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孫祿堂部分太極拳論,以供各位了解孫祿堂的太極拳是如何引進形意拳的單重與八卦掌的圓研的: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合而不流,至善之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身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於人也,即此也。不能筆之於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注:此段文字將八卦掌之圓研引入太極拳。圜字,圓也。虛實,形意拳理也)


    先賢雲:固靈根而靜心,謂之修道。養靈根而動心,謂之武藝,是此意也。以操手練用工純,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布而為十三式,至此時,血氣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實虛偽,機關未動,而我可予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擠按,採例肘靠八法也。總以朋捋擠按四手,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擠按四手常常練習,須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與不離不即中討消息,習之純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勢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以後采捌肘靠四法,以及千萬手法,皆由掤捋擠按,四法中變化而出,至於因熟生巧,相機善變,非筆墨所能盡,此不過略言大概耳。


    古人雲行遠自邇。所以先將四手淺近之打法,作個起點入門。亦不過使學者,先得其打手之門徑。若欲深求法中之奧妙,仍宜訪求明師,用手引領,得其當然之路。(深通此技者蓋不乏人矣)終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數月,可以得其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與形意拳、八卦掌、並行不悖,合三家並用,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矣。學者須細參悟之。


    (注:此段文字寫太極拳與形意拳、八卦掌並行不悖,可相互融合也)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靜步,即站步也。有動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對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順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學打手,先以靜步為根,以後手法練習熟,再打動步為宜。合步、順步、靜動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後,動靜合順之步,隨時所變,並起點之手法,左右隨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隨便所換,均無可無不可矣。古人雲:頭頭是道,麵麵皆真,此之謂也。


    郝為楨先生雲: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遊其間,皆自如也。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麵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拳經雲:“神氣四肢,總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亂,必至偏倚,而不能有靈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雲:知己功夫,在練十三式:或欲知人,須有伴侶。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擠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虛實、輕重,隨時而能用矣。倘若無人與自己打手,與一不動之物,當為人,用兩手,或身體,與此物相較,視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總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內外總要虛空靈活,工久身體亦可以能靈活矣。或是自己與一個能活動之物,物之動去,我可以隨著物之來去,以兩手接隨之,身體曲伸往來,上下相隨,內外一氣,如同與人相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離,不丟不頂之意也。如此,心思會悟,身體力行,功久引進落空之法,亦可以隨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無有伴侶之法則也。郝為真先生與陳秀峰先生所練之架子不同,而應用之法術,同者極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處或不一也。


    (注:此段郝為真之太極拳三層意思,我觀現在所有媒體所登,無一正解,均在對著文字按圖索驥也!此三層意思是在描述身體對於五行能量周身運行之反應也。第一層意思,水之阻力之感,易筋,煉精化氣也。此時心力下行,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下行能量,但並未獲得上行能量,身體活動既似有阻力也。第二層意思,皆自如也之感,易髓,煉氣化神也。此時腳下已經獲得氣之能量,氣之能量上行,身體始有勁力,故皆自如也。第三層意思,心中不敢放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感,還虛,漲筋騰膜也。此時五行能量充斥周身,對拉拔長,抻筋拔骨,真氣鼓蕩,周身已成為能量運行體,u看書 ww.uuknshu神行一片也!神行,真氣鼓蕩之自然狀態,人不打拳而拳自打也。身體要努力維持這個神行的狀態,故不敢放肆也!)


    陳秀峰先生言:太極八卦與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幹四枝共六十四卦也。與程廷華先生言遊身八卦並六十四卦,兩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則一也。陳秀峰所用太極八卦或粘或走,或剛或柔,並散手之用,總是在不即不離內求玄妙,不丟不頂中討消息,以至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動作所發之神氣,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程廷華先生所用之遊身八卦,或粘或走,或開或合,或離或即,或頂或丟,忽隱忽現,或忽然一離,相去一丈餘遠,忽然而迴,即在目前,或用全體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節,忽虛忽實,忽剛忽柔,無有定形,變化不測。形意、八卦、太極三家,諸位先生所練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應用亦各有所當也。


    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誠之道者,三派拳術中,餘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極拳楊露禪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見不聞之知覺。其餘諸先生,皆是見聞之知覺而已。如外不有測之事,隻要眼見耳聞,無論未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閃。因其功夫入幹虛境而未到於至虛,不能有不見不聞之知覺也。其練他派拳術者,亦常聞有此境界,未能詳其姓氏,故未錄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內家拳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太極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太極拳並收藏內家拳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