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應南為首的朝鮮使團在大明一直逗留到年關,直到離開時,仍未向大明稟告倭寇的任何事情。


    這使得朝堂上下對朝鮮的不滿之聲更加強烈,也更加懷疑朝鮮與倭寇相互勾結。


    朝鮮向不向大明稟告倭寇的事情,不重要,因為大明已經通過多方麵途徑得知了具體情況。


    大明目前擔心的,是朝鮮是否與倭寇勾結在一起。


    朝鮮的人口加上日本的人口,足有千萬之眾,而且日本的火銃製造技術和朝鮮的火銃製造技術都很成熟。這麽兩股龐大的勢力若是真的聯合起來,絕對是大明朝的心腹大患,不得不防。


    最終,還是通過錦衣衛的諜報人員,在朝鮮探查得知了真實情況,朝鮮沒有與倭寇勾結。


    在朱翊鈞的主持下,錦衣衛的情報工作有了質的飛躍。可關於朝鮮的情報,得到的還真是不容易。


    搞情報工作,最重要的是資金。


    但是,朝鮮沒有貨幣。有金銀等貴金屬,但沒有貨幣。民間,還是最原始的以物易物。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以物易物,很不方便,所以,李氏朝鮮的民間百姓,通常以布匹等常用物充作一般等價物。


    錦衣衛的諜報人員到達朝鮮之後,要是想從百姓口中探查到什麽消息,還得背著幾捆布去,很不方便。


    李氏朝鮮的社會,貴族生下來就是貴族,平民生下來就是平民,賤民就更不用說了。在朝鮮能夠當官的,尤其是高官,無一不是貴族出身。


    在普通百姓身上,很難獲得到有價值的情報,頂多就是從側麵推測。


    而且李氏朝鮮對於百姓的管理,很是嚴格。每個百姓身上都有朝鮮官方發放的一種類似身份證明的東西——號牌。


    以錦衣衛的手段,弄來幾個號牌,乃至做出號牌來,都不是難事。


    可李氏朝鮮的普通百姓類似於是一種半奴隸似的存在,大明朝的人往那一站,精氣神完全就不一樣,一眼就能看出來。


    不過,朝鮮的那些貴族,有很多。人一多,就什麽人都有。錦衣衛的突破口,就是在這些朝鮮貴族身上。


    尤其是樸國昌和金珍古二人。


    這兩位,都是當初因茂山鐵礦一事,朝鮮派來大明的使臣。


    最終,茂山鐵礦成功談妥,朱翊鈞給這兩個人,樸國昌賞賜飛魚服一件,金珍古賞賜鬥牛服一件。


    等這兩個人迴到朝鮮之後,牛掰大發了。


    鐵礦全權交給了大明開采,本來一眾朝鮮官員想指著鼻子罵他們倆是賣國賊呢,可大明皇帝給他們倆人賜服了,就算是想罵也不敢罵了。


    前腳大明的朱皇帝賞賜樸國昌和金珍古賜服,後腳到了朝鮮,你們就罵他們二人是賣國賊,你讓大明怎麽想?


    你們罵的是樸國昌和金珍古嗎?你們罵的是大明朝呀。


    朝鮮國王李昖,因為丟了鐵礦,本意是想懲處出使的樸國昌和金珍古二人,如今一看,不但不能懲處,反而還得嘉獎,甚至還得重用。


    李昖這個氣呀。


    沒辦法,樸國昌就由原來的工曹判書調任禮曹判書,金珍古升任工曹參判。一人給了個不鹹不淡的職位。


    這次,也是靠著樸國昌和金珍古兩個人,這兩個人除了將自己知道的事情全盤托出,還協助錦衣衛從其他貴族身上打探消息。


    當然,錦衣衛也不會白讓他們倆幫忙,真金白銀,絲綢茶葉,一車一車的往他們倆家裏送。


    因此,大明這邊,已經有了足夠的情報,並做出了相應的判斷和應對方案。


    餘下的時間,大明的朝堂上下,都在整軍備戰。


    朝鮮在大明的印象,已經爛透了。如果倭寇真的借道朝鮮,大明必然要實控朝鮮。


    倭寇,與大明是世仇了,而且,倭寇境內有大量的金銀礦,滿朝皆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更何況你們還是倭寇,那更沒理由不打。


    就在朝鮮千方百計的想從大明與日本的戰事中抽出身來,以至於不惜隱瞞大明,甚至給大明假情報。


    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


    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戰國時代。然而,現在不打仗了,那麽多兵如何安置?那麽多大名之間的利益,該如何分配?


    日本就麽多土地,還多山地、多地震、多海嘯,蛋糕就這麽大,完全就不夠分的,內部依舊是矛盾重重。


    現在,是靠豐臣秀吉個人的威望將內部矛盾強行壓了下去。可個人的威望終究是比不過實實在在的利益,豐臣秀吉必然會想辦法,將內部矛盾轉移為外部矛盾。


    豐臣秀吉環顧四周,外部,是哪呢?


    萬曆二十年正月十八,豐臣秀吉給小西行長和宗義智下了嚴令,再給你們兩個月的時間聯絡朝鮮。如果三月底朝鮮還不臣服,日本就要兵發朝鮮。


    當然,這是實際情況,在明麵上,豐臣秀吉還是要裝一下,說日本是要攻打大明,隻是在借道朝鮮而已。


    朝鮮就是想置身事外,大明,日本,你們倆想打打去,我不摻和,你們也別來找我。


    你們倆誰打死誰,都和我沒關係,我就安安靜靜的當個吃瓜群眾就行。


    朝鮮拒絕豐臣秀吉的理由,也很正當。大明是朝鮮的君父,日本是朝鮮的朋友,我們不可能因為朋友而對不起君父。


    雖然朝鮮一直都在提防著明朝,也沒有向明朝稟告日本將要對他們發起進攻的消息。背地裏做的如何見不得人都不重要,隻要把表麵文章做足,就夠了。


    宗義智對馬島的島主,對馬,與朝鮮隔海相望,雙方離的很近,也經常打交道,可謂是老熟人。


    得到豐臣秀吉催促的命令,宗義智動身前往朝鮮,請求麵見朝鮮國王李昖,但是對方沒有答應。


    宗義智隻能退而求其次,請求麵見朝鮮慶尚道的官員,也沒有被允許。


    李氏朝鮮有八道,慶尚道,與對馬隔海相望,宗義智趕赴朝鮮,也是在慶尚道登陸。


    萬般無奈之下,宗義智隻好找到釜山的官員,下了最後通牒,日本想要結交大明,希望借道朝鮮。如果朝鮮不答應,一切後果自負。


    宗義智的話經過層層上報,報到朝鮮李昖那裏,結果,和之前並無差別。人,不見。道,不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晚並收藏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