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三年,貞明五年,公元九一九年。


    過了上元節,鄭大總管終於辭別了美人,出了溫柔鄉。


    迴到靈武是月末。


    魏州來信,兩軍仍在河上對峙。


    元行欽打造的小船比較給力,運了唐軍主力數萬過河,戰線向前推進到鄆城附近。黃河以南的唐軍連上戰兵、輜重加一塊已突破十萬人。


    對麵的梁軍也不遑多讓。


    朱梁真是人多錢多。柏鄉、魏州兩陣,前後丟了大幾萬主力,這還能在河南堆起十幾萬人。更出奇的是,從軍報看這些兵還頗具戰力,並非胡亂充數的雜魚。朱老三留下的家底是真厚啊。


    這就等於是把當年大李與朱三在滄、冀的那一場搬到了河南。


    二十幾萬人呐,鄭大總管想想都頭疼。


    還好跑了。


    據說梁將賀瑰、謝彥章守禦得法,李老三一直未敢貿然進攻。


    從進魏州算,這是第三還是第四個年頭了?何時才是個頭啊。


    小十一也給鄭大帥來信一封,書曰:


    “父啟。父安。兒安。


    ……七月,王師渡河,與賊戰於楊劉南。兒陣斬一級,積功為隊正……


    靈夏天寒,父親萬萬珍重……


    王師雲集,偽梁勢衰,亡無日矣……


    勿為兒念。


    雲雲。


    建武二年,十月廿三日。”


    書信極其潦草,但老屠子卻要小心翼翼將書收好。


    眼看著春暖花開,河西,該動手了。


    鄭大總管組織軍議,討論發兵事宜。宋瑤還得看場子,派了兒子過來聽課。在座的,一是鄭大總管這邊的弟兄,一是現任靈武節度使魏東城的人手。


    作為二選一的節度使,西麵行營二把手,魏東城兩眼望天心情激蕩。


    你以為是為了西征?不不不,那誤會了。


    呸!就這鄭守義老貨幹的事兒,你讓他魏某人怎樣麵對?薩仁那,那是,那是李哥的……李哥的遺孀啊!


    魏大帥的一雙眼仁都不知往哪裏放,隻有假裝不懂,免得彼此尷尬。


    老馬匪最活躍,衝著老屠子擠眉弄眼翹大拇指,被邊上老鐵匠一個腦炮拍得老實,收了神通。


    鄭某人還在乎你這個?


    大總管黑手一拍,大大方方直奔主題。“我反複權衡,還是走南路妥帖。”


    此次由劉三哥負責統籌軍資。此等大事,十三郎隻配給劉三打個下手,真讓十三郎操心,大軍不得喝風。劉老三認真分析說:“大總管,若走南路,蘭、會一帶蕃人需先剿滅,否則威脅糧道。


    靈武向西約九百裏至涼州。嗢末,亦需討平。


    涼州城中尚有數千戍兵及其家眷,也是一樁麻煩。


    自涼州向西仍有四五百裏,走南路,今年怕是打不到刪丹了。”


    說起正事,老馬匪還是要發言的。脫了老鐵匠的魔掌,道:“南路雜胡甚多。何不走北線?合天德軍三千,二萬餘軍,來去自如。


    待拿下刪丹,休整一季,再向東打通涼州可也。”


    這一冬,老馬匪都是按照走北路做的行軍計劃,因為這條路最符合豹軍的一貫作風。而且,此前鄭大總管也是這個意思,怎麽說改就改呢?


    鄭大總管是糾結了一冬,最後才下定決心改走南路的。


    又看郭屠子,老郭想一想,隻說:“各有利弊。”就閉口不言了。


    再看老鐵匠,張順舉果斷地說:“走南路。穩。”


    老屠子與他會心一笑,道:“不錯。此次西討,最要是一個‘穩’字。不必爭了,走南路。時日還早,抓緊籌算。


    亦不必急於動兵,先取涼州。不是說涼州有嗢末等雜胡二三十萬眾麽?怕不得有數百上千萬口畜牲,亦可以戰養戰。”言至此處,老屠子放緩語氣,道,“初來時,我也是有些操切,還是要穩。”


    大總管既然下了定論,眾將也就不再爭執。


    老馬匪開始凝眉盤算,改從南邊走,那得先到會州的烏蘭。那裏有關城,更重要是有渡口。靈武的糧船可以直接到達這裏,然後再轉為陸路到涼州,補給線可以縮短一半。


    抬眼看看魏東城,老馬匪心想,讓左領軍衛出點人看住烏蘭,對他們是舉手之勞,也能極大減輕自己的負擔。便此打定主意,迴頭就找魏哥兒談談。


    魏東城道:“是否該讓橫山軍往過來了?”


    年前鄭大總管從夏州要了些黨項羌,因主力是橫山黨項,故臨時取個橫山軍的番號頂著。這些山民身強力壯,悍勇無匹,輔以大唐軍法操練,配以器械精良,上山下板,正是山地作戰的良選。已在夏州練了數月,也該拉過來看看成色。


    李承嗣兵敗,折了三鎮許多畜牲。出去帶走六七萬馬、騾、橐駝,迴來十不存一,損失之巨大實乃豹軍起家以來所未有,這就導致三鎮馱畜十分緊張。


    此次為了減輕後勤壓力,大軍的主力不是騎兵而是步軍,隻是配有馱畜代步。


    別看都是牲口,那可大不一樣。


    若是騎兵,馱畜之外,至少得一人一匹身驕肉貴的戰馬,一天十斤糧的待遇這就上去了。一千騎,哪怕一人一匹戰馬的低配,光馬料也得日費萬斤糧,一月所耗就得三十萬斤,還不算馬鹽等等給養。


    這迴換個打法,改成騾子、毛驢或者契丹馬這類耐粗飼的代步役畜,嘿嘿,對不起,能啃草啃草吧,這得省下多少糧食,省了多少運力。


    沒辦法,頭迴麵對運力有限這麽蛋疼的狀況,鄭大總管也隻能適應。


    鄭大總管原擬在靈州再募批河西黨項跑腿打雜,到地發現李承嗣早就幹過了,橫塞軍四千人裏有三千就是。


    與右神武軍那幫不識相的混蛋不同,這幫家夥還是很認鄭大總管的。畢竟鄭某人的身份擺在那裏,在夏綏的兇名也都有所耳聞。


    這就省了老屠子的大事。


    大總管厚下臉皮向魏東城要來二千橫塞軍,安排跟著左龍虎軍混上數月,看看差不多已經能用了。


    鄭大總管說話算話,這些蕃騎就真交給十三郎負責,據說效果不錯。


    打硬仗不指望,但是看個糧草、伺候一下正兵,平常打打雜,戰後收個屍,應該還是可以勝任的。


    本來李老三隻給一萬五千編製,但鄭大總管看靈武這邊糧食還算充足,就不斷突破上限。又在靈州、夏州、豐州征發五千民壯負責搬運物資、操舟架橋。如此一來,全軍規模迅速膨脹,常捷軍、左龍虎軍、橫山軍、右領軍衛、船工丁壯等等,怕不得有小三萬人。


    這還沒算宋瑤的天德軍,也沒算從振武軍往過轉輸的一萬府兵。


    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誠哉斯言。


    鄭大總管為西征也是全心投入,不說事無巨細,重要事項都花下大把精力。


    大軍行動,所需甚多。


    糧、鹽、馬料這是大宗。


    另有旗、鼓、角,槍、牌,弩、弓、弦、箭矢、刀、索等等器械,乃至各類裝具、灶具、營具、被服、人藥馬藥、氈毯索具。


    凡此種種,都要按人按份備妥。


    老馬匪組織人手計劃行軍,測算糧械。


    鄭大總管也悄悄跟著計算,不敢有半點馬虎。


    各部隊整訓準備,大總管都一一確實。


    既已決定以穩為主,鄭大總管就完全不急,定下五月草木徹底返青再行動,以期盡可能減輕轉輸壓力。


    路上有草啃一啃,還是能省很多事。


    慢點就慢點吧。


    對於鄭大總管改主意走南路,宋瑤將軍是頗有微詞,罵罵咧咧從豐州趕來。


    當然,隻要老屠子肯打,他也隻能認命。


    鄭大總管給宋瑤的任務是護送陰山奚趕來靈武,然後跟上大軍進度。宋將軍總覺著不踏實,安排兒子去護送薩仁那,自己先一步到靈武與大總管幾次詳談,千萬弄清行動方案。


    ……


    五月二十日。


    籌備已久,西征第一槍,由魏東城打響。


    朔方節度使魏大帥出動左領軍衛三千人,目標烏蘭。


    烏蘭在會州治下。


    會州的州治會寧,在後世甘肅的靖遠。烏蘭,就在會寧西北一百五十裏左右,距離靈武四百餘裏。會州本是邊辟之地,即便是天寶年間,在籍者亦不過二萬上下,如今更是人口凋敝。


    吐蕃崩潰前,常從烏蘭附近渡河進攻靈州。


    待吐蕃崩潰,蕃賊再也無力亦無人光顧此地,烏蘭也就漸漸無人問津。


    如今的烏蘭,左近關城殘破,至多是些吐蕃牧民在此越冬。


    左領軍衛席卷而下,輕鬆攻取,按大總管指示,這烏蘭就由魏東城戍守了。


    ……


    唐軍於五月二十二日占領烏蘭,十三郎是二十五日抵達。


    如今銀鞍都的格局包括以下三部分,首先是五百魏博武夫帶著一百娃娃兵,其次是七百編進來的府兵,此外就是二千河西黨項,足足三千三百人。


    二千河西黨項沒啥好說的。


    七百府兵,其實都有服役的經曆。此次西征,振武軍至少征發了一萬府兵,主要承擔從振武軍向前轉輸輜重的任務。其中不乏武技嫻熟的,積極上進的,就挑了七百給十三郎使用。


    至於那五百魏兵,這是以十三郎部分靠譜的老弟兄為基幹,撿拔一些還算得用的組成,算是矬子裏麵拔將軍。


    沒法,好歹要有點老弟兄,否則隊伍完全帶不動啊。


    魏兵,是真心不願遠征。


    先來打前站的有五百人,十三郎親自率領,有親兵一個大隊五十騎,娃娃兵五十騎,二百老魏兵,以及三百河西黨項。


    這些河西黨項地頭蛇早前投靠了李承嗣,現在跟了鄭大總管,南下帶路帶的不亦樂乎。頭頭叫做黨勇。


    你以為他因為是黨項就姓黨?錯了。這老小子當初是取了李承嗣的“李”姓,這不是大哥換了嘛,就又想姓鄭。奈何老屠子覺著丟人,嚴令不許,所以幹脆以黨為姓,請鄭大總管賜下一個“勇”字為名。


    整頓渡口、關隘,這是友軍的任務,協調舟船靠岸有娃娃兵去操辦。這些娃娃兵真是好用,指哪打哪絕不廢話,還一個個都能寫會算,真叫十三郎刮目相看。


    聽說會州有個吐蕃萬戶,十三郎立馬高坡十分謹慎。


    左領軍衛在抓緊整頓渡口,即將迎接糧船。心腹哼將史斌與十三郎並轡而立,情緒有點緊張。萬戶,聽起來人不少啊。若突然衝出蕃賊漫山遍野,爺爺是跑呢是跑呢還是跑呢。


    要說這幫娃娃兵還有一樁好處,就是特別能研究。


    比如對這附近的蕃漢情況,據說知之甚詳。


    十三郎看看有點膽慫的老夥計,不想在後生麵前露怯,猶豫再三,讓人把老黨叫來問話。“傳說吐蕃人身披鎖甲,成列而戰,前排死而後排進,亦有甲騎具裝。”用馬鞭點點史斌那二百騎,又點點自己的親衛,“與此相比,若何?”


    黨勇道:“那是甚時節事了。這數十年來,吐蕃早已勢衰。哦,涼州那邊是有一部蕃賊有些能為,這會州嘛,嘿嘿,有幾個著甲都很難說,與將軍這些兒郎豈可同日而語。”


    十三郎左右顧盼,感覺自家隊伍至少在賣相上確實不差。但是,這老黨項的話,他也不敢就信呐。


    李承嗣還勇呢,人在哪裏?


    五月廿七日。


    首批試水的糧船開到。同時抵達的還有心腹哈將趙和領著的一千人馬。趙和一部伴隨糧船而行,待船靠岸,府兵與河西黨項便開始搬抬物資。由娃娃兵們指引方向,迅速將物資運至臨時搭建的大棚底下,分門別類擱置停當。


    此地黃河南北兩岸,各有一座舊關城,河南稱會寧關,河北稱烏蘭關。


    渡口之西二十裏,有新泉軍城。開元天寶年間曾駐有新泉軍,兵額七千。


    建武三年這裏已是一片殘破。城牆早被吐蕃人拆毀,隻剩些許殘痕。城中所居牧民若幹,均被唐軍拿下。


    會州與會寧關同在河南,左領軍衛遂以一千人守會寧關,五百人駐守烏蘭關,其餘人進駐新泉軍城,並與銀鞍都的友軍們並力修葺會寧關與新泉軍城。


    按計劃,這裏將作為大軍的後勤中轉基地,存儲轉輸物資。


    新泉軍城本有格局,待府兵從船上卸下許多組件工具,修建速度大大加快。


    六月初一。


    西征大軍開到。


    常捷軍先至,左龍虎軍繼之,橫山軍最後。


    安營紮寨已有成法,鄭大總管主要是視察了渡口、倉儲。


    從此向西就無水運便利,需要馱畜出力了。


    十三郎湊過來稟報,道:“大總管,有使者求見。”


    “使者?”鄭大總管一愣,爺爺才來,就有使者?


    哪家的使者?這般知趣?


    十三郎道:“使者來自會寧。”


    “會寧?”鄭大總管去了地圖觀看,那不還在南邊一百多裏外呢。


    十三郎道:“嗯,我軍斥候四下走走,便有會寧使者來見。”魏博老武夫這就沒說清楚,其實哪是斥候四下走走,分明是那幫娃娃兵四下亂跑惹事。


    他是前哨嘛,幾個娃娃兵說應該查探周邊地形,史十三也覺著很有必要,就讓他們走走看看,別蕃賊摸在眼皮子底下還蒙在鼓裏。


    誰料想這小崽子跑這麽遠,一拍屁股跑了怕不有百十裏外,居然就從會寧帶迴幾個使者來,真是無語。


    你要問十三郎怎麽成了前哨?都是誤會。


    他主要是負責押運輜重,十三郎認真勤勉,為了測驗運輸是否順暢,所以跟著魏東城的人先來了烏蘭。那來也來了,這不稀裏糊塗就成了前哨了麽。


    會寧有人來,鄭大總管無可無不可,便讓帶來問話。


    來的是兩個老漢,倒是身著唐人常見的圓領袍衫,就是這個造型吧……


    反正雙頰都是高原紅,比較蕃。


    卻見這兩個老漢走到近前,略一猶豫,撲通跪下。還沒開口,就惹得鄭大總管不喜,斥道:“你等是奴隸怎麽?站直了說話,看那沒出息樣。”


    二人聞言,連忙站起,行了叉手禮,道:“拜見大總管。”


    說話的口音極重,老鄭得聚精會神才能明白說了什麽。問:“爾等何人?”


    倆老漢看看鄭大總管臉黑歸臉黑,態度還算友善,一人道:“嗯,老朽乃會寧縣中裏老,得聞王師駕到,特來陳情,請王師入會州。”


    進會州?計劃裏沒有這個項目啊。


    盡管會寧就在南邊百餘裏外,但是行軍計劃裏可沒有這個選擇。大總管本就兵力有限,可不能四處分兵。他隻是借道這裏向西,並無與會州蕃賊做下一場的打算。


    但是直接拒絕也不像話,一時間,鄭大總管有點撓頭。早知如此不見這使者好了。嗔怪十三郎,真是沒事找事。


    老鐵匠張順舉道:“城中尚有幾多百姓?”


    一使者道:“或有千餘戶。”


    張順舉又道:“唐蕃各有多少?”


    使者道:“或各有一半。”


    老鐵匠還待再問,被鄭大總管抬手打斷。


    他估摸著大舅哥是動念要把人口遷往靈州安置,問題是靈武那是魏東城的地盤,關他老鄭何事。便是要遷……不對,拿下甘涼,這蘭、會之地亦要恢複,把人遷走這不是給自己拆台麽。


    可是人家求到麵前也不好不管,鄭大總管假裝思索片刻,道:“爺爺還要征討涼州,顧不得會州之事。不過,亦會在此留軍,若蕃賊來犯,你等可來此托庇。便如此吧。”


    說罷,再也不想與這兩個老漢廢話,讓十三郎領下去吃頓晚飯就打發迴去。


    這軍營重地,豈能讓閑雜人等久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刀尖上的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蜻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蜻蜓並收藏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