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直,直到過了黃河,仍覺深處夢中。
要說這位哥打仗不行,跑路也不行。
之前是走了狗屎運,風雪裏一團亂撞,居然就給他竄了,僥幸找到劉鄩,撿得一條命。待劉鄩兵敗,他運氣用完,就沒跑出來,走半道就被遼賊捆了個結結實實。後來在戰俘營勞動改造年餘,很給魏博挖了不少溝渠。
打從娘胎裏出來,都沒這麽幹過活啊。
前幾天突然被人提出,楊將軍以為遼賊要殺他祭旗,登時就嚇尿了。
結果是有人領他換了衣裳,就有唐王給他一封書信,讓他帶給朱有貞。
還讓他傳話,說什麽隻要朱梁肯去帝號,一切好談。大概意思就是朱有貞想入朝做樞密使,李三郎都可以讓賢。
還說什麽要和平一統,說中國人不殺中國人。
楊延直都覺得這位唐王不是瘋了就是傻了,這種鬼話也說得出口。
是他李老三傻,還是覺著他楊延直傻?
還是覺著朱有貞傻呢?
但是人在屋簷下,管你那麽多。楊延直隻求能脫離苦海,才不跟這廝爭辯。待離了虎穴,他撥馬快走,就被遼賊派小船送過大河,不一日趕到汴京。
聽說他迴來了,朱有貞忙請楊彥直入殿說話。
先一步逃歸的張漢融迎出宮外,領他上殿。
嗯,在逃命這項技能上,張漢融明顯技高一籌。
朱梁天子早已等得心焦。
自河北兵敗,朱有貞焦頭爛額一年多,雖然勉強維持了局麵,手裏還有大幾萬兵馬可用,但是對大河以北就跟瞎子一樣。除了聽說立了個什麽偽唐,簡直就是兩眼一抹黑。
他既不知道對麵幹了什麽,也不知道對麵要幹什麽。
倒不是斥候過不去,問題是他不敢派人去。
之前朱某人隻是讓人去楊劉駐防一下,那還是大河南邊呢,都能鬧出兵亂,好懸沒有把他一把火點了。此情此景,朱老四還敢隨便派人去河北打探消息啊?
見了朱有貞,楊延直真是見了親人。
悲從中來,嚎啕大哭。
楊彥直痛責自己辜負聖恩,腦袋在地磚上磕得砰砰直響。
“愛卿辛苦啦。”降階將他扶起,咳,朱四哥哪有臉麵責備手下呀。
這一年多,他是非常後悔,不該催著劉鄩浪戰。
雖然劉鄩的很多作為讓他不滿,但是痛定思痛,這老小子眼光也是有的。本來幾萬大軍頂著,難看是難看了點,也比如今強啊。
朱友貞實在覺著是自己害了這位愛將。
哭累了,楊延直收起淚水,從懷裏捧出李三的書信交給天子,就等著垂詢。
朱有貞認真看罷了信,也是滿臉的不可置信,蹙眉道:“這是何意?”
像是勸降信。
這不難理解,畢竟朱梁現在落了下風,對麵來勸一勸很合理。
但是這信的內容就過於瘋狂。
開篇,是《尚書》泰誓篇中的一句話,是周武王伐紂,會師於孟津所作誓師之語。根本之意就是說明商不愛民,失了天命,所以周代天伐商,天經地義。
換句話說就是造反有理。
李老三引用此語是想說大梁已失了天命麽?
但他又說先帝梁代唐是因唐失了天命……
那怎麽著,天命有腿,出門轉一圈又迴去了?
到底想說什麽?
看朱四哥滿臉疑惑,楊延直遂將李三的話來轉述。
朱四哥聞言,先是一愣,繼而大笑不止,直將眼淚都笑出來了。
忽從座上跳起,朱友貞大怒道:“叵那李三,喪盡天良,欺人太甚。”開了個頭,後麵的狠話卻遲遲放不下來。
李老三王八蛋啊,你看他話說得漂亮,什麽都可以談,擺出一副普渡眾生慈悲為懷,好像善意滿滿。
其實呢?
卻是高高在上,根本就沒把他這個大梁天子當迴事呀。
呸!
你慈悲為懷怎麽不去做浮屠,打什麽仗啊。
更可恨的,是他朱老四居然無力反駁。
不是嘴皮子說不過,是刀子不硬啊。
氣哼哼重新坐下,朱老四決定還是先摸摸情況再說。
“河北現是何局勢?”
要說河北的局勢,楊延直也不知該從何說起。
在戰俘營,隻要不鬧,倒是沒有打罵虐待,就是飯食給得比較技巧。肯幹活的就給吃飽,不肯幹活的,就剛剛不餓,但絕不能有力氣惹事。
若是幹活,就組織出去,不是下田勞作,就是修橋鋪路,所見所聞都很有限。
咳,李老三的飯不好吃啊,想吃飽飯肯定是不給白吃。
若不幹活,每天早起就有人帶著他們走走隊列,然後排隊吃飯。吃完飯後是自由時光,這時候就會有各種小隊過來,或者宣講遼賊的好處,或者宣傳遼賊的政策,或者說明遼賊招兵願不願意。
嗯,也有說變文唱戲的。
有些降兵就主動投了遼賊。
也有不願的,就待著。
除少數刺頭被果斷殺了腦袋,俘兵大部最後都被送走。據說是發到各處屯墾去了,聽政策說還要給配下婆娘分給田產。弄到最後,戰俘營隻剩下幾個梁軍將領閑的蛋疼。
這都是什麽事兒啊,楊延直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至於其他的,除了來講變文的禿驢會順便說一些,比如偽唐開國之類的,再多楊延直也一概不知。
不過,變文的內容還算豐富,尤其是說了許多豹軍的事跡。
楊延直這才知道自己麵對的是怎樣一支軍隊。
感覺之前楊某人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找死啊。
盡管如今這幫逆賊也僭越地使用羽林軍之類的軍號,但是底層武夫們還是習慣自稱豹軍,說起來非常自豪。尤其那些出身教練軍小崽子,或者出身左羽林軍的,那種驕傲,簡直無以言說。
……亦不盡相同。”
楊延直想到哪裏說到哪裏,將自己在河北的見聞不論巨細,都朱友貞說了。迴想著那些小青年的音容笑貌,想要描述得更加清晰些,方便天子了解,可惜楊彥直學問有限,隻覺著詞窮。
朱有貞默默聽說,直到楊延直說完,才又道:“遼賊,可有何動向?”
楊延直搖搖頭,道:“這卻不知。這些日子,臣不是出去勞作,就是被鎖在一處院中,難窺究竟。不過清晨總能聽到有軍士跑過,想是遼賊練兵不輟。”
“勤練不輟,勤練不輟。”朱有貞擊掌道,“好遼賊!”
姐夫趙岩一直在旁邊靜靜聽講,此時出言道:“官家,大河天險,今汴京已集兵十萬,便是遼賊渡河而來,又何懼之有?
我看,如今首要是凝聚人心。
官家登基以來,不曾郊天,於禮不合。
不若作祭天之禮,順便出城誇兵,使遠近知我兵威。”
舅哥張漢鼎亦道:“不錯不錯。據報今歲天寒,難說大河是否封凍。借郊天集軍,若賊不來則罷,若來,亦不至於無備。
正所謂驕兵必敗。
嘿,遼賊欺我,我卻暗中準備。
彼若敢來,必殺他一個人仰馬翻。”
……
建武元年,西元九一七年。
十二月廿三日。
朔方軍,靈武。
自貞觀朝一統漠南漠北,從高宗朝到武周朝,草原曾經亂得一塌糊塗。
到玄宗皇帝,為控製草原,於開元九年置朔方節度使,治所靈州。盛時駐兵七萬餘人,從靈州到東受降城,都屬於治下。
靈州,亦稱朔方,或靈武。
本來朔方軍是為了對付北邊的突厥人。實際情況卻是突厥內亂不已,草原沒出大亂子。反倒是高原上的吐蕃給唐朝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煩惱,朔方軍也多是在吐蕃人身上刷經驗。
直到安史之亂。
隴右、河西相繼失陷。
肅宗、代宗兩朝,吐蕃全取河西走廊,大唐與吐蕃在靈武附近反複拉鋸,直至雙方都精疲力竭,議和停戰。
唐朝承認了丟失河西的現狀,朔方,在這數十年的亂戰中也被徹底打殘。
天寶年間,靈州在籍有戶萬餘,口五萬餘,靈州城裏常駐近三萬大軍。
等到李承嗣進靈州時還有什麽?城中兵不過三千矣。
大唐再次開國,作為元從中的元從,李承嗣得封夏國公,四大國公之一。
其實,他是朔方節度使,夏州,如今是魏東城的地盤。所以,嚴格來說,他李承嗣的這個夏國公有些牽強。
當初定下這個名號,主要是因為若弄個靈國公就太不吉利。
還是夏國公吧。
這些都不重要。
哪怕是這個樞密銜也不在乎。甚至於李三郎來信問他,對於後麵出任樞密使的人選有何考慮,李承嗣也不放心上。
夏國公李承嗣的心,從來就不在塞內。
鎮守義武這些年,李承嗣看透了兩件事。
第一,應付中原亂戰非其所長,亦非其所欲。
在山北來去如風浪慣了,李承嗣實在不能適應塞內這種一城一地的攻防戰。屁大點地方,堆上幾萬甲士,還他奶奶地都很能打。
太慘啦。
他是運氣好,鎮守數年沒碰上惡戰。柏鄉那迴他是領人跟劉二對峙,躲過一劫。聽說周德威的鐵林軍直接打殘,迴去養了快一年也不知道現在咋樣。
這迴魏州戰報過來,李承嗣看著都疼。
張德幾乎被打殘,連一向滑頭的鄭老二都栽了。
毅勇軍一戰折了四分之一都不止……
慘呐!
幸虧爺爺走得遠。
第二,那就是李家兄弟削藩之意十分堅決,過程看似溫和,但結果早已注定。
將來,塞內三百州不會再有實權節度使。
隻看李老三這個安排就很明白。
邊將入相,這是要走迴貞觀朝的老路上去。
當然,從朝廷的角度看削藩沒錯。
可是作為藩鎮節度使,李承嗣就不願接受。
自由慣了,他不願受那些拘束。
他無意去京畿處理那些案牘瑣事,不願參與那些波詭雲譎的勾心鬥角。
邊塞,才是他李承嗣的天地。
所以,誰做樞密使他都無所謂。他想要的是給他兵馬,給他錢糧,給他軍械,讓他在這邊塞打出一片天地。
李三郎不是說,若拿下安西就讓他做安西王麽?
好,爺爺就做定這安西王了。
為了準備西征,李承嗣連夏綏節度使都讓了,讓給魏東城去收拾局麵,他專心籌備征河西。
拿下河西,安西還遠嗎?
在靈州籌備了時日不短,河西的形勢也摸了個七七八八。
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啊。
西邊涼州屁大點地方,居然就住著嗢末,吐渾,黨項,迴鶻,焉耆等大小多少勢力,怕不得有二三十萬眾?
自鹹通以來,在李唐朝廷的縱容下,大唐戍兵及家眷僅保有涼州城尺寸之地,嗢末則控製了涼州周邊。
不過最近嗢末實力有些衰頹,似有為一股蕃賊取代的趨勢。
涼州以西是甘州。
如今州城張掖縣為焉耆龍家所據,迴鶻餘孽則在刪丹築王城,立汗旗。
嘿,還他媽“龍”家,龍個粑粑,爺爺去了,他媽都是蟲。
再以西就是歸義軍。
李老三天天在軍中唱張義潮變文,搞得好像是他李老三的祖宗似的。唯一的好處,就是讓他李承嗣早早就知道了這股勢力。
為了西征,李承嗣當然要對這歸義軍做些解。
隻能說可惜嘍。
張義潮的後人張承奉自立了一個什麽“西漢金山國”,自號“白衣天子”。與甘州迴鶻反複攻殺,可惜於在數年前兵敗,認了迴鶻土酋烏母主為父。
嘿。
丟人。
丟人呐!
至於安西四鎮與北庭還太遠,暫時不想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李承嗣就準備先拿迴鶻崽子開刀。
無他,甘州是河西最要緊的地方。
東據黃河,西阻弱水,南跨青海,北控居延,綿亙數千裏。通西域,撫羌瞿,水草豐美,畜牧孳息。取甘州,與朔方相唿應,經營數載,便可繼續西征。
拿下河西,安西王就算揣懷裏了。
讓他們在中原折騰吧,世界如此廣大,何必呢。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要說豹軍誰最理解李老三,不是別人,就是他李承嗣。
李家這位三郎,心裏從來就沒有塞內的這些蠅營狗苟,他滿心滿眼都是威異域,開拓邊疆。
不用猜,這小子早年間就是掛在嘴上的,隻不過沒誰真當迴事罷了。
當初跟著劉仁恭剛剛打迴幽州,其實李大郎也沒想好要往哪裏去,是李老三首倡著往塞外走。
到山北,也是李老三落力最大。
人們看到的是先遼王如何如何,鄭守義如何如何,但是李承嗣很清楚,沒有李三郎兢兢業業做買賣、搞生產,豹軍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甚至於李老三是主張不著急入塞的。
李老三一直是說,塞內人腦子打成狗腦子,且在山北發展,東取渤海,西撫草原,待塞內殺累了,大軍席卷天下可也!
哪怕入塞了,也隻有李老三還心心念念經營山北不輟。
阿保機西奔的那次,若非大李下了死命令,若非鄭老二不給力,那會兒他李老三就追著禿頭蠻殺進草原了。
隻不過,從前的當家人不是他李老三。
隻不過,等他李老三有機會當家,已在塞內泥足深陷了。
起先,李承嗣也並不很能理解李老三,直至他在義武做了多年大帥,直到他親眼見過了梁軍的難纏。尤其當他終於有一天看明白了李大與朱全忠削藩的意圖,李承嗣才徹底明白,對他這樣的武夫來說,邊塞才是真正的天堂。
所以,當有機會再次選擇,李承嗣果斷拔鳥走人。
可惜,誌在四方的李三郎如今身在局中。接了盧龍這副擔子,注定李三郎要在塞內熬盡餘生。
嗬嗬,李三郎總說,幹兩任樞密使就撤。
他是想留點時間往外走走吧?
該說他李老三幼稚呢,還是該說他異想天開呢?
跟那幾個老殺才輪莊?
嗬嗬,想法挺好,可是遍觀史籍,有先例麽?
哪怕麵子上由張德或者鄭守義又或者秦光弼接了,他李老三就放得開手麽?
就算他李老三想放手,他手下的那些弟兄們肯麽?
而如果他手下這些弟兄還都在位,新任的樞密使又該如何自處?
不論他李老三怎樣想,其實所有人都不會給他自由啦。
李老三,此生都已無緣這廣闊的天地嘍。
反倒是他李某人還有機會。
他還年輕,正可以一路向西。貞觀朝蘇定方據說一氣幹出去幾萬裏,嗬嗬,李承嗣也想看看自己有生之年究竟能走多遠。
嘿嘿,那就讓我李承嗣替你李三郎走一走,看一看吧!
目光在河西地理圖上反複流轉,李承嗣的心已經高飛。
他仿佛已經化作一隻雄鷹,翱翔在廣闊的天地間,映入目中的,正是那瑰麗恢弘的河隴大地,是雄渾壯闊的安西與遠方。
心腹李有銀忽而來報:“大帥,魏帥與宋帥到了。”
要說這位哥打仗不行,跑路也不行。
之前是走了狗屎運,風雪裏一團亂撞,居然就給他竄了,僥幸找到劉鄩,撿得一條命。待劉鄩兵敗,他運氣用完,就沒跑出來,走半道就被遼賊捆了個結結實實。後來在戰俘營勞動改造年餘,很給魏博挖了不少溝渠。
打從娘胎裏出來,都沒這麽幹過活啊。
前幾天突然被人提出,楊將軍以為遼賊要殺他祭旗,登時就嚇尿了。
結果是有人領他換了衣裳,就有唐王給他一封書信,讓他帶給朱有貞。
還讓他傳話,說什麽隻要朱梁肯去帝號,一切好談。大概意思就是朱有貞想入朝做樞密使,李三郎都可以讓賢。
還說什麽要和平一統,說中國人不殺中國人。
楊延直都覺得這位唐王不是瘋了就是傻了,這種鬼話也說得出口。
是他李老三傻,還是覺著他楊延直傻?
還是覺著朱有貞傻呢?
但是人在屋簷下,管你那麽多。楊延直隻求能脫離苦海,才不跟這廝爭辯。待離了虎穴,他撥馬快走,就被遼賊派小船送過大河,不一日趕到汴京。
聽說他迴來了,朱有貞忙請楊彥直入殿說話。
先一步逃歸的張漢融迎出宮外,領他上殿。
嗯,在逃命這項技能上,張漢融明顯技高一籌。
朱梁天子早已等得心焦。
自河北兵敗,朱有貞焦頭爛額一年多,雖然勉強維持了局麵,手裏還有大幾萬兵馬可用,但是對大河以北就跟瞎子一樣。除了聽說立了個什麽偽唐,簡直就是兩眼一抹黑。
他既不知道對麵幹了什麽,也不知道對麵要幹什麽。
倒不是斥候過不去,問題是他不敢派人去。
之前朱某人隻是讓人去楊劉駐防一下,那還是大河南邊呢,都能鬧出兵亂,好懸沒有把他一把火點了。此情此景,朱老四還敢隨便派人去河北打探消息啊?
見了朱有貞,楊延直真是見了親人。
悲從中來,嚎啕大哭。
楊彥直痛責自己辜負聖恩,腦袋在地磚上磕得砰砰直響。
“愛卿辛苦啦。”降階將他扶起,咳,朱四哥哪有臉麵責備手下呀。
這一年多,他是非常後悔,不該催著劉鄩浪戰。
雖然劉鄩的很多作為讓他不滿,但是痛定思痛,這老小子眼光也是有的。本來幾萬大軍頂著,難看是難看了點,也比如今強啊。
朱友貞實在覺著是自己害了這位愛將。
哭累了,楊延直收起淚水,從懷裏捧出李三的書信交給天子,就等著垂詢。
朱有貞認真看罷了信,也是滿臉的不可置信,蹙眉道:“這是何意?”
像是勸降信。
這不難理解,畢竟朱梁現在落了下風,對麵來勸一勸很合理。
但是這信的內容就過於瘋狂。
開篇,是《尚書》泰誓篇中的一句話,是周武王伐紂,會師於孟津所作誓師之語。根本之意就是說明商不愛民,失了天命,所以周代天伐商,天經地義。
換句話說就是造反有理。
李老三引用此語是想說大梁已失了天命麽?
但他又說先帝梁代唐是因唐失了天命……
那怎麽著,天命有腿,出門轉一圈又迴去了?
到底想說什麽?
看朱四哥滿臉疑惑,楊延直遂將李三的話來轉述。
朱四哥聞言,先是一愣,繼而大笑不止,直將眼淚都笑出來了。
忽從座上跳起,朱友貞大怒道:“叵那李三,喪盡天良,欺人太甚。”開了個頭,後麵的狠話卻遲遲放不下來。
李老三王八蛋啊,你看他話說得漂亮,什麽都可以談,擺出一副普渡眾生慈悲為懷,好像善意滿滿。
其實呢?
卻是高高在上,根本就沒把他這個大梁天子當迴事呀。
呸!
你慈悲為懷怎麽不去做浮屠,打什麽仗啊。
更可恨的,是他朱老四居然無力反駁。
不是嘴皮子說不過,是刀子不硬啊。
氣哼哼重新坐下,朱老四決定還是先摸摸情況再說。
“河北現是何局勢?”
要說河北的局勢,楊延直也不知該從何說起。
在戰俘營,隻要不鬧,倒是沒有打罵虐待,就是飯食給得比較技巧。肯幹活的就給吃飽,不肯幹活的,就剛剛不餓,但絕不能有力氣惹事。
若是幹活,就組織出去,不是下田勞作,就是修橋鋪路,所見所聞都很有限。
咳,李老三的飯不好吃啊,想吃飽飯肯定是不給白吃。
若不幹活,每天早起就有人帶著他們走走隊列,然後排隊吃飯。吃完飯後是自由時光,這時候就會有各種小隊過來,或者宣講遼賊的好處,或者宣傳遼賊的政策,或者說明遼賊招兵願不願意。
嗯,也有說變文唱戲的。
有些降兵就主動投了遼賊。
也有不願的,就待著。
除少數刺頭被果斷殺了腦袋,俘兵大部最後都被送走。據說是發到各處屯墾去了,聽政策說還要給配下婆娘分給田產。弄到最後,戰俘營隻剩下幾個梁軍將領閑的蛋疼。
這都是什麽事兒啊,楊延直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至於其他的,除了來講變文的禿驢會順便說一些,比如偽唐開國之類的,再多楊延直也一概不知。
不過,變文的內容還算豐富,尤其是說了許多豹軍的事跡。
楊延直這才知道自己麵對的是怎樣一支軍隊。
感覺之前楊某人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找死啊。
盡管如今這幫逆賊也僭越地使用羽林軍之類的軍號,但是底層武夫們還是習慣自稱豹軍,說起來非常自豪。尤其那些出身教練軍小崽子,或者出身左羽林軍的,那種驕傲,簡直無以言說。
……亦不盡相同。”
楊延直想到哪裏說到哪裏,將自己在河北的見聞不論巨細,都朱友貞說了。迴想著那些小青年的音容笑貌,想要描述得更加清晰些,方便天子了解,可惜楊彥直學問有限,隻覺著詞窮。
朱有貞默默聽說,直到楊延直說完,才又道:“遼賊,可有何動向?”
楊延直搖搖頭,道:“這卻不知。這些日子,臣不是出去勞作,就是被鎖在一處院中,難窺究竟。不過清晨總能聽到有軍士跑過,想是遼賊練兵不輟。”
“勤練不輟,勤練不輟。”朱有貞擊掌道,“好遼賊!”
姐夫趙岩一直在旁邊靜靜聽講,此時出言道:“官家,大河天險,今汴京已集兵十萬,便是遼賊渡河而來,又何懼之有?
我看,如今首要是凝聚人心。
官家登基以來,不曾郊天,於禮不合。
不若作祭天之禮,順便出城誇兵,使遠近知我兵威。”
舅哥張漢鼎亦道:“不錯不錯。據報今歲天寒,難說大河是否封凍。借郊天集軍,若賊不來則罷,若來,亦不至於無備。
正所謂驕兵必敗。
嘿,遼賊欺我,我卻暗中準備。
彼若敢來,必殺他一個人仰馬翻。”
……
建武元年,西元九一七年。
十二月廿三日。
朔方軍,靈武。
自貞觀朝一統漠南漠北,從高宗朝到武周朝,草原曾經亂得一塌糊塗。
到玄宗皇帝,為控製草原,於開元九年置朔方節度使,治所靈州。盛時駐兵七萬餘人,從靈州到東受降城,都屬於治下。
靈州,亦稱朔方,或靈武。
本來朔方軍是為了對付北邊的突厥人。實際情況卻是突厥內亂不已,草原沒出大亂子。反倒是高原上的吐蕃給唐朝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煩惱,朔方軍也多是在吐蕃人身上刷經驗。
直到安史之亂。
隴右、河西相繼失陷。
肅宗、代宗兩朝,吐蕃全取河西走廊,大唐與吐蕃在靈武附近反複拉鋸,直至雙方都精疲力竭,議和停戰。
唐朝承認了丟失河西的現狀,朔方,在這數十年的亂戰中也被徹底打殘。
天寶年間,靈州在籍有戶萬餘,口五萬餘,靈州城裏常駐近三萬大軍。
等到李承嗣進靈州時還有什麽?城中兵不過三千矣。
大唐再次開國,作為元從中的元從,李承嗣得封夏國公,四大國公之一。
其實,他是朔方節度使,夏州,如今是魏東城的地盤。所以,嚴格來說,他李承嗣的這個夏國公有些牽強。
當初定下這個名號,主要是因為若弄個靈國公就太不吉利。
還是夏國公吧。
這些都不重要。
哪怕是這個樞密銜也不在乎。甚至於李三郎來信問他,對於後麵出任樞密使的人選有何考慮,李承嗣也不放心上。
夏國公李承嗣的心,從來就不在塞內。
鎮守義武這些年,李承嗣看透了兩件事。
第一,應付中原亂戰非其所長,亦非其所欲。
在山北來去如風浪慣了,李承嗣實在不能適應塞內這種一城一地的攻防戰。屁大點地方,堆上幾萬甲士,還他奶奶地都很能打。
太慘啦。
他是運氣好,鎮守數年沒碰上惡戰。柏鄉那迴他是領人跟劉二對峙,躲過一劫。聽說周德威的鐵林軍直接打殘,迴去養了快一年也不知道現在咋樣。
這迴魏州戰報過來,李承嗣看著都疼。
張德幾乎被打殘,連一向滑頭的鄭老二都栽了。
毅勇軍一戰折了四分之一都不止……
慘呐!
幸虧爺爺走得遠。
第二,那就是李家兄弟削藩之意十分堅決,過程看似溫和,但結果早已注定。
將來,塞內三百州不會再有實權節度使。
隻看李老三這個安排就很明白。
邊將入相,這是要走迴貞觀朝的老路上去。
當然,從朝廷的角度看削藩沒錯。
可是作為藩鎮節度使,李承嗣就不願接受。
自由慣了,他不願受那些拘束。
他無意去京畿處理那些案牘瑣事,不願參與那些波詭雲譎的勾心鬥角。
邊塞,才是他李承嗣的天地。
所以,誰做樞密使他都無所謂。他想要的是給他兵馬,給他錢糧,給他軍械,讓他在這邊塞打出一片天地。
李三郎不是說,若拿下安西就讓他做安西王麽?
好,爺爺就做定這安西王了。
為了準備西征,李承嗣連夏綏節度使都讓了,讓給魏東城去收拾局麵,他專心籌備征河西。
拿下河西,安西還遠嗎?
在靈州籌備了時日不短,河西的形勢也摸了個七七八八。
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啊。
西邊涼州屁大點地方,居然就住著嗢末,吐渾,黨項,迴鶻,焉耆等大小多少勢力,怕不得有二三十萬眾?
自鹹通以來,在李唐朝廷的縱容下,大唐戍兵及家眷僅保有涼州城尺寸之地,嗢末則控製了涼州周邊。
不過最近嗢末實力有些衰頹,似有為一股蕃賊取代的趨勢。
涼州以西是甘州。
如今州城張掖縣為焉耆龍家所據,迴鶻餘孽則在刪丹築王城,立汗旗。
嘿,還他媽“龍”家,龍個粑粑,爺爺去了,他媽都是蟲。
再以西就是歸義軍。
李老三天天在軍中唱張義潮變文,搞得好像是他李老三的祖宗似的。唯一的好處,就是讓他李承嗣早早就知道了這股勢力。
為了西征,李承嗣當然要對這歸義軍做些解。
隻能說可惜嘍。
張義潮的後人張承奉自立了一個什麽“西漢金山國”,自號“白衣天子”。與甘州迴鶻反複攻殺,可惜於在數年前兵敗,認了迴鶻土酋烏母主為父。
嘿。
丟人。
丟人呐!
至於安西四鎮與北庭還太遠,暫時不想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李承嗣就準備先拿迴鶻崽子開刀。
無他,甘州是河西最要緊的地方。
東據黃河,西阻弱水,南跨青海,北控居延,綿亙數千裏。通西域,撫羌瞿,水草豐美,畜牧孳息。取甘州,與朔方相唿應,經營數載,便可繼續西征。
拿下河西,安西王就算揣懷裏了。
讓他們在中原折騰吧,世界如此廣大,何必呢。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要說豹軍誰最理解李老三,不是別人,就是他李承嗣。
李家這位三郎,心裏從來就沒有塞內的這些蠅營狗苟,他滿心滿眼都是威異域,開拓邊疆。
不用猜,這小子早年間就是掛在嘴上的,隻不過沒誰真當迴事罷了。
當初跟著劉仁恭剛剛打迴幽州,其實李大郎也沒想好要往哪裏去,是李老三首倡著往塞外走。
到山北,也是李老三落力最大。
人們看到的是先遼王如何如何,鄭守義如何如何,但是李承嗣很清楚,沒有李三郎兢兢業業做買賣、搞生產,豹軍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甚至於李老三是主張不著急入塞的。
李老三一直是說,塞內人腦子打成狗腦子,且在山北發展,東取渤海,西撫草原,待塞內殺累了,大軍席卷天下可也!
哪怕入塞了,也隻有李老三還心心念念經營山北不輟。
阿保機西奔的那次,若非大李下了死命令,若非鄭老二不給力,那會兒他李老三就追著禿頭蠻殺進草原了。
隻不過,從前的當家人不是他李老三。
隻不過,等他李老三有機會當家,已在塞內泥足深陷了。
起先,李承嗣也並不很能理解李老三,直至他在義武做了多年大帥,直到他親眼見過了梁軍的難纏。尤其當他終於有一天看明白了李大與朱全忠削藩的意圖,李承嗣才徹底明白,對他這樣的武夫來說,邊塞才是真正的天堂。
所以,當有機會再次選擇,李承嗣果斷拔鳥走人。
可惜,誌在四方的李三郎如今身在局中。接了盧龍這副擔子,注定李三郎要在塞內熬盡餘生。
嗬嗬,李三郎總說,幹兩任樞密使就撤。
他是想留點時間往外走走吧?
該說他李老三幼稚呢,還是該說他異想天開呢?
跟那幾個老殺才輪莊?
嗬嗬,想法挺好,可是遍觀史籍,有先例麽?
哪怕麵子上由張德或者鄭守義又或者秦光弼接了,他李老三就放得開手麽?
就算他李老三想放手,他手下的那些弟兄們肯麽?
而如果他手下這些弟兄還都在位,新任的樞密使又該如何自處?
不論他李老三怎樣想,其實所有人都不會給他自由啦。
李老三,此生都已無緣這廣闊的天地嘍。
反倒是他李某人還有機會。
他還年輕,正可以一路向西。貞觀朝蘇定方據說一氣幹出去幾萬裏,嗬嗬,李承嗣也想看看自己有生之年究竟能走多遠。
嘿嘿,那就讓我李承嗣替你李三郎走一走,看一看吧!
目光在河西地理圖上反複流轉,李承嗣的心已經高飛。
他仿佛已經化作一隻雄鷹,翱翔在廣闊的天地間,映入目中的,正是那瑰麗恢弘的河隴大地,是雄渾壯闊的安西與遠方。
心腹李有銀忽而來報:“大帥,魏帥與宋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