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曹仁貴是派過使者東去的。
數年前,一俟沙瓜局麵穩住,曹仁貴就遣使經甘、涼往中原朝拜。
可惜,使者竟為涼州嗢末劫殺,未能成事。
嗢末,多行不義必自斃。他們自己向朱梁討賞,卻要阻斷歸義軍入貢之路,居心歹毒啊。但是怎樣?如今看來,也算是他曹某人善有善報了。
當初若真得了洛陽的封賜,眼下還真是難辦。
沙、瓜孤懸於外,十分脆弱。欲求存,或向西開拓,或向東兼並。當年張承奉有心振作沒錯,可惜方法錯了,不應同時樹敵過多,更不應跟中原交惡。
與迴鶻爭執之初,本來歸義軍是占著上風的。可是張承奉不承認朱梁,反倒是迴鶻遣使入貢得了許多好處。
不要小看此事,唐朝的遺澤太厚了,哪怕隻是一個名義都意義重大。
有這個大義,幹什麽事都腰杆硬三分。
沒有這個大義,嘿嘿,底下人造反都覺著理直氣壯。
張公義潮入京後,張淮深求封河西節度使不成,難受了多少年,最後死於內亂,難道沒有這個原因?
何況中原能給的遠遠不是一個空名義,還有實惠。
天寶以後,迴鶻人從唐朝得了多少好處?否則能統治草原那些年?
甘州的迴鶻崽子又從中原得了多少甲胄、軍械?誰知道。
那可都是難得的寶物。
還有財貨。
中原朝廷隨手漏一點渣子,對於河西的任何一家來說都是要命的大事。
沙、瓜人口本就不如迴鶻,此前威震河西,全靠漢地之法治兵,賴甲兵精利。
張承奉與迴鶻大戰三場,前兩戰皆勝,最後卻被人堵到城下,窩窩囊囊認了迴鶻為父。其中沒有中原的支持,可能麽?
同理,歸義軍要生存,就必須獲得中原的支持。
可恨沙、瓜距離中原甚遠,障礙過多,遲遲未能成行。
唐軍西來,有些出乎曹仁貴的意料,但更多的是激動。
“聽說中土來了個高僧?”曹仁貴忽問道。
侍從道:“是有個師空和尚。”
曹仁貴問:“人在哪裏?”
侍從仔細迴答:“平日在千佛洞造像,偶爾四處走走。有個師弟喚作師能者,偶爾到雷音寺講法。不過,僧侶傳說,似乎師空道法更為高深。”
浮屠東來,沙州自古就是重要樞紐,亦是佛門聖地。
沙州治所在敦煌縣城,位於甘泉水之西。
出得城來向東南,過了甘泉水,行約三十裏,左近三裏一廟,五裏一橋,塔寺林立,袈裟遍覆,鍾磬悠揚,香火繚繞。
經過鳴沙山,便到一處所在。
但見矮崖前建有數層樓閣,高聳廣大,紅梁彩繪,富麗堂皇。
此地正是千佛洞。
千佛洞,在後世有個響當當的名稱,喚作莫高窟。
曹大帥駕到,早有一僧身披錦鑭袈裟,由幾個徒弟陪同迎來。
曹仁貴下馬祈手道:“大和尚,中土高僧何在?”
那和尚道聲:“這邊來。”就在前領路。
曹仁貴隨他上了一層木樓,來在一處洞窟裏。
這窟是個圓拱頂,正麵有一龕,龕內是一尊倚坐佛,體態端莊、神情肅穆。東西兩壁築有像台,共有十六羅漢像。泥坯塑像已成,正在著色彩繪。
有一僧,著領達摩衣,踩雙達公鞋,一盤念珠在手,正聚精會神看畫師在為羅漢著彩。察覺有人進來,那僧便迴身來望。
曹仁貴定睛打量,看這僧身量不高,但是生得杏眼濃眉,寶相莊嚴,是個有道的模樣,便欲出聲招唿。卻那僧比了個噤聲,示意不要吵了作畫。
那僧領頭邁步出了洞窟,待眾人重新迴到樓前,微微一躬身道:“檀越。”
領路的本地和尚介紹道:“師空法師,此乃曹公。”
師空大師二嘎子略一觀瞧,看這人五尺五六寸高低,方臉微圓,麵白須短,著一領紅色圓領暗花袍。便拿出看家的本領,師空大師向曹仁貴微笑頷首道:“曹公來意,我已知之。”
隨便選個方向,讓了曹仁貴在先,師空師父落他半步緩行。
曹仁貴是信佛,但是,他首先是一個將軍。在唐軍西征的前後腳,沙州來了這麽兩個沒名堂的和尚,難道他會沒點什麽聯想?
生死關頭,難道他曹某人真是來禮佛論法的?
不過麽,曹仁貴本道這僧會跟他打機鋒,先雲山霧罩說扯淡兩句再慢慢進入主題。這開門見山的做派略略出了意料,但也討他歡喜,就等著和尚繼續。
走了數步,豈料這禿驢一語不發。畢竟是沙州情況緊急,這賊禿玩得起,他曹某人玩不起。曹仁貴遂主動問道:“法師何以教我?”
掌握了節奏的師空大師心中得意,麵子上卻是古井無波。他駐足又將曹大帥端詳片刻,才撓撓頭道:“沒有。”
曹仁貴也不惱,幹脆挑明了問道:“法師從幽州來?”
打機鋒?別逗了,曹大帥都火燒屁股,哪有這個閑心。
“嗯。”二嘎子師空大師應一聲,住了步,作勢向東望一望,迴念自己這路的跋涉,真是殺了安娃子的心都有。
他本在幽州日子過得安穩,鄭大總管西征有他啥事,卻偏偏被這廝硬拉了壯丁,發來這邊塞之地,走了怕不有上萬裏到此?
風餐露宿,披星戴月。
咳,真是一言難盡呐!
這賊禿向東看,曹仁貴也跟著就向東望望,可惜除了一隻孤飛的傻鳥在天,毛也沒有。想再問點什麽,又覺著似乎不用再問。就在心裏盤算,是直接讓這和尚迴去帶話?還是另遣使者?
哼,迴鶻人讓他出兵助戰,助個鳥。
但是瓜、沙二州勢單力孤,不跟唐軍聯係妥當,曹大帥也不敢輕舉妄動。
他可不是莽夫張承奉。
當年張公義潮能夠成事,固然是張公英雄,更多也是因緣際會。
天寶以後,河隴次第陷蕃,沙州是河隴漢兒最後的據點。吐蕃累次進攻,均未能如願。隻因朝廷無能,沙州勢單力孤,這才與吐蕃議和。沙州認了吐蕃這塊牌子,但是沙州依舊保留了極大的自治權。
後來吐蕃內亂,比安史之亂鬧得還兇,徹底就崩了。
河西本就不服吐蕃,歸義軍振臂一唿,遂得群起響應,率先起事占了先機。
偏巧迴鶻汗國也是完蛋不久,惶惶如喪家之犬。
河西諸部是懵懵懂懂。
同時,為了弄死吐蕃,唐朝也在東邊有所動作,分散了不少火力。
如此這般,這才給了歸義軍武力打通沙、瓜、甘、涼的機會。
可惜,種種原因導致歸義軍沒能抓機會。外敵越來越強,自己又內亂不斷,到張承奉時就已經不行了,折騰多年,黯然收場。
如今好不容易重新穩定局麵,豈不慎之又慎?
歸義軍,遭不起罪了。
還沒等曹大帥拿定主意,便見一個青年僧人蹦蹦跳跳過來,是個十六七的小僧,生得眉目如畫,一雙眼睛極為靈動。
但是……
手裏捉的什麽?
是兩隻雞腿嗎?
隻見這僧左右開弓,各提了一隻油汪汪的雞腿,嘴角亮晶晶的,自己啃著一隻,將另一隻隨手塞給師空大師。這師空也是自然接過,然後倆個賊禿就這麽旁若無人地大快朵頤,看得曹將軍眼皮子直跳。
將雞腿嗑完,師空法師將骨頭隨手一丟,骨頭飛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沒入砂操之間,沒了蹤影。這廝取布帕擦淨手臉,道:“師能,少時你隨曹公迴城,若曹公有何差遣,你便走一遭罷。”
師能小師父幼時生得粉雕玉琢,做了少年郎,也是個俏禿驢,風格與師空大師絕然不同。聞言,一雙美眸在曹仁貴身上來迴忽閃兩下,道:“往涼州送信麽?成啊,隻是要多備些馬匹。”
一聽這就是行家啊。
曹仁貴喜上眉梢,向師空、師能一大一小兩人躬身行禮,道:“若事成。”左右瞧瞧,想說事情若成定要捐資多修幾個佛窟,又覺這話不妥,好像將禮佛做成了買賣。
遂改口向領路的和尚道:“師空法師遠來,一應用度大和尚千萬仔細,不可慢待。嗯,我亦有心向佛,翌日法師講法,煩請知會與我,也好讓我這俗人有幸參悟大道一二。”
對於曹大帥的這個表態,師空師父淡淡笑曰:“若在佛國,當從佛國法。然我等既居於相中,則當守相中之法。曹公保一方平安,便是大功德。
出家人有出家法,在家人有在家法,又何必計較呢。”
曹仁貴本以為這賊禿就是個跑腿傳信的,聽了此言,感覺這老和尚是真懂些佛法的,也有點肅然起敬之感。歲虔誠地向師空師父雙手合十道:“謹受教。”
……
正事談妥,曹仁貴心情大好與師空大師相談甚歡,又擺了宴席共進晚餐,曹大帥這才與東土來的高僧依依惜別。
得了師兄安排,師能小師父便隨曹仁貴至敦煌縣歇了二日後啟程東行。
救兵如救火啊。
曹將軍給他備了五匹健馬做腳力,還讓次子帶了一夥騎士相隨護送。
全程小兩千裏,還要穿過甘州迴鶻人的地盤,這一行人每日自旦至暮,放馬疾走隻求早到。
可恨呐,師能小師父不是武夫,這身嬌肉嫩的,哪裏遭得了這個罪?隻一日,小師父就磨破了腚下與腿內的皮毛,然後還要反複受傷,真是痛苦難當。
一張小臉都擰成苦瓜嘍。
如此疾行八日,師能小師父每日都在煎熬,傷口火辣辣疼個不住,這度日如年的,全靠誦經自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不痛啊我不痛。
啊!他媽又破了。
七月十七日。
已不知走了多遠,隊伍終於減速,在一處山坳裏下馬。
兩個騎士攀上兩邊的山崗備勤,其餘數人就在穀中開始安頓。
好歹是曹家二公子帶隊,同行的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也不用人指揮,自有那放馬的,有那挖灶的。但見兩個軍士在地上挖開一條煙道連著土灶,鋪上樹枝泥土,然後將就用枯枝點火造飯。
師能師父摸著屁股裂著腿,一臉愁苦。
曹元深將醃肉混著粟米拌了鹽下鍋,蓋上木蓋等水開,坐下道:“小師父,你如此嬌嫩,怎麽來得沙州?”看看這灶生火無煙,還是頭一天下營時小和尚教的,曹元深搖頭歎曰,“真是巧妙。”
師能小師父翻著白眼站在一旁,道:“來時我與師兄一路慢走,何曾這等走法?一日怕不又走了一二百裏罷,嘿,爺爺這屁股看是好不了了。”撇撇嘴又道,“少見多怪了吧。
生火起煙,斥候、遊弋尤要小心。我等一十一人勢單力孤,還是小心為妙。
哼,本來我自行東去還要少些麻煩。你等非要跟著來,真是苦了爺爺。
此外,叫師父便是叫師父,休再說甚小師父。
小小小個屁,你又多大了。”
曹元深笑道:“好歹長你幾歲。”打趣他道,“今夜且早安歇,明日還要走遠路,仔細你那屁股。”
師能聞言,奇道:“還要走遠路?”心想,一天一二百裏了,還要怎麽個遠法?小爺那還能活麽。
曹元深蹙眉想了想,也不瞞他,道:“嗯,要過肅州了,龍家態度不明,還是繞開了好。明日得早些走。前麵還有甘州。咱爭取二日通過甘州,估計要一日行軍五百裏。
嘿嘿,這幾日每日至多百裏,後麵是二日要行一千裏,你說遠不遠。”
說著,曹元深特地吩咐今晚給畜牲都伺候好了,精料不要小氣。
二日要行一千裏?活不成了。
小和尚聽說都要哭了,撓撓腦袋,揉揉屁股,道:“這過甘州要疾走小僧懂得,過肅州怎也如此掙命。
不對,那龍家與你不是相厚麽?
我看雷音寺裏有許多肅州僧人,頗受款待呐。”
累了一日,師能是想坐又不敢坐,左瞧右看,非常痛苦。幹脆將毯子擺好撲上去趴好,又將褲子小心翼翼解開,涼風一吹,哎呀,頓時感覺大好。
曹元深抬眼看看小和尚屁股血唿唿一片,拿木勺在鍋裏攪拌數下,灑些胡椒調味,又將軍士取來的幾把野菜丟下,再加一勺水,道:“相厚?嘿嘿。
焉耆龍家原在甘州,大中年間為迴鶻驅逐到了肅州。
你在沙、瓜多時,當知歸義軍人少力寡。彼時龍家貌似恭順,我軍又不好四麵樹敵,其居於城外也隻能聽之任之。
結果呢?短短數年,彼輩便反客為主,便占了肅州。
伺候,龍家陰連嗢末,投靠迴鶻。
嘿,數年前迴鶻打到敦煌,龍家可沒少落力,此次迴鶻亦傳令龍家出兵。你說,如此存亡之秋,不該防著些麽?”
“龍家?嘿嘿。”每次聽到這個名號,師能小師父都覺著好笑。
看曹元深給他舀了一碗肉粥,師能小師父也不起身,就手肘撐了腦袋,把馬盂擺在麵前,和著砂子一口口吃下。“罷,罷,小僧便舍命走了這遭。普渡蒼生,小爺我也算是功德一件。”
想想兩日要行軍一千裏,又覺頭疼萬分,可怎麽熬啊。揣著心事,小師父將粥猛吞,結果吃急了,燙得唿唿喘氣。
曹元深給軍士們都分好了飯,最後自己盛一碗,邊吃邊說:“師能師父,如今中土是個甚樣啊?”
師能小師父聞言也是一愣怔。
前半輩子他都是在幽州城裏打轉轉,這此來河西,其實也是師能小師父頭一次出遠門。從幽州經曆朔州、靈武,最後到沙州。
要說一路倒是有些見聞,比如朔州的農田,比如代北的牧民,但是好像也說不上是中土吧。
中土,小師父他也沒咋見過啊。
數年前,一俟沙瓜局麵穩住,曹仁貴就遣使經甘、涼往中原朝拜。
可惜,使者竟為涼州嗢末劫殺,未能成事。
嗢末,多行不義必自斃。他們自己向朱梁討賞,卻要阻斷歸義軍入貢之路,居心歹毒啊。但是怎樣?如今看來,也算是他曹某人善有善報了。
當初若真得了洛陽的封賜,眼下還真是難辦。
沙、瓜孤懸於外,十分脆弱。欲求存,或向西開拓,或向東兼並。當年張承奉有心振作沒錯,可惜方法錯了,不應同時樹敵過多,更不應跟中原交惡。
與迴鶻爭執之初,本來歸義軍是占著上風的。可是張承奉不承認朱梁,反倒是迴鶻遣使入貢得了許多好處。
不要小看此事,唐朝的遺澤太厚了,哪怕隻是一個名義都意義重大。
有這個大義,幹什麽事都腰杆硬三分。
沒有這個大義,嘿嘿,底下人造反都覺著理直氣壯。
張公義潮入京後,張淮深求封河西節度使不成,難受了多少年,最後死於內亂,難道沒有這個原因?
何況中原能給的遠遠不是一個空名義,還有實惠。
天寶以後,迴鶻人從唐朝得了多少好處?否則能統治草原那些年?
甘州的迴鶻崽子又從中原得了多少甲胄、軍械?誰知道。
那可都是難得的寶物。
還有財貨。
中原朝廷隨手漏一點渣子,對於河西的任何一家來說都是要命的大事。
沙、瓜人口本就不如迴鶻,此前威震河西,全靠漢地之法治兵,賴甲兵精利。
張承奉與迴鶻大戰三場,前兩戰皆勝,最後卻被人堵到城下,窩窩囊囊認了迴鶻為父。其中沒有中原的支持,可能麽?
同理,歸義軍要生存,就必須獲得中原的支持。
可恨沙、瓜距離中原甚遠,障礙過多,遲遲未能成行。
唐軍西來,有些出乎曹仁貴的意料,但更多的是激動。
“聽說中土來了個高僧?”曹仁貴忽問道。
侍從道:“是有個師空和尚。”
曹仁貴問:“人在哪裏?”
侍從仔細迴答:“平日在千佛洞造像,偶爾四處走走。有個師弟喚作師能者,偶爾到雷音寺講法。不過,僧侶傳說,似乎師空道法更為高深。”
浮屠東來,沙州自古就是重要樞紐,亦是佛門聖地。
沙州治所在敦煌縣城,位於甘泉水之西。
出得城來向東南,過了甘泉水,行約三十裏,左近三裏一廟,五裏一橋,塔寺林立,袈裟遍覆,鍾磬悠揚,香火繚繞。
經過鳴沙山,便到一處所在。
但見矮崖前建有數層樓閣,高聳廣大,紅梁彩繪,富麗堂皇。
此地正是千佛洞。
千佛洞,在後世有個響當當的名稱,喚作莫高窟。
曹大帥駕到,早有一僧身披錦鑭袈裟,由幾個徒弟陪同迎來。
曹仁貴下馬祈手道:“大和尚,中土高僧何在?”
那和尚道聲:“這邊來。”就在前領路。
曹仁貴隨他上了一層木樓,來在一處洞窟裏。
這窟是個圓拱頂,正麵有一龕,龕內是一尊倚坐佛,體態端莊、神情肅穆。東西兩壁築有像台,共有十六羅漢像。泥坯塑像已成,正在著色彩繪。
有一僧,著領達摩衣,踩雙達公鞋,一盤念珠在手,正聚精會神看畫師在為羅漢著彩。察覺有人進來,那僧便迴身來望。
曹仁貴定睛打量,看這僧身量不高,但是生得杏眼濃眉,寶相莊嚴,是個有道的模樣,便欲出聲招唿。卻那僧比了個噤聲,示意不要吵了作畫。
那僧領頭邁步出了洞窟,待眾人重新迴到樓前,微微一躬身道:“檀越。”
領路的本地和尚介紹道:“師空法師,此乃曹公。”
師空大師二嘎子略一觀瞧,看這人五尺五六寸高低,方臉微圓,麵白須短,著一領紅色圓領暗花袍。便拿出看家的本領,師空大師向曹仁貴微笑頷首道:“曹公來意,我已知之。”
隨便選個方向,讓了曹仁貴在先,師空師父落他半步緩行。
曹仁貴是信佛,但是,他首先是一個將軍。在唐軍西征的前後腳,沙州來了這麽兩個沒名堂的和尚,難道他會沒點什麽聯想?
生死關頭,難道他曹某人真是來禮佛論法的?
不過麽,曹仁貴本道這僧會跟他打機鋒,先雲山霧罩說扯淡兩句再慢慢進入主題。這開門見山的做派略略出了意料,但也討他歡喜,就等著和尚繼續。
走了數步,豈料這禿驢一語不發。畢竟是沙州情況緊急,這賊禿玩得起,他曹某人玩不起。曹仁貴遂主動問道:“法師何以教我?”
掌握了節奏的師空大師心中得意,麵子上卻是古井無波。他駐足又將曹大帥端詳片刻,才撓撓頭道:“沒有。”
曹仁貴也不惱,幹脆挑明了問道:“法師從幽州來?”
打機鋒?別逗了,曹大帥都火燒屁股,哪有這個閑心。
“嗯。”二嘎子師空大師應一聲,住了步,作勢向東望一望,迴念自己這路的跋涉,真是殺了安娃子的心都有。
他本在幽州日子過得安穩,鄭大總管西征有他啥事,卻偏偏被這廝硬拉了壯丁,發來這邊塞之地,走了怕不有上萬裏到此?
風餐露宿,披星戴月。
咳,真是一言難盡呐!
這賊禿向東看,曹仁貴也跟著就向東望望,可惜除了一隻孤飛的傻鳥在天,毛也沒有。想再問點什麽,又覺著似乎不用再問。就在心裏盤算,是直接讓這和尚迴去帶話?還是另遣使者?
哼,迴鶻人讓他出兵助戰,助個鳥。
但是瓜、沙二州勢單力孤,不跟唐軍聯係妥當,曹大帥也不敢輕舉妄動。
他可不是莽夫張承奉。
當年張公義潮能夠成事,固然是張公英雄,更多也是因緣際會。
天寶以後,河隴次第陷蕃,沙州是河隴漢兒最後的據點。吐蕃累次進攻,均未能如願。隻因朝廷無能,沙州勢單力孤,這才與吐蕃議和。沙州認了吐蕃這塊牌子,但是沙州依舊保留了極大的自治權。
後來吐蕃內亂,比安史之亂鬧得還兇,徹底就崩了。
河西本就不服吐蕃,歸義軍振臂一唿,遂得群起響應,率先起事占了先機。
偏巧迴鶻汗國也是完蛋不久,惶惶如喪家之犬。
河西諸部是懵懵懂懂。
同時,為了弄死吐蕃,唐朝也在東邊有所動作,分散了不少火力。
如此這般,這才給了歸義軍武力打通沙、瓜、甘、涼的機會。
可惜,種種原因導致歸義軍沒能抓機會。外敵越來越強,自己又內亂不斷,到張承奉時就已經不行了,折騰多年,黯然收場。
如今好不容易重新穩定局麵,豈不慎之又慎?
歸義軍,遭不起罪了。
還沒等曹大帥拿定主意,便見一個青年僧人蹦蹦跳跳過來,是個十六七的小僧,生得眉目如畫,一雙眼睛極為靈動。
但是……
手裏捉的什麽?
是兩隻雞腿嗎?
隻見這僧左右開弓,各提了一隻油汪汪的雞腿,嘴角亮晶晶的,自己啃著一隻,將另一隻隨手塞給師空大師。這師空也是自然接過,然後倆個賊禿就這麽旁若無人地大快朵頤,看得曹將軍眼皮子直跳。
將雞腿嗑完,師空法師將骨頭隨手一丟,骨頭飛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沒入砂操之間,沒了蹤影。這廝取布帕擦淨手臉,道:“師能,少時你隨曹公迴城,若曹公有何差遣,你便走一遭罷。”
師能小師父幼時生得粉雕玉琢,做了少年郎,也是個俏禿驢,風格與師空大師絕然不同。聞言,一雙美眸在曹仁貴身上來迴忽閃兩下,道:“往涼州送信麽?成啊,隻是要多備些馬匹。”
一聽這就是行家啊。
曹仁貴喜上眉梢,向師空、師能一大一小兩人躬身行禮,道:“若事成。”左右瞧瞧,想說事情若成定要捐資多修幾個佛窟,又覺這話不妥,好像將禮佛做成了買賣。
遂改口向領路的和尚道:“師空法師遠來,一應用度大和尚千萬仔細,不可慢待。嗯,我亦有心向佛,翌日法師講法,煩請知會與我,也好讓我這俗人有幸參悟大道一二。”
對於曹大帥的這個表態,師空師父淡淡笑曰:“若在佛國,當從佛國法。然我等既居於相中,則當守相中之法。曹公保一方平安,便是大功德。
出家人有出家法,在家人有在家法,又何必計較呢。”
曹仁貴本以為這賊禿就是個跑腿傳信的,聽了此言,感覺這老和尚是真懂些佛法的,也有點肅然起敬之感。歲虔誠地向師空師父雙手合十道:“謹受教。”
……
正事談妥,曹仁貴心情大好與師空大師相談甚歡,又擺了宴席共進晚餐,曹大帥這才與東土來的高僧依依惜別。
得了師兄安排,師能小師父便隨曹仁貴至敦煌縣歇了二日後啟程東行。
救兵如救火啊。
曹將軍給他備了五匹健馬做腳力,還讓次子帶了一夥騎士相隨護送。
全程小兩千裏,還要穿過甘州迴鶻人的地盤,這一行人每日自旦至暮,放馬疾走隻求早到。
可恨呐,師能小師父不是武夫,這身嬌肉嫩的,哪裏遭得了這個罪?隻一日,小師父就磨破了腚下與腿內的皮毛,然後還要反複受傷,真是痛苦難當。
一張小臉都擰成苦瓜嘍。
如此疾行八日,師能小師父每日都在煎熬,傷口火辣辣疼個不住,這度日如年的,全靠誦經自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不痛啊我不痛。
啊!他媽又破了。
七月十七日。
已不知走了多遠,隊伍終於減速,在一處山坳裏下馬。
兩個騎士攀上兩邊的山崗備勤,其餘數人就在穀中開始安頓。
好歹是曹家二公子帶隊,同行的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也不用人指揮,自有那放馬的,有那挖灶的。但見兩個軍士在地上挖開一條煙道連著土灶,鋪上樹枝泥土,然後將就用枯枝點火造飯。
師能師父摸著屁股裂著腿,一臉愁苦。
曹元深將醃肉混著粟米拌了鹽下鍋,蓋上木蓋等水開,坐下道:“小師父,你如此嬌嫩,怎麽來得沙州?”看看這灶生火無煙,還是頭一天下營時小和尚教的,曹元深搖頭歎曰,“真是巧妙。”
師能小師父翻著白眼站在一旁,道:“來時我與師兄一路慢走,何曾這等走法?一日怕不又走了一二百裏罷,嘿,爺爺這屁股看是好不了了。”撇撇嘴又道,“少見多怪了吧。
生火起煙,斥候、遊弋尤要小心。我等一十一人勢單力孤,還是小心為妙。
哼,本來我自行東去還要少些麻煩。你等非要跟著來,真是苦了爺爺。
此外,叫師父便是叫師父,休再說甚小師父。
小小小個屁,你又多大了。”
曹元深笑道:“好歹長你幾歲。”打趣他道,“今夜且早安歇,明日還要走遠路,仔細你那屁股。”
師能聞言,奇道:“還要走遠路?”心想,一天一二百裏了,還要怎麽個遠法?小爺那還能活麽。
曹元深蹙眉想了想,也不瞞他,道:“嗯,要過肅州了,龍家態度不明,還是繞開了好。明日得早些走。前麵還有甘州。咱爭取二日通過甘州,估計要一日行軍五百裏。
嘿嘿,這幾日每日至多百裏,後麵是二日要行一千裏,你說遠不遠。”
說著,曹元深特地吩咐今晚給畜牲都伺候好了,精料不要小氣。
二日要行一千裏?活不成了。
小和尚聽說都要哭了,撓撓腦袋,揉揉屁股,道:“這過甘州要疾走小僧懂得,過肅州怎也如此掙命。
不對,那龍家與你不是相厚麽?
我看雷音寺裏有許多肅州僧人,頗受款待呐。”
累了一日,師能是想坐又不敢坐,左瞧右看,非常痛苦。幹脆將毯子擺好撲上去趴好,又將褲子小心翼翼解開,涼風一吹,哎呀,頓時感覺大好。
曹元深抬眼看看小和尚屁股血唿唿一片,拿木勺在鍋裏攪拌數下,灑些胡椒調味,又將軍士取來的幾把野菜丟下,再加一勺水,道:“相厚?嘿嘿。
焉耆龍家原在甘州,大中年間為迴鶻驅逐到了肅州。
你在沙、瓜多時,當知歸義軍人少力寡。彼時龍家貌似恭順,我軍又不好四麵樹敵,其居於城外也隻能聽之任之。
結果呢?短短數年,彼輩便反客為主,便占了肅州。
伺候,龍家陰連嗢末,投靠迴鶻。
嘿,數年前迴鶻打到敦煌,龍家可沒少落力,此次迴鶻亦傳令龍家出兵。你說,如此存亡之秋,不該防著些麽?”
“龍家?嘿嘿。”每次聽到這個名號,師能小師父都覺著好笑。
看曹元深給他舀了一碗肉粥,師能小師父也不起身,就手肘撐了腦袋,把馬盂擺在麵前,和著砂子一口口吃下。“罷,罷,小僧便舍命走了這遭。普渡蒼生,小爺我也算是功德一件。”
想想兩日要行軍一千裏,又覺頭疼萬分,可怎麽熬啊。揣著心事,小師父將粥猛吞,結果吃急了,燙得唿唿喘氣。
曹元深給軍士們都分好了飯,最後自己盛一碗,邊吃邊說:“師能師父,如今中土是個甚樣啊?”
師能小師父聞言也是一愣怔。
前半輩子他都是在幽州城裏打轉轉,這此來河西,其實也是師能小師父頭一次出遠門。從幽州經曆朔州、靈武,最後到沙州。
要說一路倒是有些見聞,比如朔州的農田,比如代北的牧民,但是好像也說不上是中土吧。
中土,小師父他也沒咋見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