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好吧,李承嗣與諸葛丞相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命運,也是足夠讓人淚滿襟了。


    還賠上了近萬將士,剛剛改名的右神武軍好懸沒有全軍覆沒。


    大唐剛剛弘業開國,代國公就戰死了。


    八大金剛……


    哦不,四大天王這還沒來得及碰頭喝頓大酒就折了一個。


    咳,實在不是個喜慶事。


    李老三也是萬萬想不到,李承嗣會翻車。


    從黃河上迴來,南下還沒個準譜,西邊卻來給他送個大禮。


    聽完了宋廷浩所述,唐王是一臉愁苦。


    “靈武情況如何?”再不想聽,李老三也得問呐。


    李承嗣倒下,實在是讓人難過。


    見問,宋廷浩恭敬答曰:“李有銀將軍已返迴靈武。我來時,魏帥亦已遣二千兵至靈武。”說著將一份公文遞出,正是魏東城發來的,說明了調兵的初衷。


    無令跨鎮調兵,這是必須說清楚的。


    唐王道:“三鎮情況如何?”


    宋廷浩道:“都還好。甘、涼未敢來犯,有魏帥大軍鎮著,轄下諸蕃亦暫無異動。隻是靈武空虛,三鎮諸蕃究竟有何心思,亦未可知。”


    聽說西北三鎮還沒亂套,李三郎稍稍寬心。


    其實那邊的情況宋瑤與魏東城的書信中都有提及,但是宋廷浩親口說來還是感覺不同。讓小夥子下去休息,李老三留下張德、鄭守義等人說話。


    張德本來是坐鎮大名的,也是聽說李承嗣栽了,所以跟著宋廷浩一起過來。


    得知李承嗣沒了,張德同樣是驚駭萬分。趕過來,他就是想跟李三、鄭二抓緊商議個對策,盡快重新布置西北。


    所謂的布置,無非是三件事,選人,派兵,定策。


    選人,就是派遣節度使,盡快到靈武主持局麵。


    派兵,自然是派遣大軍過去。


    定策麽,則是要定下西北戰守之策。


    其實順序應該反過來。


    先定策,然後才能確定派兵的規模,定下節度使的人選。


    話題比較沉重,老兄弟又沉了一個。


    張德道:“明公,先定戰守之策吧。”


    李三郎眉頭微動,道:“德操之意?”


    眾人之中,張德是最先知道消息,這一路肯定也有所考慮。鄭守義腦子還亂著,更主要的,是他對靈武那邊沒什麽感覺。所以,老屠子也不急發言,跟著李老三看張德,等他先丟塊磚頭出來。


    張德道:“河西,必須恢複,這毋庸置疑。


    然,事有輕重緩急。


    今,我與朱梁爭鋒河上,正到緊要關口。


    河西諸蕃向無大誌,並非急務。


    我看或可讓魏哥兒移鎮過去。這廝辦事穩重,必無錯漏。”


    對於李承嗣這件事,張德是有些看法的。


    當初是允諾了他自決的權力。但是,在張德看來,那主要是為了應付邊塞複雜的局勢,他李承嗣可以因地製宜,及時反應。


    畢竟,隔著天遠地遠,等這邊坐下決策,黃花菜都涼了。


    其實,大唐設置節度使的初衷之一,就是因為軍情千變萬化,邊將必須得到充分的實力,還要有臨機決斷之權,才能應付邊疆複雜的局麵,才能不吃敗仗。


    將從中禦?嗬嗬,高粱河車神還沒出生呢。


    但是,在張德心中,這種權力是有邊界的。


    那就是邊將的決策,應當與中央大略相和。


    比如,大唐現在重點在河南,在中原,在塞內,所以,邊塞就不應該過於激進。為了維護邊塞秩序,有限出擊沒問題,但是,幾千裏奔襲甘州迴鶻?無論如何,這種操作張德將軍不能認同。


    尤其這孫子出兵前樞密院居然一無所知。


    雖說李承嗣是老兄弟,也是樞密,但是,這種行為張德堅決反對。


    更要命的是居然玩砸了。


    好麽,捅出了窟窿,還得爺爺給你擦屁股。


    真是豈有此理。


    除此之外,張德還有另一層顧慮。


    此事宋瑤、魏東城全都事前知曉,但三人沆瀣一氣,卻對中央隻字不提……


    這就更該警惕。


    大唐剛剛二次開國,可不能起頭就走歪了路啊。


    所以,張將軍的想法,這事兒幹脆就讓魏東城自己折騰去吧。栽了這個跟頭,隻要控製一下那邊的錢糧,魏東城、宋瑤兩個想搞事也搞不起來。


    從戰報來看,局麵也不是太糟糕。


    右神武軍那些人死都死了,厚加撫恤吧,還能怎樣。


    河西諸蕃沒實力鬧大亂子。


    振武軍就在麟州,王義那廝照樣不是個省油的燈,有他幫著,新派個穩重的去接替魏東城,夏綏也翻不了天。


    比如周德威?


    唐王又看鄭守義,道:“義貞以為當如何?”


    當初陪著李承嗣拿下靈武時,李承嗣就曾試圖拉他老黑下水,一起向西邊發展。那咱鄭爺哪能同意,都是要當宰相的人了,誰要去河西吃砂子。


    所以,本來老鄭是沒想多說什麽。


    可是張德擺出這麽一個要死不活的樣子,鄭守義又覺著很紮眼。


    這廝跟著李大打衝鋒挺猛地呀。當初剛到山北打禿頭蠻,這廝從來都是衝鋒在前。後來自己帶著幾百人在去諸家裏貓了半年,大冬天裏跟著李大奔襲契丹牙帳,一舉擊破迭剌部主力。


    很爺們兒啊。


    怎麽一到讓他拿主意就往後縮呢?


    別管老鄭有沒有西進的心思,也別管誰去打,反正李承嗣栽了,夏國公沒了,這場子就必須要找迴來。


    否則金字招牌砸了,咱大唐還怎麽行走江湖啊?


    “哼。”鄭守義黑手一揮道,“還能怎樣,大軍過去,掃了他。”


    這廝一開口,就把張德氣夠嗆。


    怎麽著,就你能?


    之前在戰場上的那點友誼,瞬間消失個幹淨。


    張大帥也將虎眼圓睜,與老黑針鋒相對道:“掃?怎麽掃?李承嗣將三鎮幾萬匹馬丟個幹淨,右神武軍打殘,倉儲損耗一空,拿什麽掃?


    靈武不是營州,新附未久,羌胡叛服不定,怎麽掃?


    安內,而後可以攘外。


    偽梁頹勢盡顯,謝彥章不能服眾,正當尋求戰機破之,而後席卷河南。待討平偽梁,西取關中。屆時,靈武亦有些積蓄,大軍西出,何愁隴右不定。


    根本不定而謀邊角者,古之未有!”


    對於張德這種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的看法,鄭守義就很不讚同。立刻反唇相譏道:“安內而後攘外?哪個是內,哪個是外?


    淮南還有徐家,蜀中有偽漢,西邊還有個宋文通呢。


    江西呢?嶺南算不算內?交趾呢?


    怎麽隴右就成外了?”


    萬沒想到這些年咱鄭大帥地理課學得不錯,竟懟得張德同學啞口無言。


    呃……


    可是張某人的重點是這個麽?


    唐王悠悠道:“自貞觀四年,李衛公滅東突厥,至高宗永徽年間,大唐征戰四方未嚐一敗,諸胡鹹服。


    麟德二年,高宗封禪。出東都,自高麗至波斯,自北海至天竺烏長諸國朝會者,各帥其屬扈從,穹廬毳幕,牛羊駝馬,填咽道路。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後吐蕃叛,高宗置邏些道行軍大總管,以薛仁貴領兵欲平滅之。薛帥引前軍三萬兵,於大非川連戰連捷,隻因副將郭待封爭功至輜重盡失,不得不退兵。


    此戰,三萬主力雖未大損,但是後軍輜重二萬損失殆盡,壞了大唐不敗金身。自此之後,突厥、高麗、契丹、鐵勒、百濟、新羅,處處烽煙。國朝不得不四處鎮壓,自高宗朝至玄宗朝,花了幾十年工夫才一一平滅。


    可惜,吐蕃再非唐土。”


    鄭守義說話,可沒有想這麽多典故,他隻是出於本能,感覺惡例開不得。沒成想李老三嗶嗶叭叭就說了許多,懂不懂麽,先用心聽講再說。順道也把眼去看對麵的張德,這廝同樣眉頭緊鎖,顯然同樣聽得辛苦。


    便又聽李三郎道:“今塞外局麵與貞觀、永徽何其相似?自經營山北以來,我軍每戰必捷,所以胡兒畏我懼我,所以我經營草原可以事半功倍。


    這不敗金身絕不能就此破了,否則煩惱將無窮無盡。


    彼時至少塞內安定,朝廷還能從容應對。如今朱梁未滅,若山北、草原鬧起來,我可沒那個功夫折騰幾十年去滅火。


    必須防微杜漸。”


    老黑聽得連連點頭,感覺李老三與自己想到一處去了。


    嗯,之所以當初認頭,也是這小白臉做事比較合乎鄭某人的脾胃。禁不住瞥一眼張德,你看看這夯貨的格局就沒有打開。


    唐王又道:“我看,實際情況也不是沒有機會。


    如今之河西,遠非昔年之吐蕃。


    吐蕃生於高原,自有其地利高絕,我軍征討先要水土不服,未及交手,十分戰力先損三分。


    河西則無此憂。


    再則,彼時吐蕃一統,人多刀多,殺之不絕。如今麽,河西諸蕃一盤散沙,從夏國公連戰連捷可窺一斑。


    此次失利,隻因夏國公意外中了流失,並非我軍實力不濟。


    既如此,正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豈可使賊子有喘息之機?”


    看張德還有話說,唐王抬手止住他道:“張公,若要說朱梁則大可不必。


    朱梁大勢已去,我軍勝勢已成,隻要咱自己不昏頭,早勝晚勝,早晚能勝。打一年,打十年,都無所謂。


    這裏是華夏腹地,無所謂緩急。


    但是河西不同。


    河隴陷蕃百餘年,人都換了幾代。幸有歸義軍張公起事,僥幸重聚漢統。可惜這數十年來中原不寧,隴右漸次離散,再耽誤下去,我隻怕河西再無心向大唐之人矣。


    我不是李亨、李豫那草包父子,此次開國,便是要重振大唐,我可不想窩窩囊囊做個塞內的小朝廷。


    河西,國之臂掖,絕不可失。


    便是滅梁晚幾年,亦不可不顧河西。


    你我等得起,河西,等不起啦!”


    張德仍然堅持道:“明公之意我故知之,我也並非置河西於不顧,然倉猝動兵,倘若再敗,奈何?”


    唐王環顧眾人,道:“德操所慮亦善。今日先到這裏,明日再議。”


    出帳來,鄭守義琢磨著,這迴李老三怕不真要分兵向西?


    這可是大事。


    李承嗣掛了,靈武節度使空了,這得牽一發而動全身。


    老屠子哪有心情睡覺,立刻將心腹、智囊統統叫來,連夜商討對策。


    夏國公身亡,這事兒已在軍中傳開,隻是傳言多荒誕不經。此時從鄭守義口裏得了準信兒,眾人皆默默沉思。


    最先發言的仍然是狗頭軍師張澤。“唐王西討之誌甚鑒啊。”


    小屠子道:“阿爺,有何計較?”


    鄭守義悶聲道:“爺爺正是沒有計較,才問你等。”


    幾個小的一碰眼神,推出小屠子又說:“阿爺,要麽咱去打河西?”


    李老三想往西邊打那不是一天兩天,當年是被李大掣肘,如今可沒人能掣肘他了。而且,李承嗣雖然翻了車,但是前麵這幾年卻著實給李老三增添了很多信心。突襲拿下靈武,這可是之前誰都不曾料想的收獲。


    而且,這次李承嗣奔襲甘州,實話說,鄭某人都忍不住要得給他點個讚。


    從振武軍往北看看,這事兒鄭守義有想過。


    可是往西邊走?就真沒這個癮。


    那人生地不熟的,鄭某人一把年紀,眼看著朱梁要完蛋,就惦記著養幾年去做宰相的人了,去那邊吃砂子這不是瘋了麽。


    做宰相啊。


    他一個屠子能做宰相,這是什麽造化?


    這得老鄭家多少輩祖宗保佑,祖墳那得冒青煙。


    可是看小屠子這意思……


    老屠子瞅瞅這幾個娃娃,感覺小崽子們有串聯啊。


    真是不同了,小犢子們都能商量事兒了。


    “說說?”


    敵情不明,老屠子決定先按兵不動。


    不自覺地輕撫了一下耳側,這半年哪怕他好吃好睡,也發現兩鬢開始斑白。


    歲月不饒人嘍。


    受到老屠子表現的鼓舞,小屠子道:“阿爺。事情是明擺著,往後塞內不會再有實權節度使。振武軍雖經阿爺苦心經營,終要交出去地。


    陰山以北過於苦寒,非是善地,取之亦難治理。


    不如向西。


    唐王曾許諾夏國公,若能複安西,則為安西王。今,夏國公不幸身死,唐王又對安西念念不忘,阿爺何不主動請纓,做下一場。


    孩兒以為,滅梁也沒那麽迅速。唐王要滅梁,西邊就隻能倚賴我家。有這幾年功夫,我家經營河西必能有成。屆時,便是不能盡有隴右之地,擇一處封王傳之子孫,亦為美事。


    嘿嘿,此番開國潦草,製度皆不完備。


    據聞,國朝還要議定元從。元從封爵,三代內不降等。阿爺定個元從何難,若再有河西一片基業……


    西域諸胡向來羸弱,邀功不難。


    天山南北,水草豐茂,富饒不遜內地。


    兼有商路大利。


    尤其……阿爺,尤其那邊天高皇帝遠啊!站住了腳,咱家就是天,不比在這中原苦熬瀟灑?”


    看老屠子認真聽,仔細想,小屠子繼續鼓動道:“屆時,阿爺在朝為相,孩兒在外統兵,如此才是我家基業呀。”


    鄭守義聽著就有點迷糊。


    不對呀,這不是說河西,怎麽還一杆子又支到安西去了。


    還他媽安西?


    這天遠地遠的,河西都沒想過要去,還安西?有沒有一萬裏?


    爺爺這把年紀還他奶奶地去安西?那有生之年迴得來麽。


    李承嗣這次身死,鄭守義是挺有觸動的。


    在柏鄉,大李傷了。


    在河西,承嗣沒了。


    本來老黑就有點受不起這種生離死別,尤其近來年紀漸長,好像就更脆弱。之前在魏州打完,所有善後都交給兒子去辦,老屠子就沒敢往前湊。


    拚了一輩子,眼看著就能躺在功勞簿上頤養天年……


    這要是走半路沒了,鄭某人找誰說理去?


    若是在天有靈,鄭守義都很想問問李承嗣,就問他虧不虧。從義武躲遠到靈武,還沒瀟灑幾天呢,立地成佛了。


    大半輩子辛勞,一天清福沒享受。


    虧不虧?


    魏州這一仗,打完老鄭都後怕,下地衝鋒這事兒可太虎了。


    可是細想想,兒子說的也有道理。


    除非老子造反,否則,振武軍早晚是留不住。


    至於河西嘛,李老三肯定是不能封出去的,還是太近。迴憶迴憶,這老小子從來也沒說過河西封給誰。


    所以,這事兒要麽不幹,幹,就得一把打到安西去。


    還是那個問題,自己這把老骨頭,能行麽?


    再有個十年八年,爺爺就要做宰相了。雖說讓張德那夯貨先幹一屆,但萬一這貨哪天就嘎了呢?又或者李老三幹一任就累了呢。


    難以取舍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刀尖上的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蜻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蜻蜓並收藏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