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是魏東城與宋瑤。
夏綏節度使魏東城遠遠跳下坐騎,向李承嗣一拱手,道:“李公。哈哈,過河時忽見北麵來人,竟是宋帥,真是巧了。”
宋瑤亦道:“是……是巧了。接李公來信,某一……一刻不敢耽誤,不意途遇魏帥,不不曾誤事吧。”
宋將軍期盼西征多少年,總算拉了李承嗣下水。自拿下靈州,又等了這幾年,總算要動手,宋瑤將軍內心激動啊,頂風冒雪就從天德軍跑過來了。
進城,李承嗣擺開筵宴,與兩位尊客共飲。
李承嗣舉杯道:“魏哥兒,自景城以來,三十年矣。當初投軍,何曾想過有此際遇,可惜大帥不能親見呐。來,魏哥兒,宋帥,且為大唐賀。”
夏國公口裏的這個大帥,當然就是先遼王了。李承嗣與魏東城都是先遼王的親兵出身,都是從景城一路走來的老兄弟,比旁人更多幾分親近。
魏東城與李承嗣眼波交流,共同默默緬懷了帶頭大哥。
吃罷了酒,魏東城道:“可惜事情倉促,你我未能在場,甚憾。宋帥,你在貴鄉,哦,如今改作大名了,速與我說說。”
大唐開國,朔方、夏綏、天德軍三位大帥,李承嗣、魏東城兩位盧龍宿將不在,倒是半路出家的宋瑤得以參加大典,也是一種奇遇。
宋瑤紅著臉道:“有……有甚好說。著著實倉促,郊天之祭台,亦是草就,十……十分粗陋。俺俺在台下,一陣風來,吹起塵塵土不小,吃了老子滿滿口砂子。南……北西東四京,貴……大大名一個不挨。
嘿,要要我說,此事太也草率。”
宋將軍是逢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魏州,就陪著李三郎載歌載舞。在靈州,就順著李承嗣、魏東城,說開國典禮辦的草率。
就主打一個靈活,不……死板。
李承嗣道:“你這砂子可不白吃。”
他這話是意有所指。此次開國,宋瑤撈了好處可不少。
走了一趟魏州,天德軍所在的豐州正式設鎮,原先叫都防禦使,如今是節度使,宋瑤就是這第一任。此外這廝還混了個九原縣侯,跟在座的兩位前輩沒法比,但畢竟在新朝有了編製地位,意義不小。
現在低點無所謂,先占個坑,後麵立了功勳可以再升麽。
九原縣侯宋瑤聽夏國公如此說,羞紅了臉笑道:“豐豐州本屬朔方治下,今今雖設鎮,等等閑不能忘本,必以李公馬首是瞻。但但有驅馳,莫敢不從。”
李承嗣心說,這老小子真不要臉,之前巴結那黑廝,跪舔李三,這就又要唯我馬首是瞻了。
不過無所謂,看你表現嘍。
既然宋瑤表態了,李承嗣就不再繞彎子。“歲末邀二位來,確有要事相商。”
李承嗣一開口,知道正戲開場,兩位貴客都擺出一副認真的態度。
夏國公李承嗣遂道:“隴右,向為富庶之地。
一曰水草豐美。
一曰商路通達。
叵耐蕃賊侵淩河隴,毀稼穡,絕商旅,百有餘年矣。大中時雖有張公義潮恢複河隴,連通東西,可惜曇花一現,後繼無人。今涼州有嗢末,甘州有迴鶻,肅州有焉耆,歸義軍在沙瓜二州苟延殘喘,安西、北庭更不必說。
河隴,向為漢土,陷蕃百年,漢兒盼王師如久旱盼甘霖,如嬰兒之盼母。
唐王常說,塞內殺得屍橫遍野也是兄弟鬩牆,同胞自戕,便是如何了得亦不足以誇‘功’。大丈夫之功業,唯在域外。
此言,深合吾心。
歸朝為相,非我所欲也。
恢複舊疆,揚威異域,我之願也。
某四十有八矣。
美人遲暮,將軍白頭,時不我待啊。
明春,某有意討甘州,二位可願助我一臂之力呀?”
宋大帥早想插迴鶻崽子幾刀,可恨本小力弱,不能如願。李承嗣治靈武,收服河西黨項,囤積糧草軍械,宋瑤一一看在眼裏。
其實,最開始他都沒想李承嗣真的會這麽早向西看。
本來他是以為這位李大帥會向南發展的,比如與夏綏魏大帥並立取關中,甚至拿下鳳翔。畢竟,大唐與朱梁是不死不休的局麵,拿下關中,就可以兵出潼關,一路沿河東進,對汴梁威脅不小。
卻不曾想,這位哥的眼睛真是向西看。
此時見問,宋瑤將軍哪有猶豫,就想表態。
可是看魏東城在邊上似有別情,九原縣侯就想起在中城初見唐王時的窘況,記起了禍從口出的至理名言,遂強壓了心中激動等魏大帥先開牙。
魏東城蹙眉道:“李哥兒,話雖如此,但凡事有先後。三郎在大河與朱梁相持,哪裏顧得這邊角之地?
嗢末數典忘祖,不以華夏苗裔自居。
涼州在東,甘州在西,欲討甘州,須先破涼州。
但河西不是山北。”
魏將軍此言不是空穴來風,他是繼任夏綏節度使不假,但是對周邊的蕃部也做了深入了解。相比而言,他治下這些黨項羌算是好搞的,除了一腔血勇其實啥也不是,可是河西那邊就是另一個世界了。
吐蕃,那可是跟大唐死磕了有不有兩百年?長安都攻破了一次。
別的不講,營州之亂時,唐軍討平兩蕃才出了幾個人,戰兵有兩萬麽?
跟吐蕃打仗又都是什麽規模?
薛仁貴晚節不保的大非川一戰,唐軍戰兵三萬,輔兵輜重隊二萬。
玄宗朝與吐蕃爭奪石堡城,哥舒翰一次戰兵就用了八萬麽六萬。
西邊跟東邊,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
雖然後來吐蕃崩了,但是估計這邊也不是禿頭蠻之類可比的吧。
比如嗢末,本為吐蕃俘虜的漢人奴部,後來趕跑吐蕃老爺翻了身,這十有八九都不是善茬子。如今過來一股蕃賊據說實力同樣不小,早些年據傳其曾圍攻涼州城,聚兵七八千,風頭狠勁呐。
靈武眼下也就是左神武軍一萬人,橫塞軍五千人。
左神武軍就是當年的懷遠軍,橫塞軍則是胡漢相雜,其實就是這邊的義從軍。這些人想橫掃甘涼?魏東城感覺老夥計這是要瘋啊。
“李哥兒要兄弟怎麽?說來聽聽。”
盡管對李承嗣的大膽並不讚同,但魏東城知道這廝是順毛驢,就決定先問明白,也好有的放矢給老兄弟拆台,哦不,是拯救。
李承嗣看魏東城沒有直接表示反對,也如實說:“你所言不差,這點人馬橫掃甘涼定然不夠,我也未作此想。”分別看了兩人,道,“走北路,從西城走居延海,直擊刪丹。
繞開涼州,先取甘州。
迴鶻崽子不似蕃賊耐打,一萬精兵,破之必矣。
隻是我馬匹、糧豆不足,需二位幫襯一些。
另,我大軍走後,靈武亦須二位幫忙照看。”
魏東城聞言道:“取圖來。”
李承嗣著人取來地圖,魏東城拿了尺子在圖上反複測量。得益於李老三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河西地理圖雖然不很精確,但是大致方向不錯。道:“從西城至居延海約千裏,到刪丹又千裏。
日行百裏,亦需行軍二十日。春季草木不豐,日行軍百裏,馬匹完全無法吃草,全靠隨行糧豆補給,軍糧無從保障。”
這可不是瞎說。
正常戰馬一日十斤糧,二十天就得二百斤,這就已經超過了一匹馱馬的運力了。這還沒算其他裝具、輜重、器械呢。也就是說,按這個行程,一匹馱馬的負重,連畜牲自己單程行軍的口糧都很勉強。
換個說法,後勤完全無法保障。若馬料減半,負重或能勉強支應,但中途要死多少馬?到地戰馬還有無體力作戰?這是二千裏遠征,不是內線機動,還得考慮各種意外狀況,一點富餘都不留,這老夥計想幹什麽?
“魏哥兒,你所顧慮我亦知之。不過,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與這小老弟相識三十年,李承嗣對魏東城可算是了解很深。麵對他的問題,李承嗣毫不迴避,反而胸有成竹地說:“首先,可征募橐駝。這玩意一頭可負重三五百斤,且損耗不多。
盡發三鎮橐駝,可大有裨益。
其次,居延海水草豐美,必有大量牧人在此越冬。前軍多配馬匹,日行二百裏,五日可至,大掠諸部可也!”
夏國公為了這次西征,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
河西不是漠北,地方比較局促,尤其水草豐茂的就那個屈指可數的幾個地方。這點其實跟山北頗為相類。甘州這幫迴鶻崽子富裕啊,牛、羊、橐駝、馬匹都不少養,定有許多在此越冬。
冬季胡兒馬匹羸弱最是不堪,隻要到了居延海,一路以戰養戰,何懼之有。
如果啥都要從靈州運,那還玩個屁。
呃……
他魏某人其實是比較謹慎的性子,但是李承嗣向來都是走得大開大合的路子,要不然,他能夏州都沒坐穩就偷了靈武麽。
魏東城趴在地圖上看了又看,不得不說好有道理啊。
當然,這種刀尖上跳舞的買賣,他魏某人是萬萬不肯的。
可是看樣子,李承嗣已經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呀。試探著問:“李哥兒,準備動多少兵?”
李承嗣知道這老夥計已經讓步了,一根手指晃一晃。“靈州這一萬五千人我全帶走,一萬戰兵,五千輔軍。”
魏東城吞口唾沫,道:“需多少馬騾?”
李承嗣道:“最少人配一匹戰馬加四頭馱畜,馱畜多多益善。”
魏東城肉疼地說:“那最少也是七萬五?”三鎮都湊一湊或者能有這些畜牲,但是他跟宋瑤還過不過了?
而且,七萬五?
實話說,這都有點少啊。
李承嗣也沒想著這二位能都答應,也退一步道:“一人三馬,不能再少。最好還是能有一人四馬。
六萬。
我這裏有四萬,缺口二萬,二位慷慨解囊吧。”
聽到這裏,宋瑤知道李承嗣是橫下心要幹了,但是……
這廝是什麽意思?
這老小子是準備甩了他宋某人單幹麽?
宋瑤咬著後槽牙試探道:“一一萬匹啊。”
李承嗣以為宋瑤這小子想耍滑,決定不給他機會,直接開價:“一人出一萬,若是橐駝,兩頭頂三匹馬。”
宋瑤苦著臉道:“李公,真,真沒有啊。”老子出本,讚助你李承嗣去發財?這種蠢事絕對不能幹啊。
李承嗣拉了臉,嗬斥道:“這幾歲你從黨項擄得許多牲畜,道俺不曉得麽?又不白拿你地,得了甘涼,能讓你吃虧?獲利百倍或有誇口,甘州迴鶻養得畜牲怕不有上千萬頭、匹?
大兵過去,獲利十倍何難?
恁不爽利。”
對天德軍的家底李承嗣同樣摸得清清楚楚。
宋瑤算是藩鎮主動投誠第一人,李三郎也算慷慨,給天德軍按照六千正兵、戰馬一千匹的標準發錢、發糧。這裏的戰馬,專指有軍籍的戰馬,一般僅包括具裝甲騎、甲騎的戰馬,遊騎所乘或者馱馬不在其列。
宋瑤這老小子占著河套豐饒之地,把著北邊商路的出入口,實際軍中馬騾怕不得有二萬還是三萬?橐駝也沒少養吧。
開口之前,李承嗣將軍那是做足了功課地。
唯李承嗣馬首是瞻,這話說早了呀。
宋瑤看看表演的差不多了,終於咬牙把大腿猛拍,道:“罷,罷。李公有此大誌,某,某有何不可?也休說出出馬,俺親領三千騎,陪陪李公走一遭。
糧豆靈州如如有不足,我我來補上。
李公說個數,我我迴迴去殺羊製脯。”
哈哈哈哈,等了這麽多年,總算可以出手,宋某人豈能人後?
……
靈州的李承嗣等人悉心鑽研西征,魏州的唐公在等候朱梁的迴信。
朱有貞的迴應很幹脆,滾你地吧。
如果當初李老三敢派信使過去,肯定是砍了腦袋送迴。所以李三讓楊延直迴去帶話真的很明智。
籌劃數日後,朱有貞宣布要至洛陽郊天。
既然你李老三能在魏州祭天,爺爺就在洛陽祭天,看看這賊老天保佑誰。而且,你不是說什麽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麽?不好意思,如今西京長安在爺爺手裏,東京洛陽還是在爺爺手裏。
就是要惡心你。
……
曆史洪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大唐和平統一,造福萬民,結果朱梁如此至大義於不顧……
這就是自絕於天下,自絕於人民。
十二月底,黃河果然封凍,唐公片刻不耽誤,大軍搶渡,突襲楊劉城。
麵對嚴冬,梁軍也並非毫無準備。
在大河南岸容易登陸的河段,梁軍皆以木立柵數十裏。
效果嘛很感人。
但是沒辦法呀,沒人呐。
萬裏黃河萬裏長,朱梁區區數萬兵,根本做不到處處設防。分到楊劉的守軍總共隻有三千,就這還是朱有貞費盡心思才派上來的。
派兵上前線,朱友貞簡直都有心理陰影了,生怕一個不好,又調頭來燒他。
咳。
說迴楊柳城。
這不是個大城,城低池淺,又值隆冬,右羽林軍一個衝鋒就上了楊柳城頭。
守軍士氣低迷,坐地投降。
之前有部分梁軍降兵曾被放歸,守軍早就聽說啦。
唐軍有政策:
負隅頑抗雞犬不留。
開城投降大魚大肉。
公然開城投降大夥兒肯定不敢,畢竟家眷還在汴州。
但是敵人上城了,頂不住啦,放下武器總行吧?
大唐說啦,唐兒不殺唐兒,肯投降都是好兒郎。
大唐又說了,願當兵的還能繼續當兵吃糧,不原當兵的給錢迴家種地。沒田不怕,大唐給分田,還給分婆娘呢。若是自己覺著腰子好,跟著進一兩趟草原,什麽都能有。
聽說有早年被俘的,在那邊日子可不差。
總強過這提心吊膽的吧。
那還打個屁。
有人都在琢磨,是否可以先投了唐軍,拿筆遣散費迴家,然後在重新投軍過來呢?反正這兵荒馬亂的,誰人的誰。再投降一次,是不是還能多拿一次唐軍的遣散費?
這就是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投降啊。
同時,李洵在黎陽方向大肆鼓噪,做出要搶渡大河的姿態,牽製滑州梁軍。
朱有貞的祭天大典才辦了一半,聽說遼賊過河了,趕緊領兵退迴汴梁。
……
咳,真是江河日下啊。
夏綏節度使魏東城遠遠跳下坐騎,向李承嗣一拱手,道:“李公。哈哈,過河時忽見北麵來人,竟是宋帥,真是巧了。”
宋瑤亦道:“是……是巧了。接李公來信,某一……一刻不敢耽誤,不意途遇魏帥,不不曾誤事吧。”
宋將軍期盼西征多少年,總算拉了李承嗣下水。自拿下靈州,又等了這幾年,總算要動手,宋瑤將軍內心激動啊,頂風冒雪就從天德軍跑過來了。
進城,李承嗣擺開筵宴,與兩位尊客共飲。
李承嗣舉杯道:“魏哥兒,自景城以來,三十年矣。當初投軍,何曾想過有此際遇,可惜大帥不能親見呐。來,魏哥兒,宋帥,且為大唐賀。”
夏國公口裏的這個大帥,當然就是先遼王了。李承嗣與魏東城都是先遼王的親兵出身,都是從景城一路走來的老兄弟,比旁人更多幾分親近。
魏東城與李承嗣眼波交流,共同默默緬懷了帶頭大哥。
吃罷了酒,魏東城道:“可惜事情倉促,你我未能在場,甚憾。宋帥,你在貴鄉,哦,如今改作大名了,速與我說說。”
大唐開國,朔方、夏綏、天德軍三位大帥,李承嗣、魏東城兩位盧龍宿將不在,倒是半路出家的宋瑤得以參加大典,也是一種奇遇。
宋瑤紅著臉道:“有……有甚好說。著著實倉促,郊天之祭台,亦是草就,十……十分粗陋。俺俺在台下,一陣風來,吹起塵塵土不小,吃了老子滿滿口砂子。南……北西東四京,貴……大大名一個不挨。
嘿,要要我說,此事太也草率。”
宋將軍是逢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魏州,就陪著李三郎載歌載舞。在靈州,就順著李承嗣、魏東城,說開國典禮辦的草率。
就主打一個靈活,不……死板。
李承嗣道:“你這砂子可不白吃。”
他這話是意有所指。此次開國,宋瑤撈了好處可不少。
走了一趟魏州,天德軍所在的豐州正式設鎮,原先叫都防禦使,如今是節度使,宋瑤就是這第一任。此外這廝還混了個九原縣侯,跟在座的兩位前輩沒法比,但畢竟在新朝有了編製地位,意義不小。
現在低點無所謂,先占個坑,後麵立了功勳可以再升麽。
九原縣侯宋瑤聽夏國公如此說,羞紅了臉笑道:“豐豐州本屬朔方治下,今今雖設鎮,等等閑不能忘本,必以李公馬首是瞻。但但有驅馳,莫敢不從。”
李承嗣心說,這老小子真不要臉,之前巴結那黑廝,跪舔李三,這就又要唯我馬首是瞻了。
不過無所謂,看你表現嘍。
既然宋瑤表態了,李承嗣就不再繞彎子。“歲末邀二位來,確有要事相商。”
李承嗣一開口,知道正戲開場,兩位貴客都擺出一副認真的態度。
夏國公李承嗣遂道:“隴右,向為富庶之地。
一曰水草豐美。
一曰商路通達。
叵耐蕃賊侵淩河隴,毀稼穡,絕商旅,百有餘年矣。大中時雖有張公義潮恢複河隴,連通東西,可惜曇花一現,後繼無人。今涼州有嗢末,甘州有迴鶻,肅州有焉耆,歸義軍在沙瓜二州苟延殘喘,安西、北庭更不必說。
河隴,向為漢土,陷蕃百年,漢兒盼王師如久旱盼甘霖,如嬰兒之盼母。
唐王常說,塞內殺得屍橫遍野也是兄弟鬩牆,同胞自戕,便是如何了得亦不足以誇‘功’。大丈夫之功業,唯在域外。
此言,深合吾心。
歸朝為相,非我所欲也。
恢複舊疆,揚威異域,我之願也。
某四十有八矣。
美人遲暮,將軍白頭,時不我待啊。
明春,某有意討甘州,二位可願助我一臂之力呀?”
宋大帥早想插迴鶻崽子幾刀,可恨本小力弱,不能如願。李承嗣治靈武,收服河西黨項,囤積糧草軍械,宋瑤一一看在眼裏。
其實,最開始他都沒想李承嗣真的會這麽早向西看。
本來他是以為這位李大帥會向南發展的,比如與夏綏魏大帥並立取關中,甚至拿下鳳翔。畢竟,大唐與朱梁是不死不休的局麵,拿下關中,就可以兵出潼關,一路沿河東進,對汴梁威脅不小。
卻不曾想,這位哥的眼睛真是向西看。
此時見問,宋瑤將軍哪有猶豫,就想表態。
可是看魏東城在邊上似有別情,九原縣侯就想起在中城初見唐王時的窘況,記起了禍從口出的至理名言,遂強壓了心中激動等魏大帥先開牙。
魏東城蹙眉道:“李哥兒,話雖如此,但凡事有先後。三郎在大河與朱梁相持,哪裏顧得這邊角之地?
嗢末數典忘祖,不以華夏苗裔自居。
涼州在東,甘州在西,欲討甘州,須先破涼州。
但河西不是山北。”
魏將軍此言不是空穴來風,他是繼任夏綏節度使不假,但是對周邊的蕃部也做了深入了解。相比而言,他治下這些黨項羌算是好搞的,除了一腔血勇其實啥也不是,可是河西那邊就是另一個世界了。
吐蕃,那可是跟大唐死磕了有不有兩百年?長安都攻破了一次。
別的不講,營州之亂時,唐軍討平兩蕃才出了幾個人,戰兵有兩萬麽?
跟吐蕃打仗又都是什麽規模?
薛仁貴晚節不保的大非川一戰,唐軍戰兵三萬,輔兵輜重隊二萬。
玄宗朝與吐蕃爭奪石堡城,哥舒翰一次戰兵就用了八萬麽六萬。
西邊跟東邊,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
雖然後來吐蕃崩了,但是估計這邊也不是禿頭蠻之類可比的吧。
比如嗢末,本為吐蕃俘虜的漢人奴部,後來趕跑吐蕃老爺翻了身,這十有八九都不是善茬子。如今過來一股蕃賊據說實力同樣不小,早些年據傳其曾圍攻涼州城,聚兵七八千,風頭狠勁呐。
靈武眼下也就是左神武軍一萬人,橫塞軍五千人。
左神武軍就是當年的懷遠軍,橫塞軍則是胡漢相雜,其實就是這邊的義從軍。這些人想橫掃甘涼?魏東城感覺老夥計這是要瘋啊。
“李哥兒要兄弟怎麽?說來聽聽。”
盡管對李承嗣的大膽並不讚同,但魏東城知道這廝是順毛驢,就決定先問明白,也好有的放矢給老兄弟拆台,哦不,是拯救。
李承嗣看魏東城沒有直接表示反對,也如實說:“你所言不差,這點人馬橫掃甘涼定然不夠,我也未作此想。”分別看了兩人,道,“走北路,從西城走居延海,直擊刪丹。
繞開涼州,先取甘州。
迴鶻崽子不似蕃賊耐打,一萬精兵,破之必矣。
隻是我馬匹、糧豆不足,需二位幫襯一些。
另,我大軍走後,靈武亦須二位幫忙照看。”
魏東城聞言道:“取圖來。”
李承嗣著人取來地圖,魏東城拿了尺子在圖上反複測量。得益於李老三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河西地理圖雖然不很精確,但是大致方向不錯。道:“從西城至居延海約千裏,到刪丹又千裏。
日行百裏,亦需行軍二十日。春季草木不豐,日行軍百裏,馬匹完全無法吃草,全靠隨行糧豆補給,軍糧無從保障。”
這可不是瞎說。
正常戰馬一日十斤糧,二十天就得二百斤,這就已經超過了一匹馱馬的運力了。這還沒算其他裝具、輜重、器械呢。也就是說,按這個行程,一匹馱馬的負重,連畜牲自己單程行軍的口糧都很勉強。
換個說法,後勤完全無法保障。若馬料減半,負重或能勉強支應,但中途要死多少馬?到地戰馬還有無體力作戰?這是二千裏遠征,不是內線機動,還得考慮各種意外狀況,一點富餘都不留,這老夥計想幹什麽?
“魏哥兒,你所顧慮我亦知之。不過,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與這小老弟相識三十年,李承嗣對魏東城可算是了解很深。麵對他的問題,李承嗣毫不迴避,反而胸有成竹地說:“首先,可征募橐駝。這玩意一頭可負重三五百斤,且損耗不多。
盡發三鎮橐駝,可大有裨益。
其次,居延海水草豐美,必有大量牧人在此越冬。前軍多配馬匹,日行二百裏,五日可至,大掠諸部可也!”
夏國公為了這次西征,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
河西不是漠北,地方比較局促,尤其水草豐茂的就那個屈指可數的幾個地方。這點其實跟山北頗為相類。甘州這幫迴鶻崽子富裕啊,牛、羊、橐駝、馬匹都不少養,定有許多在此越冬。
冬季胡兒馬匹羸弱最是不堪,隻要到了居延海,一路以戰養戰,何懼之有。
如果啥都要從靈州運,那還玩個屁。
呃……
他魏某人其實是比較謹慎的性子,但是李承嗣向來都是走得大開大合的路子,要不然,他能夏州都沒坐穩就偷了靈武麽。
魏東城趴在地圖上看了又看,不得不說好有道理啊。
當然,這種刀尖上跳舞的買賣,他魏某人是萬萬不肯的。
可是看樣子,李承嗣已經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呀。試探著問:“李哥兒,準備動多少兵?”
李承嗣知道這老夥計已經讓步了,一根手指晃一晃。“靈州這一萬五千人我全帶走,一萬戰兵,五千輔軍。”
魏東城吞口唾沫,道:“需多少馬騾?”
李承嗣道:“最少人配一匹戰馬加四頭馱畜,馱畜多多益善。”
魏東城肉疼地說:“那最少也是七萬五?”三鎮都湊一湊或者能有這些畜牲,但是他跟宋瑤還過不過了?
而且,七萬五?
實話說,這都有點少啊。
李承嗣也沒想著這二位能都答應,也退一步道:“一人三馬,不能再少。最好還是能有一人四馬。
六萬。
我這裏有四萬,缺口二萬,二位慷慨解囊吧。”
聽到這裏,宋瑤知道李承嗣是橫下心要幹了,但是……
這廝是什麽意思?
這老小子是準備甩了他宋某人單幹麽?
宋瑤咬著後槽牙試探道:“一一萬匹啊。”
李承嗣以為宋瑤這小子想耍滑,決定不給他機會,直接開價:“一人出一萬,若是橐駝,兩頭頂三匹馬。”
宋瑤苦著臉道:“李公,真,真沒有啊。”老子出本,讚助你李承嗣去發財?這種蠢事絕對不能幹啊。
李承嗣拉了臉,嗬斥道:“這幾歲你從黨項擄得許多牲畜,道俺不曉得麽?又不白拿你地,得了甘涼,能讓你吃虧?獲利百倍或有誇口,甘州迴鶻養得畜牲怕不有上千萬頭、匹?
大兵過去,獲利十倍何難?
恁不爽利。”
對天德軍的家底李承嗣同樣摸得清清楚楚。
宋瑤算是藩鎮主動投誠第一人,李三郎也算慷慨,給天德軍按照六千正兵、戰馬一千匹的標準發錢、發糧。這裏的戰馬,專指有軍籍的戰馬,一般僅包括具裝甲騎、甲騎的戰馬,遊騎所乘或者馱馬不在其列。
宋瑤這老小子占著河套豐饒之地,把著北邊商路的出入口,實際軍中馬騾怕不得有二萬還是三萬?橐駝也沒少養吧。
開口之前,李承嗣將軍那是做足了功課地。
唯李承嗣馬首是瞻,這話說早了呀。
宋瑤看看表演的差不多了,終於咬牙把大腿猛拍,道:“罷,罷。李公有此大誌,某,某有何不可?也休說出出馬,俺親領三千騎,陪陪李公走一遭。
糧豆靈州如如有不足,我我來補上。
李公說個數,我我迴迴去殺羊製脯。”
哈哈哈哈,等了這麽多年,總算可以出手,宋某人豈能人後?
……
靈州的李承嗣等人悉心鑽研西征,魏州的唐公在等候朱梁的迴信。
朱有貞的迴應很幹脆,滾你地吧。
如果當初李老三敢派信使過去,肯定是砍了腦袋送迴。所以李三讓楊延直迴去帶話真的很明智。
籌劃數日後,朱有貞宣布要至洛陽郊天。
既然你李老三能在魏州祭天,爺爺就在洛陽祭天,看看這賊老天保佑誰。而且,你不是說什麽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麽?不好意思,如今西京長安在爺爺手裏,東京洛陽還是在爺爺手裏。
就是要惡心你。
……
曆史洪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大唐和平統一,造福萬民,結果朱梁如此至大義於不顧……
這就是自絕於天下,自絕於人民。
十二月底,黃河果然封凍,唐公片刻不耽誤,大軍搶渡,突襲楊劉城。
麵對嚴冬,梁軍也並非毫無準備。
在大河南岸容易登陸的河段,梁軍皆以木立柵數十裏。
效果嘛很感人。
但是沒辦法呀,沒人呐。
萬裏黃河萬裏長,朱梁區區數萬兵,根本做不到處處設防。分到楊劉的守軍總共隻有三千,就這還是朱有貞費盡心思才派上來的。
派兵上前線,朱友貞簡直都有心理陰影了,生怕一個不好,又調頭來燒他。
咳。
說迴楊柳城。
這不是個大城,城低池淺,又值隆冬,右羽林軍一個衝鋒就上了楊柳城頭。
守軍士氣低迷,坐地投降。
之前有部分梁軍降兵曾被放歸,守軍早就聽說啦。
唐軍有政策:
負隅頑抗雞犬不留。
開城投降大魚大肉。
公然開城投降大夥兒肯定不敢,畢竟家眷還在汴州。
但是敵人上城了,頂不住啦,放下武器總行吧?
大唐說啦,唐兒不殺唐兒,肯投降都是好兒郎。
大唐又說了,願當兵的還能繼續當兵吃糧,不原當兵的給錢迴家種地。沒田不怕,大唐給分田,還給分婆娘呢。若是自己覺著腰子好,跟著進一兩趟草原,什麽都能有。
聽說有早年被俘的,在那邊日子可不差。
總強過這提心吊膽的吧。
那還打個屁。
有人都在琢磨,是否可以先投了唐軍,拿筆遣散費迴家,然後在重新投軍過來呢?反正這兵荒馬亂的,誰人的誰。再投降一次,是不是還能多拿一次唐軍的遣散費?
這就是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投降啊。
同時,李洵在黎陽方向大肆鼓噪,做出要搶渡大河的姿態,牽製滑州梁軍。
朱有貞的祭天大典才辦了一半,聽說遼賊過河了,趕緊領兵退迴汴梁。
……
咳,真是江河日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