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對抗賽的籌備工作很順利,劉百成心裏高興,但是也沒有忘記編輯拳論的工作。他與張騰博繼續編輯拳論如下:


    李洛能先生之拳論,本乃為其弟子所寫,並非對世人所寫,故對於懂得五行之力之人為最好拳論,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能通過其拳論深入了解心腎交合水火相濟所生成的五行之力,故以下將郭雲深先生、孫祿堂先生拳論中專門描述內裏心腎交合水火相濟的習練方法和感受注釋如下,以使普通人都能理解:


    (原文)郭雲深先生拳論:四則


    形意拳術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唿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唿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煉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複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桓而複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意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複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唿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餘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隻用其後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隻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再論拳術之詳情。


    注釋:郭雲深先生說:形意拳術與丹道之術,在習練過程中,一個為動心,一個為靜心。動心者,使用心力也,即心腎交合水火相濟。


    但在神氣交合之還虛階段,則形意拳與丹道則相合也。


    神,即意也。神氣相合,即內三合之意與氣合也。(可在郭雲深先生拳論中尋找神即意之語)


    郭雲深先生說丹道之術全仗唿吸,而形意拳術還要鍛煉形體與筋骨之功,即內外合一也。


    下元真陽發動,即速迴光返照。此句即為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也。心力下行至會陰,久則會陰部位發熱,此處為人體之丹爐也。以丹爐之火炎腎水,腎水蒸騰為氣,上行至頭頂百會,實現五行之力在小周天之運行也。


    腎水蒸騰之氣在百會複陰陽轉換為腎水以潤下也,表象為麵部神經受能量運行之刺激,大量分泌唾液,即口舌生津也。將此津液咽下,即為潤化周身也。


    以上郭雲深先生所言,為其實際感受,故不必強求其理。


    (原文)十則


    拳經雲:“上下相連,內外合一”。俗雲上下是頭足也,亦雲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唿吸之氣與下唿吸之氣相接也。此是上下相連,心腎相交也。內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於海底,腹內靜極而動,海底之氣微微自下而上,與神意相交,歸於丹田之中,運貫於周身,暢達於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連,手足自相然顧,合內外而為一者也。


    注釋:上下貫通,可為頭足之貫通,也可為手足之貫通。


    上唿吸之氣與下唿吸之氣相接,即心腎交合。上唿吸為鼻之唿吸,下唿吸非為腹式唿吸,而是心腎交合之唿吸也(參照李洛能先生拳論之第三層心腎交合之唿吸)。


    是心中神意下照於海底,腹內靜極而動,海底之氣微微自下而上,與神意相交,歸於丹田之中。此為河車運行能量翻轉也,心力下行至會陰(海底),與腎水交合後自下而上翻轉至丹田。


    身體由下行壓縮旋轉之能量而獲得上行之上下貫通之力,此上行之力與下行五行之力在命門、丹田之平麵相交,即內外合一也。五行之力為內裏之能量,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為外部之能量,內外能量合一。


    身體之壓縮旋轉,隻能生成下行能量。而身體獲得之上行上下貫通之力,亦由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提引上來,即一個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動作內同時運行著上下行兩股能量,此為上下相隨。就如同擰螺絲,隻要向下壓縮旋轉螺絲,同時上行反作用力就會生成達螺絲頂部。即心力一啟動下行,上下貫通之力就同時上行,二者交匯於命門、丹田。故丹田中為內外合一之力。而河車運行之能量翻轉,即是將內外之力合一,生成精的能量。故精氣神之能量均為內外合一之能量也!


    而河車運行,乃內家拳內外合一之機關也!


    孫祿堂先生拳論:


    (原文)餘自幼練拳以來,聞諸先生之言,雲拳即是道。餘聞之懷疑。至練暗勁,剛柔合一,動作靈妙,一任心之自然,與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會。惟練化勁之後,內中消息與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筆之於書,以示同道。倘有經此景況者,可以互相研究,以歸至善。餘練化勁所經者,每日練一形之式,到停式時,立正,心中神氣一定,每覺下部海底處(即陰橋穴處)如有物萌動。初不甚著意。每日練之有動之時,亦有不動之時,日久亦有動之甚久之時,亦有不動之時,漸漸練於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書坐功,有真陽發動之語,可以采取。彼是靜中動,練靜坐者,知者亦頗多,乃彼是靜中求動也。此是拳術動中求靜,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經亦有“處處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總不間斷。以後練至一停式,周身就有發空之景象,真陽亦發動而欲泄。此情形似柳華陽先生所雲複黨真元之意思也。自覺身子一毫亦不敢動,動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術之法以化之。內中之意,虛靈下沉,注於丹田,下邊用虛靈之意,提住穀道,內外之意思仍如練拳趟子。一般意注於丹田片時,陽即收縮,萌動者上移於丹田矣。此時周身融和,綿綿不斷。當時尚不知采取***之理,而丹田內,如同兩物相爭之狀況,四五小時,方漸漸安靜,心想不動之理,是餘練拳術之時,唿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於不練之時,雖言談唿吸,並不妨礙內中之真息,並非有意存照,uu看書 ww.uuanshu是無時不然也。莊子雲:“有真人唿吸以踵”,大約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將此動物消化,暢達於周身也。以後又如前運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練拳趟子,內外總是一氣,緩緩悠悠練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穩處,動作練時,內中四肢融融,綿綿虛空,與前站著之景況無異。亦有練一趟而不動者,亦有練二趟而不動者,嗣後亦有動時,仍是提至丹田,而動練拳之內唿吸,***用意之用於丹田,以神轉息而轉之,從尾間至夾脊,至玉枕,至天頂而下,與靜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轉而不動者,亦有三四轉而不動者,所轉者與所練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後有不練之時,或坐立,或行動,內中仍以用練拳之唿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後甚至於睡熟,內中忽動,動而即醒,仍以用練拳之唿吸而消化之,以後睡熟而內中不動,內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況。睡時,亦有如此情形,而夢中亦能用神意唿吸而化之。因醒後,已知夢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後練拳術睡熟時,內中即不動矣。後隻有睡熟時,內外忽然有虛空之時,白天行止坐臥,四肢亦有發空之時,身中之情意,異常舒暢。每逢晚上練過拳術,夜間睡熟時,身中發虛空之時多;晚上要不練拳術,睡時發虛空之時較少。以後知丹道有氣消之弊病。自己體察內外之情形,人道縮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無減,以後靜坐亦如此,練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餘練拳術,自己身體內外之所經驗也,故書之以告同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內家拳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太極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太極拳並收藏內家拳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