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裏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當需要動而攻擊對手時,如龍如虎,出乎對手意料,快如閃電。當靜時,寂然虛空,站在地上穩如山嶽。並且在靜時,周身整體上下、內外皆靜,沒有一處動,身體各部位均不會與其他部位形成參差不齊、相互牽扯之意。此乃漲筋騰膜、真氣鼓蕩、神行一片之無形無式的能量蓄發,而並非傻站也,傻站是要挨打地!即太極拳的靜,不是完全靜止,而是在沒有外形動作之時進行內裏的五行能量蓄發。
在動時,周身皆動,身體前後左右各部位相互之間不能分散或凝滯,相互抽扯影響。即周身整體以統一的壓縮旋轉蓄發能量。能量蓄發如水自上而下流淌,自然而然,有意無意;自身能量蓄發充沛而使敵人不能抗拒。
發力時好似槍的撞針撞擊子彈般迅速,不及掩耳。能量蓄發要有意無意,不假思索,不預設方法,而是要練出身體之意,讓身體自己根據實戰情況進行能量蓄發,習練出身體內外合一的能量蓄發的條件反射,自然而然地達到技擊實戰目的。這種狀態就是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能量蓄發狀態。
能量蓄發的習練,不外乎日積月累的長期習練,積日久練才能成功。者太極拳之習練,與其他學問一樣,要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明白拳理,才能練出功夫。
天下無難事,唯有勤勉自進,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可心焦氣躁,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則自然而然就會達到四肢百骸、上下三節、筋骨皮毛、五髒六腑、上下內外自相貫通,相互聯絡。此為將周身分散之肌肉緊張發力統一到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蓄發中來,達到周身上下、內外的能量蓄發合一的程度。
(原文)第二論氣]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迴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唿吸也,唿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唿吸。唿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唿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誌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
注釋:這太極拳在陳長興先生向楊露禪先生傳授之前,在其家族內部被稱之為‘炮錘’,故陳長興先生拳論中多‘錘’字。
天地之間沒有一往而不返之人,也沒有常直而不曲之事;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統一之辯證法,為古今不易之理。對於太極拳,有人從拳的方麵談論,有人從氣的方麵談論。既然太極拳為周身內外歸一之術,為何要非為二?所謂的二,即唿吸也,唿吸,即陰陽也。太極拳不能沒有動靜之分,氣不能無唿吸。吸氣為陰,唿氣為陽;下降為陰,上升為陽。太極拳吸氣時生成下行能量,唿氣時身體獲得上行能量,即上行能量為下行能量所生,陰生陽也。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
(注:氣者,在太極拳中有唿吸之氣,精氣神之氣,漲筋騰膜、真氣鼓蕩之氣,以上唿吸之氣與精氣神之氣、漲筋騰膜、真氣鼓蕩之氣合一後,即為周身能量之統稱。氣,能量也!)
氣之所以要分陰陽,就是因為太極拳由內裏五行之力與外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力合一而生成上下相隨的在周身上下運行的能量流,這個能量流不斷地在周身上下轉換,足底為氣之能量,頭頂為神之能量,神氣之間能量在周身上下陰陽轉換,氣生神,神再生氣。
太極拳之能量蓄發亦分清濁。此清濁乃取太極拳天人合一之意,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升而上者為清,清者為陽;降而下者為濁,濁者為陰。上行能量能夠給身體以虛靈頂勁,讓周身輕靈,故上行能量為清;下行能量能夠給身體以沉穩,勁力貫通入地,故為濁。
以上在周身生成的上下運行的能量,可在能量上下運行方麵分為陰陽,但將陰陽合一後則統稱為氣,即能量。
氣不能無陰陽,uu看書ww.uukansh 即能量分成陰陽後,才能在周身上下運行。氣不能無陰陽與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唿吸,口不能無出入同理,這也與天下萬事萬物之對待迴還之理一樣。
雖然在習練時氣分為二,而最終要習練到貫於一,即合二為一,陰陽合一。所以有誌於習練太極拳者,對於以上陰陽之區分,不要過分拘泥。
騰博按照劉百成所述謄寫完拳論,還是有些忍不住了,就問劉百成:“劉叔,你說那李洛能先生之拳論,與這陳長興先生之拳論,為什麽我看著就是一樣的呢?僅僅從這拳論上來看,這形意拳與太極拳到底區別在哪呢?”
“嗯?”,劉百成奇怪地問騰博:“怎麽難道你看不出來這李洛能先生之拳論與陳長興先生之拳論的區別嗎?”
騰博慚愧地說:“就以我對內家拳的理解和習練,確實是看不出來啊!比如說以上兩篇陳長興先生之拳論,可為其拳論中的綱要,而李洛能先生之拳論綱要,比如‘形意拳術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蓋天地之辟於一無氣也,萬物之生於無知,形意之成本於無意。蓋無意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於靜,靜則察候六脈溶下二氣,靜極生動,動而震發四肢,貫通百骸,是謂先天存平靜,後天藏諸動也。故意為體而形為用,靜屬陰而動屬陽,體運動靜得陰陽消長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氣生焉。’,而李洛能先生論氣,有三層唿吸,似乎也與陳長興先生所論之唿吸相似。我實在是不能從此二人之拳論中看出形意拳與太極拳的區別啊!”
當需要動而攻擊對手時,如龍如虎,出乎對手意料,快如閃電。當靜時,寂然虛空,站在地上穩如山嶽。並且在靜時,周身整體上下、內外皆靜,沒有一處動,身體各部位均不會與其他部位形成參差不齊、相互牽扯之意。此乃漲筋騰膜、真氣鼓蕩、神行一片之無形無式的能量蓄發,而並非傻站也,傻站是要挨打地!即太極拳的靜,不是完全靜止,而是在沒有外形動作之時進行內裏的五行能量蓄發。
在動時,周身皆動,身體前後左右各部位相互之間不能分散或凝滯,相互抽扯影響。即周身整體以統一的壓縮旋轉蓄發能量。能量蓄發如水自上而下流淌,自然而然,有意無意;自身能量蓄發充沛而使敵人不能抗拒。
發力時好似槍的撞針撞擊子彈般迅速,不及掩耳。能量蓄發要有意無意,不假思索,不預設方法,而是要練出身體之意,讓身體自己根據實戰情況進行能量蓄發,習練出身體內外合一的能量蓄發的條件反射,自然而然地達到技擊實戰目的。這種狀態就是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能量蓄發狀態。
能量蓄發的習練,不外乎日積月累的長期習練,積日久練才能成功。者太極拳之習練,與其他學問一樣,要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明白拳理,才能練出功夫。
天下無難事,唯有勤勉自進,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可心焦氣躁,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則自然而然就會達到四肢百骸、上下三節、筋骨皮毛、五髒六腑、上下內外自相貫通,相互聯絡。此為將周身分散之肌肉緊張發力統一到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蓄發中來,達到周身上下、內外的能量蓄發合一的程度。
(原文)第二論氣]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迴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唿吸也,唿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唿吸。唿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唿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誌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
注釋:這太極拳在陳長興先生向楊露禪先生傳授之前,在其家族內部被稱之為‘炮錘’,故陳長興先生拳論中多‘錘’字。
天地之間沒有一往而不返之人,也沒有常直而不曲之事;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統一之辯證法,為古今不易之理。對於太極拳,有人從拳的方麵談論,有人從氣的方麵談論。既然太極拳為周身內外歸一之術,為何要非為二?所謂的二,即唿吸也,唿吸,即陰陽也。太極拳不能沒有動靜之分,氣不能無唿吸。吸氣為陰,唿氣為陽;下降為陰,上升為陽。太極拳吸氣時生成下行能量,唿氣時身體獲得上行能量,即上行能量為下行能量所生,陰生陽也。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
(注:氣者,在太極拳中有唿吸之氣,精氣神之氣,漲筋騰膜、真氣鼓蕩之氣,以上唿吸之氣與精氣神之氣、漲筋騰膜、真氣鼓蕩之氣合一後,即為周身能量之統稱。氣,能量也!)
氣之所以要分陰陽,就是因為太極拳由內裏五行之力與外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之力合一而生成上下相隨的在周身上下運行的能量流,這個能量流不斷地在周身上下轉換,足底為氣之能量,頭頂為神之能量,神氣之間能量在周身上下陰陽轉換,氣生神,神再生氣。
太極拳之能量蓄發亦分清濁。此清濁乃取太極拳天人合一之意,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升而上者為清,清者為陽;降而下者為濁,濁者為陰。上行能量能夠給身體以虛靈頂勁,讓周身輕靈,故上行能量為清;下行能量能夠給身體以沉穩,勁力貫通入地,故為濁。
以上在周身生成的上下運行的能量,可在能量上下運行方麵分為陰陽,但將陰陽合一後則統稱為氣,即能量。
氣不能無陰陽,uu看書ww.uukansh 即能量分成陰陽後,才能在周身上下運行。氣不能無陰陽與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唿吸,口不能無出入同理,這也與天下萬事萬物之對待迴還之理一樣。
雖然在習練時氣分為二,而最終要習練到貫於一,即合二為一,陰陽合一。所以有誌於習練太極拳者,對於以上陰陽之區分,不要過分拘泥。
騰博按照劉百成所述謄寫完拳論,還是有些忍不住了,就問劉百成:“劉叔,你說那李洛能先生之拳論,與這陳長興先生之拳論,為什麽我看著就是一樣的呢?僅僅從這拳論上來看,這形意拳與太極拳到底區別在哪呢?”
“嗯?”,劉百成奇怪地問騰博:“怎麽難道你看不出來這李洛能先生之拳論與陳長興先生之拳論的區別嗎?”
騰博慚愧地說:“就以我對內家拳的理解和習練,確實是看不出來啊!比如說以上兩篇陳長興先生之拳論,可為其拳論中的綱要,而李洛能先生之拳論綱要,比如‘形意拳術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蓋天地之辟於一無氣也,萬物之生於無知,形意之成本於無意。蓋無意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於靜,靜則察候六脈溶下二氣,靜極生動,動而震發四肢,貫通百骸,是謂先天存平靜,後天藏諸動也。故意為體而形為用,靜屬陰而動屬陽,體運動靜得陰陽消長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氣生焉。’,而李洛能先生論氣,有三層唿吸,似乎也與陳長興先生所論之唿吸相似。我實在是不能從此二人之拳論中看出形意拳與太極拳的區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