原,見慣了世情冷暖,看盡了悲歡離合。
對這孤懸在外的歸義軍,郭大俠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愫。
河隴陷蕃前後,麵對吐蕃人連綿不絕的攻勢,有人主張堅持,有人主張放棄。麵對閃爍其詞的同僚,麵對懦弱無能的皇帝,老令公無能為力,最終也隻是祖侄遠赴絕域,想為大唐留下一點念想。
郭昕公孤守安西數十年,戰至滿城白發兵,終不能等到王師再臨的一日。
盡管大唐朝廷的袞袞諸公推聾作啞,對安西視而不見,對那絕域戍守的英雄們不管不顧。可是,郭大俠身處迴鶻,還是能夠知道許多安西的消息。
當他從父親口中聽說唐兒當年的輝煌,他曾自豪驕傲。
而每每聽到安西大都護最終隕落,大唐王旗衰落,小小的郭靖又不免淚流滿麵,痛哭失聲。
固然,大唐有屍位素餐的混蛋。
但是,大唐亦不乏心懷激蕩的熱血男兒。
大唐,大唐!
在老郭的眼裏,張義潮就是另一個郭昕公。
在老郭的心裏,歸義軍就是另一支安西白發軍。
盡管中原也亂,但是,畢竟已見曙光。
郭靖從心底裏反感中原的亂戰,厭惡塞內無休止的殺戮。所以,這些年他寧願留在振武軍練兵,而南邊的戰事是能少摻和就少摻和。
有些事,他無能為力,那就眼不見為淨吧。
這些年來,真正給他希望的,其實不是老東家鄭守義,甚至都不是曾經的李大郎,而是唐王李老三。
這廝,才是真正關心邊塞的。
唐王總說,有生之年未必能看到中原一統,卻定要恢複安西。
這話,從前郭靖也是不信的。
但是這些年下來,他發現,李三郎是真要幹。
據他所知,剛從營州打迴盧龍的第三年,李老三就向西邊派了商隊。盡管一去不返,但李老三從未放棄,或者人多或者人少,後麵多年不曾間斷。
甚至傳說胖五郎都親自走過一趟西邊。
胖五郎具體走到哪裏是誰也不知,不過,郭大俠相信這是真的。
再到李承嗣移鎮夏綏,襲破靈州,郭屠子突然意識到,王師重返河西居然指日可待了。
朔方,正是郭令公的起家之處啊。
待李承嗣兵敗身死,郭屠子都以為西進暫時無望了,沒成想,李老三竟然給老黑許下如此重諾,不顧中原大戰未熄也要再次西進。
恢複河西,他郭某人能參與其中,大俠隻覺著此生不枉了。
滿心希望能夠打通甘涼,接連沙瓜,若有機會,老郭甚至都想一鼓作氣殺進安西去,去看一看焉耆城,去安西大都護的殘垣斷壁走一走,看一看,去祭拜一下郭昕公,祭拜一下那些戍邊的亡靈。
歸義軍卻被迴鶻人押來這裏,要與唐軍死戰,然後死於唐軍的刀下……
郭老將軍豈能不怒?
匹夫一怒,血濺五步。
天子一怒,浮屍千裏。
郭大俠一怒,嘿嘿……
中央突前,兩翼在後。
中央最突出最前的是常捷軍第二都,總計步騎二千八百。
三都在二都左側毗鄰,錯後六十步站定。
一都又在三都左側,再錯後六十步。
在一都的左側是六穀蕃近三千步軍,勉強列個方陣,同樣錯後六十步。
在二都的右側,錯後六十步是橫山都二千鐵人。
橫山都之右錯後六十步,是約二千餘嗢末步軍,也都穿著鐵。畢竟那麽多人口呢,拚拚湊湊,二千副鐵甲還是湊得出來。
這六個橫陣合計近一萬七千步騎,就是今天的核心。
其中,以最突前的常捷軍與其右側的橫山都為中堅。
六穀蕃人的數百騎,以及史懷仙所部銀鞍都二千餘騎,又在天德軍之右。
此為右翼騎陣,約三千騎。
忠武都與萬勝營、毅勇都,全部立在陣左,緊鄰六穀蕃人的步陣。嗢末數百騎與奚人數百騎比肩而立,站在六穀蕃人陣後。
此為左翼騎陣。
宋瑤天德軍約三千騎,大約一千站在嗢末步陣的身後,大半站在嗢末右側。
如此,唐軍出戰的合計二萬七千餘眾。
與此相對,是烏母主的大軍。
中央是歸義軍的六千步軍,以及迴鶻人的三千鐵甲步人。本來迴鶻人的鐵甲步人該有八千,可惜被禦弟哥哥送了五千。
這九千人,是中軍。
左右兩側則是迴鶻人三萬騎、龍家三千騎及歸義軍的騎兵二千。
烏母主出戰合計四萬又四千步騎。
論兵力,迴鶻人略占上風。但是四萬四千對二萬七千,優勢就很有限。
至少,落在烏母主眼裏,真沒覺著自己有什麽優勢。
尤其是當他站在城下,視野受限,看不到唐軍縱深,嚴重影響判斷。而目力所及之處,唐軍左右超過五裏寬,這氣勢一點都不比迴鶻弱小。
大可汗不禁想起幾次與歸義軍的交手往事。
若論單兵戰鬥力,歸義軍算是河西的戰力小霸王。當年迴鶻汗國滅亡,他們這一部從草原搬剛剛過來,可沒少挨歸義軍的揍。
好在歸義軍娘胎裏帶來三個無法彌補的缺陷。
首先是人少。歸義軍的老巢是沙、瓜二州,砸鍋賣鐵也就湊得出萬把兵力,很多時候隻有幾千人好用,好像歸義軍就沒打過以眾淩寡的舒服仗。
其次是財貨有限。歸義軍地狹糧少,不耐久戰。
再次,就是歸義軍內部複雜關係複雜。張家是首倡起義不假,在當地也是一等一的大族。可惜河西漢兒有限,李唐朝廷又一再跟張家不睦,弄來弄去,歸義軍幾經內亂,越亂就越複雜。
迴鶻人跟歸義軍搞了幾十年,就是靠著打不死的頑強精神,活活將之拖瘦拖亂,直至逼得歸義軍低頭做小。
當然,唐朝的助攻不可或缺。
尤其最後與張承奉的三場戰鬥。前兩場,歸義軍依舊勇武,戰場上鐵人如牆而進,步騎協同默契,迴鶻人不但沒占到便宜,反而吃了許多小虧。
直至第三場,才總算有了轉機。
因多年征戰,歸義軍內部動亂,人心不齊。那一迴,歸義軍野戰不勝,迴鶻人這才仗著人多圍下沙州。城中人心惶惶,張承奉鎮不住場麵,被逼乞和,認了迴鶻做爸爸。
但是,直到最後,迴鶻人也沒有在正麵戰場酣暢淋漓地勝過歸義軍。
烏母主不禁目光落在身邊的曹仁貴臉上。這老貨的寶貝兒子,此刻有的正被關在王城裏,有的就在前麵領兵。
嘿嘿,歸義軍不是一直宣稱漢統麽?
好,烏母主今天就很想看看,這歸義軍與對麵的唐兒究竟哪個厲害!
“曹公,你觀敵軍如何啊?”烏母主馬鞭子向前虛點,說道。
對於迴鶻人這貓戲耗子般的言語,曹仁貴麵色如常,道:“精銳之師。”
麵對這個場麵,曹老板知道難以善了了。歸義軍被擺在最前麵,迴鶻人的鐵甲步人偏偏站在後麵,瞎子也看得明白是什麽意思。
至於對麵的唐軍麽……
嘿,更是一言難盡。
從張義潮公舉事,歸義軍是盼星星盼月亮,盼著大唐王師的支持。好吧,是否真是希望大唐王師直接兵臨河西且放下不論,但至少是真心希望獲得大唐的支持與承認不假。
結果呢,上次王師東來,是派了二千餘鄆兵摘走了涼州這個熟桃子。
而這次王師降臨,誰能想到竟又是眼下這種場麵。
歸義軍的主體是唐兒,從甲械、編製到作戰風格皆有唐軍遺風。也正因如此,曹仁貴才特別清楚即將發生什麽。
對麵的唐軍,有塞內人口、財貨的滋養,豈是他歸義軍能比的。
在城裏,曹仁貴見過次子,聽說了鄭大總管的甲兵精利。
但是,他已無能為力。
哪怕他曹仁貴自己願意舍生取義,可是為了沙州的親眷,為了押在刪丹王城的妻女們,歸義軍也隻能流血到死。
天殺的烏母主,竟然綁架了歸義軍和龍家大半將校的家眷!
耳邊傳來烏母主陰冷的聲音。“曹公,莫以為迴鶻完蛋,你歸義軍便能翻身。哼哼,便是爺爺要死,也要比你晚那麽一刻。
去,與兒郎說說話,都打起精神來。
你唐兒有句話,叫做什麽向死而生?嘿嘿,便在今日了。”
當初烏母主接受張承奉投降,也絕非對唐人有何善意,他僅僅是不想陷入沙州苦戰,不願付出不必要的代價罷了。他很清楚,城裏的那幫老殺才當時隻是借機掀了張承奉,但迴鶻人若執意入城,弄不好就是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
迴鶻人正麵臨生死抉擇,作為大可汗,烏母主怎會給歸義軍或者其他任何人耍滑頭的機會呢?
但是弟弟丟掉的幾千精銳,真令他痛徹骨髓啊。
曹仁貴聞言,沉默片刻,緩緩抖一抖韁繩,撥馬向歸義軍的大陣走去。
禦弟哥哥想跟去監工,被烏母主攔下。
馬鞭向身後的王城虛點,烏母主可汗道:“除了死戰,那廝還能怎樣?何妨大度一點呢。嘿嘿,你不去,更好。”
這些彎彎繞繞,從來不是阿咄欲的長項。不過,對於王兄綁了歸義軍的將校家眷迴來,逼他們上去擋刀這個操作,禦弟哥哥是非常欽佩。
想想曹仁貴這老小子確實是不敢亂跳,也就罷了。
對麵的唐軍並沒有著急進攻,想必也在觀察這邊的動靜吧?曹仁貴心情複雜地來到陣前。
盡管當初是他聯合各家掀翻了張承奉,其誘因也是因為這廝玩得太浪,連年征戰卻所得甚少,沙、瓜民生行將崩潰。
實在沒辦法,隻能讓張承奉背了這個鍋。
盡管他曹仁貴出身粟特,但是在他心裏早以唐人自居,又豈能甘心屈居迴鶻野種之下。這幾年忍辱負重,他可不是要給烏母主做好兒子,沒有動手,隻是時機未到。
可恨,人算不如天算。
此陣不論勝敗,這數千子弟都活不下來多少啦。
曹仁貴一眼就看到了長子曹元德,口中艱難地擠出了一句:“保重。”
曹元德拱手迴禮,亦道:“阿爺保重。”
父子兩人對視,目光是同樣的複雜。他們都很清楚麵前的窘境,死戰,對麵的唐軍不會手軟,不戰,身後的迴鶻人不會手軟。
這就是耗子鑽風箱,兩頭受氣。
作為這隻耗子,能說什麽?
父子互望片刻,曹仁貴來在慕容歸盈當麵。
作為歸義軍的一員,這老小子當然得站在陣前。怎麽?迴鶻人還能放過他?
對這個老小子,曹仁貴同樣隻說了一句“保重”。
慕容歸盈麵有愧色,低頭目光閃爍,完全不敢與曹仁貴相望。
曹仁貴已經無心去計較他的那點齷齪心思。
其實,如果他能稍稍頂住哪怕幾天,給沙州報個信,沙、瓜唇亡齒寒,他曹某人再怎麽樣,難道會看他慕容倒黴?
可是,他慕容歸盈就偏偏要給烏母主做狗,偏偏要紮他曹某人一刀。
有人不做,非要做狗。
嘿嘿。
不論當初慕容歸盈對曹家打的什麽主意,但是他估計也是沒料到迴鶻人對他也如此不講情麵吧。
真是奇了。
明明是個老油條,慕容歸盈竟會幻想迴鶻人能對他這個反骨仔網開一麵。
幾十年都白活了麽?
曹仁貴從陣前走過,複走迴。
歸義軍陣中,有乳臭未幹的少年,有鬢角斑白的老者,有黃皮黑目的漢兒,亦有高目深鼻的蕃兒。
在歸義軍的旗下,他們都是一家,亦將在此捐軀。
“眾兒郎。”立馬停步,忽抽出腰刀指天,一柄青鋒映日,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曹仁貴胸中縱有千言萬語,但是出口的卻隻有區區兩個字。
“死戰!”
軍士們稀裏糊塗地來,本也準備稀裏糊塗地戰。
這些歸義軍的漢子們,有些老人曾與迴鶻人幾番廝殺,有些少年,則是聽著這些英雄事跡成長,誰曾想,今天卻要來為迴鶻人出戰。
哪個不迷茫?
哪個不猶疑?
哪怕將校們反複說明,沙、瓜精銳已全部在此,若不能勝,必將家園盡毀。
哪怕他們知道,城中許多家眷都被迴鶻人綁架,是戰也得戰,不戰也得戰。
可是,敗又如何,勝又如何?
將他們頂在前麵,迴鶻居心何在,誰人不知?
軍士不傻,他們隻是感到絕望。
不錯,就是絕望。
戰亦死。
不戰亦死。
奈何?
曹仁貴高唿死戰,身側的士卒受其感染,忽然開始跟著唿喝。
隨即,有更多的將士開始高唿“死戰”,發出絕望的呐喊,直至這數千男兒同聲高唿,直至人人熱淚盈眶。
河隴陷蕃,這些天朝棄民苟活近百年,終於等到吐蕃自滅,等到這千載良機。
他們舉義。
他們奮戰。
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鋪就一條光明大道。為自己,為子孫,求一個人的體麵。
可是又數十年過去,他們得到了什麽?
他們沒有等到太平安樂,沒有等到中原的王師。
如今,他們還要在此,為曾經的仇人擋刀,為仇人流盡鮮血。
還有比這更絕望的麽?
“死戰。”
“死戰!”
隻有這一浪浪的高唿,才能略略驅散歸義軍將士心中的絕望與恐懼。
“死戰。”
“死戰!”
也許,這將是這些武夫們最後的呐喊。
既然左右是死,那麽,就在死前燃燒自己。
既然難逃一死,那就讓這個世界知道,在河西,有這樣一群男兒,他們也曾與命運抗爭,也曾掙紮、拚搏,直至流盡最後一滴熱血。
“丈夫力氣全,一個擬當千。”
不知是哪個,忽將手中的陌刀猛擊大地,破著嗓子喊出了這曲大唐軍歌。
一人高歌,便有更多的兒郎將手中的步槊、陌刀擊地應和。
千年以後,正是從敦煌的殘卷中,人們才得以知曉這支大唐的軍歌。
既然如此,何妨由歸義軍將士們在此高唱一曲,為彼此送行。
“猛氣衝心出,視死亦如眠。
彎弓不離手,恆日在陣前。
譬如鶻打雁,左右悉皆穿。”
“丈夫力氣全,一個擬當千
猛氣衝心出,視死……
亦如眠……
既然命運如此,既然別無選擇,那便戰!
死戰!
哪怕是即將死在同胞的刀下。
既然別無活路,那便死戰,管他刀下亡魂是誰。
“排備白旗舞,先自有由來。
合如花焰秀,散若電光開。
喊聲天地裂……
騰踏山嶽摧……
劍器呈多少,渾脫向前來。
劍器呈多少,
渾脫向前來!”
……
“殺!”
……
歸義軍數千兒郎齊聲喊殺,聲震遼遠。
對麵居然響起了大唐的軍歌,鄭大總管這邊皆有些詫異。
另一位老屠子郭大俠鋼牙緊咬,從唇縫裏擠出兩個字:“該殺!”
當他眼見迴鶻人將歸義軍押在前排,郭屠子的胸中就隻覺著有一團烈火在熊熊燃燒,幾欲將他吞噬。
他的父祖便是唐軍小校,據說,還是老令公的族人。可惜命運不濟,為迴鶻所掠,自此流落草原。又因其善戰得以苟活,傳有子嗣。
待大中年間迴鶻汗國破滅,迴鶻大亂,各部離散,他老郭家終於得以南返。怎奈何一路關山險阻,不知幾千裏茫茫草原,亂兵處處。最終,全家隻他一人輾轉入塞,流落盧龍,終為鄭守義收留,在幽州成家置業。
他祖孫幾代流落草原,見慣了世情冷暖,看盡了悲歡離合。
對這孤懸在外的歸義軍,郭大俠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愫。
河隴陷蕃前後,麵對吐蕃人連綿不絕的攻勢,有人主張堅持,有人主張放棄。麵對閃爍其詞的同僚,麵對懦弱無能的皇帝,老令公無能為力,最終也隻是祖侄遠赴絕域,想為大唐留下一點念想。
郭昕公孤守安西數十年,戰至滿城白發兵,終不能等到王師再臨的一日。
盡管大唐朝廷的袞袞諸公推聾作啞,對安西視而不見,對那絕域戍守的英雄們不管不顧。可是,郭大俠身處迴鶻,還是能夠知道許多安西的消息。
當他從父親口中聽說唐兒當年的輝煌,他曾自豪驕傲。
而每每聽到安西大都護最終隕落,大唐王旗衰落,小小的郭靖又不免淚流滿麵,痛哭失聲。
固然,大唐有屍位素餐的混蛋。
但是,大唐亦不乏心懷激蕩的熱血男兒。
大唐,大唐!
在老郭的眼裏,張義潮就是另一個郭昕公。
在老郭的心裏,歸義軍就是另一支安西白發軍。
盡管中原也亂,但是,畢竟已見曙光。
郭靖從心底裏反感中原的亂戰,厭惡塞內無休止的殺戮。所以,這些年他寧願留在振武軍練兵,而南邊的戰事是能少摻和就少摻和。
有些事,他無能為力,那就眼不見為淨吧。
這些年來,真正給他希望的,其實不是老東家鄭守義,甚至都不是曾經的李大郎,而是唐王李老三。
這廝,才是真正關心邊塞的。
唐王總說,有生之年未必能看到中原一統,卻定要恢複安西。
這話,從前郭靖也是不信的。
但是這些年下來,他發現,李三郎是真要幹。
據他所知,剛從營州打迴盧龍的第三年,李老三就向西邊派了商隊。盡管一去不返,但李老三從未放棄,或者人多或者人少,後麵多年不曾間斷。
甚至傳說胖五郎都親自走過一趟西邊。
胖五郎具體走到哪裏是誰也不知,不過,郭大俠相信這是真的。
再到李承嗣移鎮夏綏,襲破靈州,郭屠子突然意識到,王師重返河西居然指日可待了。
朔方,正是郭令公的起家之處啊。
待李承嗣兵敗身死,郭屠子都以為西進暫時無望了,沒成想,李老三竟然給老黑許下如此重諾,不顧中原大戰未熄也要再次西進。
恢複河西,他郭某人能參與其中,大俠隻覺著此生不枉了。
滿心希望能夠打通甘涼,接連沙瓜,若有機會,老郭甚至都想一鼓作氣殺進安西去,去看一看焉耆城,去安西大都護的殘垣斷壁走一走,看一看,去祭拜一下郭昕公,祭拜一下那些戍邊的亡靈。
歸義軍卻被迴鶻人押來這裏,要與唐軍死戰,然後死於唐軍的刀下……
郭老將軍豈能不怒?
匹夫一怒,血濺五步。
天子一怒,浮屍千裏。
郭大俠一怒,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