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第一仗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軍的先鋒探路部隊,陸陸續續抵達義州城。
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正準備帶人四下探查,以便掌握平安道的實際情況,為後續大軍的到來提供情報支持。
正巧,前方傳來消息。
朝鮮軍官鍾國仁興衝衝的找到祖承訓。
“祖將軍,順安派人傳迴來了消息,平壤城的倭寇得知天朝大軍前來,不敢貿然深入,大部分已經退迴漢城。”
“現在,平壤城中的倭寇,隻有一兩千人。”
“憑借將軍麾下的精銳騎兵,一路疾馳,定能奪迴平壤。屆時,將軍便是大功一件。”
祖承訓看著那朝鮮軍官,“平壤城中的倭寇到底是一千人,還是兩千人,別弄什麽一兩千人這種含糊的數字。”
“迴稟祖將軍,最多不超過兩千人。”
祖承訓心有意動,平壤城中若是真的最多隻有兩千倭寇,憑他麾下的騎兵,收複平壤絕對不費吹灰之力。
這是明軍自入朝作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捷,而且收複的還是朝鮮三京之一的平壤。
這不僅是首功,更是大功。
祖承訓,十年前就是遼東副總兵了,十年後的今天,還是遼東副總兵,他心中十分渴望進步。
“你確定平壤城中的倭寇最多不過兩千人?”
鍾國仁十分肯定的點頭,“錯不了,最多不超過兩千人。”
“末將也會率四千朝鮮兵,協助將軍作戰。此外,順安等地的朝鮮兵馬也會協助將軍作戰。”
祖承訓心中不斷的盤算,他沒有立刻做決斷,而是喊來一個隊官,“楊元將軍到了沒有?”
“迴稟將軍,楊元將軍派人傳來了消息,今天掌燈之前必到。”
“那我就放心了。”祖承訓心中大定。
“你點齊本部的一千四百騎兵,讓史遊擊帶著他麾下的一千騎兵,咱們去收複平壤。”
“讓剩下的弟兄原地待命,等候楊元將軍。”
“是。”
祖承訓又看向那朝鮮軍官,“那誰,你叫什麽名字來著?”
“末將鍾國仁。”
祖承訓哈哈一笑,“就衝你這個名字,本將軍就信你一迴。”
“鍾將軍,你迴去點齊兵馬,稍後咱們就出發。”
“祖將軍,末將早就已經讓士兵準備妥當,隻要您一聲令下,咱們隨時都能出發。”
對於鍾國仁的態度,祖承訓還是很滿意的,“好,做得好啊。”
“鍾將軍,你迴去整頓兵馬,半柱香後,咱們就出發。”
“末將領命。”
祖承訓帶兩千四百騎兵騎馬在前,鍾國仁帶著四千朝鮮兵靠兩條腿在後麵攆。
期間,鍾國仁主動提出,讓祖承訓先行一步,不必等他們。
祖承訓沒有答應。
你們朝鮮兵不去,誰知道前麵有什麽東西,必須等著你們。
明軍的兩千四百騎兵散開,驅馳著這四千朝鮮兵行軍。
想半截跑路,沒門。
想偷懶不去,沒門。
想通風報信,沒門。
行至半路,遇到了一隊倭寇騎兵。
日本人本就個頭不大,日本馬和日本人一樣,個頭也不大。
個頭不大的日本人,騎著個頭不大的馬,老遠一看,就跟猴子騎狗一樣。
遊擊將軍史儒,二話沒說,領兵就殺了過去。
遼東鐵騎收拾一隊倭寇騎兵,那還不跟玩似的。
沒費什麽勁,旋滅之。
望著收割倭寇首級的騎兵,祖承訓心中愈發的得意。
祖承訓一輩子待在遼東,打了幾十年的仗,經驗豐富。
在祖承訓看來,嘉靖年間倭寇鬧的那麽厲害,僅靠南兵就平定了倭患,倭寇能厲害到哪去?
大明朝的精兵強將,全在九邊。
九邊之中,當屬宣府、大同二鎮,實力最為雄厚。可隨著俺答受封,土默特部歸順,宣府、大同二十多年沒怎麽打過仗了。
反倒是炒花五部與朵顏三衛媾和,薊州、遼東二鎮,愈加重要。尤其是遼東鎮,幾乎是年年與炒花五部交戰。
遼東鎮的兵馬,全年備戰,目前而言,單論近二十年的戰鬥經驗,九邊之中,誰也比不過遼東。
這也是祖承訓的底氣所在,因為他手下有兩千遼東鐵騎。
等到今日與倭寇騎兵遭遇,就幾個照麵的功夫,一隊倭寇騎兵被全殲。倭寇騎兵的戰鬥力都這麽難看,倭寇的步兵,恐怕得更難看。
本就自信滿滿的祖承訓,變得更加自信。
“張百總,你帶你的人,將倭寇的首級和戰馬全都送迴義州,讓他們看看,咱爺們不是吃幹飯的。”
“戰功賞賜,等收複平壤之後,一並結算。”
“標下領命。”張百總帶著人將倭寇首級包裹好,掛在戰馬上,而後驅馳著倭寇的戰馬離去。
祖承訓責下令,“繼續前進。”
就這樣,在明軍騎兵的不斷催促下,朝鮮兵也被逼出了潛力,很快就到達了順安。
順安離平壤不過三十餘裏,此時還在李氏朝鮮的手中,沒有淪陷。
到達順安城中,祖承訓為了穩妥起見,還特意詢問了順安的朝鮮官員。
“平壤城中到底有多少倭寇?”
順安城中的一眾朝鮮官員迴答的言之鑿鑿,“平壤城中的倭寇人數,至多不過兩千人。”
祖承訓不傻,他也怕朝鮮人糊弄他,他是分別且單獨詢問順安城中的朝鮮官員。
順安城中的一眾朝鮮官員拍著胸脯保證,“保真。”
如果是一個人這麽迴答的,祖承訓心裏還會打鼓,可順安城中的朝鮮官員全都這麽說,祖承訓終究還是打消了疑慮。
兵貴神速,順安城離平壤不過三十餘裏,祖承訓決定,連夜突襲平壤。
平壤城中隻有兩千倭寇,天亮之前,肯定能夠結束戰鬥。
說幹就幹,祖承訓帶著兩千餘明軍以及四千朝鮮兵,連夜撲向平壤城。
平壤外圍巡邏的倭寇很快被明軍剔除,趁著夜色,祖承訓帶人猛攻七星門,很快就攻入平壤城中。
根據朝鮮人的情報,倭寇盤踞在大同館中,進城之後,祖承訓便帶兵直奔大同館。
隻要將大同館裏的倭寇消滅,平壤城,唾手可得。
守衛大同館的倭寇頭子名叫鬆浦鎮信,他發現明軍來襲,毫不慌張,當即帶人組織防禦,與明軍展開肉搏戰。
當與大同館的倭寇交戰之後,明軍發覺,不對。
祖承訓和史儒都是帶兵之人,能在大明朝的九邊重軍鎮混出名堂的,沒一個簡單的。
雖然是夜裏,視線受阻,可二人從交戰的規模中能夠斷定,盤踞在大同館裏倭寇人數,絕對超過兩千人,應該在三千人左右。
守衛大同館的倭寇人數,與祖承訓、史儒猜測的一致,就是三千人。
很明顯,朝鮮人提供的是假情報。
雖然意識到對方有三千人,可祖承訓與史儒依舊沒有放在心上。
騎兵在城中行動受阻,但己方的這兩千餘騎兵可全披著甲呢。反觀倭寇,沒幾個披甲的。
披甲的倭寇中,絕大多數披的也是竹甲。
此時,祖承訓和史儒心中的想法就一個,我兩千披甲騎兵,還收拾不了三千沒披甲的倭寇嗎!
至於朝鮮人提供假情報的事,等打完了仗再找他們算賬。
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正準備帶人四下探查,以便掌握平安道的實際情況,為後續大軍的到來提供情報支持。
正巧,前方傳來消息。
朝鮮軍官鍾國仁興衝衝的找到祖承訓。
“祖將軍,順安派人傳迴來了消息,平壤城的倭寇得知天朝大軍前來,不敢貿然深入,大部分已經退迴漢城。”
“現在,平壤城中的倭寇,隻有一兩千人。”
“憑借將軍麾下的精銳騎兵,一路疾馳,定能奪迴平壤。屆時,將軍便是大功一件。”
祖承訓看著那朝鮮軍官,“平壤城中的倭寇到底是一千人,還是兩千人,別弄什麽一兩千人這種含糊的數字。”
“迴稟祖將軍,最多不超過兩千人。”
祖承訓心有意動,平壤城中若是真的最多隻有兩千倭寇,憑他麾下的騎兵,收複平壤絕對不費吹灰之力。
這是明軍自入朝作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捷,而且收複的還是朝鮮三京之一的平壤。
這不僅是首功,更是大功。
祖承訓,十年前就是遼東副總兵了,十年後的今天,還是遼東副總兵,他心中十分渴望進步。
“你確定平壤城中的倭寇最多不過兩千人?”
鍾國仁十分肯定的點頭,“錯不了,最多不超過兩千人。”
“末將也會率四千朝鮮兵,協助將軍作戰。此外,順安等地的朝鮮兵馬也會協助將軍作戰。”
祖承訓心中不斷的盤算,他沒有立刻做決斷,而是喊來一個隊官,“楊元將軍到了沒有?”
“迴稟將軍,楊元將軍派人傳來了消息,今天掌燈之前必到。”
“那我就放心了。”祖承訓心中大定。
“你點齊本部的一千四百騎兵,讓史遊擊帶著他麾下的一千騎兵,咱們去收複平壤。”
“讓剩下的弟兄原地待命,等候楊元將軍。”
“是。”
祖承訓又看向那朝鮮軍官,“那誰,你叫什麽名字來著?”
“末將鍾國仁。”
祖承訓哈哈一笑,“就衝你這個名字,本將軍就信你一迴。”
“鍾將軍,你迴去點齊兵馬,稍後咱們就出發。”
“祖將軍,末將早就已經讓士兵準備妥當,隻要您一聲令下,咱們隨時都能出發。”
對於鍾國仁的態度,祖承訓還是很滿意的,“好,做得好啊。”
“鍾將軍,你迴去整頓兵馬,半柱香後,咱們就出發。”
“末將領命。”
祖承訓帶兩千四百騎兵騎馬在前,鍾國仁帶著四千朝鮮兵靠兩條腿在後麵攆。
期間,鍾國仁主動提出,讓祖承訓先行一步,不必等他們。
祖承訓沒有答應。
你們朝鮮兵不去,誰知道前麵有什麽東西,必須等著你們。
明軍的兩千四百騎兵散開,驅馳著這四千朝鮮兵行軍。
想半截跑路,沒門。
想偷懶不去,沒門。
想通風報信,沒門。
行至半路,遇到了一隊倭寇騎兵。
日本人本就個頭不大,日本馬和日本人一樣,個頭也不大。
個頭不大的日本人,騎著個頭不大的馬,老遠一看,就跟猴子騎狗一樣。
遊擊將軍史儒,二話沒說,領兵就殺了過去。
遼東鐵騎收拾一隊倭寇騎兵,那還不跟玩似的。
沒費什麽勁,旋滅之。
望著收割倭寇首級的騎兵,祖承訓心中愈發的得意。
祖承訓一輩子待在遼東,打了幾十年的仗,經驗豐富。
在祖承訓看來,嘉靖年間倭寇鬧的那麽厲害,僅靠南兵就平定了倭患,倭寇能厲害到哪去?
大明朝的精兵強將,全在九邊。
九邊之中,當屬宣府、大同二鎮,實力最為雄厚。可隨著俺答受封,土默特部歸順,宣府、大同二十多年沒怎麽打過仗了。
反倒是炒花五部與朵顏三衛媾和,薊州、遼東二鎮,愈加重要。尤其是遼東鎮,幾乎是年年與炒花五部交戰。
遼東鎮的兵馬,全年備戰,目前而言,單論近二十年的戰鬥經驗,九邊之中,誰也比不過遼東。
這也是祖承訓的底氣所在,因為他手下有兩千遼東鐵騎。
等到今日與倭寇騎兵遭遇,就幾個照麵的功夫,一隊倭寇騎兵被全殲。倭寇騎兵的戰鬥力都這麽難看,倭寇的步兵,恐怕得更難看。
本就自信滿滿的祖承訓,變得更加自信。
“張百總,你帶你的人,將倭寇的首級和戰馬全都送迴義州,讓他們看看,咱爺們不是吃幹飯的。”
“戰功賞賜,等收複平壤之後,一並結算。”
“標下領命。”張百總帶著人將倭寇首級包裹好,掛在戰馬上,而後驅馳著倭寇的戰馬離去。
祖承訓責下令,“繼續前進。”
就這樣,在明軍騎兵的不斷催促下,朝鮮兵也被逼出了潛力,很快就到達了順安。
順安離平壤不過三十餘裏,此時還在李氏朝鮮的手中,沒有淪陷。
到達順安城中,祖承訓為了穩妥起見,還特意詢問了順安的朝鮮官員。
“平壤城中到底有多少倭寇?”
順安城中的一眾朝鮮官員迴答的言之鑿鑿,“平壤城中的倭寇人數,至多不過兩千人。”
祖承訓不傻,他也怕朝鮮人糊弄他,他是分別且單獨詢問順安城中的朝鮮官員。
順安城中的一眾朝鮮官員拍著胸脯保證,“保真。”
如果是一個人這麽迴答的,祖承訓心裏還會打鼓,可順安城中的朝鮮官員全都這麽說,祖承訓終究還是打消了疑慮。
兵貴神速,順安城離平壤不過三十餘裏,祖承訓決定,連夜突襲平壤。
平壤城中隻有兩千倭寇,天亮之前,肯定能夠結束戰鬥。
說幹就幹,祖承訓帶著兩千餘明軍以及四千朝鮮兵,連夜撲向平壤城。
平壤外圍巡邏的倭寇很快被明軍剔除,趁著夜色,祖承訓帶人猛攻七星門,很快就攻入平壤城中。
根據朝鮮人的情報,倭寇盤踞在大同館中,進城之後,祖承訓便帶兵直奔大同館。
隻要將大同館裏的倭寇消滅,平壤城,唾手可得。
守衛大同館的倭寇頭子名叫鬆浦鎮信,他發現明軍來襲,毫不慌張,當即帶人組織防禦,與明軍展開肉搏戰。
當與大同館的倭寇交戰之後,明軍發覺,不對。
祖承訓和史儒都是帶兵之人,能在大明朝的九邊重軍鎮混出名堂的,沒一個簡單的。
雖然是夜裏,視線受阻,可二人從交戰的規模中能夠斷定,盤踞在大同館裏倭寇人數,絕對超過兩千人,應該在三千人左右。
守衛大同館的倭寇人數,與祖承訓、史儒猜測的一致,就是三千人。
很明顯,朝鮮人提供的是假情報。
雖然意識到對方有三千人,可祖承訓與史儒依舊沒有放在心上。
騎兵在城中行動受阻,但己方的這兩千餘騎兵可全披著甲呢。反觀倭寇,沒幾個披甲的。
披甲的倭寇中,絕大多數披的也是竹甲。
此時,祖承訓和史儒心中的想法就一個,我兩千披甲騎兵,還收拾不了三千沒披甲的倭寇嗎!
至於朝鮮人提供假情報的事,等打完了仗再找他們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