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不中用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李氏朝鮮沒有按照約定提供軍需糧草,祖承訓無奈之下,隻好讓麾下官兵向城中百姓借糧。
是借,不是搶,因為打欠條了。
因為早就料到李氏朝鮮靠不住,朱翊鈞早就通過遼東鎮守太監李恩透出風去,如果有遇到軍需困難,就借糧於當地。
但不是向當地普通百姓借糧,老百姓嘛,不分是哪個國家的,都不容易。祖承訓讓麾下官兵借糧,是向城中的貴族借糧,不為難普通百姓。
邊借,還邊喊,“是領議政柳成龍讓我們來借糧的。”
“誰要是不借,領議政可說了,一律按通倭論處。”
借完了,打欠條,借貸人:柳成龍。
義州城中的貴族,罵聲一片。
柳成龍本人,氣的暴跳如雷,“你們這不是毀我嗎!”
第二天,朝鮮國王李昖急匆匆的自宣川趕來義州城。
李昖是聽聞天朝大軍來到義州,這才著急忙慌的趕來,可一來,就碰上自家的領議政失職,祖承訓無奈借糧。
借糧就借糧吧,朝那些百姓借糧不好嗎,偏偏向城中的貴族借糧。李氏朝鮮統治的基本,就是這些貴族。
祖承訓是天朝的將領,而且現在還指望著人家,朝鮮國王李昖連硬氣話都不敢說。
反而,還得一個勁的向祖承訓賠笑臉,說好話,一再解釋,祈求祖承訓不要見怪。
義州城中的那些貴族,是自己的統治基本盤,李昖還得派人安撫。
兩麵都安撫完了,李昖緊急召見柳成龍。
“領相。”李昖的臉色很不好看,語氣中也帶著幾分冷淡。
柳成龍做賊心虛,也不敢抬頭,“臣在。”
“本王任命你為接待使,全權負責天朝大軍的一應所需,你怎麽連糧草都沒有準備好?”
“迴稟殿下,並非臣不願準備糧草,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義州城中並無多少存糧,完全不夠供應天朝大軍所需。”
“臣想來,這次天朝大軍來的全都是騎兵,倭寇占領平壤城不久,立足未穩。天朝大軍的騎兵可以疾馳至平壤,隻要收複了平壤,以平壤城中的糧倉,足以供應天朝大軍的軍需。”
“而且沿途城池,臣已經做了安排,備好一天的行軍口糧。隻要天朝能夠收複平壤,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李昖當即就明白了柳成龍的意圖。
義州城中,不是沒有糧食,如果沒有糧食的話,當初商議撤退路線時,李昖也不會執意前來義州。
義州城中是有糧的,隻不過柳成龍不願意供給。
柳成龍想的是,平壤城中有糧,明軍奔襲平壤,沿途隻給你們準備半天至一天的口糧,以軍需壓力,倒逼明軍收複平壤。
還有一層原因,就是李氏朝鮮也是重文輕武,柳成龍這個文官,瞧不上武將。
祖承訓這個武將,柳成龍自然也是瞧不上。
柳成龍想的挺好,沒想到弄巧成拙,他覺得自己玩的挺好,結果祖承訓玩的比他還溜,直接縱兵借糧,而且還是打著他的名義強行借糧。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李昖聽了柳成龍這個人話,點點頭,不管怎麽說,柳成龍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嘛。
在大明與朝鮮之間,李昖用腳後跟想,他也得選朝鮮呐。
“領相,這段時間你也辛苦了,趁這個機會,好好的歇一歇吧。”
柳成龍跪倒在地,“殿下,臣近來隻覺頭暈眼花,精神不振,經醫師診斷,是染了風寒,而且還很嚴重。”
“以臣現在的精力,怕是難以再承擔領議政之責。臣鬥膽,向殿下辭去官職,待臣病愈之後,再來服侍殿下。”
沒有準備好糧草,惹怒了明軍,朝鮮必須要給明軍一個交代。那麽領議政兼接待使的柳成龍,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因此,當朝鮮國王李昖有所暗示之後,柳成龍接著順坡下驢,誰也不給誰難堪,你好我好大家好。
李昖親切的關懷道:“倭寇猖獗,國事艱難,連累領相至此。”
“也罷,領相就暫且歇息,安心養病。等痊愈之後,本王再召授官職。”
“本王離不開領相,國事也離不開領相,領相可要珍重身體。”
“臣謝殿下關懷。”柳成龍不甘心的說道。
柳成龍不願意下台,朝鮮的領議政相當於大明朝的內閣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當然不舍得撒手。
可他不撒手也不行,因為他把明軍得罪了,必須要給明軍一個交代。
別說祖承訓是堂堂的遼東副總兵了,哪怕是大明派過來一個七品芝麻官,朝鮮也得當大爺一樣供著。
而且之前參將郭夢徽可是押送著兩萬兩白銀麵見朝鮮國王李昖的,已經提前把話給你們說明白了,錢給你們了,你們得把糧草準備好。
結果現在弄了這麽一出,柳成龍要是自己不體麵,那明軍必然會幫他體麵,到時候可就不是丟官罷職那麽簡單了。
“領相請起。”李昖見柳成龍如此識趣,語氣緩和下來。
“謝殿下。”
“因祖承訓強行借糧,城中的貴族怕再生事端,逃出城去不少。城中的百姓,見貴族跑了,以為是出了什麽事,也跟著跑了不少。”
“若是明軍因此事惱怒,把軍隊撤迴去,我們該怎麽辦?”
柳成龍想了想,“如果倭寇攻占朝鮮,那麽下一步,必然會進攻遼東,這是明軍不希望看到的。”
“臣以為,哪怕是為了自身考慮,明軍也不會撤兵的。”
李昖不放心,接著問道:“倘若明軍真的撤兵呢?或者,明軍抵擋不住倭寇,那我們應該怎麽辦呢?”
柳成龍低著頭,迴答不出來。
“本王以為,那時便隻能內附大明。”李昖早就有了打算,
“若事情真的到了山窮水盡之地,領相可願隨本王內附大明?”
柳成龍依舊是低著頭,“殿下,大明對我朝鮮,多有欺壓,臣恐殿下到了大明之後,寄人籬下,困頓度日。”
“臣以為,殿下是我朝鮮之主,不應內附大明。”
“領相既然認為內附大明不可行,那領相可有應對倭寇之法?”
柳成龍再次跪倒在地,“臣唯有以死相搏。”
李昖的臉色唰一下沉下來,他就煩柳成龍這樣,平日裏爭權奪利不亦樂乎,一到正事上就跑肚拉稀。
你們不願意內附大明也就算了,還總是攔著我,不讓我內附大明。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倒是說一個行的呀!
“本王知道了,退下吧。”
是借,不是搶,因為打欠條了。
因為早就料到李氏朝鮮靠不住,朱翊鈞早就通過遼東鎮守太監李恩透出風去,如果有遇到軍需困難,就借糧於當地。
但不是向當地普通百姓借糧,老百姓嘛,不分是哪個國家的,都不容易。祖承訓讓麾下官兵借糧,是向城中的貴族借糧,不為難普通百姓。
邊借,還邊喊,“是領議政柳成龍讓我們來借糧的。”
“誰要是不借,領議政可說了,一律按通倭論處。”
借完了,打欠條,借貸人:柳成龍。
義州城中的貴族,罵聲一片。
柳成龍本人,氣的暴跳如雷,“你們這不是毀我嗎!”
第二天,朝鮮國王李昖急匆匆的自宣川趕來義州城。
李昖是聽聞天朝大軍來到義州,這才著急忙慌的趕來,可一來,就碰上自家的領議政失職,祖承訓無奈借糧。
借糧就借糧吧,朝那些百姓借糧不好嗎,偏偏向城中的貴族借糧。李氏朝鮮統治的基本,就是這些貴族。
祖承訓是天朝的將領,而且現在還指望著人家,朝鮮國王李昖連硬氣話都不敢說。
反而,還得一個勁的向祖承訓賠笑臉,說好話,一再解釋,祈求祖承訓不要見怪。
義州城中的那些貴族,是自己的統治基本盤,李昖還得派人安撫。
兩麵都安撫完了,李昖緊急召見柳成龍。
“領相。”李昖的臉色很不好看,語氣中也帶著幾分冷淡。
柳成龍做賊心虛,也不敢抬頭,“臣在。”
“本王任命你為接待使,全權負責天朝大軍的一應所需,你怎麽連糧草都沒有準備好?”
“迴稟殿下,並非臣不願準備糧草,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義州城中並無多少存糧,完全不夠供應天朝大軍所需。”
“臣想來,這次天朝大軍來的全都是騎兵,倭寇占領平壤城不久,立足未穩。天朝大軍的騎兵可以疾馳至平壤,隻要收複了平壤,以平壤城中的糧倉,足以供應天朝大軍的軍需。”
“而且沿途城池,臣已經做了安排,備好一天的行軍口糧。隻要天朝能夠收複平壤,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李昖當即就明白了柳成龍的意圖。
義州城中,不是沒有糧食,如果沒有糧食的話,當初商議撤退路線時,李昖也不會執意前來義州。
義州城中是有糧的,隻不過柳成龍不願意供給。
柳成龍想的是,平壤城中有糧,明軍奔襲平壤,沿途隻給你們準備半天至一天的口糧,以軍需壓力,倒逼明軍收複平壤。
還有一層原因,就是李氏朝鮮也是重文輕武,柳成龍這個文官,瞧不上武將。
祖承訓這個武將,柳成龍自然也是瞧不上。
柳成龍想的挺好,沒想到弄巧成拙,他覺得自己玩的挺好,結果祖承訓玩的比他還溜,直接縱兵借糧,而且還是打著他的名義強行借糧。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李昖聽了柳成龍這個人話,點點頭,不管怎麽說,柳成龍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嘛。
在大明與朝鮮之間,李昖用腳後跟想,他也得選朝鮮呐。
“領相,這段時間你也辛苦了,趁這個機會,好好的歇一歇吧。”
柳成龍跪倒在地,“殿下,臣近來隻覺頭暈眼花,精神不振,經醫師診斷,是染了風寒,而且還很嚴重。”
“以臣現在的精力,怕是難以再承擔領議政之責。臣鬥膽,向殿下辭去官職,待臣病愈之後,再來服侍殿下。”
沒有準備好糧草,惹怒了明軍,朝鮮必須要給明軍一個交代。那麽領議政兼接待使的柳成龍,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因此,當朝鮮國王李昖有所暗示之後,柳成龍接著順坡下驢,誰也不給誰難堪,你好我好大家好。
李昖親切的關懷道:“倭寇猖獗,國事艱難,連累領相至此。”
“也罷,領相就暫且歇息,安心養病。等痊愈之後,本王再召授官職。”
“本王離不開領相,國事也離不開領相,領相可要珍重身體。”
“臣謝殿下關懷。”柳成龍不甘心的說道。
柳成龍不願意下台,朝鮮的領議政相當於大明朝的內閣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當然不舍得撒手。
可他不撒手也不行,因為他把明軍得罪了,必須要給明軍一個交代。
別說祖承訓是堂堂的遼東副總兵了,哪怕是大明派過來一個七品芝麻官,朝鮮也得當大爺一樣供著。
而且之前參將郭夢徽可是押送著兩萬兩白銀麵見朝鮮國王李昖的,已經提前把話給你們說明白了,錢給你們了,你們得把糧草準備好。
結果現在弄了這麽一出,柳成龍要是自己不體麵,那明軍必然會幫他體麵,到時候可就不是丟官罷職那麽簡單了。
“領相請起。”李昖見柳成龍如此識趣,語氣緩和下來。
“謝殿下。”
“因祖承訓強行借糧,城中的貴族怕再生事端,逃出城去不少。城中的百姓,見貴族跑了,以為是出了什麽事,也跟著跑了不少。”
“若是明軍因此事惱怒,把軍隊撤迴去,我們該怎麽辦?”
柳成龍想了想,“如果倭寇攻占朝鮮,那麽下一步,必然會進攻遼東,這是明軍不希望看到的。”
“臣以為,哪怕是為了自身考慮,明軍也不會撤兵的。”
李昖不放心,接著問道:“倘若明軍真的撤兵呢?或者,明軍抵擋不住倭寇,那我們應該怎麽辦呢?”
柳成龍低著頭,迴答不出來。
“本王以為,那時便隻能內附大明。”李昖早就有了打算,
“若事情真的到了山窮水盡之地,領相可願隨本王內附大明?”
柳成龍依舊是低著頭,“殿下,大明對我朝鮮,多有欺壓,臣恐殿下到了大明之後,寄人籬下,困頓度日。”
“臣以為,殿下是我朝鮮之主,不應內附大明。”
“領相既然認為內附大明不可行,那領相可有應對倭寇之法?”
柳成龍再次跪倒在地,“臣唯有以死相搏。”
李昖的臉色唰一下沉下來,他就煩柳成龍這樣,平日裏爭權奪利不亦樂乎,一到正事上就跑肚拉稀。
你們不願意內附大明也就算了,還總是攔著我,不讓我內附大明。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倒是說一個行的呀!
“本王知道了,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