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且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
(介紹)為什麽要易筋?因為人體的筋骨是由娘胎裏造就的,因此人天生就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等各種各樣的體質,導致了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等各種體像。如果一個人內無清虛外無堅固,就有入道的障礙。所以要想入道,就得先易筋以堅固其體,強壯內裏以幫助體質,否則就不能入道。
此處之筋,非人體固有的組織器官,而是指經絡,即元氣運行的通道。
元氣,後麵將在《洗髓經》中介紹,就是人體的先天一氣,就是心力。
(原文)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係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迴,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介紹)易筋,易就是變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易,為陰陽轉換之道,沒有陰陽就沒有變化,陰陽即為變化的兩極。變化存在於陰陽,人體陰陽的變化,是在於人體的陰陽的,即壺中日月。日月即陰陽,印堂為日,會陰為月,而人體之日月陰陽之分,起源於先天一氣,即元氣。元氣即心力,心力上升為陽,下降為陰。自身內裏的先天元氣與後天所練之氣的運行變化,要在拳掌上體現出陰陽來(就是吞吐引化之勁力)。所以人自身生成的疾病,都可以改變變化。所以虛可以由實改變,剛由柔改變,靜由動改變。高下可以由升降改變,先後可以由緩急改變,順逆可以由往來改變,危險可以改變為安定,混亂可以改變成秩序,災禍可以改變成福氣,滅亡的可以改變為存續,氣數盡了的也可以挽迴,天地都可以翻覆,都是變化的功勞。何況人身的筋骨,有什麽不可以改變的。
此段文字為易筋經中第一個武學要義,包括五個方麵:易筋、陰陽轉換、動靜、虛實、剛柔。
(原文)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迴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驅,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著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製,節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征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聖域矣。
(介紹)筋,就是人身中的經絡。骨骼之外、肌肉皮毛之內,四肢百骸,俱是經絡。經絡的作用就是聯絡周身,通行血脈,為人的精神的能量運行的輔助。
大家一定要看明白此段文字,一定要明白什麽是筋!筋不是人體固有的組織器官,而是五行能量運行之通道,即經絡。漲筋騰膜,也不是筋膜,而是能量運行方式,即能量先在經絡之中運行,形成能量筋,能量筋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內斂入骨,外漲至四梢之皮毛之下,為漲筋騰膜。
漲筋騰膜,絕非是習練筋膜!但是由於世事莫測,這易筋經後來流傳到少林寺,被少林寺加入許多“佛祖”的因素,導致了這易筋經之中就有互相矛盾之處,這些在後麵的注釋之中就能夠看到。正是由於這些被錯誤加入的“佛祖”言語,所以才會被後人謬傳成筋膜是人體的組織器官,將內家功夫引入歧途!
比如說人能夠用肩膀負重,用手拿東西,用腳走路,周身能夠活撥靈動,這些都是筋的力量所使然。豈能讓筋弛弱、萎靡、痙攣而導致身體病、瘦、萎、懈,這樣豈能入道。佛祖以此《易筋經》的方法去改變筋,筋痙攣者就改變為舒展,筋弱者改變為強壯,筋弛者改變為平和,筋縮者改變為伸長,筋靡者改變為壯實。即可以將棉泥之身改變成鐵石,都是陰陽變化的功勞。身體之堅固為入聖之基礎,此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陰陽是由人來掌握的,沒有人就沒有陰陽。每個人自有每個人的特點,不要為陰陽所限製,才能夠以血氣之軀(即肌肉緊張發力之軀)改變為金石之體。內外均無障礙才能出入禪定。易筋的功夫不是小事,練功有順序,功法有內外,元氣有運用之法,動作有起止,以至於在練功所用的藥物器製、練功時間、飲食起居等各方麵均有規矩。想要學得易筋的功夫,要先有信心,還要有虔誠之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堅持不懈,則能夠達到入聖的目標。
“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製,節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征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聖域矣。”,此段文字即表明內家功夫實為習練到一種狀態,一種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之能量蓄發的狀態,就是漲筋騰膜,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意無意的能量蓄發。
如果習練到漲筋騰膜之境界,則對於身體有莫大的好處。但是不明此理之人,不將此段文字以武功解釋,而向健身方麵解釋,是錯誤的。
健身與拳術是不相悖的,但是拋棄了拳術去單純講健身,就是一種欺騙!沒有了內裏的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五行能量運行,沒有了周身壓縮旋轉的能量蓄發,何來健身?
(原文,以下為《易筋經》中最重要的功法)
膜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髒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髒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又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介紹)人體的物質組成中,內有五髒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人體的能量組成中,內有精氣神的能量,外有筋骨肉的能量,這些物質與能量共同組成身體。在五髒六腑之外,由筋骨控製;筋骨之外,由肌肉控製;肌肉之內,由血脈控製;而周身上下的運動,又由元氣控製。所以修煉功夫主要在於培養血氣。精氣神為無形之物,筋骨肉為有形之身,互為陰陽,隻有陰陽轉換,相融相濟,才可以強身壯體。這就如天生萬物,萬物就是各隨各自的陰陽轉換所形成的,何況對於人生、對於修煉,都要如此。
此段主要說明,精氣神的能量與筋骨肉的物質之間是相互陰陽轉換的-------這個道理是不是與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一致?
精氣神,各有各的明確意義,不要將前輩大師當做非要使用三個字來代表一個意思的傻瓜。將精氣神囫圇吞棗地解釋為“意念”者,自己才是傻瓜!
這個道理歸結到拳術功夫中,就是內裏元氣的能量要陰陽轉換成為筋骨肉的運動,筋骨肉的運行生成後天習練出來的精氣神,而精氣神又能夠促進元氣增強。
先天一氣的元氣與後天習練出來的陽氣陰陽轉換合一後為真氣,即真氣鼓蕩的真氣。就是說內家功夫的能量由先天一氣與後天習練出來的精氣神的能量陰陽轉換合一而生成的。
所以內家功夫就是用內裏的以心行氣驅動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達到內外合一。
此段文字為易筋經中第二個武學要義:內外合一。
(原文)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練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u看書ww.ukanhu
(介紹)有形者,身體也;無形者,真氣也;真氣者,內裏元氣與身體壓縮旋轉之氣合一而成者也,即精氣神之能量。此功法必須先習練有形的筋骨肉,有形的筋骨肉為無形的元氣的輔佐,而培養無形的元氣,則為筋骨肉的輔助。這就是一與二的陰陽轉換之道。如果隻習練無形的真氣而拋棄身體的有形動作,是不行的;反之,如果隻習練有形的動作而不習練無形的真氣,更是不行的。所以有形的身體必須要得到無形的真氣,相互依存而不背離,才能夠習練出不壞之體。如果有形動作與無形真氣相背離而不相依存,則有形的身體也會化為無形了。所以要想練筋,就必須練膜,想要練膜就必須要練真氣。然而練筋容易而練膜困難,練膜雖然困難,但練氣更難。先在極難、極亂的地方立定腳跟認清實質,就會心中生定而從不動的靜處認清真法。
此段主要描述內裏的以心行氣要與外形動作相合。而外形動作與以心行氣相合的唯一方式就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外形動作能夠配合內裏的以心行氣------當然這些具體的習練方法是故意不告訴大家的。
而習練有三個階段:練氣、練筋、練膜。練氣,即習練以心行氣;練筋,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易筋換力;練膜,即能量傳簇達於周身骨肉之內、皮毛之下,漲筋騰膜,真氣鼓蕩,周身習練成為一個能量混元體。
此段話也說明了套路動作的意義,即套路動作是輔助習練無形的以心行氣的。套路動作不是用於技擊的。
(介紹)為什麽要易筋?因為人體的筋骨是由娘胎裏造就的,因此人天生就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等各種各樣的體質,導致了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等各種體像。如果一個人內無清虛外無堅固,就有入道的障礙。所以要想入道,就得先易筋以堅固其體,強壯內裏以幫助體質,否則就不能入道。
此處之筋,非人體固有的組織器官,而是指經絡,即元氣運行的通道。
元氣,後麵將在《洗髓經》中介紹,就是人體的先天一氣,就是心力。
(原文)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係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迴,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介紹)易筋,易就是變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易,為陰陽轉換之道,沒有陰陽就沒有變化,陰陽即為變化的兩極。變化存在於陰陽,人體陰陽的變化,是在於人體的陰陽的,即壺中日月。日月即陰陽,印堂為日,會陰為月,而人體之日月陰陽之分,起源於先天一氣,即元氣。元氣即心力,心力上升為陽,下降為陰。自身內裏的先天元氣與後天所練之氣的運行變化,要在拳掌上體現出陰陽來(就是吞吐引化之勁力)。所以人自身生成的疾病,都可以改變變化。所以虛可以由實改變,剛由柔改變,靜由動改變。高下可以由升降改變,先後可以由緩急改變,順逆可以由往來改變,危險可以改變為安定,混亂可以改變成秩序,災禍可以改變成福氣,滅亡的可以改變為存續,氣數盡了的也可以挽迴,天地都可以翻覆,都是變化的功勞。何況人身的筋骨,有什麽不可以改變的。
此段文字為易筋經中第一個武學要義,包括五個方麵:易筋、陰陽轉換、動靜、虛實、剛柔。
(原文)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迴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驅,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著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製,節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征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聖域矣。
(介紹)筋,就是人身中的經絡。骨骼之外、肌肉皮毛之內,四肢百骸,俱是經絡。經絡的作用就是聯絡周身,通行血脈,為人的精神的能量運行的輔助。
大家一定要看明白此段文字,一定要明白什麽是筋!筋不是人體固有的組織器官,而是五行能量運行之通道,即經絡。漲筋騰膜,也不是筋膜,而是能量運行方式,即能量先在經絡之中運行,形成能量筋,能量筋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內斂入骨,外漲至四梢之皮毛之下,為漲筋騰膜。
漲筋騰膜,絕非是習練筋膜!但是由於世事莫測,這易筋經後來流傳到少林寺,被少林寺加入許多“佛祖”的因素,導致了這易筋經之中就有互相矛盾之處,這些在後麵的注釋之中就能夠看到。正是由於這些被錯誤加入的“佛祖”言語,所以才會被後人謬傳成筋膜是人體的組織器官,將內家功夫引入歧途!
比如說人能夠用肩膀負重,用手拿東西,用腳走路,周身能夠活撥靈動,這些都是筋的力量所使然。豈能讓筋弛弱、萎靡、痙攣而導致身體病、瘦、萎、懈,這樣豈能入道。佛祖以此《易筋經》的方法去改變筋,筋痙攣者就改變為舒展,筋弱者改變為強壯,筋弛者改變為平和,筋縮者改變為伸長,筋靡者改變為壯實。即可以將棉泥之身改變成鐵石,都是陰陽變化的功勞。身體之堅固為入聖之基礎,此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陰陽是由人來掌握的,沒有人就沒有陰陽。每個人自有每個人的特點,不要為陰陽所限製,才能夠以血氣之軀(即肌肉緊張發力之軀)改變為金石之體。內外均無障礙才能出入禪定。易筋的功夫不是小事,練功有順序,功法有內外,元氣有運用之法,動作有起止,以至於在練功所用的藥物器製、練功時間、飲食起居等各方麵均有規矩。想要學得易筋的功夫,要先有信心,還要有虔誠之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堅持不懈,則能夠達到入聖的目標。
“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製,節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征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聖域矣。”,此段文字即表明內家功夫實為習練到一種狀態,一種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之能量蓄發的狀態,就是漲筋騰膜,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意無意的能量蓄發。
如果習練到漲筋騰膜之境界,則對於身體有莫大的好處。但是不明此理之人,不將此段文字以武功解釋,而向健身方麵解釋,是錯誤的。
健身與拳術是不相悖的,但是拋棄了拳術去單純講健身,就是一種欺騙!沒有了內裏的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五行能量運行,沒有了周身壓縮旋轉的能量蓄發,何來健身?
(原文,以下為《易筋經》中最重要的功法)
膜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髒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髒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又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介紹)人體的物質組成中,內有五髒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人體的能量組成中,內有精氣神的能量,外有筋骨肉的能量,這些物質與能量共同組成身體。在五髒六腑之外,由筋骨控製;筋骨之外,由肌肉控製;肌肉之內,由血脈控製;而周身上下的運動,又由元氣控製。所以修煉功夫主要在於培養血氣。精氣神為無形之物,筋骨肉為有形之身,互為陰陽,隻有陰陽轉換,相融相濟,才可以強身壯體。這就如天生萬物,萬物就是各隨各自的陰陽轉換所形成的,何況對於人生、對於修煉,都要如此。
此段主要說明,精氣神的能量與筋骨肉的物質之間是相互陰陽轉換的-------這個道理是不是與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一致?
精氣神,各有各的明確意義,不要將前輩大師當做非要使用三個字來代表一個意思的傻瓜。將精氣神囫圇吞棗地解釋為“意念”者,自己才是傻瓜!
這個道理歸結到拳術功夫中,就是內裏元氣的能量要陰陽轉換成為筋骨肉的運動,筋骨肉的運行生成後天習練出來的精氣神,而精氣神又能夠促進元氣增強。
先天一氣的元氣與後天習練出來的陽氣陰陽轉換合一後為真氣,即真氣鼓蕩的真氣。就是說內家功夫的能量由先天一氣與後天習練出來的精氣神的能量陰陽轉換合一而生成的。
所以內家功夫就是用內裏的以心行氣驅動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達到內外合一。
此段文字為易筋經中第二個武學要義:內外合一。
(原文)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練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u看書ww.ukanhu
(介紹)有形者,身體也;無形者,真氣也;真氣者,內裏元氣與身體壓縮旋轉之氣合一而成者也,即精氣神之能量。此功法必須先習練有形的筋骨肉,有形的筋骨肉為無形的元氣的輔佐,而培養無形的元氣,則為筋骨肉的輔助。這就是一與二的陰陽轉換之道。如果隻習練無形的真氣而拋棄身體的有形動作,是不行的;反之,如果隻習練有形的動作而不習練無形的真氣,更是不行的。所以有形的身體必須要得到無形的真氣,相互依存而不背離,才能夠習練出不壞之體。如果有形動作與無形真氣相背離而不相依存,則有形的身體也會化為無形了。所以要想練筋,就必須練膜,想要練膜就必須要練真氣。然而練筋容易而練膜困難,練膜雖然困難,但練氣更難。先在極難、極亂的地方立定腳跟認清實質,就會心中生定而從不動的靜處認清真法。
此段主要描述內裏的以心行氣要與外形動作相合。而外形動作與以心行氣相合的唯一方式就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外形動作能夠配合內裏的以心行氣------當然這些具體的習練方法是故意不告訴大家的。
而習練有三個階段:練氣、練筋、練膜。練氣,即習練以心行氣;練筋,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易筋換力;練膜,即能量傳簇達於周身骨肉之內、皮毛之下,漲筋騰膜,真氣鼓蕩,周身習練成為一個能量混元體。
此段話也說明了套路動作的意義,即套路動作是輔助習練無形的以心行氣的。套路動作不是用於技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