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套話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應南本想在遼東打探一下消息,看看大明知不知道倭寇將要進攻他們的事情。
可一路之上,沒見到幾個人,見到的,也都是遼東的軍隊,人家壓根就不搭理他。
就算有空隙,可董一元率領的京營兵將他們死死地護衛,金應南也不好直接開口打探。
不然,要是被明軍聽去了,這麽大的事情你們朝鮮不告訴我們大明,反而偷偷摸摸的打探消息,你們真夠可以的呀。
於是乎,金應南隻能想辦法在路上從護衛的明軍官兵口中打探消息。
打探的人選,金應南也是經過特意的挑選。普通士兵肯定不行,大頭兵一個,能知道什麽。
官太大了也不行,能當大官的人不好糊弄,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暴露意圖。
金應南就瞄準了在一位身著千總服飾的軍官。
為了打探方便,金應南沒有乘坐馬車,而是騎馬。這千總就帶著人在金應南附近護衛,金應南就有意無意的靠近這軍官。
“這位將軍如此年輕,怎麽看起來像是從軍多年之人,可是軍戶出身?”
金應南身為朝鮮高官,自然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話,交流起來完全沒有問題。
而且他說的也很委婉,明朝的將領,絕大多數都是衛所的軍戶出身,他看這千總這麽年輕,以為他身上有世襲的官職。
這千總沒有過多的理會金應南,可麵對朝鮮使臣詢問,他也不好不迴答。
“我是陝西都司靖虜衛人,就是一個小小的千總,當不起‘將軍’二字。”
“不知千總貴姓?”
“趙率教。”
趙率教是朱翊鈞特意挑選的妹夫,大明朝的駙馬都尉。
為了防止外戚專權,後宮妃嬪都是從普通人家選取。但駙馬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完全可以如同明初那般,下嫁給有文武才能之人,以做皇帝的臂膀。
朱翊鈞親自選定趙率教為自己的妹妹延平公主的駙馬後,並沒有限製趙率教,反而是支持他進入軍中。
趙率教本人,也是很爭氣,不要什麽特殊照顧,直接從大頭兵做起。而且於今年考中了武進士。
明朝的武舉,中試者多為衛所中的軍戶子弟,其他戶籍中試的百姓也有,但不及軍戶子弟多。
軍戶子弟,身上一般都有世職,按照規製,世職在千戶以下的,授副千戶。世職在千戶以上的,授指揮僉事。
趙率教是駙馬,授官不宜太高,太高了容易讓人說閑話。可也不宜太低,太低了與身份不匹配。所以,就選取了一個中間值,授任為千總。
金應南還真會挑,一下子就挑中了趙率教。
然而他不知道對方的身份,還想著從趙率教的嘴裏套話。
“趙千總真是年輕有為啊,如此年輕就擔任了千總,將來必然是前途無量。”
“盡心做事,不敢奢求其他。”趙率教迴答的很是冷淡。
金應南並不氣餒,接著問,“我聽說天朝的京營不光有拱衛京師之責,有時還需要被抽調到其他地區,承擔作戰之責,不知道有沒有這迴事?”
趙率教知道金應南打的是什麽主意,有意迷惑他,“京營的兵馬有時會被抽調到邊鎮防秋。”
“防秋?”金應南不明所以。
“就是在秋天防備北虜寇邊。”
匈奴草黃馬正肥,遊牧民族多是在秋天南下劫掠,金應南飽讀詩書,一下子就明白過來。
“北虜時常寇邊,真是可惡至極,我在朝鮮也有所耳聞。若不是朝鮮離的北虜太遠,我們的朝鮮王殿下一定會派兵協助天朝,剿滅北虜。”
趙率教淡淡一笑,“朝鮮距北虜雖遠,可離遼東卻是很近。”
“貴使若是有心,可以上奏朝鮮王殿下,為遼東提供軍需糧草等,也算是幫助我大明剿滅北虜了。”
“那是自然。”金應南迴答的很是痛快。
“待返迴之後,我一定親自麵見朝鮮王殿下,勸諫其向遼東提供軍需糧草。我朝鮮侍大明如父,相信殿下一定不會拒絕。”
趙率教明顯是不相信,可臉上沒有表現出來,“那我在此,就先謝過貴使了。”
“這是哪裏的話,為天朝效力本就是朝鮮之責。”
“就算是不談朝鮮是天朝的藩屬,就北虜那種蠻夷,更是人人得而誅之,我這心裏也是氣不過。”
“同時,我這心裏也在慶幸,多虧有天朝在朝鮮北麵,替朝鮮抵擋北虜。不然,以朝鮮的國力,既要應對南邊的倭寇,又要應對北邊的北虜,恐怕實在是吃不消。”
趙率教一聽,金應南往倭寇上引,順勢說道:“北虜南倭,這是我大明世宗皇帝在位時遇到的困境。”
“所賴世宗英明,北虜南倭,不過小事而已,在我大明麵前,不過是螳臂當車,算不得什麽。”
“那是,那是。”金應南連忙迎合,年輕人嘛,正是一腔熱血、嘴沒個把門的時候,稍微捧幾句,準能套出點什麽東西來。
“我聽說天朝東南沿海地區,至今還有倭患,不知可有此事?”
趙率教有意將金應南往小路上引,“我倒是聽說有過幾迴,但我一直都在京畿,對東南的事情不太了解。”
“不過就幾個倭寇能成什麽氣候?”
“這位就是我們邊軍精銳都在迎戰虜寇,抽不開身,不然,要是我大明邊軍南下,有多少呀倭寇,都不夠砍的。”
金應南抓住機會,立刻問道:“那天朝就沒有想過調邊軍南下清剿倭寇?”
趙率教隨口一答,“不會,殺雞焉用牛刀。”
“現在的戰事,就是西北。那邊的海虜、鬆虜、套虜,太過猖獗,去年還戰死了一位副總兵呢。”
“是嗎?”金應南故作驚訝,“那西北的局勢如此嚴峻,聖上就沒有打算調京營過去支援?”
“那倒不用,聖上派了鄭經略去西北,局勢已經穩住了。倒是扯力克又迴了北部草原,宣府、大同兩鎮壓力驟增,京營的兵已經抽調了一部分去宣府。還有一批人,這個月底就要開赴大同。”
金應南心中猜測,還往宣府、大同調兵,看來大明是不知道倭寇的事。
“我本來以為以京營兵強馬壯,調南邊去清剿倭寇豈不是手到擒來,沒想到北虜竟然這麽難纏。”
趙率教又給金應南吃了顆定心丸,“誰說不是呢。”
“北邊苦呀,虜寇騎著馬,來無影去無蹤,仗還不好打。倒不如上南邊去呢,江南水鄉,多好的地方,倭寇還好打,又能得軍功。”
“我們下邊的人也跟上頭提過,反正沒人敢在京畿鬧事,京營又什麽差事,倒不如調南邊打倭寇去。”
“可上麵說虜寇日漸猖獗,兵部的軍報摞的一天比一天高,京營指不定什麽時候就要被抽調到邊鎮作戰,打倭寇那種便宜事就不要想了。”
金應南點點頭,“這倒也是。凡事都得有個主次嘛。”
可一路之上,沒見到幾個人,見到的,也都是遼東的軍隊,人家壓根就不搭理他。
就算有空隙,可董一元率領的京營兵將他們死死地護衛,金應南也不好直接開口打探。
不然,要是被明軍聽去了,這麽大的事情你們朝鮮不告訴我們大明,反而偷偷摸摸的打探消息,你們真夠可以的呀。
於是乎,金應南隻能想辦法在路上從護衛的明軍官兵口中打探消息。
打探的人選,金應南也是經過特意的挑選。普通士兵肯定不行,大頭兵一個,能知道什麽。
官太大了也不行,能當大官的人不好糊弄,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暴露意圖。
金應南就瞄準了在一位身著千總服飾的軍官。
為了打探方便,金應南沒有乘坐馬車,而是騎馬。這千總就帶著人在金應南附近護衛,金應南就有意無意的靠近這軍官。
“這位將軍如此年輕,怎麽看起來像是從軍多年之人,可是軍戶出身?”
金應南身為朝鮮高官,自然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話,交流起來完全沒有問題。
而且他說的也很委婉,明朝的將領,絕大多數都是衛所的軍戶出身,他看這千總這麽年輕,以為他身上有世襲的官職。
這千總沒有過多的理會金應南,可麵對朝鮮使臣詢問,他也不好不迴答。
“我是陝西都司靖虜衛人,就是一個小小的千總,當不起‘將軍’二字。”
“不知千總貴姓?”
“趙率教。”
趙率教是朱翊鈞特意挑選的妹夫,大明朝的駙馬都尉。
為了防止外戚專權,後宮妃嬪都是從普通人家選取。但駙馬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完全可以如同明初那般,下嫁給有文武才能之人,以做皇帝的臂膀。
朱翊鈞親自選定趙率教為自己的妹妹延平公主的駙馬後,並沒有限製趙率教,反而是支持他進入軍中。
趙率教本人,也是很爭氣,不要什麽特殊照顧,直接從大頭兵做起。而且於今年考中了武進士。
明朝的武舉,中試者多為衛所中的軍戶子弟,其他戶籍中試的百姓也有,但不及軍戶子弟多。
軍戶子弟,身上一般都有世職,按照規製,世職在千戶以下的,授副千戶。世職在千戶以上的,授指揮僉事。
趙率教是駙馬,授官不宜太高,太高了容易讓人說閑話。可也不宜太低,太低了與身份不匹配。所以,就選取了一個中間值,授任為千總。
金應南還真會挑,一下子就挑中了趙率教。
然而他不知道對方的身份,還想著從趙率教的嘴裏套話。
“趙千總真是年輕有為啊,如此年輕就擔任了千總,將來必然是前途無量。”
“盡心做事,不敢奢求其他。”趙率教迴答的很是冷淡。
金應南並不氣餒,接著問,“我聽說天朝的京營不光有拱衛京師之責,有時還需要被抽調到其他地區,承擔作戰之責,不知道有沒有這迴事?”
趙率教知道金應南打的是什麽主意,有意迷惑他,“京營的兵馬有時會被抽調到邊鎮防秋。”
“防秋?”金應南不明所以。
“就是在秋天防備北虜寇邊。”
匈奴草黃馬正肥,遊牧民族多是在秋天南下劫掠,金應南飽讀詩書,一下子就明白過來。
“北虜時常寇邊,真是可惡至極,我在朝鮮也有所耳聞。若不是朝鮮離的北虜太遠,我們的朝鮮王殿下一定會派兵協助天朝,剿滅北虜。”
趙率教淡淡一笑,“朝鮮距北虜雖遠,可離遼東卻是很近。”
“貴使若是有心,可以上奏朝鮮王殿下,為遼東提供軍需糧草等,也算是幫助我大明剿滅北虜了。”
“那是自然。”金應南迴答的很是痛快。
“待返迴之後,我一定親自麵見朝鮮王殿下,勸諫其向遼東提供軍需糧草。我朝鮮侍大明如父,相信殿下一定不會拒絕。”
趙率教明顯是不相信,可臉上沒有表現出來,“那我在此,就先謝過貴使了。”
“這是哪裏的話,為天朝效力本就是朝鮮之責。”
“就算是不談朝鮮是天朝的藩屬,就北虜那種蠻夷,更是人人得而誅之,我這心裏也是氣不過。”
“同時,我這心裏也在慶幸,多虧有天朝在朝鮮北麵,替朝鮮抵擋北虜。不然,以朝鮮的國力,既要應對南邊的倭寇,又要應對北邊的北虜,恐怕實在是吃不消。”
趙率教一聽,金應南往倭寇上引,順勢說道:“北虜南倭,這是我大明世宗皇帝在位時遇到的困境。”
“所賴世宗英明,北虜南倭,不過小事而已,在我大明麵前,不過是螳臂當車,算不得什麽。”
“那是,那是。”金應南連忙迎合,年輕人嘛,正是一腔熱血、嘴沒個把門的時候,稍微捧幾句,準能套出點什麽東西來。
“我聽說天朝東南沿海地區,至今還有倭患,不知可有此事?”
趙率教有意將金應南往小路上引,“我倒是聽說有過幾迴,但我一直都在京畿,對東南的事情不太了解。”
“不過就幾個倭寇能成什麽氣候?”
“這位就是我們邊軍精銳都在迎戰虜寇,抽不開身,不然,要是我大明邊軍南下,有多少呀倭寇,都不夠砍的。”
金應南抓住機會,立刻問道:“那天朝就沒有想過調邊軍南下清剿倭寇?”
趙率教隨口一答,“不會,殺雞焉用牛刀。”
“現在的戰事,就是西北。那邊的海虜、鬆虜、套虜,太過猖獗,去年還戰死了一位副總兵呢。”
“是嗎?”金應南故作驚訝,“那西北的局勢如此嚴峻,聖上就沒有打算調京營過去支援?”
“那倒不用,聖上派了鄭經略去西北,局勢已經穩住了。倒是扯力克又迴了北部草原,宣府、大同兩鎮壓力驟增,京營的兵已經抽調了一部分去宣府。還有一批人,這個月底就要開赴大同。”
金應南心中猜測,還往宣府、大同調兵,看來大明是不知道倭寇的事。
“我本來以為以京營兵強馬壯,調南邊去清剿倭寇豈不是手到擒來,沒想到北虜竟然這麽難纏。”
趙率教又給金應南吃了顆定心丸,“誰說不是呢。”
“北邊苦呀,虜寇騎著馬,來無影去無蹤,仗還不好打。倒不如上南邊去呢,江南水鄉,多好的地方,倭寇還好打,又能得軍功。”
“我們下邊的人也跟上頭提過,反正沒人敢在京畿鬧事,京營又什麽差事,倒不如調南邊打倭寇去。”
“可上麵說虜寇日漸猖獗,兵部的軍報摞的一天比一天高,京營指不定什麽時候就要被抽調到邊鎮作戰,打倭寇那種便宜事就不要想了。”
金應南點點頭,“這倒也是。凡事都得有個主次嘛。”