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孫祿堂先生首先感歎了“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之尷尬境地。


    其後,孫祿堂先生在習練化勁之時,心中神氣一定,即感覺會陰部位萌動。其實此時正在進行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也,隻是孫祿堂先生不知也。此萌動是由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之能量積存於會陰丹爐所致(在會**上方體內一寸之處),能量積存而不能周身運化,故有“欲泄”之感。後自己將積存於會陰丹爐之能量向丹田翻轉,才解了欲泄之苦!


    就是說,孫祿堂先生是在無人告知的情況下,自己悟道而硬生生地習練出來河車運行之能量翻轉!


    唿吸以踵,即唿吸與心力合一後,身體感覺能夠把唿吸之氣直接吸到足底湧泉也。唿吸之氣隻能存在於肺部,人體其他部位不可存氣。唿吸以踵,到達足底的是心力而非唿吸之氣也!


    以上孫祿堂先生所言,為其習練過程中自己之感覺,大家不必刻意追求,練到自然會明白。


    (原文)今之談拳術者,每每有內家外家之分,或稱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家:或以在釋為外家,在道為內家。其實皆皮相之見也。名則有少林武當之分,實則無內家外家之別。少林,寺也;武當,山也。拳以地名,並元軒輊。至競言少林而不言武當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門類甚多,名目亦廣,輾轉相傳,耳熟能詳。武當派則不然,練者既少,社會上且有不知武當屬於何省者,此非予之過言也。浙之張鬆溪,非武當派之嫡傳平?迄今浙人士承張之緒者,何以未之前聞也?近十年來,人始稍稍知武當之可貴矣。少林武當之一隱一現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內外耶?或謂拳術既無內外之分,何以形勢有剛之判?不知一則自柔練而致剛,則自剛練而致柔,剛柔雖分,成功則一。夫武術以和為用,和之中智勇備焉。


    予練拳術亦數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於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仆人於尋丈外,行止坐臥,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彼不能沉氣於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榮輩,以函來約,餘因袱被往晉。寒喧之後,因問內外之判,宋先生日“唿吸有內外之分,拳術無內外之別,善養氣者即內家,不善養氣者即外家。故善養浩然之氣一語,實道破內家之奧義。拳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坐功之作用,由靜而求動。其動中靜、靜中動,本係一體,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謂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既係相生,若以為有內外之分,豈不失之毫厘,差以千裏?我所雲唿吸有內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與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練拳與初練拳者,其唿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迴,氣浮於上,是謂之唿吸不通。極其弊則血氣用事,好勇鬥狠,實火氣太剛過燥之故也。若唿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火氣不至炎上,唿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謂之內外相通,上下相通,氣自和順,故唿吸能達下部。氣本一也,誤以為兩個,其弊亦與不通等。子輿氏日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後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視返聽之理。”餘日,“然則鄙人可謂得拳術中之內勁乎?蓋氣已下沉,小腹亦堅硬如石矣。”宋先生日:“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也。”餘又問何以化之?先生日:“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中庸》極論’中和’之功用。須知古人所言皆有體用。拳術中亦重中和,亦重仁義。若不明此理,即練至捷如飛鳥,力舉千均,不過匹夫之勇,總不離乎外家。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為,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內家。迨養氣功深,貫內外,評有無,至大至剛,直養無害,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卷之放之,用廣體微,昔人雲:’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易經》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內外一理而已矣。”餘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勢名稱雖異,而理則一。向之以為有內外之分者,實所見之不透,認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試觀古來名將如關壯繆、嶽忠武等,皆以識春秋大義,說禮樂而敦詩書,故千秋後使人生敬揚崇拜之心。若田開疆、古冶子輩,不過得勇士之名而已。蓋一則內外一致,表裏精粗無不到,一則客氣乘之,自喪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雲:“拳術可以變化人之氣質。”餘自審尚未能見身體力行,有負前輩之教訓。今值江蘇省國術館有十八年度年刊之發行,餘服務館中,亦即兩載,才識淺陋,屍位貽譏,故以聞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誌吾愧。


    注釋:此段文字乃孫祿堂先生向其師叔山西宋世榮先生請教之錄也。孫祿堂向郭雲深先生學形意拳,而郭雲深、宋世榮二人均為李洛能先生弟子也。


    從孫祿堂先生此段言語可知,此時其處於打暗勁階段,即習練下行能量階段。但是其隻能將心力下行於丹田部位而不能運化,還不能達到唿吸以踵之境地。心力在丹田積存而導致“積氣於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雖然能夠“鼓動腹內之氣,能仆人於尋丈外,行止坐臥,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但是其聽了宋世榮先生之言,才知“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也。


    中和,心屬火,uu看書w. 腎屬水,心腎交合,水火交融,即中和也。“唿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火氣不至炎上,唿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謂之內外相通,上下相通,氣自和順”,此段文字即為中和。


    “又知拳之形勢名稱雖異,而理則一。向之以為有內外之分者,實所見之不透,認理之未明也。”,此句應引起學拳者警覺。大家應切記:此段文字乃武學大家之對話,並非常人之語也!


    對於武學大家來說,其無論是使用肌肉緊張發力,還是使用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之力,均已屬平常,所以內家拳與外家拳在其眼中,不過是“合天道”與“不合天道”之別。前麵我們講過,這內家拳,本來就是由外家拳轉化而成,將外家拳打得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就可內生五行之力,就是合了天道。故武學大家“拳不分內外”之言乃基於此而說。


    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不分內外家之別,而是盲目地認為內外家拳沒有區別,想通過習練外家拳而入內家拳之道,那就是自欺欺人也。這內家拳經過幾代人艱苦不懈之實踐才得其道,將內家拳之習練方法形成體係,故能夠使人在幾年之間習練出內家功夫。尚若拋棄內家拳習練方法體係,而以習練外家拳而達於內家拳之道,幾乎是一輩子也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更有甚者,有一些不懂內家拳之人,就引用孫祿堂先生此言惡意中傷內家拳,拚命抹殺內外家拳之別,以掩蓋自己對於內家拳之無知。此種人等,對於內家拳之發展有極大危害,不可不查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內家拳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太極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太極拳並收藏內家拳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